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
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碍等) 学生学习能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 力分析
化和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得到它们的概念。然 择与设计
后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小西红柿、葡萄
等水果和牙签,拼凑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
氧分子等模型,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这些道具演示水电解
和水蒸发的过程,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做到理解和
掌握。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
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发展、原子
的概念。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本节课我准备先通过对分子原子特点的复习回忆,
进入新课学习,先用电子白板和动画、图片等对化学变 教学策略选
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该节课使我们
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
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
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
1、通过电子白板、flash 动画、投影图片、拖动
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
的构成。 教学目标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教学过程
《分子与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与原子》教学反思
本课一开始就以魔术“桃花朵朵开”来进行课题导入,并
辅以古诗《题都城南庄》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
激思,发现问题“梨花如何变桃花”;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确立本课主题《分子和原子》的特性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中能
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给学插上知识
的风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接着再以演示实验品红的扩散来进行课题的延伸,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并以IBM公司所拍的影片《一个男
孩和它的原子》来证实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物质。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分子的有关特性。
并及时地发现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之前所
学过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同时教师课堂语言精炼、导语精准,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让本课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深入浅出,通过简单易操作
的实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接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的开始。
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如何让瘪的乒乓球复原?问:物理学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化学课上又如何解释?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从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第48页和第49页第一段,分组完成第48页的实验3-1,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3-1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2)物质是由(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课本第49页图3-2和48页最后一段所列举的数据,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三、分组完成第49页“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回答以下问题:1.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2.向酚酞溶液中加浓氨水,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3.瓶盖A和瓶盖B中的溶液各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4.讨论:把湿衣服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哪种情况下容易晾干?为什么?四、“1+1<2”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分子间隔实验“1+1<2”,阅读教材第49页最后一段,解释“1+1<2”的原因。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经验学习法。
五、教学用具:烧杯、注射器、量筒、酒精、水、红墨水、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
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C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
什么现象呢?3.分子间有间隔
答:
(1)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的各粒子间的个数比为
_________;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中的生成物_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课外作业)
1、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
2、教材P53-54中习题2、
3、4。
3、预习课题3。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的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7.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的设计,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区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3. 能够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入概念: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微粒,具有独特的性质。
3. 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大小非常微小,无法直接观察到。
4.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不同:a. 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组成,而原子是单个的微粒。
b. 特征:分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而原子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c. 大小:分子相对较大,原子非常微小。
5. 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a. 分子: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
b. 原子:讲解原子在能源生产、医药、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如核能、放射治疗、材料研究等。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2. 实物展示: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游戏互动:设计一些游戏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分子拼图游戏、原子模型拼装等。
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克服困惑。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个体化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2篇(二)主题:分子和原子目标:通过复习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在相关问题中。
教学流程: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并强调它们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们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然后再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人主题内容的学习。
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的概念①分子的性质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
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
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分子的另一个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之间有间隔问题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体吗?学生探究活动1: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和酒精大约各一半注人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
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
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2吗?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水与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可能是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造成的;可能是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一种物质的分子穿插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空隙里去了……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2: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
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3: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C·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间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4: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
我们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
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染等等。
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
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探究活动5: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红。
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
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
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地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
②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水分子)水蒸气(水分子)水(水分子)氢气(氢气分子)+氧气(氧气分子)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2)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
学生探究活动:动手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并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和金属汞的动画模拟演示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氧化汞分解的弈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汞,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
这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练习反债,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按图3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是否停止?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本节课小结:可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分层作业,巩固新知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反映知识结构的脉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计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