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阅读:2156 次我要评论(0) 收藏2011-7-3 9:32:46 分享到:0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

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一、萌芽期:黄帝至西周时期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

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二、创立期:春秋至秦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

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

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三、鼎盛期:汉初至武帝时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

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

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随之,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

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

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

四、调整期:魏晋至宋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如下是有关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一、起源与初步形成1.起源时期宰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诸侯国所设立的相国、相邦等官职,是宰相制度的雏形。

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但各国相职的官称不一,如楚国称“令尹”,宋国称“大尹”,吴国称“太宰”,齐国称“相”。

2.秦朝的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位尊势隆,但并非世袭,而由皇帝任免,不享有封邑。

二、发展与演变1.西汉至东汉西汉初承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

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逐步将实际政务的决策中心从丞相府移到内廷,尚书台长官尚书令逐渐掌握宰相职权。

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担任宰职,但朝政大权实际上由尚书台掌握,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2.魏晋南北朝三省制的萌芽与形成。

曹魏时期设中书监与中书令,以起草诏令的形式参与决策,削弱尚书台权力。

南北朝时期,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制度逐步确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3.隋唐时期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内史令、纳言、尚书令)均为宰相。

唐朝初期继续实行三省制,但三省长官称呼有所变化。

高宗以后,逐渐趋于简化,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名号。

政事堂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宰相一般由数人担任。

4.宋元时期宋朝宰相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五次改革。

元丰改制后,左右仆射成为宰相;政和改制时曾短暂更改官职名称;建炎复制后恢复左右丞相制度。

元朝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中书令为虚衔,由皇太子兼领;左右丞相为实际宰相,下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等副相。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个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宰相职位,用于协助君主处理国家政务。

随着秦朝的统一,宰相制度被废除,而由秦始皇直接掌握大权。

直到汉朝建立后,宰相制度才重新恢复,成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汉朝时期,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管理朝政,并出任国家的军事总指挥。

同时,他们担任皇上的贴膳官,负责具体的法律审判和政策制定。

在朝政方面,宰相主要负责决策和制定政策,对皇帝的施政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汉武帝时期,宰相的权力达到顶峰,同时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现象,宰相的地位开始受到一定的削弱。

随着汉朝的衰落,宰相的职位又一度被废除,直到三国时期才重新恢复。

三国时期的宰相职位,与汉朝时期相比,更加强调军事指挥的地位。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频繁战争,军事才能成为宰相的重要条件。

蜀汉的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古代宰相的典范,他在政务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使得蜀汉在三国时期短暂地维持了统一局面。

随着三国时期的结束,中国进入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宰相的职责演变得更为复杂。

他们不仅需要协助皇帝决策和处理朝政,还要应对各种军事挑战和防范外敌。

然而,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南北朝时期的宰相职位不断更迭,权力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隋朝的统一,宰相制度又一次得到了恢复,但与之前的朝代相比,隋朝的宰相职位更加强调行政管理能力。

他们负责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协助皇帝制定各项政策,承担起国家管理的重任。

唐朝时期,宰相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负责国家的军事、法律、财政等方面的管理和决策。

然而,唐朝后期的政治混乱,导致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削弱。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国家都设有宰相职位,但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宰相的地位很难稳定下来。

到了宋朝,宰相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时期,宰相成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代表,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

同时,宰相还担任了武将的职责,负责军事指挥和保卫国家的重任。

宰相制度的演变

宰相制度的演变

明朝开国功臣
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1)②直接原因:
胡惟庸专权
后,朱元璋遂罢 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 司、大理寺的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材料三:“胡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措施:
1380年,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 权分六部。(宰相制度废除)
《 宰 相 刘 罗 锅 》
明废相后 不存在宰相一职。
明清习惯称 “授大学士”为“拜相”
(3)“罢相”的影响
材料: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 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 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黄宗羲
(3)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罢相”
(1)原因 根本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直接原因—— 胡惟庸专权 (2)措施: 1380年,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权 分六部,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宰 相 制 度 的 演 变
7 明:宰相制度的废止
材料一:自秦以下,人人君 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 君者,故其在擅专威福 ――《明太祖实录》
为何“我 朝罢相”?
(1)①根本原因: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胡惟庸案 材料二
胡惟庸 汉族 濠州人
明初,朱元璋对丞 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的举动极为不 满。洪武十三年正月,有人上书 告胡惟庸谋逆。朱元璋遂以“枉 法诬贤”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 胡死后,其谋逆“罪状”陆续被 揭发。朱元璋为肃清“逆党”, 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前后延续 达10年之久。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是明太祖的主张;他认为,上古没有 丞相,秦设丞相导致早亡。汉唐宋有贤相,但多有小人。说明朱元 璋对置相持反对态度,想削相。)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宰相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尚书台、丞相制、宰相制与内阁制。

尚书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宰相机构,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宰相柳父期。

尚书台的官员称为尚书,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政务处理,也是国君的最高顾问。

尚书台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的核心机构,随着各个封建王朝的更迭,尚书台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丞相制是封建王朝时期宰相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

丞相制从秦汉时期开始,宰相的职位被称为丞相,负责国务的决策和行政管理。

丞相制度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顶峰,唐朝的宰相地位显赫,权力巨大,对朝政的影响力很大。

然而,在丞相制度的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宰相权力过大、封建王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等。

宰相制是宰相制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宰相制在宋代形成并得到稳定发展,宋朝的宰相制度极为完善。

宰相成为皇帝的首席辅助者,负责朝政决策和行政管理。

此外,宰相制度还规定了宰相的选任程序和任期,增加了宰相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同时,宰相制度下属设有帮办机构,如枢密院、中书省等,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

内阁制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两代宪章实行内阁制。

内阁制取消了丞相制度,改设内阁,由宰相领导内阁成员共同处理国事。

内阁制强调内阁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集体决策,增加了政治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然而,内阁制下的宰相权力有所削弱,政治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着集体犹豫、责任分散等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政治权力的变迁和制度的创新。

无论是尚书台、丞相制、宰相制,还是内阁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地方封建统治者的权力,促进了国家政务的运作。

宰相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既是封建统治者的重要顾问,也是政府机构的决策中心。

然而,宰相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过大、权力泛化、内阁成员之间的协作不足等,这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反思的经验。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始于汉代,汉朝时,宰相制度是以各属下的宰相为核心,由中央直接控制,以太守、太尉、太傅为主要官职,负责政务,统治全国。

隋朝时,宰相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宰相制度实行分权,把宰相分为“三公”,即太守、太尉、太傅,由中央派遣,即令其管辖全国各地,以实施中央的政策;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扩大,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

唐朝时,宰相制度有了更大的发展:一是实行政治上的分权,把宰相分为“四公”,即太守、太尉、太傅、太师,中央派遣宰相到各地实施政策;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更加明确,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三是宰相制度的组织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建立了宰相会议,经过宰相会议讨论后,决定中央政策的实施。

宋朝时,宰相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实行政治上的分权,把宰相分为“五公”,即太守、太尉、太傅、太师、太博,以分散中央集权;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更加明确,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三是宰相会议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宰相会议成为实施中央政策的最高机构,可以签订政令,解散朝廷,改变政策。

到了明清两代,宰相制度也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实行政治上的分权,把宰相分为“六公”,即太守、太尉、太傅、太师、太博、太仆;二是宰相制度的职权和职责更加明确,宰相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重大政务;三是宰相会议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宰相会议成为实施中央政策的最高机构,可以签订政令,解散朝廷,改变政策。

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从汉朝到明清两代,一直被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

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03 宰相制度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
萌芽、初创
详细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相争,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各国国君开始重 用人才,宰相制度逐渐萌芽。管仲、子产等人为代表,开始在各国担任宰相,管 理国家政事。
秦汉时期
总结词
确立、发展
详细描述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宰相制度。汉承秦制,进一步发展了宰相制度,相权逐渐加 强,丞相成为百官之首。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形成了“外朝”与“中朝”并存的宰相制度。
统领百官
宰相统领百官,负责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管理 各个部门的官员,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国 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宰相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 鼓励学术研究,主持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推 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对宰相制度的评价与思考0Biblioteka 0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宰相的权 力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进行中央集权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高 效。
《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2023-10-27
目 录
• 宰相制度概述 • 宰相的职责与权力 • 宰相制度的发展阶段 • 宰相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 宰相制度的衰落与原因 • 结论与评价
01 宰相制度概述
定义与起源
定义
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设立宰相职位,作为皇帝的辅佐,总理国 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起源
宰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发展成型于秦汉,历经多个历史阶段的 演变。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宰相制度的雏形出现,如管仲在齐国担任相 国,总揽国家大政。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备课讲稿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3备课讲稿
经济文化交流。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发展过程: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明成祖: 选拔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出现 】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宰相
宰相制度赋 权力来源 予的 职 责 一级决策者
内阁
皇帝个人的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Βιβλιοθήκη 要经皇帝及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大臣商议
对皇权影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但是一直默默无闻,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的管越做越 大,最后官至右丞相,而这一做就是十年.随着权势的不 多扩大,日益嚣张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 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 他得知徐达对他不满之后,就收买徐达的家奴对他进行陷 害,幸,家奴举报才没有得逞。
朱元璋废宰相加强皇权后, 事情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康熙帝: 亲政后,为扩大皇权, 设立南书房。
【起草谕旨】
雍正帝: 雍正七年,设军需处 1732年,更名为军机处 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 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 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内景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的位置
军机处的设 (君主专制的中立央集权到达顶峰)
南书房 (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的出现
宰相制度的废除 (相权的废除)
中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封建社会晚期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西方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如何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一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 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 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 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

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控制相权也就有不同的办法,因而宰相权力时而强化,时而又被弱化。

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

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也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

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但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义上仍不失为宰相之号。

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

宋齐梁陈并相沿袭。

这时所谓宰相,除录尚书事、尚书令、仆射及中书监、令外,还有侍中。

北魏、北齐时,因魏晋以来的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权柄尤重。

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

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

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

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

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左、右仆射为之副。

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

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

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

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

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

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

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

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

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

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

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

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

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

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

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

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

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宋朝宰辅制度探究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经历了“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之三个阶段变化,从两汉至隋唐,正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演变转化过程之中。

司马光等曾简单回顾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宰相制度发展历程,说: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

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已失职矣。

及魏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

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

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

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

(《长编》卷431)如果要透彻地理解两宋的宰相制度,就必须对这一段历史有个简单回顾。

1、宰相中国古代,“宰相”仅仅是一个通称或俗称,除了辽代以外,“宰相”从来不是正式官名(辽国官职分南北院,有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各有左右宰相)。

所谓的“宰相”,是指历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行使中央职权的官员,其职权特点是统领百官、总揽政务。

“宰辅”则是指宰相和他的副手组成的一个核心领导机构。

宰相副手的官称繁多,如西汉的“御史大夫”、宋代的“参知政事”等等,某些朝代将他们合称为“执政”。

所以,“宰辅”也可称为“宰执”,都是指宰相和他的副手们。

2、三公制西汉前期沿用秦制,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宰相,习惯上被称为三公。

丞相:又名相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事无不统,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唐六典》卷一说:“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

……汉初因之。

”置两员时分左右,以左丞相为首相。

或更名为相国。

秦始皇尊吕不韦,特置相国,故丞相与相国虽说是一官异名,然以相国为尊,如曹魏时司马师兄弟为相国即此意。

汉文帝时周勃罢,以陈平为左丞相,后遂专置一相。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

丞相独置一员时,御史大夫其实就是次相。

《汉书?朱博传》说汉高祖“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总领百官。

”太尉:“掌武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与丞相地位相等。

西汉时丞相权力极大,武事亦属其职掌范围,故往往侵夺太尉的职权,架空太尉。

所以,太尉一职经常空而不设。

据《汉书》统计,汉初至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任太尉者只有五人,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空而不设。

汉宣帝说:“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修文也。

”(《汉书?黄霸传》)以丞相兼管太尉职事,显然又体现了汉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上述“三公”是后人对其的一种归纳称呼,其中因太尉不常设,时人则将丞相与御史大夫合称为“二府”。

“三公”之称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流行说法。

战国以来以“三公”为辅佐天子的最高官吏,而具体所指又众说纷纭。

西汉初期将负有宰相职责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之为“三公”,但三公之间地位并不平行,以丞相为核心。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变革宰相制度,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丞相合称“三公”,“分职授政”,地位平等,三公鼎立的制度得以确立。

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将丞相改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以大司马居首。

东汉立国,采用了三公鼎立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后,“三公”官制又有反复改变,所领职事大致相同,皆为宰相之任。

不过,也是从东汉光武帝开始,尚书权力不断扩张,逐渐取代宰相,三公也因此缓慢演变成为一种荣誉虚衔,不再是握有实权的职事官。

至宋代,仍保留三公称号,作为加官或寄禄官阶,大都是对宰辅表示优宠的措施,前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政和二年(1112)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3、三省制相权与帝权是一对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

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专制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帝权。

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来的种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

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就逐渐演变为“三省制”。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是宰相制度从“三公制”到“三省制”演变的内在推动力①、尚书省“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

”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

”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

不管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汉武帝强化君主集权,侵夺“二府”的权力,尚书的职权大大扩张,越来越多的相权转移到尚书的手中。

见于两汉史书最早的一例是霍光“领尚书事”,武帝去世后,霍光主持朝政,“领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此后,辅政大臣凡有权处理机密政务者,常常兼有此头衔。

这就发展成为“领尚书事”制度。

“领”,即“治理”之意。

“领尚书事”之外,又有“平尚书事”。

“平”即“评议、讨论”之意,地位在“领尚书事”之下,对尚书事务具有参议、评议权。

西汉的“领尚书事”,除霍光作为特例外,基本上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机构设置也比较简单,只是部分地侵夺相权,处于尚书省的形成阶段。

他们的位置在宰相之下,并没有完全侵夺宰相的职权。

东汉光武帝则收三公之权,交与尚书,尚书的权力再度大大膨胀。

《唐六典》卷1称:“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

”此时,尚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挥了宰相的作用。

尚书的机构和官吏设置也大大扩张,其机构名称为“尚书台”,大约有令一人、仆射一人、尚书六人,称为“八座”,还有丞、侍郎、令史等部门长官。

但东汉尚书分曹不稳定,成员多变化,说明当时尚书组织还处在不断自我完善阶段。

许多史学家指出,东汉以来的三公,不仅仅是名义上或制度上的宰相,而且,在实际权力运作过程中,依然执行着相当部分的相权。

史书上形容的三公与尚书的关系,有被夸大之处①。

这是尚书机构发展和权力形成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尚书与三公的权利还处于此起彼伏的交替状态之中。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西晋。

曹魏后期,司马氏篡权,他们以“录尚书事”的名义总揽朝政,尚书台已经成为真正的宰相机构,尚书台长官也就成为事实上和名义上的宰相。

西晋延续这种制度,三公才真正地成为虚衔,而与宰相职权无关。

西晋还有“八公”的官衔,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然必须“录尚书事”兼“中书监令”者,始能参与机密,为真宰相。

尚书省的建制、职官、职责,至此已经基本上形成。

②、门下省。

“门下”在古代是一种泛称,与属下含义相近,常常用来指长官的亲信。

但它与皇宫相联系时,意指“宫门之下”或“禁门之下”,即与“禁中”是同义词。

汉代凡入值宫殿、掌管宫内内勤事务的官吏,大都属门下的范围。

随着历朝皇帝加强君权措施的贯彻实行,禁中的决策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门下省的形成和发展,与侍中一职的演变有关。

侍中,在西汉只是一种加官,没有定员。

这些官员往往是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很得皇帝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