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案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

编号:__________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目录一、教学内容1.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4 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5.3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实验5.4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讨论5.5 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5.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6.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板书6.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板书6.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板书6.4 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意见九、拓展及延伸9.1 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拓展9.2 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3 分子和原子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微粒,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化学性质。

1.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子和原子都有质量、体积、运动等基本性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分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原子,原子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组合成分子。

1.4 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药物设计、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原子的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3.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2. 利用模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3. 运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2.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1. 原子结构的理解;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模型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

1. 分子和原子的模型;2.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讲解与演示:讲解原子的结构,演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异同。

5.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查找学生的困惑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

2.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举例。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分子的理解。

5.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观察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特点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分子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分子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粒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和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运动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七、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组织一次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改进:1. 对于理解程度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课后辅导,加强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2.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核心素养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认识,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象思维。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
四、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来到美丽的北中,花香鸟语,感觉很好,可为什么没看到花,却闻到花香?
糖溶于水时,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这又怎样解释?
展示一组由远及近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同学们可能要问,这些微粒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投影]不同物质放大后的图像,强调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我们能清晰看到分子的结构。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分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水分子为例来说明。

板书:分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观察与思考]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虽然很小,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质量体积这么小,还有其他性质吗?
猜想:分子可能是不断运动的;
【教师展示一】
向盛有40毫升酚酞溶液的D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将D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几分钟
改进实验:铁树开花,描述现象。

学生解释现象,为什么棉花会变成红色?
[思考问题1]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思考问题2]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分子运动速率可能和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教师展示二】品红在水中扩散
[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迁移运用一]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思考问题3] 气体为什么能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猜想:分子之间可能有间隔
【学生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用将两种不同大小的种子混合,记下读数
[思考回答]为什么体积小于100mL?
板书:分子的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

[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学生探究二】用注册器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

[结论]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学生真人秀】请表演物质三态变化
结论:物质三态变化中,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本身的体积和质量不变
[迁移运用二]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结论]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六、课堂小结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性质:
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⑵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
七、作业
1.作业本:1-6
2.预习分子原子第二课时
联想并体验
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看到什么?若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