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为百病之源
痰证论

痰证论第一章痰的概念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
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
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
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
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
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
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
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
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痰生百病虚为本——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二

可 以根据 痰 的临床 表 现作 出诊 断 , 则悸 ; 胃则 呕 ; 犯 冲于 上则 为 眩 晕 ; 尔 氏 综 合 症 。 诊 脉 沉 滑 , 胖 苔 舌 也可 以结合 论 治 的结 果进 行 验 证 , 入于 脑络则 为痰 厥 、 痫 、 呆 、 癫 痴 昏 腻 。遂 拟 : 泻 9 g 白术 3 g 党 泽 0、 , 6, 无形 之 痰 确 实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对 迷 ; 子 下 则 为 痿 痹 、 膝 、 疽 参 、 茱 萸 各 3 g 炙 草 1 g 生 半 流 鹤 骨 吴 0, 5,
既看 不 见 , 摸 不 着 , 觉 得 有 点 痛 、 木 、 痪 、 核 ; 于 肌 腠 则 好 , 时又 发作 如前 。天亮 后 请 西 又 总 麻 瘫 结 人 移 “ ” 玄 。但 只要 正确 运用 中 医理论 , 疑滞 成痈 ; 犯肺 为 咳 、 喘 ; 于心 医检查 , 脏 、 为 凌 心 血压 正 常 , 为 美 尼 诊
报 据其 医案 , 理 m以下 内容 : 整
美尼 尔 氏 眩 晕 曹 某 , ,2 2 0 l3/ 时 1次 , 男 6 0 m , J 、 日夜 连 服 2齐 0
l 痰饮 病 验 案
李 可治 痰饮 病理 论 很 少 , 散 仅
岁 。患 者 于昨 晚 l 时许 , 梦 中突 ( 7 睡 2 2页 ) 。 然 剧 烈 心 跳 惊 醒 。随 觉 脐 下 有 气 按 《 匮 》 于痰 饮 病 人 的 金 关
开 窍汤 、 石 滚痰 开窍 丸 、 礞 涤痰 清脑 汤、 英犀 军普 济饮 、 味 消毒 饮 、 银 七 攻癌 夺 命 汤 、 三饮 四石 汤 、 芪五 黄
苓 三妙 散 、 止呕 汤 、 参灵 甲珠散 、 芪物 当耳 芥蛋 汤 、 五桂枝 芥 虫汤 、 甲无敌 散 、 还 麝 妇科 培 元 固本散 。 关键词 痰饮 治疗 思路 常 用方 经验 方 李 可 医案 旋 心 闭 临 床 经 常 会 遇 到 与 中 医痰 饮 再 进行 理 论探讨 。李 可认 为 , 之 似 , 转不 停 , 中恐惧 , 目宁 神 痰 随 0余 分 钟 后 稍 有关 的 西 医 病 , 其是 无 形 之 痰 , 为物 , 气 升 降 。入 于 经 络 则 疼 亦 无 济 于 事 。 约 l 尤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概念

百病多由痰作祟的概念痰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认为是百病的根源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痰是一种影响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它可以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下是对痰作祟的解释和相关的病症的探讨。
首先,什么是痰作祟?痰作指的是痰湿、痰迷等形式。
痰湿是指体内积聚过多的痰液,而痰迷则是指痰湿阻滞气血运行,从而引起身体不适或疾病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通常被认为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不规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的。
饮食过多油腻、甜食、寒凉食物等容易导致湿气滞留,湿气在体内积聚形成痰湿。
生活不规律、情绪不稳定会使气机运行失调,进而形成痰湿。
当痰湿积聚过多时,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转。
痰湿主要影响到脾胃、肺和肾等脏腑,引起一系列的病症。
常见的有:1. 咳嗽:痰湿阻滞肺腑,导致咳嗽症状,痰液常以黏稠的形式存在。
2. 哮喘:痰湿阻滞肺腑,影响到气流的正常通畅,导致哮喘发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3. 慢性鼻窦炎:痰湿阻滞鼻窦,引起鼻塞、流涕等症状。
4. 脂肪肝:长期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健康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引起脂肪肝的产生,体内痰湿也会加重肝脏负担。
5. 糖尿病:痰湿阻滞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血糖的异常波动。
6. 湿疹:痰湿外溢于肌肤,引起湿疹的发生。
总而言之,痰湿的存在和积聚会导致这些症状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这些疾病时,常常会重视去除体内的痰湿。
中医治疗痰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药物疗法:中药中有一些草药可以祛痰湿,如苦苣、山楂、茯苓等,它们具有祛湿化痰的功效。
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病情。
避免油腻、甜食、寒凉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尽量选择粗粮等,有助于减少痰湿的产生。
3.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湿气的排出。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可以改善痰湿的状况。
4.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痰生百病食生灾

痰生百病食生灾
俗话说,痰生百病食生灾。
治痰先辨证;痰分为有形之痰(能咳吐出的痰)和无形之痰(咳不出的痰)。
其中有形之痰又分为热痰(黄稠粘痰)、寒痰(白稀痰)、湿痰(寒热之间的灰白痰)。
1、热痰初期可用葛根三仁汤;葛根20克生意仁20克苦杏仁9克冬瓜仁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一小时后两次服。
(薏仁先浸泡30分钟-一小时)
2、热痰后期可用加味二陈汤;陈皮6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甘草5克栝蒌皮15克贝母10克。
水煎服。
3、热痰食疗方;海蜇30克鲜荸荠50克煮一小时吃食喝汤。
可用白萝卜代替荸荠。
4、寒痰方;生姜5片橘红6克(小儿减半)水煎20分钟后当茶饮。
5、湿痰;生薏仁10克陈皮10克每日一剂煎水当茶饮。
(薏仁先浸泡再煎)
6、湿痰引起的代谢综合证;(类似三高证)土茯苓30克玉米须20克荷叶10克生山楂15克葛根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7、无形痰,主要体内有积聚肿块或心脏病等。
其主要表现是起床或卧床的瞬间头晕,治须化痰药;藿香10克苏梗12克清半夏9克厚朴花12克苦杏仁9克生薏仁10克白蔻仁6克上药先浸泡30分钟,再用大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煎10分钟。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丰隆穴是治痰要穴,但实践证明不如天突穴力雄效佳。
但天突穴没有两下子不能轻易扎,所以我没有扎过。
凡是诸如此类向晴明穴等我都是避开或以指真代替。
即用手指间贴胸骨内点按3-5分钟。
点按,有渗透治里之功,柔,有解表散痛之效,(但物极必反量变必质变,当你过量的柔,同样也会有治本之功)。
痰瘀互结,痰是痰湿,瘀是血瘀,湿则凝,瘀则聚,痰瘀互结,症瘕积聚,百病丛生。

痰瘀互结,痰是痰湿,瘀是血瘀,湿则凝,瘀则聚,痰瘀互结,症瘕积聚,百病丛生。
“怪病多痰”,“顽症多瘀”。
痰是痰湿,瘀是血瘀,湿则凝,瘀则聚,痰瘀互结,症瘕积聚,百病丛生。
而且痰瘀互结导致的病症,轻则成疑难杂症,久治难愈;重则成危症癌症,药石难医。
为什么痰瘀互结后果这么可怕?因为痰瘀水湿,会相互影响转化,两者在人体内作祟,可危害五脏六腑、肢体骨节经络,既会加重旧病,又会增加新病,旧病新邪胶着,就会使病程缠绵,顽固难愈。
痰瘀互结对人体的危害痰瘀壅遏于肺,会引起咳嗽气喘、胸闷刺痛,常见病有肺胀、肺痈、哮喘、肺癌;痰瘀痹阻胸阳,会引起胸闷、心痛、心悸,常见病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痰瘀闭塞脑窍,会导致神昏、癫狂、痴呆、健忘、头痛,常见病有老年痴呆、脑梗、癫痫;痰瘀阻滞肠胃,会引起胃痛、腹胀、纳呆,常见病有慢性胃肠炎、胃肠息肉、皮疹粉刺;痰瘀阻滞肝胆,会引起胁痛、腹胀、纳差、皮肤发黄,常见病有黄疸、肝炎、胆结石;痰瘀阻滞于肾,会引起水肿、癃闭、腰痛、尿浊,常见病有淋证、肾炎、肾衰竭、肠梗阻;痰瘀阻滞肢体,会引起肢体麻木、僵硬、疼痛,常见病有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疾病;痰瘀阻滞经络,会引起淤堵、积聚,常见病有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肝囊肿、子宫肌瘤、恶性肿瘤……为什么痰瘀互结是医学难题?我们都知道湿为百病之源,黏腻难除,更何况它的升级版——“痰”。
这还不算,现在又加了个凑热闹的百病之源“瘀”,阻塞经络。
痰黏瘀硬,两者结合,简直就成了钢筋水泥,牢牢地驻扎在体内,为祸做害!而且更难缠的是,痰瘀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痰湿内阻,久必生瘀,所以治痰还要兼顾祛瘀。
另外痰瘀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如湿聚为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所以治疗期间还要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血证论》明言:“痰亦可化为瘀。
”“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痰瘀互结最典型的特征面色晦暗无光泽,口唇紫暗,目下发青,喜怒无常,舌质紫暗,舌面有瘀斑或瘀点,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舌底两条静脉又粗又大,颜色发紫或发青。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

百病皆由痰作祟!治痰论第,古人论痰之治歌诀「建议收藏」川贝降肺经之火痰,杏仁行肺经之寒痰,白附去肺经之风痰,蒌仁涤肺经之结痰。
肺经之虚痰,非阿胶不下;肺经之毒痰,非硝石不除。
若湿痰发于脾经,半夏驱之使不滞;痰气伏于脾经,旋覆推之使不停;血痰结于脾经,冬花开之使不积。
又有湿热在脾胃而成痰者,槐角理之,痰自清豁而弗生;实痰留于胃腑而致胀者,玄明荡之,痰自消归于乌有。
如因痰而胃痛,螺壳止之;宿痰而成囊,苍术除之。
豁痰迷于心窍,远志为功;破心经之痰郁,赖有蕤仁。
礞石滚痰之滞,肺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地脏自泰。
肾经得肾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皆除。
至于肾经之虚痰,牡蛎逆之而见功;肾水泛为痰,熟地补这而奏绩。
膈上之痰兼火者,青黛疗之;兼燥者,花粉降之。
惟大黄能下顽痰于肠胃,枳实能散积痰之稠粘。
更有相火逆结之痰,解之者在僵蚕;肋下寒结之痰,豁之者需白芥。
经络中之风痰,南星可祛,有则荆沥导之;结则牵牛散之;热则竹沥行之。
惊风而生痰饮,非攻之不退,全蝎之力也;风热多致痰壅,非吐之不平,白矾之力也。
常山逐痰积,狼毒开恶痰,槟榔坠痰癖,滋姑吐痰痫。
川蓼子决风痰之上壅,马兜铃下梅核之痰丸。
诸药各有专治,诸痰别有分消,不知痰所从来,不审药所职司,动以川、半为治痰之品,一概混施,未有能济者也。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
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
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
”《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丹溪心法》影响较大。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
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

从”痰之为病”看百病痰之由来,首责正气不足,二责脏腑功能失调。
如脾气不足,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正常下降,三焦之决渎迟缓,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泌清别浊,以尽涤其水,残留水液,停滞中焦,积液为饮,煎熬成痰。
标签:痰之为病”痰者,津液之别名也。
”阴阳平衡,气机调畅为气血津液,异常者为痰湿水饮,四者为同类异名之物也。
”痰之由来,首责正气不足,二责脏腑功能失调。
如脾气不足,不能尽散水精上归于肺,以敷布全身内外,濡养百脉,则肺气不能正常下降,三焦之决渎迟缓,气亦不能下交于肾,肾气不能泌清别浊,以尽涤其水,残留水液,停滞中焦,积液为饮,煎熬成痰。
《医碥》亦云:”痰吾本身之津液,随气运行,气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润泽,何致成痰为病。
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邪火煎熬,转成痰浊;或气失其温和而于寒,则津液而寒积滞渐致凝结,斯成痰矣”。
《内经,经脉别论》云:”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此气化运行何痰之有?可见,正气不衰,气机通调,痰浊自消。
否则,因热、因气、因惊、因寒、因湿、因多食、因伤冷、因嗜酒、因脾虚等,均能应机生痰。
痰质稠浊,其性来去无定,聚散无常,遍及全身,为病多端,怪证百出。
故曰:”百病多由痰作祟”。
痰病缠滞,种类繁多。
概括而论,不外乎无形有形两类。
如皮下瘰疬,皮下结节;咳喘之痰液,皆为有形之痰。
手不能触,眼不能见的一切为害之物,皆为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为病,不易察觉,于人危害甚大。
它可以瘀塞经络,停积脏腑,表现出种种不同之证侯;若痰在肺经,脉色面白,气上喘促,其痰涩而难出;痰在脾经,脉缓面黄,肢体沉重,腹胀食滞;痰在肝经,脉弦面青,四肢满悶,时有躁怒;痰在心经,脉洪面赤,烦热心痛,时多喜笑;痰在肾经,脉沉面黑,小便急痛,心多恐怖,痰浊上扰,蒙蔽清阳,脉弦滑,苔腻,则头昏眩胀痛,失眠多梦。
老中医:一剂化痰祛湿的“温胆汤”

中医有句老话叫做“百病生于痰”,还有一句话叫做“万病皆因痰而生”,这两句话都表明痰湿是百病的根源。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怪病皆由痰作怪”。
很多看似很普通的病其实很顽固,怎么治也去不了根,根本原因就是痰作怪,只要用化痰的方法这些病就能很轻松解决。
由此可见,痰湿对人体的危害。
就连我国第一批国医大师路志正也说过,“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病人,我发现很多病人的体内都有湿邪作怪”。
现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大鱼大肉,习惯了冷饮奶茶,习惯了熬夜不到三四点决不睡觉,习惯了上班七八个小时坐着不动,结果体内痰湿越堆积越多。
痰湿不仅把很多人变成了一个个大腹便便、油光满面的油腻中年,还给很多人带来了一身病痛,关节炎、湿疹、头痛、眩晕、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风、腹泻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以下的症状都是痰湿蕴结的表现,看看你中了几招。
1. 经常头晕、头脑不清利、甚至头痛是痰湿蕴结的表现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头脑应该是清爽利落的,因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只要气血濡养充分,不受邪气干扰,头脑就会清利无比。
但是很多小伙伴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就是整日头昏昏沉沉,跟裹了一层湿布一般,甚至还会头隐隐约约得疼痛,这种情况高血压患者常见。
从中医来讲,这就是体内痰湿郁积,上蒙头部清阳导致的,痰湿为阴邪之物,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
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痰湿上犯导致的头晕、头重、头痛,经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与气血虚弱的性质不同,不可用补益之品,从痰湿论治,其病自愈。
2.经常呕恶或者吐痰,口苦、口黏是体内痰湿蕴结的表现很多小伙伴平时也不咳嗽,但是总是吐痰,有的每天早晨起来吐几口,有的严重的一天到晚吐个没完,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么问题,可总是没完没了地吐痰太烦人了!一天到晚吐痰的小伙伴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了?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水液由脾胃运化,转运到肺部的一部分,由阳气把水液气化随着呼吸排出体外,这也是我们呼出的气体有水分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为百病之源
咳痰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看得见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
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我们说的无形之痰。
痰是体内脏腑功能障碍时的病理产物。
主要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
湿气凝聚在体内,导致经络不畅,气血阻滞,痰淤互结积聚在身体各处。
上达头面下至脚足,内置脏腑,外渗肌肤,从而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肺部疾病、咳嗽等。
人们常说“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就是这个道理。
痰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把我们吃的食物和水消化成水谷精微,运送营养物质至全身,如果劳倦及饮食不节,平时思虑过度,都能伤脾,使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减退,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湿邪侵犯人体生成多种疾病。
临床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大便溏泻、咳喘痰多等,多是由脾虚导致的。
建议脾虚的人用健脾利湿的药品及食品来调理。
如食补可常吃一些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药、莲
子、芡实、大枣等。
肺脏肺为储痰之器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负责将脾运化的水液从肌肤皮毛散发出去,即通调水道功能。
当邪气侵袭肺时,肺宣发功能失调,津液便停留在肺内,凝聚成痰,引起肺气上逆,就会造成咳嗽、吐痰。
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当脾虚,运化失调,肺宣发功能失常时,痰就会多,造成咳喘。
临床治疗时,除了化痰止咳平喘之外,还应该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功能,治疗效果会更好。
防肺生痰的最好办法是防止外邪伤肺或久病损伤肺气而致肺气虚,因此平时要既注意防寒保暖,又要对原有肺、支气管炎疾病等进行积极治疗。
补肺食品可用白色为主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荸荠、山药、西洋参、冬虫草等,肺喜润误燥,平时要少吃油炸、辣椒等温燥上火食品,以防伤津化燥。
肾肾为生痰之本中医有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
也是正气内存的根本,肾主水,有气化水湿功能。
当阳虚衰时,气化水液功能失调,也会出现水湿积聚,甚至出现水肿。
所以痰湿也追根于肾,在临床治疗上,健旺脾阳的同时,而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痰的庐山真面目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1、寒痰:痰呈白色较稀,病人舌苔薄白。
怕冷,喜欢喝热的,这种情况多是由受了风寒邪引起。
2、湿痰:痰为白
色粘稠或白色泡末,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疲乏或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
3、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受风寒发高热入里化热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4、燥痰:痰粘少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干、咽燥,舌苔薄黄或薄白。
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脾肺肾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液停留积聚,逐步蕴结而成,往往不被人们所察觉。
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神昏乏力或癫狂中风、甚至体内结节肿瘤等,都可能由无形之痰引起的。
所以说痰在体内,是百病之源,因此保持健康就要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健脾护肺养肾,已杜绝生痰之源。
作者:东城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何明,微信公众号:feibing1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