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

听李政涛报告反思2011年7月4日,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来威海做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的专题报告。
下面就所听报告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聆听李教授的报告第一印象是他有独特新鲜的报告方式。
那就是没有现成的演示文稿,而是一边讲授一边在在空白的文档上直接打出课题、关键词、核心问题等等。
这种方式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
他手脑并用,讲授从容,理论观点多由大量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支撑进行解析,这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务实的有水平不空谈的专家的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善良的性情,温暖幽默的谈吐。
让人由衷地对他产生一种敬重。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能时时刻刻引领着学生走在语文的天地里,幸福地徜徉肆恣不愿走出来?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也能学生一种清新跃动灵性的灵魂感召,使他们学会感恩感动,学会体验感悟?从对李教授报告的印象里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一定要为学生而务实付出,工作中的措施方法一定得有一定的观点理念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求实,做一个也能感染温暖学生、带动同化学生、启迪提升学生的老师。
二、李教授的报告中解读了让课堂生长的气息的方式,他从有效教学切入主题,指出了有效教学不要姿势注重技巧经验方法,而是要有对教学对有效教学的敏感,做到五个“实”,三大框架的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还要有全效广效远效深效强效速效奇效,这一切都要围绕要教学生什么怎样教以及要教到的程度。
尤其李教授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课等教学细节结合信手拈来的一些具体生动详实的课例来谈,深入浅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报告与我们的平日教学的联系。
至今很多细节,似乎还在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回味着。
反思:在李教授的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严谨的思路中我明白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气息”说白了是要上成家常的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形成的发展课。
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
课堂变革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课堂变革的讲座,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解,深受启发。
此次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如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讲座指出,课堂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讲座强调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此外,讲座还提到了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
最后,讲座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之,此次课堂变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体会:1. 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4.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篇一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李政涛的《教育常识》,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也许你们会问,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能有啥特别的?可我得说,它真的不一般!李政涛在书里讲的那些东西,就像是一道道闪电,猛地劈开了我对教育的固有认知。
我觉得吧,教育这事儿,以前在我心里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拿高分,就这么简单粗暴。
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教育哪有这么简单?它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冒险,也可能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
书里说,教育要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那个总是调皮捣蛋的小王。
以前我总觉得他就是个让人头疼的主儿,可现在想想,也许他的调皮背后是独特的创造力在“作祟”呢?我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太急于把孩子装进一个标准的模子里,而忽略了他们原本的光芒?还有啊,李政涛提到教育要有耐心和爱心。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她那温柔的眼神和耐心的教导,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也许,真正好的教育就是像她那样,用爱去包容,用耐心去等待。
不过,我也在想,现实中的教育能完全按照这些理想的理念来吗?毕竟,有那么多的压力和限制。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温度和可能的事业。
总之,读了《教育常识》,我这心里就像被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对教育的想法天翻地覆。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哇塞,朋友们,我读完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啦,这感觉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我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心里还想着:“能有啥新鲜的?”可没想到,我很快就被打脸了!李政涛在书里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把钥匙,不停地打开我对教育的各种疑惑之门。
我就一直在想,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比如说,他讲到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这让我想起我表妹,那小丫头可活泼了,天天上蹿下跳的。
家里人都觉得她太调皮,得管管。
教学变革讲座心得体会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教学变革的讲座,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讲座中提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我们必须拥抱变革,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讲座中,专家详细阐述了教学变革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
这一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我将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其次,讲座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变革策略。
例如,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讲座还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全面发展。
在讲座中,我还学习到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此次讲座,我对教学变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体会:1. 教学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 教学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在变革过程中,我们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 教学变革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李政涛教学方式变革心得体会共6篇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是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复一**的教学生 涯中领悟和体会在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 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 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第6篇:生产科李志涛近期培训心得体会
"执行不力十大病因〃学习导
通过学习〃执行不力十大病因"这节课程后,一点点的//导体会,现在跟大家分享下。
首先,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上升为企业文化。海尔集团张瑞敏认为:"文化就是制度 和行为的沉淀。一开始,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多数人勉强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等大 家都改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我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士兵 突击》,其中有几个镜头我记忆犹新,就是"许三多〃刚进钢七连时,由班长和副班长给他举行的T仪式,我觉得这就是 他们的连队文化。但是,许三多当时不知道,他是少数人。但是到了后来,当许三多给其他的新兵举行这个仪式的 时候,他成了多数人。企业文化形成的路线就是把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不断重复,最后形成习惯的过程。我觉得我 们企业也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其次,我觉得干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目标。——人最怕 站在十字路口。目标越大,成就就会越大。根据目标再制定计划,计划是达成目标的步骤,计划的制定要围绕着目 标,要严谨,要有标准,要有责任人,要有完成时间。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已经试着养成每天给自己工作制定计划 的习惯。现在是每天把次日的工作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分好一二三,分清重要紧急的,重要不急的,得体会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4月22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做《课堂教学变革之道》讲座。
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叶澜老师的高足,他所作的讲座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的。
李教授一开始出示了5个关键字:真、实、深、化、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真”。
参与者要有一颗真心,抓真问题,说真话,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要有对实践的尊重和敬畏,温情和敬意,在实践中实现创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实”。
首先实在日常,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
其次是过程要“实”。
不能站在外面看教育,要站在里面做教育,不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
其三是实在细节。
课改的细节,要展现理论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深”。
一是价值取向要深。
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它必须实现学生生命的拔节,不能让学生只在原地打转转,而是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推进,有提升。
二是深在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不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而是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渗透思维。
三是深在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课改要有新理念、新习惯、新技能和新基本功。
表现在要研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及再造的基本功。
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化”。
即转化,将教学改革的理念,找到路径或载体,化到教学设计中去。
对于教学设计,李教授提出“三度解读法”。
一度解读,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要补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基于学生的难点障碍进行备课上课。
二度解读。
指的是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把握、捕捉、提炼、再造与利用。
三度解读,即教学反思。
反思哪些是意料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李政涛

李政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讲座——走向“智慧自觉”与“生命自觉”2009年04月25日星期六 00:41一、走向“智慧自觉”曾经接触过一个特级的幼儿园园长,在与她交流的时候,她并没有说她的师资多么优秀,学校建设多么完善,而首先谈及的就是,教育首先要学会爱,当你的心中有了爱的时候,你就会全心全意为别人好,去自主、自觉地帮助他人,帮助他们排除障碍、破解危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成全他人。
这位特级教师的话,值得我们在座的所有老师深思,教师形象——爱!1、过去教师的形象形象一:美国世纪有一本小说曾经这样描述过教师“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见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位隐士,一旦她们接受了作为学校女教师的角色,也就等于接受了老处女的角色,她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在美国小说中,男教师常常是伛偻着身子、骨瘦如柴、面色阴沉、疲倦;他身着褴褛的衣衫。
故作优雅,过时了的服装松垮地悬挂在他营养不足的骨架上……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和女人。
”在他们的眼里的女教师成了老处女,没有人喜爱她们。
男老师也如此悲惨,在课堂上可能你是说一不二的人,但是你在社会中却什么都不是。
这是美国人过去对教师的形象描述。
形象二:而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祖英的一首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描述教师:小时侯/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更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中英文版)英文文档:After reading Li Zhengtao"s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insights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Li Zhengtao"s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shedding light on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in students.Li emphasizes that education is not merely about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about cultivating a genuine passion for learning.This can be achieved by creating an engaging and dynamic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curiosity.Another significant point highlighted in the book is the role of educators in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rough education.Li argu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on addressing societal inequalities and empowering marginalized groups.This requires educators to be aware of their own biases and to actively work towards creating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learning spaces.Furthermore, Li Zhengtao"s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Heencourages educators to constantly questio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o seek feedback from their students and peers.This reflective approach helps in develop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nd enables educators to adapt their strategies accordingly.In conclusion, "Educational Common Sense" by Li Zhengtao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His book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a love for learning, promot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and embracing refl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These concepts serve as a reminder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educators play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society.中文文档:在阅读李政涛的《教育常识》后,我对教育领域的洞察力深感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听李政涛《课堂教学的变革之道》讲座有感
4月22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做《课堂教学变革之道》讲座。
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叶澜老师的高足,他所作的讲座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的。
李教授一开始出示了5个关键字:真、实、深、化、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真”。
参与者要有一颗真心,抓真问题,说真话,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要有对实践的尊重和敬畏,温情和敬意,在实践中实现创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实”。
首先实在日常,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
其次是过程要“实”。
不能站在外面看教育,要站在里面做教育,不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
其三是实在细节。
课改的细节,要展现理论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深”。
一是价值取向要深。
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它必须实现学生生命的拔节,不能让学生只在原地打转转,而是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推进,有提升。
二是深在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不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而是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渗透思维。
三是深在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课改要有新理念、新习惯、新技能和新基本功。
表现在要研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及再造的基本功。
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化”。
即转化,将教学改革的理念,找到路径或载体,化到教学设计中去。
对于教学设计,李教授提出“三度解读法”。
一度解读,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要补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基于学生的难点障碍进行备课上课。
二度解读。
指的是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把握、捕捉、提炼、再造与利用。
三度解读,即教学反思。
反思哪些是意料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五、课堂教学改革要“长”。
即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
表现在一是理论学习。
二是现场学习力。
主
要有自我的教学现场,他人的教学现场,跨学校的经验交流等。
三是自我反思与重构式学习。
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提长自我生长,用大量来体现力量,用大量来生发力量,提升教师的内生力和自生力。
有的人认为专家的讲座往往不接地气,李教授不同,他的讲座基于他的实验,给一线老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可以操作的课改范例。
4月22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做《课堂教学变革之道》讲座。
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叶澜老师的高足,他所作的讲座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的。
李教授一开始出示了5个关键字:真、实、深、化、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真”。
参与者要有一颗真心,抓真问题,说真话,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要有对实践的尊重和敬畏,温情和敬意,在实践中实现创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实”。
首先实在日常,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
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
其次是过程要“实”。
不能站在外面看教育,要站在里面做教育,不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
其三是实在细节。
课改的细节,要展现理论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深”。
一是价值取向要深。
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它必须实现学生生命的拔节,不能让学生只在原地打转转,而是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推进,有提升。
二是深在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不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而是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渗透思维。
三是深在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课改要有新理念、新习惯、新技能和新基本功。
表现在要研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及再造的基本功。
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化”。
即转化,将教学改革的理念,找到路径或载体,化到教学设计中去。
对于教学设计,李教授提出“三度解读法”。
一度解读,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要补什
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基于学生的难点障碍进行备课上课。
二度解读。
指的是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把握、捕捉、提炼、再造与利用。
三度解读,即教学反思。
反思哪些是意料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五、课堂教学改革要“长”。
即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
表现在一是理论学习。
二是现场学习力。
主要有自我的教学现场,他人的教学现场,跨学校的经验交流等。
三是自我反思与重构式学习。
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提长自我生长,用大量来体现力量,用大量来生发力量,提升教师的内生力和自生力。
有的人认为专家的讲座往往不接地气,李教授不同,他的讲座基于他的实验,给一线老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可以操作的课改范例。
4月22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会议中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为我们做《课堂教学变革之道》讲座。
李政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是叶澜老师的高足,他所作的讲座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例的。
李教授一开始出示了5个关键字:真、实、深、化、长。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真”。
参与者要有一颗真心,抓真问题,说真话,做真研究,真做研究,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要有对实践的尊重和敬畏,温情和敬意,在实践中实现创意。
二、课堂教学改革要“实”。
首先实在日常,实现教学改革的日常化,不是来个人听课就改革,没有人提倡就常态,课改要提升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质量,要让底色有所变化,底色不变等于没改。
其次是过程要“实”。
不能站在外面看教育,要站在里面做教育,不做“坐而言”的现实批评者,要做“起而行之”的改革实践者。
其三是实在细节。
课改的细节,要展现理论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改革要“深”。
一是价值取向要深。
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它必须实现学生生命的拔节,不能让学生只在原地打转转,而是要让学生有生成,有推进,有提升。
二是深在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不是思维的深度、广度、高度,而是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在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学会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渗透思维。
三是深在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课改要有新理念、新习惯、新技能
和新基本功。
表现在要研究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捕捉和利用及再造的基本功。
四、课堂教学改革要“化”。
即转化,将教学改革的理念,找到路径或载体,化到教学设计中去。
对于教学设计,李教授提出“三度解读法”。
一度解读,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需要补什么,困难障碍是什么,基于学生的难点障碍进行备课上课。
二度解读。
指的是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把握、捕捉、提炼、再造与利用。
三度解读,即教学反思。
反思哪些是意料之中,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五、课堂教学改革要“长”。
即追求生命的真实成长。
表现在一是理论学习。
二是现场学习力。
主要有自我的教学现场,他人的教学现场,跨学校的经验交流等。
三是自我反思与重构式学习。
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提长自我生长,用大量来体现力量,用大量来生发力量,提升教师的内生力和自生力。
有的人认为专家的讲座往往不接地气,李教授不同,他的讲座基于他的实验,给一线老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可以操作的课改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