戊戌变法1
戊戌变法1

¢ ú Ó ¹
1530
(截至1898年11月)
í ú ¶ ¹
 ú µ ¹
È û ± ±À Ê
¨ú ·¹
À ú Ã ¹
不仅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资源,还把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渗透 到那里。
到1899年,美国先后夺取了山西平定、盂县煤矿的开 采权和四川麻哈金矿的开采权;英国先后夺取了四川全省 和山西盂县、平定、泽州、潞安以及河南怀庆附近地区的 矿产开采权,还夺取了热河朝阳煤矿的开采权;俄国除了 夺得中东铁路及其支路沿线的矿产开采权外,还攫取了新 疆全省金矿的开采权;法国先后取得了四川灌县、犍为、 威远、綦江、合州、巴县煤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金矿的开采 权;德国先后取得了山东胶济铁路两旁和沂水、沂州、诸 城、潍县、烟台等地矿产的开采权。 ——选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掠夺中国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
行业名称 矿业 水电 纺织
行业数量 32家 19家 16家
投资量的顺序 英国 日本 德国
食品 机器造船
共计
39家 7家
136家
俄国 资金合计 1﹒3亿元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方面强占中国市场,打击中国民族工业; 另一方面又冲击自然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德国统一与 宪法 1871年 法国共和制的确 立(1875年) 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
世界之潮流: 变革旧制度
中国之困窘:
封建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发展资本主义
思考:从表格你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戊戌变法(1)

杨 深 秀
康 广 仁
杨
锐
林 旭
实权在握的慈禧,先是同意光绪变法,后来于9 月21日宣布临朝训政,即戊戌政变,至此变法夭折, 共103天,后人称“百日维新”。
慈禧回宫就住在西苑(今中南海)的仪鸾殿, 光绪为便于就近请安,就住在附近的瀛台。政变后 成为软禁光绪之处。图为台涵元楼。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
D
)
1、性质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 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是领导阶级的局限性。 具体原因(详见教材第64页)。 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3、历史意义
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需要注意两点:一 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 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 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 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 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 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 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 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酝 酿 宣 传 组 织 发 动
上海英美公共租界
俄 占 领 军 军 营
德修建的青岛火车站
上海法租界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 各个阶级、阶层各有什么反应?
(1)资产阶级维新派 (2)农 民 阶 级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革命派
(4)地主阶级清政府
“新政”“预备立宪”
知识结构
背景 内容 政 治 方 面 经 济 方 面 军文 事教 方方 面面 运 动 性 质 评价 失 败 原 因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必考知识点1、公车上书(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时间:1895年春(4)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5)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
(2)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4)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重要知识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一)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高二历史戊戌变法1

四、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高潮
1、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 》
2、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1、政治 2、经济 3、文教 4、军事
戊戌变法:一、变的背景
1、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 2、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 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也日益加深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 义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根 本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3、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变法运 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思想基础) 4、变法得到了清政府一部分官员和光绪支持
1、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下创作的?这幅漫画反映了 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 方式?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分而 治之。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 差异?
美国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以利益均沾为借口,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在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国际 环境
领导 力量
明治维新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 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 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 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 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 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力量强大。
戊戌变法
措施
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 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 强大,无法推行。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没有意识到中国几千年封建的危害,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维新酝酿: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的内容(5篇)

戊戌变法的内容(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戊戌变法的内容(5篇)《戊戌变法》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PPT课件(1)

5.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继续
课堂练习
1、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表述正确的是: ( A.全面批判传统文化 B.借助古文经学,制造变法理论 C.引用西学,阐发儒学 D.号称尊孔,实际降低孔子权威 2、促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
B) B) B)
继续
1.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起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的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
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2)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不敢发动群众起来斗争,严重脱离 人民群众.
运动的高涨. (2)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传播开来. (3)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播.
继续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应诏统筹全局折》 (1)施政纲领: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2)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第七节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教案一

戊戌变法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
(2)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1)介绍戊戌变法的起因,包括民族危机、维新派的主张等。
(2)讲述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变法的实施、戊戌政变的爆发等。
(3)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2)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讨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如维新派的局限性、改革策略不当等。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原因,如列强的干涉、封建势力的阻挠等。
(1)从戊戌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2)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避免类似戊戌变法的失败?6.课堂小结(1)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
(2)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作业布置(2)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推进改革。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对戊戌变法的过分美化,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戊戌变法纪念馆,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2.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由光绪皇帝领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
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
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历史背景: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
逐渐形成。
到1897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开始变法: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
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
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
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变法内容: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
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
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
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教育改革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政治方面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历史影响:
戊戌变法虽告失败,但却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
康有为逃至香港,后转至加拿大,在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颂扬光绪皇帝,鼓吹君主立宪,而梁启超则逃至日本,创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
在康梁两人出逃的时候,宫内传来康有为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光绪久病,由太后训政。
民间议论纷纷,中外盛传光绪皇帝已不在人世。
两江总督刘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
”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亦称假若光绪皇帝去世,将为各国所不谅。
结果大内允许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云无大碍。
守旧派大臣恐光绪怨于将来,纷纷怂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但议论未决。
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于元旦入觐诘问理由。
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于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
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皇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
签名者有叶瀚、马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人。
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
各国公使认为立储事件影响中国形势稳定,随之提出警告,拒绝入贺。
慈禧太后对列强怨恨甚深,在守旧派大臣怂恿下,对义和团采放任态度,终酿成八国联军入侵的大祸。
一开始维新党人在清朝体制内寻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变后他们却成了被官府缉捕的罪犯。
戊戌政变使得这批人与革命党人在日本相会,当时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支那问题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兴中会”(孙文)与“维新派”(康有为),希望两党能携手一同造反。
戊戌政变直接导致1900年夏维新派与革命党尝试合作,趁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时发动自立军起义。
此维新起义失败后,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推翻满清,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清国亦画上句号。
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
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
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