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水排水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2. 学习并了解城市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要求;3. 掌握给水排水系统中常见设施的类型、功能及适用条件。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给水排水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2.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模拟与优化;3. 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给水排水系统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水排水工程事业的热爱,提高职业认同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给水排水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给水排水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实际项目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水排水系统基本原理与组成- 给水系统概述:水源、取水、输水、配水;- 排水系统概述:排水设施、排水管网、污水处理与回用。

2.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要求- 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原则与目标;- 设计流量计算、管网布置与设施选型。

3. 给水排水系统常见设施- 给水设施:泵站、水池、水箱、管道等;- 排水设施:检查井、雨水口、泵站、污水处理厂等。

4.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 设计方案制定与优化;- 施工图绘制与预算编制。

5.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了解设计过程;- 学习优秀设计案例,提高设计水平。

6.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软件应用- 介绍专业软件功能与应用;- 学会使用软件进行系统模拟与优化。

给排水课程设计

给排水课程设计

给排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及工作流程。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给排水系统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给排水工程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将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排水系统的原理、组成部分及工作流程。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和作用2.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污水处理设施3.给排水系统的工作流程–污水处理过程教学内容将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给排水系统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给排水系统的原理、组成部分和工作流程。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给排水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4.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给排水系统的原理。

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给排水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动手实践。

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给排水专业课程设计

给排水专业课程设计

给排水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水力学基础、流体输送及水质处理等关键概念;2. 学习并熟悉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如管网设计、设备选型及系统优化;3. 掌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能够运用到实际给排水工程项目中。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简单的给排水工程设计和计算;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给排水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故障排查和系统优化;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项目讨论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对给排水工程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给排水工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关注工程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给排水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大学三年级,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未来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系统原理:包括流体力学基础、水力学公式应用、流体输送特性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给排水工程设计:涵盖管网设计原理、设备选型与布置、系统优化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技术规范与标准:介绍我国给排水工程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法规,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给排水工程案例:分析典型给排水工程项目,包括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水质分析、泵站运行等,结合教材第五章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6. 专业软件应用:教授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给排水工程设计,如CAD、EPANET等,对应教材第六章内容。

给排水技术的课程设计

给排水技术的课程设计

给排水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功能。

2. 学习并了解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的相关知识。

3. 掌握我国给排水行业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给排水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简单的给排水系统故障排查。

2.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简单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计算。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掌握一定的给排水设施操作与维护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排水技术行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为我国给排水事业做贡献的愿望。

2.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给排水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为未来从事给排水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给排水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涵盖以下方面:1. 给排水系统基础知识:包括给水系统的水源、水质处理、输配水设施;排水系统的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及排放设施。

2. 给排水工程设计:涉及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

3. 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介绍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及运行维护要点。

4. 给排水技术标准与规范:学习我国给排水行业的相关法规、标准及规范。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第一周:给排水系统基础知识(教材第一章)第二周:给水系统设计及计算(教材第二章)第三周:排水系统设计及计算(教材第三章)第四周: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教材第四章)第五周:给排水技术标准与规范(教材第五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给排水相关各类课程设计

给排水相关各类课程设计

给排水相关各类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给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给排水系统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1.了解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掌握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水源、水泵、管道、阀门、污水处理设备等;3.理解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

4.能够熟练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给排水系统的安装和调试;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优化给排水系统的布局和参数;6.能够对给排水系统进行故障排查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排水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2.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

1.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和功能;2.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水源、水泵、管道、阀门、污水处理设备等;3.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4.给排水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功能、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给排水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给排水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给排水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给排水系统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给排水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给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4.实验设备:准备给排水系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给排水技术课程设计

给排水技术课程设计

给排水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排水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及其组成。

2. 学会并掌握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如流量计算、管道选材及布置。

3. 了解我国给排水工程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及环保理念在给排水技术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给排水技术知识,进行简单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给排水系统图纸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对给排水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排水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给排水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未来从事给排水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给排水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课程注重实践操作,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为未来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技术基础知识:- 给水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原理。

- 排水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原理。

- 给排水工程相关法规和标准。

2. 给排水系统设计原理:- 给水系统流量计算、管道选材及布置。

- 排水系统流量计算、管道选材及布置。

- 节能环保措施在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技能:- 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计算方法。

- CAD软件在给排水图纸绘制中的应用。

- 给排水系统故障排查及维护方法。

4.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给排水技术基础知识学习。

- 第二周:给排水系统设计原理学习。

- 第三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设计与计算、CAD绘图、故障排查)。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系统性地安排了给排水技术的基础知识、设计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

给排水科学工程课程设计

给排水科学工程课程设计

给排水科学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排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工程设计的流程。

2. 掌握给排水系统中主要设施的功能、类型及适用条件。

3. 了解我国给排水工程的相关法规、标准和工程实例。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法,完成小型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给排水工程图纸的能力。

3. 能够分析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排水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给排水工程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针对此特点,课程目标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工程基本概念: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中水回用等基本定义,以及给排水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总论2. 给排水系统设计原理:讲解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以及设施选型与布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给排水系统设计原理3. 给排水工程设计流程:介绍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流程,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

教材章节:第三章 给排水工程设计流程4. 给排水工程设施:学习给排水系统中主要设施的功能、类型及适用条件,如泵站、水管、阀门、污水处理设施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给排水工程设施5. 给排水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给排水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设计与施工要点。

教材章节:第五章 给排水工程实例6. 给排水工程设计计算:培养学生运用设计方法,完成小型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计算。

教材章节:第六章 给排水工程设计计算7. 给排水工程图纸绘制:教授学生使用CAD等软件绘制给排水工程图纸的方法。

给排水给水课程设计

给排水给水课程设计

给排水给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给排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2. 掌握给水系统的分类、特点和适用范围;3. 了解给排水系统中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的作用及选型;4. 掌握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给排水工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给水系统设计;3. 能够运用绘图软件绘制给排水工程图纸;4. 能够对给排水工程进行初步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兴趣和责任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给排水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4.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给水系统设计和施工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系统基本概念:介绍给排水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2. 给水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给水系统的组成部分、工作流程及主要设备;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3. 给水系统分类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的给水系统及其适用范围;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

4. 给排水设备与选型:介绍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的功能、性能参数及选型方法;教材章节:第二章。

5. 给排水工程设计原则与步骤:讲解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流程和关键环节;教材章节:第三章。

6. 给水系统设计实例:分析实际给水系统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教材章节:第四章。

7. 给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介绍施工流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教材章节:第五章。

8. 给排水工程绘图:教授运用绘图软件绘制给排水工程图纸的方法;教材章节:第六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工程学Ⅰ》——给水厂设计课程设计专业: 给排水18-2班学号:**********姓名:倪萍指导教师:尤永军老师2016年12月10 日目录第一章.绪论1.设计任务 (1)2.设计资料 (1)第二章.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1.确定处理流程 (3)2.确定处理流量 (4)3.混凝剂及助凝剂 (4)4.药库及加药间设计 (6)5.药库容积设计 (7)6.药剂投加系统 (7)7.计量设备 (8)8.混合 (8)9.絮凝 (10)10.沉淀 (16)11.过滤 (17)12.消毒 (23)第三章.其他设备及构筑物1.清水池 (27)2.清水池布置 (27)第四章.平面布置1.水厂的平面布置 (28)2.厂区道路布置 (29)3.厂区绿化布置 (29)4.厂区管线布置 (29)第五章.高程布置1.管渠水力计算 (31)2.给水处理构筑物高程计算 (32)第六章.主要参考教材第七章.设计心得第一章.绪论1.设计任务根据指定的水源、厂址、处理流程和有关设计资料,设计主要处理设备及构筑物,使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并满足最高日供水量.2.设计资料原水水质分析资料气象水文及其它基础资料第二章.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1.确定处理流程2.确定处理流量城市设计人口15万,设计人均用水量为200L/d.城市中工厂A 用水量为0.7万吨/天,工厂B 用水量为0.4万吨/天.d m /110004.07.0Q 31=+=323000m 0.2×150000Q ==/d321345100Q +Q %10Q m ==)(/dh m d m /2.1879/45100Q +Q +Q Q 33321===3.混凝剂及助凝剂根据根据原水水质、处理要求、货源及经济条件选用聚合氯化铝(PAC )作为混凝剂,骨胶作为助凝剂。

设计混凝剂的最大投加量为u=20mg/l ,浓度为10%,每日调剂次数为2次. 则时用量为 0.02×1879.2=37.6kg/h 日用量为 0.02×45100=902kg/d4.药库及加药间设计×315.42×10×4171879.2×20W m ==∴溶液池容积取4.8m3,有效高度取1.6m,超高0.2m.设置两个溶液池,单池面积为2.4㎡,设计尺寸为1.2×1.2×1.8,实际容积为2.592m3.32 1.35m 4.5×3.0W ==∴溶解池容积取1.6m3,有效高度取0.8m,超高0.2m.设置两个溶解池,单池面积为0.8㎡,设计尺寸为1.0×0.9×1.0,实际容积为0.9m3.根据所设计的溶解池和溶液池的容积,加药间容积设计为83m ,设计尺寸为2.1×2.1×1.8,实际容积为7.938m 3。

5.药库容积设计根据资料显示,所选混凝剂PAC 的质量规格为30kg 包装袋,包装袋外尺寸规格为0.4×0.4×0.2.投药量为20mg/l,设计流量为45100m 3/d,设计堆积高度为1.8m,存期为30d.304.16A 1A8.1902×0.2×0.4×4.0m =∴≤设计高度为5m,设计尺寸为4.4×4.4×5.0,实际容积为96.8m3 6.药剂投加系统采用泵前投加,湿投法7.计量设备采用计量泵8.混合混合设施采用水泵混合已知设计中日处理流量为Q=45100m3/泵的型号选择泵外形尺寸型号流量Q m ³/h扬程H (m)转速(r/min ) 轴功率(kw ) 电动机功率(kw )效率(%)气蚀余量(NPSH ) 叶轮直径(mm )生产厂家24SA-18JA300017.573013416089 4.4535南京制泵厂型号 泵外形尺寸(mm )A0 A1 A2 A3 B0 B1 B2 B3 B4 B5 H0 H1 H2 H3L24SA-18JA21781141 940 780 1760 740960360360 241480900550 250 36电机外形尺寸9.絮凝电动机外形尺寸(mm)L0 L L1 泵重量(kg)电动机L1 B A b H H H1 d2 600 34791247型号功率重量765 550 71874599570 32 330095 1250絮凝设施采用机械絮凝池,设置两组,每组设置一个池子。

Q=1879.2h m /3,单池Q=939.6hm /3。

(1).絮凝池尺寸絮凝时间取15min ,絮凝池有效容积为39.2341×6015×6.93960m n QT w ===根据水厂高程布置,水深H 取2.8m,采用三排搅拌器,则水池长度L=1.2×3×2.8=10.08m(2)池子宽度m LH W 3.82.8×08.109.234B ===(3)搅拌器尺寸每排采用三个搅拌器,每个搅拌器长:L=(8.3-4×0.2)/3=2.5(4)搅拌器外缘直径:D=2.8-2×0.15=2.5m每个搅拌器上有四块叶片,叶片宽度采用0.16m,每根轴上浆板总面积为2.5×0.16×4×3=4.8㎡占水流截面积8.3×2.8=23.24㎡的21%(5)每个搅拌器旋转时克服水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叶轮浆板中心点旋转直径:D=2.5-0.16=2.34m第一排s rad w r D v n /408.0min,/08.42.34×3.140.5×6060111====π第二排s rad w r D v n /286.0min,/86.22.34×3.140.35×6060222====π第三排s rad w r D v n /163.0min,/63.12.34×3.140.2×6060233====π浆板宽长比b/l=0.16/2.5=0.064<1,查表得阻力系数φ=1.101.569.8×21000×10.12g φ===ρk第一排每个叶轮所耗功率:kw r r yklw 096.0)09.125.1(4080.048×2.5×56×4)(408N 4434142311=-=-=第二排每个叶轮所耗功率:kw r r yklw 033.0)09.125.1(4080.286×2.5×56×4)(408N 4434142322=-=-= 第三排每个叶轮所耗功率:kw r r yklw 006.0)09.125.1(4080.163×2.5×56×4)(408N 4434142333=-=-=(6)电动机功率第一排所需功率:№1=0.096×3=0.288kw第二排所需功率:№2=0.033×3=0.099kw第三排所需功率:№3=0.006×3=0.018kw设三排搅拌器合用一台电动机带动,则絮凝池所耗总功率为№总=0.288+0.099+0.018=0.405kw(7)电动机功率(取η1=0.75,η2=0.7):kw 77.07.075.0405.0η1η2总№N =⨯==(8)核算平均速度梯度G 值及GT 值(按水温20℃,运动黏度μ=102×610kg.s/㎡)第一排 161114610139102288.0102N 102G -=⨯⨯⨯==s w μ第二排162222710139102099.0102N 102G -=⨯⨯⨯==s w μ第三排 163331110139102018.0102N 102G -=⨯⨯⨯==s w μ(9)反应池平均速度梯度:1631.3110417102405.0102总№102G -=⨯⨯⨯==s w μGT=31.31×15×60=28179经核算,G 值和GT 值均符合标准10.沉淀(1)清水区面积进水量Q=1879.2m3/h=0.522m3/s,颗粒沉降速度μ=0.35mm/s设计采用数据:清水区上升流速v=2.8mm/s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管厚0.4mm,边距d=30mm,θ=600清水区面积A=Q/V=0.522/0.0028=186㎡,其中斜管结构占用面积按3%计算,则实际清水区需要面积为A*=186×1.03=191.58㎡为了配水均匀,采用斜管区平面尺寸为8.5m×22.6m,使进水区沿22.6m一边布置(2)斜管长度管内流速v0=v/sin θ=2.8/sin600=3.23mm/s斜管长度l=mm d coos 84.684305.035.0866.035.023.333.1)sin v 33.1(0=⨯⨯⨯-⨯=-θμθμ 考虑管端紊流,积泥等因素,过渡区采用250mm.斜管总长 L ’=684.84+250=934.84mm,按1000mm 计(3)池子高度采用保护高度0.3m,清水区1.2m,布水区1.8m,穿孔排泥斗槽高0.8m,斜管高度h=l ’sin θ=1×0.870=0.870m池子高度H=0.3+1.2+1.8+0.8+0.8+0.87=4.97m沉淀池进口采用穿孔墙,排泥采用穿孔管,集水系统采用穿孔管,以上各项计算均同一般沉淀池设计(4)复算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e R 50225.2401.0323.04/304/0<=⨯=⨯=ννV d RV沉淀时间t=l ’/V0=1000/3.23=309.6s=5.16min )(84-∈)各项均符合标准11.过滤设计水量Q=1.05×45100=47355m3/d(包括自用水量5%)滤速v=10m/h,冲洗强度q=14l/(s ×㎡),冲洗时间为6min(1)滤池面积及尺寸滤池工作时间为24h,冲洗周期为12h,滤池实际工作时间为T=24-0.1×(24÷12)=23.8h(式中只考虑反冲洗停用时间,不考虑排放初滤水时间),滤池面积为21998.231047355vT Q F m =⨯==采用滤池数N=6,布置成对称双行排列,每个滤池面积为f=F/N=199/6=33.2㎡采用滤池长宽比L/B=3,采用滤池尺寸 L=10m,B=3.4m校核强制滤速 h m N v /12161061N v =-⨯=-=’(2)滤池高度支承层高度H1=0.45m,滤料层高度H2=0.7m,砂面上水深H3=1.7m,保护高度H4=0.3m 故滤池高度H=H1+H2+H3+H4=0.45+0.7+1.7+0.3=3.15m(3)配水系统(每只滤池)a.干管干管流量 Q干=fq=33.2×14=464.8L/S采用管径D干=0.7m(干管应埋入池底,顶部设滤头或开孔布置或采用渠道) 干管始断流速V干=1.21m/sb.支管支管中心距采用a支=0.4m每池支管数 n支=2×(L/a)=2×(10/0.4)=50根每根支管入口流量Q支=Q干/n支=464.8÷50=9.296L/s采用管径d支=0.11m支管始端流量v支=0.98m/sc.孔眼布置支管孔眼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K采用0.25%孔眼总面积 F孔=kf=0.25%×33.2=0.083㎡采用孔眼直径 d孔=12mm,每个孔眼面积f 孔=2204.1134mm d =孔π孔眼总数 (个)孔孔73504.11383000f F =孔N ==每根支管孔眼数 7.1450735N ===支孔孔n n支管孔眼布置成二排,与垂线成450夹角向下交错排列每根支管长度m 35.17.04.35.0D B 21=支L =-⨯=-)()(干每排孔眼中心距m n a 18.0155.035.121L =⨯==孔支孔e.孔眼水头损失支管壁厚采用δ=5mm,流量系数ξ=0.68水头损失m k q 46.3)25.068.01014(8.921)10(2g 1=孔h 22=⨯⨯⨯⨯=ξf.复算配水系统支管长度与直径之比不大于60 ,6027.1211.035.1 ==支支d l孔眼总面积与支管总横截面积之比小于0.518.0105.950083.03=⨯⨯=-支支孔f n F干管横截面积与支管总横截面积之比一般为1.75-2.081.011.0507.022=⨯=支支干f n f孔眼中心距应小于0.2m,a 孔=0.18m<0.2mg.洗砂排水槽洗砂排水槽中心距采用a 孔=1.7m排水槽根数nc=3.4/1.7=2排水槽长度Lc=L=10m每槽排水量qc=qLcac=14×10×1.7=238L/s采用三角形标准断面 槽中流速vc=0.6m/s槽断面尺寸m v q x c c 32.0100021==采用0.32m排水槽底厚度δ=0.05m ,砂层最大膨胀率e=45%,砂层厚度为0.7m洗砂排水槽顶距砂面高度H=eHs+2.5x+δ+0.075=0.45×0.7+2.5×0.32+0.05+0.075=1.24m洗砂排水槽总平面面积为 Fc=2xLcnc=2×0.32×10×2=12.8㎡h.复算:洗砂排水槽总平面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一般小于25%Fc /F=12.8/199=6.4%(4)滤池各种管渠计算a.进水进水总流量Q 1=1973.2m3/h=0.55m3/s采用进水渠断面 渠宽B 1=0.75m,H 1=0.6m,V 1=0.81m/s各个滤池进水流量Q 2=0.55/6=0.09m3/s采用管径D 2=350mm,求得v 2=0.94m/sb.冲洗水冲洗水总流量Q3=14×33.2=464.8L/s采用管径D3=500mm,求得V3=2.36m/sc.清水总流量 Q4=0.55m3/s清水渠断面同进水渠断面每个滤池清水管流量Q5=0.99m3/s采用管径D5=900mm,求得v5=1.56m/se.排水排水流量Q6=Q3=464.8L/s排水渠断面:B6=0.6m,H6=0.5m渠中流速V6=1.5m/s(为便于布置可采用同进水渠断面) 冲洗水箱(或水泵)冲洗时间t=6min,冲洗水箱容积W=1.5qft=1.5×14×33.2×6×60=251m3 水箱底至滤池配水间的沿途及局部水头损失之和h1=1.0m 配水系统水头损失h2=h孔=3.46m承托层水头损失h3=0.022H1q=0.022×0.45×14=0.1386m滤料层水头损失m H m h 66.07.0)41.01()1161.2()1)(1(2014=⨯-⨯-=--=γγ安全富裕水头h5=1.5m冲洗水箱底应高出洗砂排水槽面H0=h1+h2+h3+h4+h5=1.0+3.46+0.1386+0.66+1.5=6.8586m12.消毒(1)确定消毒方法本次消毒处理工艺选择液氯消毒,液氯消毒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消毒方法,其具有余氯的持续消毒作用;价格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投加准确;不需要庞大设备等优点(2)确定加氯量取最大加氯量a=0.8mg/L,氯与水接触时间为t=40min,需要消毒的水量Q=1879.2m3/h则每时加氯量Q=0.001×0.8×1879.2=1.5kg/h每天加氯量Q=1.5×24=36kg/d(3)加氯设备的选择选用ZJ-Ⅱ型转子真空加氯机2台,1用1备,每台加氯机加氯量为0.5~9kg/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