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论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 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痰饮学说是阐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理及其辨证论治的学说。

痰饮是体内津液结聚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浊者为痰,其质清稀者为饮。

由于痰和饮的性质相同而又常合而为病,所以常痰饮并称。

痰饮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引起病变的致病因素。

《中医内科学》教材则分为痰证、饮证。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调,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症。

分有形、无形两类。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这一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在理论上和临床治疗上都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众多方面,并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有特点的组成部分。

一. 痰饮的产生人体水湿津液代谢生理:《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腕,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 痰的发生文献:历代医家论述很多,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对痰的发生归结到肺、脾、肾三脏。

“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痰之来也,多由于肺”“痰之本也,多在于肾”。

明代李延《医学入门》中说:“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2. 饮的发生文献:《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宋代陈言、明代张景岳认为,饮的发生是由于外受寒湿,内伤水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以致水液聚积而成。

3. 痰与饮之区别痰与饮虽然均为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内则脾、肺、肾三脏失常,水液结聚而成,但痰与饮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

益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所谓饮也。

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

浅谈中医痰证的临床认识【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42—02痰病即因痰致病,痰浊来源于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动因。

古代医家对痰致病性质已有散在记载,如“痰生百病形各色”,“痰注全身”,“怪病多痰”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痰邪致病的广泛和奇态性。

为了便于临床上认识痰证痰病,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施治,我们根据前人对痰致病性质的论说,结合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体征特点,通过进一步整理、综合、分析、归纳,找出其发病的一般规律,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分述如下。

1 痰属阴性,遏伤阳气痰为水液凝聚变化而成,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气的宣降,心气的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肝阳的疏通。

如果脏腑的阳气偏衰,阴寒内盛,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生痰邪。

痰水性同质异,皆属阴邪,其临床表现多以病变部位的闷胀困重,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渐则舒,或见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散漫,或见冷痛不红,败血腐骨。

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是以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

中医认为“阴盛则阳病”,所以,痰常可遏伤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展,而见嗜睡、困顿、体倦乏力。

病位恶寒,甚为冷痹。

因此,临床上治疗痰病痰证,要注意扶助人体阳气,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忽略痰之热化,以及台邪为病。

2 痰性粘滞,阻碍气机粘滞即是粘稠,滞涩之意。

祖国医学认为“稠浊者为痰”,痰的粘稠性,在临床上视之可见,表现为咯痰粘稠,或口粘口腻,呕恶或呕吐痰延;或咽中有粘痰梗塞,吞吐不利;或大便粘裹痰垢;或见溃疡,糜烂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品,凡此种种,显见十分充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痰属阴邪,质性粘稠,留伏遏阻,滞涩不散,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于腹腔、脏器。

中医的“瘰疬”、瘿瘤“、”痞块“、症瘕”、“痰核”、“流痰”、乳癖“等等,大都属其所致病症表现。

痰证论2

痰证论2

痰证论22.痰热迷心(1)主证:喃喃自语,妄见妄闻,好扮鬼面,沉默不语,兼有心烦易怒、寐不安宁,生活懒散,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治法:清热化痰开窍。

(3)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合白金丸(《良方》)。

(4)药物:黄连、枳实、竹茹、陈皮、法夏、茯苓、生姜、甘草、郁金、白矾。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竹茹、半夏清热化痰降逆;陈皮、枳实下气以除痰湿;茯苓渗湿化痰;白矾化痰祛浊;郁金行气开郁,专治痰血迷心。

若神志昏乱者,用至宝丹(成药)以清心化痰开窍。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木通。

如逐渐出现高声吵嚷,动手毁物,则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痰狂论治。

3.风痰阻窍(1)主证:神志迷芒,不食不语,双目无神,呆若木鸡,兼见头目昏晕,遍身骨痛,或头痛怔冲,舌淡红,苔厚腻,脉多浮滑。

(2)治法:驱风化痰,散郁开窍,健脾益气。

(3)代表方:驱风化痰汤(《寿世保元》)。

(4)药物:党参、土炒白术、茯苓、甘草、法夏、陈皮、当归、川芎、酒炒白芍、桔梗、胆星、远志、栝蒌仁、白附子、白僵虫、天麻、炒川连、酒炒黄芩、炒枳实、姜汁、生姜。

上方主要适应于风痰壅盛,脾胃亏损,气血大虚的患者,即是标本兼治之剂。

临床上根据病情,灵活加减。

若以本虚为主,表现为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生活常散,智力减退者,应重在健脾养心。

或扶肾壮阳。

痰癫之治,不论虚实,皆不宜重镇。

因本病临床所见,以阴证为主,故古人有“重阴者癫”之说。

若见不寐易惊,烦燥不安,而必须用重镇之品,可用龙骨、生牡蛎以镇静安神,因二者能收敛亢气,而不伤正气,且性喜利痰,与病合拍。

有利无弊。

此外,也不宜过用滋腻凉润之品,否则影响脾胃,伤正助邪,加重病情。

(三)病案举例(摘自《疑难病症中医治验》)秦x x,男,30岁,工人,1978年12月18日初诊。

因参加某学习班,结业后精神突然失常。

诊时,情怀抑郁,神志痴呆,反应迟钝,沉默寡言。

询其病情,瞠目张望,不知所然。

历代医家论“痰”

历代医家论“痰”

办公保健Office health care历代医家论“痰”文/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于琳一、痰饮起源研究痰饮,是在疾病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它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痰饮滞留体内而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导致新的病症。

本文以时间为轴进行,从先秦至近代整理了历代医家对“痰饮”的理论研究,运用文献挖掘的研究方法,明晰“痰饮”发展形成的脉络,厘清“痰饮”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演变。

(一)《黄帝内经》论饮。

《黄帝内经》中未出现“痰”字,但有“饮”、“积饮”等记载,如《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中提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六元正纪大论》中“土郁之发,必在三气四气之时……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提到“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这些理论都在阐述说明“饮”的病理病机,是由于雨湿太多、土郁、湿淫等因素导致的,也为之后“痰饮”的出现及后世“痰饮学说”的建立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金匮要略》首创“痰饮”,奠定基础。

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杰出的临证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有著作《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亡佚)。

张仲景在《内经》对“饮”的叙述基础上,首创了痰饮的病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到:“夫饮有四,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并进一步阐明了痰饮的病机是“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以中焦为发痰之原,重视脾胃运化功能在痰饮中的重要性。

痰饮病篇中列出41条条文,出19方,根据痰饮病位、病情虚实来论证,有攻有补,首创痰饮辨证论治,被历代医家奉为准绳。

张仲景还特别提出,痰饮是肺脾肾气化失司,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总结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二、历代名家论痰(一)巢元方之痰病学说。

隋代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痰证论

痰证论

痰证论痰证论痰证论侯天印,王春华编著总论7第一章痰的概念7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8一、痰证学说的先导8二、痰证学说的形成9三、痰证学说的发展12(一)由肺、脾、肾三脏生成发展为五脏生痰论。

12(二)由痰证庞杂无际发展为更加特征化12(三)由内科杂症发展到临床各科13(四)治则方药有了更大发展14第三章水液的正常代谢14一、脏腑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14(一)肺与大肠14(二)心与小肠15(三)脾与胃15(四)肝与胆16(五)肾与膀胱16(六)三焦16二、水液代谢的基本程序17一、痰属阴性,遏伤阳气18二、痰性粘滞,阻碍气机19三、痰性流动,变化无端19四、痰多挟瘀,痰瘀相关20五、痰生百病,百病兼痰20 第五章痰证的病因学21 一、外感生谈论21(一)因风生痰22(二)因寒生痰22(三)因湿生痰22(四)因暑生痰23(五)因燥生痰23(六)因火(热)生痰23二、内伤生痰论24(一)情志失调24(二)饮食失宜25第六章痰证的病理学26一、阴阳失调与痰证的关系27二、升降失常与痰证的关系27三、脏腑失调与痰证的关系28四、正邪斗争与痰证的关系30一、望诊31(一)望神色32(二)望形体32(三)望局部32(四)望舌33(五)望痰涎33二、闻诊34三、问诊34四、切诊35(一)脉诊36(二)按诊37第八章痰证的定性、定位辨证37 一、定性辨证37(一)实痰定性38(二)虚痰定性38(三)寒痰定性38(四)热痰定性39(五)湿痰定性39(六)风痰定性39(七)燥痰定性40(八)火痰定性40(九)郁痰定性40(十)食痰定性41二、定位辨证41(一)心痰定位辨证41(二)肺痰定位辨证42(三)脾(胃)痰定位辨证43(四)肝痰定位辨证44(五)肾痰定位辨证46第九章痰证的治疗原则47一、整体治疗观念47二、标本缓急47三、补虚泻实48四、因人制宜48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48第十章中医八法在痰证中的应用49 一、汗法49(一)疏风化痰49(二)轻宣燥痰50二、下法50(一)温下塞痰51(二)泻火逐痰51(三)荡涤痰涎51三、温法51(一)燥湿化痰51(二)温肺化痰52(三)温中化痰52(四)温肾化痰52(五)温开豁痰52 四、消法53(一)解郁化痰53(二)化痰软坚53(三)祛瘀化痰54(四)消食化痰54五、补法54(一)益气化痰54(二)补阳化痰55(三)养血化痰55(四)滋阴化痰55 六.和法55(一)清胆和胃化痰56(二)调和肠胃化痰56(三)截疟化痰达邪56七、清法56八、吐法57各论59第一章内科痰证59一、痰湿肥胖59二、痰阻发热62三、痰格恶寒64四、痰疟66五、痰阻汗证69六、痰眩晕72七、痰头痛76八、痰闭81九、痰厥84十、痰实中风(附:风痰面瘫) 87 十一、痰痉(附:小儿急惊风) 93 附:小儿急惊风95十二、痰痫97十二、痰癫102十四、痰狂105十五、痰呆108十六、痰不寐(咐:嗜睡) 110 附:嗜睡113十七、痰悸(附:痰停心下悸) 114 附:痰停心下悸117十八、痰扰健忘119十九、痰嗽121二十、痰喘127二十一痰哮133二十二、痰阻胸痹137二十三、痰结胸141二十四、痰癖(附:痰饮胁痛) 145 附;痰饮胁痛146二十五、痰热肺痈(附:息贲) 148 附:息贲152二十六、痰滞胃痛152二十七、痰嘈杂(附:吐酸) 157 附:吐酸160二十八、痰呕161二十九、痰呃165三十、痰膈168三十一、痰阻反胃172三十二、痰痞174三十三、痰秘177三十四、痰泻180三十五、痰壅遗精183三十六、痰阻阳萎185三十七、痰滞癃闭186三十八、湿痰白浊189三十九、湿痰淋证190四十、痰痹192四十一、痰阻肌肤麻木195四十二、痰痿(附:湿痰脚气) 198 附:湿痰脚气201第二章外科痰证201一、痰毒201二、阴疽203三、子痰205四、寒痰疝证206五、痰湿流注208六、流痰209七、瘰疠212八、瘿215九、瘤218十、乳核(附:巨乳症) 220附:巨乳症226十一、痰热粟疹226十二、痰核227十三、痰湿疡230第三章妇科痰证231一、痰阻经迟231二、痰郁月经愆期234 三.痰阻经少235四、痰阻经多236五、痰滞崩漏237六、痰阻闭经239七、痰阻经吐242八、风痰经抽244九、痰阻经行眩晕246十、痰火经行发狂247 十一、痰湿带下249 十二、痰滞恶阻251 十三、痰扰子烦254 十四、痰停子嗽255 十五、痰热子瘖258 十六、痰阻子眩259 十七、风痰子痫260 十八、痰胎261十九、痰湿不孕262 二十、痰阻乳胀264 二十一、痰郁脏燥265二十二、痰阻阴吹266第四章五官科痰证267一、胞生痰核267二、风痰胞轮振跳269三、风痰睑废(附:眼珠牵斜) 271 附:眼珠牵斜272四、痰泛云雾移睛272五、痰阻暴盲274六、痰阻青风内障275附:痰厥瞳神散大277七、痰阻视朦278八、痰阻聚星障280九、痰结鼻痔281十、痰阻鼻窒282十一、痰阻声嘶283十二、梅核气286十三、痰火乳蛾290十四、痰火喉风291十五、燥痰喉癣293十六、痰结喉瘤294十七、喉菌295十八、痰包297十九、痰火耳鸣(耳聋) 298总论第一章痰的概念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

王孟英痰证论治探析

王孟英痰证论治探析

河 南中医药学刊

阳辨 》 的体质特 点 , ) 从而创 立 了稚 阴稚 阳学说 , 成为 小儿重
要 的生理特点 之一。
生理病理的各种特点 皆源于历代 医家对d J 体质的认识 , ,L 体 质学说是4 J 生 理病理特 点的核 心 内容 , ,L 是小儿 不同于成人 的关键所在 。这 就是 小儿生 理病 理特点 的实 质 。了解 这种 关系对我们 深刻 理解d J 的生理病理特 点会有很大帮助。 ,L
摘要 : 本文对王孟 英痰证论 治的经验佧 了初步探析 . 痰” 从“ 的成 玛与病机 、 疲证的 治疗 两太方 面进行 论述 。 出他 指 广泛应 用涤 痰法治疗各种痰病 , 具有独到之处 。
关键词 : 痰证 ; 王孟荚 ; 临证探析 中围分类号  ̄ 2 2 1 R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2 42 0 )3 0 7 3 10 3 3 (0 20 —0 0 —0
现脾 胃病证 、 系疾病 以及 与肾有关 的病 证 , 不是指d J 肺 并 ,L 经 常处于三脏不足 的失衡状态 。否则 . 与中医 的基本 理论 则 相悖 。中医认为 “ 阴平 阳秘 , 神乃 治” 正 常人应处 于 阴阳 精 , 平衡 . 协 调 的状态 中。如 若认 为小 儿 经常 处 于稚 阴稚 脏腑 阳 , 三有余 、 或 四不足的状 态 中 , 那么 , 整个 儿科群 体每 时每
《 囱经》 指 出: 颅 还 凡孩子 3岁 以下 . 呼为纯 阳 , 元气未 散。 指出4J 时期 由于禀受父母 的元 阴元阳尚未耗 散 , ” ,L 生长 发育 迅速 , 无论在形态结构 方面 . 还是 在生理功能方 面 , 都是 在不 断地 、 迅速地 向着成熟 完善的方面发展 。 纯 阳” 之体高 度概 括了小儿生 机蓬 勃、 发育迅速的生理特 点。 历代 医家在 对小 儿病理特点 的认 识也多基 于体 质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证论第一章痰的概念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

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

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

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

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

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

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

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

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

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

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

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痰证学说的先导《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

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阴所至为积满”。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两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

”所有这些论述,虽详于饮而略于痰,但从其病机病症视之,内涵确有今之痰证。

在治疗上,《内经》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内经》十三方,其中的生铁落饮为重坠豁痰开窍之剂,治疗“有病怒狂者”。

用半夏秫米汤治疗“目不瞑”,现临床用本方治疗胃肠有痰浊而致失眠者有良好的效果。

《诗经》上载有90余种药物,其中藻(海藻)、苓(茯苓)、果臝luǒ(栝蒌)、瘘(远志)、蝱(贝母)、瓜(瓜蒂)等,为历代医家常用的治痰药物。

《内经》、《诗经》的这些论述记载,为后世痰证学的形成,诚起肇源荫始之益。

二、痰证学说的形成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创痰饮之说。

后世魏荔彤评述:“《内经》言饮而不及于痰,言痰自张仲景始,已有痰病之说……细考其文,究以饮为主,而以痰为附论”。

在生理方面,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明王纶也认为,“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

对杜痰之源的重要性,李梃在《医学入门》强调了“水火升降,脾胃和调,痰以何生”。

《景岳全书》指出:“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

所有这些论述,均从生理上阐明了人之阴阳相对平衡,升降协调,气血调和,脾胃强健,津液流通无阻的重要性。

为后世论痰治痰提供了依据。

在痰的概念上,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痰者,病名也”。

又说:“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

宋代杨仁斋在《直指方》中,以形态上将痰与饮作了区别,指出:“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所述更详,指出:“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

又说:“痰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若痰不同于饮者,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不仅说明了广义之痰为“五脏之伤”,而且使痰与饮从概念,形态以及病机病证方面的区别更加明朗化。

在病机病因方面。

金·刘元素指出:“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

明·王纶也有类似记载:“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

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风痰外感贼邪,或肾枯木动,或内风郁热……”。

又说:“寒痰因形寒饮冷”,“湿痰或外致湿滞,或停饮不散”,“热痰因味厚积热,或外患误温所致”,“火痰因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气痰七情郁成”,“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

又指出:“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惟脾上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明·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指出:“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

《症因脉治》更加详细的论述了外感痰症与内伤痰症的原因。

古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为痰邪的致病因素,并认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是肺、脾、肾三脏,从而为痰证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致病性质方面,隋·巢元方提出了“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使痰邪致病的范围得以扩展。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指出了痰邪的流动性,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同时也说明了痰浊致病的广泛性。

《活人书》中指出:“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寒,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

余常见湿痰郁于项背,或麻或强,脉浮滑而不浮紧耳”。

明·楼英所著《医学纲目》“痰之为病,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或太阳头痛,眩晕如坐舟车,精神恍惚,口眼??动,眉棱耳轮俱痒,颔腮四肢遊风肿硬,似疼非疼,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齿颊似痒似痛而疼无定所,满口牙浮,痛庠不一,嗳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气,心烦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如黑墨破絮桃胶蚬肉,或心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嚏连声,状如膈气,或寝梦刑戳,刀兵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计得出,不知何所,或梦在烧人,地上四面烟火,枯骨焦气扑鼻,无路可出,或不因触发,忿怒悲啼,雨泪而寤,或时郊行,忽见天边两月交辉,或见金光数道,回头无有,或足膝酸软,骨节腰肾疼痛,呼吸难任,或四肢肌骨间痛如击戮,乍起乍止,并无常所,不时手臂麻疼,状如风湿,卧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虫所螫,或四肢不举,手足重滞,眼如姜蜇,胶粘痒涩,开阖甚难,或阴晴交变之时,胸痞气结,闭而不发,则齿痒咽痛,口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初则涕唾稠粘,次则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

许俊在《东医宝鉴》中记载了风痰、寒痰、湿痰、热痰、郁痰,气痰、食痰、惊痰等多种痰证,著述分类明确,实为后世论痰者所宗师。

治疗方面,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为后世治疗痰证作了有益的启蒙。

《伤寒杂病论》所载262方,其中50余方使用了治痰药物。

有些方药至今仍为医家治痰所喜用。

西晋·葛洪撰《肘后备急方》,列有“治胸膈上痰(疒阴)诸方”。

隋·巢元方提出了痰病患者不能“服散而饮过度,将适失宜,衣厚食温”的防治方法和护理措施。

唐代孙思邈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搜罗医疗经验,成书《千金要方》,所载治痰方药,如今仍在沿用。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专列“痰论”一门,将痰证按风痰、热痰、湿痰、酒痰进行辨治,并对痰证的治疗,首创吐法,认为“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从而更加丰富了治痰的内容。

元代朱震享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了“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所述深密精邃,显用于世。

明·楼英《医学纲目》中提出:“凡病百药不效者,其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用妙应丸”。

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设立治疗“老痰”的化痰丸并认为“惟在开郁降火,清润肺金,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

李梃对痰证的治疗更有发挥,他在《医学入门》中指出:“因气动者曰痰气,顺气导痰汤,因火动者曰痰火,清热导痰汤,因湿动者曰湿痰,祛湿导痰汤主之,通用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尤为分导要药。

风加南星皂角白附子竹沥,寒倍半夏加姜附姜汁,火加石膏青黛,湿加苍术白术,燥加栝蒌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栝蒌,食积加山楂神曲麦芽,停水加槟榔,痰在胁下加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沥,痰在经络用此探吐,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竹沥姜汁,气实用荆沥”。

设立痰病虚证的治疗,并批评了“痰无补法”的说法。

张介宾进一步阐述了虚痰的辨治,对“脾胃之痰”、“肾经之痰”、“风寒之痰”、“中风之痰”、”饮食之痰”的证治又有新的见解。

《景岳全书》还提出了“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的治病求本的原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搜集了治痰方药百余首。

清代叶桂,贯彻古今医术,学验俱茂,其著《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温、补、逐、散诸法治疗痰证痰病,而取卓效,并强调了“古人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

唐宗海为“痰瘀相搏”立法组方,为后世痰瘀同病同治奠定了基础。

三、痰证学说的发展(一)由肺、脾、肾三脏生成发展为五脏生痰论。

古人认为,痰浊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导致水津代谢障碍,凝聚变化而成,对心、肝生痰论述比较少见。

近人朱曾柏在《中医痰病学说·五脏生痰》中指出:“按照中医一般的认识,认为痰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这样认识是对的,但不全面,痰的产生,除了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之外,还与肝、心及三焦有密切关系”。

(二)由痰证庞杂无际发展为更加特征化朱曾柏根据前人的论述,总结归纳:体征特点:(1)久病不衰,病症自发自愈,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2)眼神滞涩不流利,或眼眶周围略显晦暗,或眼角反复糜烂,面色晦暗,其形如肿。

(3)皮肤油垢明显,前阴、腋窝或手、足心常泌津渗液,秽气甚大,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4)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如绵,指短掌厚,项背、手足作胀。

(5)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

也有时觉焦烟异味扑鼻。

(6)时时惊悸,神志惚恍,或抑郁,或亢奋。

(7)舌面津津滑润,甚至清水时时外溢难以自控。

或时时唾吐痰涎,特别是在安静环境和心情抑郁不乐时尤其难以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