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整本书阅读课《林海雪原》教案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和情节,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品教育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林海雪原》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我国东北林海雪原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
3. 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思品教育内涵。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林海雪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我国东北林海雪原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担当的品德素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林海雪原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思品教育的营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北林海雪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林海雪原》: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3.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所代表的思品教育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展现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担当的品德素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课文中,“林海”指的是_________。
(2)课文中,“雪原”指的是_________。
(3)课文中的主人公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林海雪原教案

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教案小学五年级下册林海雪原第一课时执教人:滕州市滨湖镇中心小学鲁敏2012.5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2、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教学活动准备:1、指导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东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的图片,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面的资料图片。
2、教师准备有关东北地区的冬季环境图片以及人的活动图片。
准备东北人生活的相关资料从衣食住行民风民俗方面。
活动过程:课前交流:师出示一句话送给同学们:“我自信,我参与;我参与,我成功;我成功,我快乐!”(出示课件)以这句话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参与的这节课的活动中来,把自己的自信心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活动成功和快乐。
(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学习导入:看着同学们如此高度热情,老师很高兴,下面我就给同学们播放一段画面,看看画面里的景色在我国那个地区能看到。
(师播放配有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的影视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师:画面里的景象,同学们能在我国哪个地区看到?生:东部地区长白山长城以北……师:同学说的就是我国的东北地区,你们知道北部地区在哪里吗,它包括哪些省份和地区。
(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同学们结合课本的地图找到东北地区及其包括的省份地区。
找生回答自己的发现生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
师:还有吗,那位同学给他补充。
生2: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地区。
师板书:{黑吉辽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北地区师:引导学生看地图,让学生指出东北地区在我国的位置。
(东北部,“鸡”的头就是指的东北地区)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图上直接找到东北平原,用笔做上记号。
(处不作为学生探讨的重点)师几句话简介东北平原的大概情况: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吉、辽、及内蒙古的一部分,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
《林海雪原》精品教案

《林海雪原》教学过程资源宝库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出示东北虎、人参、鹿茸、貂的图片)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东北地区的几大宝贝,你能随着图片的出示,说出他们的名字并介绍吗?2.学生看图交流:它们是东北虎、人参、鹿茸、貂。
人参、鹿茸、貂被称为东北三宝。
3.教师谈话:同学们了解得真不少,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宝藏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寻宝小组再次走进东北地区寻找宝藏。
【设计意图:以东北三宝导入,把学生瞬间拉进了东北。
并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快速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资源宝库活动一寻找宝藏1.教师引领:课前同学们分组搜集了东北的宝藏。
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资源宝库资料卡,按照我们以前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内交流。
(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学生汇报时,适时出示图片)(1)森林小组汇报教师过渡:东北地区有三大著名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森林覆盖率很高,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
它的美誉是如何得来的呢?有什么样的宝呢?相信森林小组能给我们解惑。
森林小组学生汇报,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预设:大兴安岭的林地有730万公倾,森林覆盖率达74.1%,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
通过火车,大兴安岭的木材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大兴安岭的木材优良,优质林木有落叶松、红松、水曲柳、胡桃楸。
其中红松有“木材之冠”的美称。
(教师随机出示漫山遍野的森林、一节节火车装满木材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图片)教师补充:同学们,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天然林区,是天然林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东北地区之所以木质好,和东北寒冷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天气寒冷,树木长得缓慢,所以木质优良。
(2)动植物小组汇报教师过渡:东北地区山多,森林覆盖面大,再加上独特的气候特点,为珍贵的动植物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许多名贵动植物更是吸引着众人的眼球。
学生交流:东北的榛子、灵芝、不老草、猴头菇都非常有名。
林海雪原阅读教学设计

林海雪原阅读教学设计活动过程: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的地方。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气候应是怎样的?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
师:介绍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
特别是冬季漫天的风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景色迷人优美。
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关于林海雪原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同学们补充的资料。
(鼓励学生发言)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独特的热带风情,也有万里冰封的北国风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北国风光,去领略它的魅力!二、走进冰雪世界,感受快乐同学们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大体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东北地区,了解它们独特的风格。
1 .谁能说一说在我们当地你见到的最美的冬季现象?2 .在这样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和邻近的同学讨论),是啊!这样的季节是美丽的、迷人的。
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可以堆雪人、可以滑冰、可以打雪仗??(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安全)3 .小组交流。
刚才说了我们当地冬季的风景,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的关于北国风光的资料拿出来(如:关于风景的,雪雕的,在雪中娱乐的??)在小组内一起欣赏交流一下。
4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各自的资料,讨论感受北国风光特有的韵味,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感想。
5 .交流结束,学生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北国风光的迷人和带给人们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各抒己见,畅谈冬季生活1 .在这么美丽的冰雪世界中,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谁能先起来说一说我们当地的人们如何过冬的?(穿衣、交通、室内、饮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下《林海雪原》教学设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三、教材分析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品德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题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林海雪原》是一部以我国北国风光为背景的红色经典小说,讲述了东北联军在小分队的带领下,深入林海雪原,剿灭土匪,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故事。
本课将结合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学内容,选取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北国风光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红色经典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北国风光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革命的感悟和品德的修养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感受北国风光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感受北国风光的魅力。
2.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北国风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提高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情感教育法:以故事情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林海雪原》的小说片段及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北国风光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北国风光的特点。
教师简介《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林海雪原》的小说片段,理解故事情节。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和情节,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品教育意义。
2. 通过学习《林海雪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林海雪原》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
3. 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
2. 将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情节和思品教育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和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品教育意义。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林海雪原》文本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学生阅读记录本。
4. 讨论问题指南。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林海雪原》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提取思品教育元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其背后的思品教育意义。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品教育的重要性。
八、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阅读理解练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展现的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思品教育元素,准备课堂分享。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
五年级下册《林海雪原》精品教案

林海雪原一、教材分析《林海雪原》这个教学主题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共设计了“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个主题活动。
“北国风光”,主要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利用图片、文字实物的展示,体会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当地人民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
资源宝库这一课,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通过了解北大荒的转变过程,启发学生明确人类对环境开发与建设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态度与情感。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迷人景观,并在欣赏北国风光的意境中进一步领会东北平原的冬天的特点及人们是怎样适应那里寒冷的环境的;同时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增长了对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范围和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3.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4.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资源,知道东北平原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土地。
5.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人类生产要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培养学生通过地图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范围和基本地理概况和气候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3.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资源,知道东北平原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土地。
教学难点1.探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认清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讨论交流和模拟表演等形式,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究。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活风俗习惯及丰富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时整本书阅读课
《林海雪原》
一、教学目标
1.阅读书籍,交流读书感受。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明白英雄的含义,传承英雄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京剧欣赏,了解背景
1.欣赏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
2.阅读“成长风向标”131页推荐语。
(二)理清脉络,画故事网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这本书中发生的事情,以时间的顺序画出一张故事网。
(三)人物分析,个性与表现
这本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教师可以请学生分析一下书中人物的个性及其表现。
1.这本书中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重点讨论杨子荣、少剑波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具体事例加以说明,试用“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的形式来讨论。
3.讨论、交流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分享活动,阅读的喜怒哀乐
教师播放电影《智取威虎山》,然后一起讨论电影和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带领学生讨论:
1.情节安排有没有不同?
2.人物描述有没有不同?
3.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你想象中的有没有差别?
4.最后的结局一样吗?
5.喜欢书的描述还是电影中的语言?
小结: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等着你们去探索。
三、板书设计
林海雪原
人物故事网性格特征
杨子荣少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