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及联系,归纳出化学变化的

实质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变化情况。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望,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2、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 你对分子的认识。

[提问] 分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呢?

[引入] 请同学们回顾电解水实验并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二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一)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讨论] 水是如何变成氢气和氧气的?

[播放动画] 水分子分解过程

[分析] 水的分解过程,学生互相交流。

[归纳] 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1、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成原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二)原子的性质

[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宏观),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提问] 氧化汞是如何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呢?

[学生活动] 利用氧化汞分子模型(自制)模拟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

[播放动画] 氧化汞分解(微观),学生对比各组的模拟过程,教师并评价。

[归纳]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

[讨论] 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用体温表测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三)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 结合氧化汞分解动画讨论化学变化之所以生成新物质的原因。

[讲述]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分子,而原子是原来的原子,只是这些原子按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成其他分子或其他物质。

[归纳] 化学变化的实质。

(四)原子与分子的比较

[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 列表比较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

物质

分子原子

三、课堂反馈(练习):(略)

四、总结反思

[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呢?

还有什么要问老师的呢?

五、预习作业:

1、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

2、如何进行过滤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 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 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 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 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 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结构的联系能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通 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求知与探索“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思考的科学态度。

【学案】分子和原子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在教室内撒香水为什么可以闻到香水的香味?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其中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阅读资料,通过资料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特点? 嗨!同学们,您们好,很高兴地认识您们,您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 分子的基本性质: 1、。 二、老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中,同学门观察现象并填充表格: 【实验3-1】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然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现象结论 实验○2:取实验○1后的液体少量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浓氨水。 现象结论 实验○3:向烧杯B中加入大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烧杯A和B同时罩住。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实验○4:将一张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入一支试管中, 在试管口塞一团沾有浓氨水的棉花。 现象 结论 由实验可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2、。 练习: (1)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可以闻到花和酒的香气? (2)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消失水却变甜了,为什么?【学案】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实验3-2】 ○1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 通过有该实验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3 、。 练习: (1)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宜打的太足? (2)我们知道,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体还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三、思考: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了一瓶氧气,又从南极的空气中收集了一瓶氧气,那么这两瓶的氧气性质是否相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3-3】 ○1分别收集一瓶氧气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4、。 四、分子的定义:。 五、知识梳理: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投影]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 推进新课 一、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1.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分析]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思考]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小结]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 [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 ②3S ③nFe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秘密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时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初步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图3-1是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观察到的现象,图3-2是利用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操作的结果。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 图3-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3-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 2. 粒子的性质 (1)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这些数据说明粒子的③_________很小。1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据说明粒子的 ④_________也很小。 (2)粒子总在不断运动着。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 ⑤____________酚酞遇水不变色 5~6滴酚酞溶液,搅拌 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A烧杯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是由于B烧杯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反思】 ①从A、B烧杯内的溶液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推知浓氨水的沸点要比酚酞的?_______(填“高”或“低”)。 ②若用热毛巾包裹住B烧杯,A烧杯的颜色会变化得更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有间隙。 图3-1的苯分子的图像,说明了分子间是有?的。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粒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的结果。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在三种状态下的分子间隙不同导致的。 典例解析 例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解析:A选项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由于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B选项,气体可以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隙减小的缘故。C选项分子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不断在运动。D选项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由于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隙迅速增大的原故,并不是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答案:D 变式训练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分子和原子》这节课之前,我们只学了氧气和水两种宏观物质。水对我们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让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下获得启发,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后,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去看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的设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出新知、活动探究--求新知、反馈练习--解决重点、多媒体演示--导入微观、巩固提升--突破难点、学生小结--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1)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仪器与药品:200ml容量瓶、酒精、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等。药品:浓氨水、水、酚酞、红墨水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分子和原子标准导学案样本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2、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3、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课前预习】1.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 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 苯是由构成的, 硅是由构成的。 2. 滴2滴红墨水到盛水的试管中, 可看到的现象, 由 此可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 3. 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缘故。 【思考】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 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合作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 【实验3-1】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 静置, 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阅读课本P48, 观看图3-6及图3-7, 两幅图说明了 二.分子的特点 1.[朗读]水分子的自述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2.【探究活动一】( 教科书49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 酚酞溶液, 搅拌均匀 酚酞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 慢慢滴加浓氨水酚酞溶液变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A烧杯内酚酞溶液 变, B烧杯内酚 酞溶液变。 浓氨水具有性, 氨分 子运动到烧杯中, 溶于水 又得到氨水, 使酚酞溶液变 。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 ①日常生活中能说明分子这一性质的事实 ②思考讨论: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 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结论】分子是在 , 温度越高, 分子的运动速度越 【探究活动二】请学生分别取20 mL水与20 mL酒精, 把它们相混合后, 预测体积为( ) , 实际体积为( ) , 想想为什么? 【补充实验】取一注射器, 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空气和水谁更容易被压缩, 想想为什么? 思考: 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说明 ,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 水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①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气体容易被压缩; ③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④苯分子的图像中有阴影; ⑤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上述事实均说明分子间。 【拓展提升】观看物质三种状态的 分子间隔模示意图思考: 1、物质 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 为什么 气体容易压缩, 液体、固体不容 易压缩?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兀素 第四师78团中学范晓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⑶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用品】 1.自制表格: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 .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3.元素周期表 【课时建议】 2课时。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四、学情分析 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 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12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化学导学案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编制人:王静复核人:使用时间编号: [学习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难点]: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思维导航]: 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自主学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______、_______都很小。分子总是在___ ____,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_______,运 动速率_______。 3.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_______,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 _______。 4.质量相同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做占体积_______,因为他们分子间的_______不同。 而物体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分子间的______受热时_______,遇冷时_______的缘故。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_______。 6.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_______会变成其他物质的_______。由分子构成 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_________性质最小微粒。 7.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例如:1个氧分子由__1__个氧____构成。 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__1__个碳____和___2_个氧____构成。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首先分解成_______,然后这些______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 质。 9.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________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_______是化 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______不能再分。 【合作探究1】 请按照课本49页活动及视频探究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酚酞溶液是____颜色、浓氨水是____颜色。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人2~3滴酚酞试液,震荡,观察溶液为____色,再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为___色。 (2)烧杯A中的溶液(酚酞)几分钟后有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2】仔细阅读教材P50,完成下列习题。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备课人李国超学科化学年级高一时间2015.3.30 课题元素周期律第( 2 )课时课型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了解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的周期性变化。 3.理解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4.了解比较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分析p14表格,得出电子核外排布的简单规律 2.通过实验视频,比较钠、镁、铝的金属性 3.通过实验视频和分析资料卡片,比较Si、P、S、Cl的非金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归纳总结、演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认识科学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克服困难、完 善问题的科学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元素周期表的涵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比较方法。 学 具 准 备 PPT、实验视频。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 所谓元素周期律,顾名思义就是元素周期表中体现的规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 我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史。 ①问题的产生.门捷列夫在编写教材中的碱土金属时,不知Mg应该和Ca,Sr,Ba 为伍,还是应该和Zn,Cu,Hg 为伍,认为化学元素缺少严整体系 ②存在的困难.对已发现的63 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种种基本性质编制卡片、试排.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得不准确,从而遇到了很多困难 ③崭新的论点.1869 年发表了题为《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阐述了有关基本论点,并且设计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④理论的完善.改变周期表的形式,将同一周期的元素排在一行,同类元素排在一列,每经过7 种或17 种元素,碱金属或卤素重复出现,周期表趋于完善. 从这段元素周期律发展的历史中,同学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咱们书后这种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依据主要是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在这节课之间大家已经学习这部分内容,现在请大家完成学案。。。。部每一门学科或者某一个知识的 发展都是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 的,通过不断的修正,逐步接近 自然真实。我相信咱们书后面的 元素周期表也一定有可以完善 的地方。 完成相应学案。 引入新课 让学生认识科学发 展历史,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克服困难、 完善问题的科学精 神。 回顾上节课知识。

(精选文档)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40907063 丁胜根)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导学案: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导学案】 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导学案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课前预习】 ⑴物质是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等,一般来说,、和等三类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⑵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②分子(原子)总是在,受热时,分子运动速率; ③分子(原子)之间有一定的。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遇冷时。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性质。 ⑤分子是由同种或不同种构成。 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的最小粒子。 ①由分子构成里,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②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各原子又结合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成分生成,分子本身变化。 【课时训练】 1.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别人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 2.“共享单车”进入我市,方便了广大市民的绿色出行;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分子间隔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 最合理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间是有一定间隔的 4.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 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氧气(O2)B.水(H2O)

元素位构性的线性关系--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元素位构性的线性关系--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图文引入】你所不知道的元素周期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及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发学生思考现有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的准则依据是什么?过渡引出本节课时的重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填写教材P14-15中表格所缺的内容; (2)对表中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原子结构有关知识,也为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3)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由1到8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4)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稀有气体除外)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学以致用】 1.已知下列原子的半径: 原子N S O Si 半径r/10-10 m 0.75 1.02 0.74 1.17 根据以上数据,磷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 A.1.10×10-10 m B.0.80×10-10 m C.1.20×10-10 m D.0.70×10-10 m (5)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化合价为纵坐标的变化图(稀有气体除外)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即每周期:最高正价:+1→+7(O、F无正价),负价:-4→-1。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相互合作的意识,也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为归纳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 【规律生成】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外)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而元素的性质又与原子半径有关,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 今用以第三周期的11~17 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 思考:1、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定义?金属性即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越强,越易失电子。非金属性即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非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得电子。 2、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哪些?①可以从它的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3、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的方法有哪些?①可以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②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为接下来的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今用以第三周期的11~17 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 1.试验探究元素的金属性(Na、Mg、Al)强弱。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