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课件
苏教版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学课件(用)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 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 重要。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 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 7.8 5.9 3.8及11.22章节 2、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 和原则。
1、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激发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4、讨论式教学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章节 德行:道德修养好的 言语:辞令,善于辞令的 政事:善于政事的 文学:熟悉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 的
【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
课前准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 亢(gāng) 不悱不发(fěi) 隅 (yú) 绚(xuàn) 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分别从哪几个方面阐述 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
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 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的弟子的出身确实很“杂”。七十二贤人中,
属于贵族出身的只有四人,平民子弟居多,甚至连颜涿 聚这样的“梁父之大盗”(《吕氏春秋·尊师》)也列 入其中。所以南郭惠子曾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 也?”子贡回答说:“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之侧多 枉木,是以杂也。”孔子就是这样诚诚恳恳教育前来求 学的人。
明确: 17.2章 性——天性 习——习惯、习性、习染 17.3章 唯——只有 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圆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设计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中《诲人不倦》这一课。
二、检查预习1.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效果。
2.指名读学案里的难读的字。
3.字音没有问题了,句意有没有弄懂呢?哪位同学愿意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给大家听一下?出示:(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指名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点拨: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
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
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
学生自己练习翻译并整理笔记。
三、深入学文。
1.设疑,激发思考:这篇课文主题——“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
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梳理文章内容。
2.指名发言交流:为何诲,是第一第二章,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
诲谁,第三章,讲的是教育的对象。
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
教育的内容,这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
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
3.孔子指出,有两类人,哪两类人?(上智者与下愚者。
)4.对于这两类人,教育的作用如何?5.第三章有孔子的理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一是做到通读,全面了解;二是选择自己最为认同或最有意见的,批注自己的观点。
6.联系你自己所接受教育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多对孔子的话的理解。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7.小结: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
四、总结全文。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50张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9.15)
反:通“返” 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整理
《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 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 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 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 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 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 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岁的。孔子并未因品 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 最好的学生。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 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 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
作:创造 古:指古代文化
孔子认为西周社会是完美的社会,所以孔子提倡 “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阐述 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就是他的 使命。
语文:3.11《诲人不倦》课件(3)(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7.8)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
谈话式教学法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 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 “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 物。
; / 资讯
hxh47kyd
为老太太您担心,您这样慈爱,怎么舍得呢?还是停了它,不要再吃罢!”老太太当时叹道:“我那些儿子媳妇们,只要有你一半上心, 我是样样事情都听他们的了。”就罢了再吃醉瓜的心。此时见,哟,味是那股味儿,玉碗里的瓜,怎么热腾腾的?酒味比夏天当季时还 更浓些,闻起来还是老太太颇爱的长春法酒!这一盘瓜,不是直接送到二太太这边桌上,而是小丫头先端到老太太面前,跪下奉给老太 太看,瓜的上半部,连着蒂儿的一块已经削开了,成了个天然的盖子,奉到老太太面前后,主勺的媳妇上前,把瓜盖也已打开,可以看 到瓜身内不但有微红的熟瓤,还有黄澄澄诱人的糯泥果丁。第六十五章 胜负已分看星芒(3) 媳妇笑吟吟禀报作法:“老太太,这里是 糯米、葛仙米淘净蒸熟,与金糕捣在一道,取蕉脯、橘脯、糖桂花,皆滤去渣滓,熬化于米糕中,加药酒,共置瓜内,蒸熟,问过大夫, 已算不得生冷物色了,老太太可略多用些儿。”嘉颜替老太太舀了一盏,老太太尝了一口,又叫来一盏,推给唐家姑奶奶。唐姑奶奶谢 了,细细品鉴。老太太叫给每人都舀些,又笑道:“省着点!别害他们作东的一桌啃瓜壳子。”掌勺媳妇忙道:“老太太您尽用不妨! 先前掏出的瓜瓤,还有好多,是放在其他容器里蒸的,卖相不如这个,反正要吃的话,吃起来是一样的。”老太太佩服道:“哟!原来 还有藏下的私。”嘉颜笑着,果然给老太太这桌各人都只舀了一些些,又给大太太那桌分了一圈,去了大半个瓜。剩下那两桌,就用掏 出的瓜瓤分享了。这一道用毕,午宴算是结束。戏台上的戏,还在一折一折往下唱,有爱听的,便坐着听下去,困乏了的,便回屋去歇 歇。老太太回去歇一会儿,去之前对福珞和玉笙都加以赞赏,字面看来未有偏倚,但人难免猜,她心中已有褒贬。没人发现宝音做的手 脚,瓜的上层那药酒,药放得特别重些,对老太太身体也不太好。她如果先让给子孙们,那边无妨,如果竟先自己取用了,那就要受损。 宝音看着,老太太果然自己先用,剩下的才分给子孙。这就怪不得宝音了。生死大仇,这里又报了一小寸。这些都吃毕,宝音吩咐下人 将桌上狼藉杯盏收拾,换过细洁小杯小盏,依然盛落花生、杏梅等小食,备听戏的太太 们取用,又将椅子也换成软躺椅,叫人好没规 没矩歪在上头,听起戏来更闲适。福珞既想得没这么周全、更没心思弄这些了,宝音索性替她那桌一并办了,福珞倒也服“珞表姊快别这样说。笙儿只是尸位素餐,无功无过,难得珞姐姐远来是客,万般 不凑手,还能办得这样新美,笙儿才敬仰。”福珞听了她这话,心里舒服得多,可也再生不起争竞之意,叹了口气,着丫环扶回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学习 理解 赏析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译文】:子曰:“默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
而识之,学而不厌, (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
诲人不倦,何有于 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哉?”
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 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 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 也感,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译文】: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
问同样的问题,我很迷惑为什么 先生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 “冉求性格过于谨慎,所以我鼓 励他去做;子路的性格急躁,所 以让他谨慎些,和别人商量之后 再说。”
学习 理解 赏析
原文: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个重点:
文化典籍、德行修养、做事 尽心、做人诚实。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孔子教学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本章的文即是文学,行即是德行,忠为尽心竭力 代表政事,信是言而有信代表言语,四教就是四 科,说法不同而已。四是四教内容有三。所谓四 教,其实可分为三个方面:文指书本知识,行指 社会实践,忠信指道德修养。
•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 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 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 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 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课件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 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 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 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 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 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 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 了两条。”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锐.。
的兵器
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我没有不教诲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1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2007点评南通市优课评比。 2008组织南通市初中物 理优质资源培训
2010江苏省优课评 比点评专家(左为 江苏省物理教材主 编刘炳升教授)
2009年受邀出席江苏 省新教材表彰会
2011在江苏省专家团队培训中作讲座
南通市优秀学科:新桥中学物理学科
江苏省先进个人王雷老师
全国优课比赛一等奖任洪军老师
南通市优课比赛一等 奖钟淑平老师
南通市物理网络团队比赛一等奖 徐海燕、孙晓杰、钟淑平老师
送培进藏
2008年7月,孙德生老师克服了海拨4000米以上恶劣条 件的考验,作为教育部“送教进藏”名师团成员之一赴 西藏支教。受到一致好评!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2008年被评为南通 市初中物理学科基地
区教体局周卫军副局长和市 教研员徐卫华老师为我校物 理基地揭牌
2010年再次被评为
南通市初中物理学 科基地
作为南通市物理学科基地,新桥中学对南通市区的初中物理教学产生 过并继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省市教研员光临新桥中学进行学科基地研讨活动(2010-11)
现任南通市初中物理中心组组长,崇川区物 理兼职教研员。
◆过硬的业务素养源自对学习的执着 三十多年来,孙老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引路Leabharlann 广泛的学术影响源自对事业的追求
南通市区初中物理中心组2005年合影
中心组在新桥中学共同研讨物理教学
2002年,南通市区初中物理中心组成立,孙老师一直担任组长。中心组为全市 老师逐章进行“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为市区物理老师全面“会诊” 。
个人资料: 1954年出生,1969年初中毕业后插队如东 县环北公社。 1978年南通市第五中学执教,同年参加扬州 师范大专函授班学习1982年毕业。 1988年调南通市新桥中学任教,1989-2005 担任教导主任16年。 2003年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获奖:三次记三等功,学术成果获得过教育 部二等奖一次,省一等奖一次,新课程首届 教学比赛南通市一等奖获得者。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诲人不倦()PPT教学课件

之
未来的事。动作名
过去的事;动作名
什么;说。宾语前置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
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画的事在素地之后。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子曰:“闻斯行之。”
不复也。” 同汝 再
较好
同…比较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 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 大概;这;宾语前置的标志;说;同欤
赞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 知十,赐 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论出生贵贱
• 少数贵族子弟:
• 司马牛、南宫敬叔
• 商人子弟:
• 子贡
• 大多数平民:
• 颜回、曾参、子路等
• 家无立锥之地:仲弓
• 出狱犯人:公冶长
• 盗贼:颜涿聚 2020/12/12
7
• 不限地域:鲁、齐、宋、晋、楚、秦等
• 不分智愚 • 接受能力强的:颜回、子贡 • 智力比较差的:曾参、高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
导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
学
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
课
堂 提条件。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
读
开 卷
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
助 读
有
参
益 法。
考
译
文
课
诲人不倦。孔子 30 岁左右开始办学,40 多年不间断地
堂
互 动
神。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2.孟子在第 34、37、39 三章中,谈到的选择教师和学
译 文
课
前 自
生的标准是什么?
主
导 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卷
【答案】
首先,他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认为这
互 动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探
究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本板块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启
主
导 学
发式教学的思想,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等。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探
究
菜单
晨 读
30.颜渊感叹着说:“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
开 卷
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
助 读
有
参
益
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
考 译
文
课 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义
前
自
主 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
开
助
卷 有
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
读 参
益
考
值得作为学生。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译 文
课
前 切磋学问,教学相长,因而不能掺杂“贵”、“贤”、“长”、
自
主 导
“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
学
很明显,孟子在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
课 堂
异的。
互
动
探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助
卷
读
有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参
益
考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译 文
课
前 自
第 38 章:孟子提出了君子的五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告
主
导 诉我们,对学生必因其材质之不同,而给予必要之辅导和教
学
育,因其材质之不同而授以不同之内容。这是对因材施教的
课
堂 最好注解。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益
阅读课文 34~39,完成下面的问题。
参 考
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文
课
前 自
A.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主
导 学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课
C.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助 读 参 考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2)发此病后三期当发动词,发作 使人发书至赵王动词,发送
导 学
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
谋未发而闻于国动词,行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3.词类活用
开 卷
(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
堂 互
D.且庸人尚羞.之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解析】 A 项,王:统治,名词活用作动词。B 项,
开
助
卷 有
短:说……的坏话,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C 项,弱:使……
读 参
益
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 项,羞:认为……羞耻,形容
考 译
文
课 前
词的意动用法。
自
主 导
【答案】 A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开
卷 我没有不教诲的。”
助 读
有
参
益
——《论语·述而第七》
考 译
文
课 前
27.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
自
主 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来的时候,不去启
导
学 发他。告诉他一边或一角却不能推知其他三条边或三个角,
课 便不再教他了。”
堂
互 动
——《论语·述而第七》
探
究
菜单
晨
诲人以规矩,论述学习应当依循规矩。孟子既肯定了人在学
课
堂 互
习中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要遵循客观规律。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参
益
考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 38 章中,是怎样对因材施教进
译 文
课
前 行阐述的?
自
主
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
学 的才力,(但老师之道)高峻卓绝,仿佛矗立于眼前。要想再
课 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堂
互 动
——《论语·子罕第九》
探
究
菜单
晨
31.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道:“有父亲哥哥
读
开 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 助
卷
读
有 益
道:“听到就做。”
参 考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亲哥哥
前
自 主
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从政的 5 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活动,
导
学 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
课 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
堂
互 动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
探
究 他以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菜单
晨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菜单
晨
读
开
助
卷
读
有 益
树立教师的典范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晨
读 开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 助
卷
读
有 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育工作, 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 参
益
考
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
译 文
课
前 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究
菜单
晨
3.孟子在第 35 章中论述求学的方法是什么?他是用什
读
开 卷
么方法进行阐述的?
助 读
有
参
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答案】 这一章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求学的方
主
导 学
法:用羿教人射箭,论述学习应当尽到最大的努力;用大匠
读 参
益
考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译
文
课 前
——《论语·为政第二》
自
主 导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课 堂
呢?”
互
动 探
——《论语·述而第七》
究
菜单
晨 读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考
译 文
课 前
1.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两章?
自
主 导
你是怎样认识的?
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Hale Waihona Puke 晨【答案】 诲人不倦,主要体现在第 25、26 章。
读
开 卷
第 25 章:这是孔子追求学问和为人师长的态度。他说: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状语后置)
课 堂
译文:抬__头__对__天__无__愧___,__低__头__对__人__无__愧__。_
互
动 探
(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
究
译文:用__文__献__来__拓__展__我__的__知__识__,__用__礼__义__来__约__束__我___的__行__为_ 。
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