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文档]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推荐文章审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代发热度:优秀审计论文初稿热度:审计发表论文范文热度:审计发表论文优秀范文热度:审计学硕士参考论文热度: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审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范文一: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审计研究摘要:内部控制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基础,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针对采购与付款循环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对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控制测试的基础上,采用科学适当的方法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实质性程序。
结合当前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发表客观、公允的审计意见。
关键词: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基本要素内部控制属于管理范畴,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
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它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于促进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调节的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
随着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评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
在现代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与信赖,完善了审计职能,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企业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采购与付款循环业务是外部商品和劳务的购置和付款过程,是存货流动的起点,是影响资产增加和现金支付的重要环节,该业务环节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涉及采购、验收、储存、会计等部门,具有与生产经营活动联系密切、业务发生频繁和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等特点。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应该将各项职能活动指派给不同的部门或者职员来完成,以确保业务处理的正确可靠。
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健康发展。
毕业论文—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作用的研究

X X X 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研究专业:企业内部控制考号:姓名:电话:X X X 大学年月日摘要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其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就我国目前的环境和我国内部审计的特点来看,监督检查职能、鉴证评价职能、控制职能、风险预警职能和咨询服务职能应该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内部审计再控制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公司治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公司治理;AbstractInternal audit is an objective,independ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activitie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o promote the 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operating activitie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legitimacy and effectiveness。
Whose function is to audit by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decision.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function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internal audit, forensic evaluation functions, control functions,risk warning functions and consulting service functions should be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internal audit.Internal audit of both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internal control,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internal control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and how to develop flexible for different audit tasks applicable audit program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audit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work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ternal audit control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 internal audit;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1300字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学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多,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发展趋势。
因此本文便通过参考各类文献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Ayu Ogi Fazny和Hari Setiyawati(2020)研究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等来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衡量公司良好治理原则的应用、衡量财务报表的质量,作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和良好公司治理原则的运用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
Qiong Duan(2020)对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A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作者认为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Zoran Todorovi 和Bozo Vukoja(2020)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得出结论,建立内部控制的兴趣,受到官场腐败的增加和商业道德侵蚀的影响,企业的分权管理过程随公司的不断扩大不断复杂化,企业内部不仅需要内部控制,还需要内部控制。
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美等国家,企业发展的历史相对悠久,他们对企业治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较早,相应的理论也更加成熟,在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比较完善。
二、国内文献回顾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研究,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企业分类、逐层的推进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内部控制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李娜(2020)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原因,从制度建立、观念意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部门及学者认识到控制的不可或缺,促使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如日中天的阶段。
为提速我国内部控制的开展,规范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借鉴西方内控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展开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陶雪阳(2021)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认为人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管理层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推动的核心。
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

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财务风险的价值》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日益被重视。
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起着防范作用。
文章主要研讨内部审计控制对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降低的价值,期望带给其他人一些启示。
关键词:内部审计控制;财务风险的价值;分析内部审计是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及手段,主要对现代企业进行内部监督及控制职能。
通过内部审计活动的进行,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使得管理系统趋于完善,确保高层决策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最终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及发展。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两种,分别为系统性及非系统性。
系统性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多指的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及影响,比如政治动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
本文主要研讨分析的是非系统性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本身存在的财务资金运行活动所形成的风险,具体体现为筹资、投资、营运、收益活动。
一企业筹资财务风险企业的筹资活动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对资金资源的配置活动。
受市场经济影响,筹资活动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银行的借款因素、债券因素、股票因素、高层决策因素、管理措施因素、租赁兼并因素等等都会构成企业筹资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投资财务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是资金运营的第二环节。
为了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合理的经营活动中。
对外投资,主要针对证券及控制权来获取经济效益。
对内投资,主要针对资产购买或技术开发来进行生产经营,以获取资金增值的目的。
无论是哪类投资,都与经济市场形势相关。
生产经营类的投资需要考虑经营规模、项目报酬率、投资回收期、投资相关度、投资监管力度等风险因素。
证券类投资需要考虑利率、通货膨胀、公司运营状况等风险因素。
三企业营运财务风险企业营运涉及到资金的管理。
所涉及的风险包含产品能否得以在经济市场销售、能否回收结算成本两方面。
企业营运包含采购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
在采购活动中,采购的金额、原料的质量、相关付款方式、具体到货时间等因素都会造成企业采购方面的风险。
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

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摘要:与美国的上市公司被要求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不同,我国在强制规则后经历了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随后进入全面执行阶段。
过渡时期的特殊性导致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又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文章侧重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研究,从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方面入手,梳理国内外对应时期成果,比较国内外研究重点、方向的差异,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强制规则;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一、引言继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XX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XX 年财政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20XX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
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
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
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内部控制审计论文范文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使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运行,保护企业资产、资金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制定的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
以下是内部控制审计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范文1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为了有效地提高经济管理的稳定性,需要对内部财务进行有效的审计管理,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问题,分析强化企业内部制度管控的措施,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方式,提升企业的内部财务管控效能,实现对企业内部财务的综合管控。
本文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况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内部审计控制与独立的基本内容,分析增强企业内部制度控制的有效方案,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的综合强化管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控制1引言企业内部审计应当是独立的,按照独立的组织控制形式,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审查和评价分析,遵循公认的程序标准,确定是否符合经济价值标准,是否符合经济适用资源的归属情况,给予有效的评价与建议分析,明确审计的权责划分。
内部审计中被审计的各个单位不可以与审计结构有利益关系,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业务,明确工作流程,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准确性。
2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概述2.1内部审计的基本概述企业内部的独立审计是以独立的结构,有专人负责,审计的工作内容具有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隶属于企业的高层管理部,不隶属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是对企业内各项部门的准确评估,其结果可直接汇报董事局委员会。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审计质量越可靠。
内部审计的财务独立,与财务部门没有利益权属关系,内部审计可以从各个专业角度,分析原始业务的信息,分析审计机构的权利往来。
这就需要保证内部审计数据资料的可靠,防止影响内部审计的准确性。
2.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需要由专人负责,保证审计工作不受各方利益的影响,由专人负责,而非兼职。
企业的内部审计中,财务人员需要避险,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准确性,需要在工作上有所取舍,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1. 引言1.1 背景内部控制是组织在实现业务目标的过程中,通过管理层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以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确保财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合规性和业务效率的一种管理手段。
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是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性与合规性进行评估和检查的过程。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为企业决策者和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信息和建议。
2.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2.1 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潜在的资产安全风险,并提供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可以加强对资产的保护,防止盗窃、滥用和损毁等风险的发生。
2.2 确保财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有助于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只有准确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才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2.3 促进合规性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确保其业务活动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通过评估和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的合规性,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合规问题,降低合规风险。
2.4 提高业务效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的评估,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发现和解决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减少冗余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过程3.1 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内部控制审计的第一步是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
审计目标应与企业的业务目标和风险相关,审计范围应涵盖关键的业务流程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
3.2 进行风险评估在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之后,应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有助于确定哪些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环节存在较高的风险,并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3.3 开展审计测试审计测试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工作。
[其他论文文档]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
![[其他论文文档]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218a2ffab069dc51220121.png)
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摘要:与美国的上市公司被要求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不同,我国在强制规则后经历了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随后进入全面执行阶段。
过渡时期的特殊性导致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又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文章侧重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研究,从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方面入手,梳理国内外对应时期成果,比较国内外研究重点、方向的差异,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强制规则;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一、引言继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
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
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
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综述摘要:与美国的上市公司被要求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不同,我国在强制规则后经历了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随后进入全面执行阶段。
过渡时期的特殊性导致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又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文章侧重强制规则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研究,从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方面入手,梳理国内外对应时期成果,比较国内外研究重点、方向的差异,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强制规则;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一、引言继五部委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
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
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
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有关内部控制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美国的强制规则要求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强制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无效的公司也必须披露其审计报告,我国的情况与之存在差异。
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国内侧重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
方红星、戴捷(2012)在肯定披露动机影响自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比本土事务所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越不愿意为有内控审计需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的保证。
其研究还证实了内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接受高水平鉴证服务的主要动机是对外释放信号和降低代理成本。
韩彬、陈丽蓉(2015)通过对2011至2013年的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以竞争战略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发现成本领先战略与自愿性内控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位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所发挥的“补充”控制作用可以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修正内控缺陷以为成功实施战略提供保障。
此外,陈丽蓉、韩彬(2015)的实证结果表明了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和披露意愿。
信号传递动机是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强制要求的过渡阶段有关自愿出具和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剔除了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进入全面执行阶段后,同国外一样,我国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类似,强制规则后,主要有两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一是审计供给,二是审计需求。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师的专业性、胜任能力、客观性等影响审计供给,公司治理水平、产权性质等影响审计需求。
JaggiBikki,MitraSantanu(2015)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在SOX法案规定执行较为成熟阶段,拥有行业专家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尤其在客户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行业专家擅长发现并公布重大缺陷。
Mount(2015)认为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聘请的审计师并不能恰当地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导致一些重大缺陷被认定为重要或一般缺陷。
NathanJ.Newton,JulieS.Persellin等(2016)使用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测试了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更换审计师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许多收到“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意见购买行为,而且,激烈的审计竞争市场和在较晚的报告期更换审计师均会增加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和更换审计师影响着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从审计需求的角度看,Krishnan(2005)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成员数量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呈负相关。
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的研究并未测试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过渡期和全面执行阶段都鲜有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已有文献选择的代理变量大多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盈余水平、财务报表重述、异常应计估算、盈余反映系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师意见等。
陈丽蓉、韩彬(2015)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顶层设计,公司治理水平正面影响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需求,并将数据分为强制执行组和自愿实施组,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与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此外,作为公司的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内控审计质量的需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之间呈“U”型关系。
总之,国内的相关文献均站在审计需求的角度,去探索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缺少审计供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近年来,国外学者转移了研究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报告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GrahamLynford等(2013)通过创建审计整改的影响因素模型,论证了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控制测试程序的实施时间正面影响着内控缺陷的整改,并且内控缺陷的整改出现在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能性比较低。
BalsamSteven,JiangWei(2014)从股权激励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影响内控缺陷的因素。
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
Bardhan等(2015)聚焦家族企业这一企业类型,论证了家族企业较之非家族企业,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倾向于维持较低水平的内部控制。
国内关于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比较多,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
如王海滨和于长春(2014)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发现,当管理层会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差而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以规避风险,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和判断该内控缺陷,从而出具非标准意见。
董卉娜和严茹梅(2016)的研究结论与BalsamSteven等(2014)的结论类似,即管理层持股削弱了管理层背离股东目标、实现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进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
总之,在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国内的学者还应该拓宽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视角,不应局限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上面存在差异。
国外侧重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则针对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做出很多有关自发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不同要求下的数据、结论进行对比和分析。
我国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执行阶段,应该重点研究内控审计的质量,以引导和培育企业对高质量内控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师执行内控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研究(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经济后果的研究HoganChrisE(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影响效应为切入点,通过经验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盈余质量和投资者关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资本成本。
Collins等(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公司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影响,证实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给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和减少信息风险使企业获益。
进入强制性要求阶段,随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涌现大批学者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人们普遍认同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实施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到“补充”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财务上的操控手段。
许骞、曾建光(2014)的研究表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
自愿实施背景下,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内控自评报告中可能充斥着虚假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的现有投资者承受道德风险;作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也会因无法有效识别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真实和虚假的部分而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加强契约关系,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吴秋生等,2015)。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许多以美国为背景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视角包括信息含量或市场反应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市场价值、CFO更换、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的影响。
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公司收到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伴随着更低的盈余质量、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更长审计延迟、更高资本成本、更可能发生CFO更换。
SunYan(2016)发现收到“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拥有更少的投资。
这些收到非标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之所以减少投资是因为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评估看到了更高的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管理层又需要考虑公司可能的资本成本做决策。
内控审计结果还会改变公司的会计原则,被曝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财务报表层次重大缺陷的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MitraSantanu,2013)。
MichaelL.Ettredge等(2016)认为披露重大缺陷的内控审计报告往往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尤其披露的是财务报表层面的重大缺陷。
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一致,即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应对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