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洞窟建筑
藏式建筑介绍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阿里古格王国遗址

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坐落于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象泉河南岸,距县城19公里。
在一座高300多米的黄土山上,占地约183万平方米。
曾经是古格王朝的宫堡。
这座宫堡从10世纪至16世纪经16代古格王不断扩建,规模十分庞大。
它由王宫、庙宇、碉楼、佛塔、洞窟组成;宫堡依山叠砌,从地面到山顶建筑物高度达300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雄壮巍峨;内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外有坚实的城墙,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
为曾经拥有百万之众的金戈铁马的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于十七世纪灭亡,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
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
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
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
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
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不仅为研究西藏历史,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藏吐蕃王朝之后的600多年间,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
然而,300年前,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
偌大的王国仅留下恢弘的遗址和遗物——各类殿堂房屋445座,洞窟879孔,碉楼58座,各类佛塔28座,塔墙1道,防卫墙10道,隧道或暗道4条,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
古格,从此成为西藏神奇地域的谜中之谜。
就在15年前,古格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但自从考古工作者在此展开了一系列收获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后,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行者。
中国文化遗产

长城The Great Wall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
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
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
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
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
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
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4年7月1日,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Mogao Caves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
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
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
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
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
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
藏式建筑风格 西藏藏式建筑风格的赏析 探寻建筑艺术之美

藏式建筑风格西藏藏式建筑风格的赏析探寻建筑艺术之美藏式建筑风格藏式建筑风格是西藏独特的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造型和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在西藏高原的漫长历史中,藏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赏析藏式建筑风格,探寻其背后蕴含的建筑艺术之美。
1. 藏式建筑的外观特点藏式建筑以庄重、厚重而独特的外观形式而著名。
一般来说,藏式建筑通常采用石木结构。
建筑的外墙常用石块砌筑,厚实耐久,同时木材用于梁柱框架的搭建。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应对恶劣的气候条件,也形成了建筑自身的观赏价值。
除了结构材料的特殊性,藏式建筑的外观造型也别具一格。
建筑常采用平顶或斜坡屋顶,屋顶独特的金字塔形和角檐的设计,给人一种庄严、神秘的感觉。
此外,建筑的墙壁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雕刻作为装饰,使建筑充满了生机和艺术气息。
2. 藏式建筑的内部空间藏式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所藏式建筑往往包括主体建筑和周围的围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院落。
进入院落后,可以看到主体建筑的正门,通常门楣上会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进入建筑内部,会发现其内部空间被巧妙地分割成多个房间和功能区域。
一般来说,建筑的中央大厅通常用于举行各种活动,比如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
而其他房间则用于居住和储存物品。
3. 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最为醒目的特色之一。
在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中,都能看到丰富的装饰元素。
例如,建筑的外墙常常用鲜艳的颜色进行彩绘,绘有佛教经文、神话故事和自然景观等图案。
这些彩绘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也传递了藏族人民的宗教和文化信仰。
此外,建筑的门窗、檐口和柱子等部分也经常进行雕刻。
这些雕刻以佛教题材为主,细腻精湛,栩栩如生。
这些装饰元素无不展示了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4. 藏式建筑的文化意义藏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西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体现。
通过建筑的形式、装饰和布局等方面,可以窥探到西藏人民的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西藏阿里:皮央东嘎石窟

西藏阿里:皮央东嘎石窟皮央东嘎石窟,壁画精美(2015-12-25 13:53:19)西行阿里24:皮央东嘎石窟,壁画精美东嘎石窟藻井彩绘早上10点多,去皮央?东嘎石窟。
石窟位于札达县境内的东嘎和皮央两村。
因两村相距不远,石窟群规模较大,故得名。
1992年首次发现。
东嘎?皮央石窟群现存石窟总数近千座,包括礼佛窟、禅窟与僧房窟、储藏窟与厨房窟等不同类型的石窟。
礼佛窟内绘制有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各种密宗曼荼罗以及动物、植物和不同种类的装饰图案。
东嘎?皮央石窟群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国内年代最晚的一处大规模石窟遗存。
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子一直开到即将进入土林时的那个检查站旁,从检查站的左方拐了过去。
先是一长段修筑在草场边上的路,后来路向西拐,进入了土林之中。
远远地望见一片洞窟和山顶上的寺院建筑,但这还不是今天要去的遗址。
再拐过一个山头,就看见一个村子,这就是东嘎村。
打电话,敦煌研究院的乔工已去联系石窟管理员了。
管理员来了之后,直接开车过去,因为石窟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
开车直接到石窟下面。
在一片半环形高山的半山腰,开凿了许多洞窟。
有的洞窟里面还是相通的。
去年在石窟的下方,已经修建了水泥台阶,爬上去已经省力很多了。
管理员先打开了第一个洞窟。
洞窟的四壁和顶部,满绘壁画。
后壁的中部,残留8个背光,原来在这里有8尊塑像。
在靠近后壁的两壁上,各有两尊塑像,除此之外,四壁均是大小相同的小佛像,估计是千佛。
佛像的下方还有题记。
洞窟的顶部,呈内方外圆的藻井形,这种结构比较少见。
看完这个洞窟后,又看了两个小的壁画窟。
因管理员有事着急回家,大家匆匆浏览一过,于是下山。
一个车子送管理员回家,其余人去皮央村。
东嘎石窟群石窟后壁的塑像早已不存石窟四壁满绘千佛到了皮央村,在村口一个小餐馆问石窟管理员在不在,对方回答都不在。
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佛教名胜

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佛教名胜扎什伦布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是西藏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佛教寺庙之一。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这个神秘而庄严的寺庙。
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是由当时的藏王赤松汗带领众多喇嘛修建而成。
寺庙坐落在海拔约3800米的山顶,占地约128亩,主体建筑高达55米。
寺内有众多庙宇和神殿,主要包括经堂、佛殿、金塔、钟楼等部分,共有30多座建筑。
寺庙的整体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宛若一座宏伟的宫殿,令人赞叹不已。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的总座,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学习和寺庙管理中心。
寺庙内存放着众多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如佛像、经典、法器等等,每天都吸引着众多信教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寺庙内还设有图书馆、寺院博物馆等,方便人们了解和学习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历史。
在扎什伦布寺,你会看到众多信教的藏民虔诚地磕长头,念经诵经,他们表达了对佛祖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同时,也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佛教文化,感受这座寺庙给人带来的宁静与智慧。
寺庙内还有许多喇嘛居住,他们用虔诚和慈悲的心态,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和教诲。
扎什伦布寺不仅仅是一个寺庙,更是一个文化和艺术宝库。
寺庙内的壁画和石刻造型精美绝伦,展现了藏传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这些壁画和石刻以神秘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佛教经典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给人一种超越尘世的美感和宁静的感觉。
同时,寺庙内还有众多的佛教艺术品,如佛像、佛珠、佛塔等等,展现了西藏佛教的文化底蕴和技艺水平。
此外,扎什伦布寺周围的风景也非常壮美。
寺庙位于山顶,四面环山,云雾缭绕,空气清新。
站在寺庙的高处,可以俯瞰整个日喀则市的美景,远处还可以看到雪山的壮观景色。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宁静和神圣,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总之,扎什伦布寺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佛教圣地,它承载了西藏佛教的信仰和文化。
无论是对佛教信徒还是对于其他人们来说,当你到达这里,你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俗的宁静和智慧。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风格演变----五代和宋
•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 有100多个,多为改建、 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 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塑 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 风格,美术技法水平也有 所降低。 •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 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 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 》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 高5米,长13.5米,绘出 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 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 12/24/2011 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艺术特色
• 建筑艺术 • 彩塑艺术 • 壁画艺术
12/24/2011
艺术特色----建筑艺术
•前期开凿的洞窟以“中心 前期开凿的洞窟以“ 前期开凿的洞窟以 塔柱式”为主, 塔柱式”为主,在洞窟的 中央留下一个方柱, 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 子四面开龛,龛内放置塑 子四面开龛, 像。 •中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 中期典型的形制是 中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 覆斗顶,后壁一龛。 形,覆斗顶,后壁一龛。 •后期开凿的洞窟称为殿堂 后期开凿的洞窟称为 后期开凿的洞窟称为殿堂 窟,壁画佛龛被洞窟中央 的佛坛代替, 的佛坛代替,腾出一整块 石壁绘制大型壁画。 石壁绘制大型壁画。 •保存着五座宋代木结构窟 保存着五座宋代木结构窟 12/24/2011 檐、十几座散布其周围造
12/24/2011
风格演变----隋唐时期
•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 盛时期,现存洞窟有 300多个。禅窟和中心 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 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 的是殿堂窟、佛坛窟、 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 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 量最多。 •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 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 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 有的高大塑像。 •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 题材丰富、场面宏伟、 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 到空前的水平。 12/24/2011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调查与研究

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调查与研究作者:刘菲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3期摘要: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是我国古代洞壁建筑、佛教文化、壁画文化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与建筑人物信息,为世人展现了一个辉煌的南北朝时期。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涵盖的佛教文化、建筑文化和人物画像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洞窟文化洞壁建筑佛教文化壁画文化引言敦煌莫高窟被称为千佛洞,为十六国时的前秦所建,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并围绕“佛”的主体,既有明显的佛教建筑特点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莫高窟洞窟内现存大量人物画像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仅针对目前被破坏的莫高窟进行莫高窟文化研究,虽然不能全面还原古时敦煌的盛况,但是其文化的点滴已经渗入洞窟的细节中,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融合了大量印度佛教文化,使敦煌具有了一抹异域风情。
一、敦煌莫高窟洞窟佛教文化渗透分析此说未载于正史,为坊间流传,因作据说。
南北朝时期,国内政权纷争,但对于佛教都持尊崇态度,特别受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推崇。
由于统治阶级及大量王公贵族的信奉,敦煌的修筑佛像大肆流行。
丝绸之路的修建和佛教文化在全国的盛行,敦煌的开窟活动越发活跃,直到元代,敦煌莫高窟的开窟活动才停止下来。
莫高窟修建前后约有一千多年均以佛教文化为中心,还有少量的道教等其他教派文化掺杂其中。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佛教保留了大量的佛教藏经和资料,每个洞窟所藏内容均是一个历史时期内的佛教造诣的集中体现,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莫高窟中,以佛教人物和佛教供养为主题的壁画随处可见。
因其佛教的藏经数量巨大,所以南北朝时期,将莫高窟理解为一座大型石窟寺庙也不为过。
在莫高窟第290洞窟中,有大量描佛教故事的壁画,具有明显的“连环叙事图”特征,以及说法图、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等,壁画中有明显的印度初传佛教特色和中国服饰特色,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保留了传入佛教很多的原有特点。
在很多洞窟中有关于佛教人物的彩塑和壁画,如释迦牟尼、弥勒等人物形象经常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洞窟建筑
1997年,我随同自治区阿里地区文物考察队专家一起在扎达县托林寺考古工作两个月,这期间我有幸目睹了阿呈地区大部分著名遗址。
当我来到古格王国遗址,爬上这座并不算很高的土山,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洞窟,我可以想象,当年在这座山上生活的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而是几百个人。
我仔细观察了洞窟建筑,当年按照建筑功能设计开凿留下来的痕迹还能看得出来。
卧室、厨房、储藏室还是分开的,至于封闭式通道和哨所建筑看得更清楚。
它们虽然过于简陋,但是按照功能分类的建筑雏形已经显现,所以我们把它定性为洞窟建筑还不能说是不着边际。
在西藏境内阿里可以算得上是洞窟建筑最多的一个地区。
我所看到的洞窟建筑仅在象泉河流域就有达巴洞窟遗址,皮央.朗结卡孜洞窟遗址,琼龙伟噶洞窟遗址,东噶壁画洞窟遗址。
在孔雀河流域就有达拉卡尔洞窟遗址,龚浦拉康洞窟寺院,这些都是我所亲眼见到的洞窟遗址。
在广袤的阿里高原上洞窟遗址还不止这些,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代洞窟建筑群落,象征着一个时代建筑的主流。
据西藏历史记载,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全面崩溃,末代国王朗达玛被杀,朗达玛的后裔逃往阿里。
传承吐蕃王
室血统的吉德尼玛滚王统治阿里地区,这一政权在阿里地区延续了700多年,这段历史在阿里洞窟遗址上留下的印记最深。
其实,这段历史之前的象雄王国时期,这段历史之后的帕竹王朝时期,噶丹颇章王朝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在阿里洞窟建筑遗址上都留有痕迹。
阿里琼龙伟噶王宫遗址是阿里洞窟建筑遗址中规模最大、气势最恢弘的一个。
它具有非常明显的象雄文化特征。
琼龙伟噶王宫坐落在大鹏乌展翅欲飞般的一座土山上,宫殿面向缓缓西流的象泉河,那灰、黄、白三色相间的土山给王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琼龙伟噶王宫建筑遗址中,有宫殿,有通道,也有居所。
这座山上除了洞窟建筑以外,还有土木结构的寺院建筑,这无疑是后来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据西藏历史记载,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国王的妹妹塞米伽曾经远嫁象雄国王里米迦,当时的国都就是琼龙伟噶王宫,可见琼龙伟噶王宫在象雄十八恰如卡诸国中的显要地位。
今天我们来到琼龙伟噶王宫遗址跟前,它的整体形象进入我们眼帘的时候,我们仍能感觉得到这座王宫当年拥有的气派。
这座庞大的王宫遗址,历尽千年沧桑显得有些破败不堪,但是从它规模的宏大,选址的奇妙,建筑的布局,王宫的名称,……仍能透射出古代象雄王国的强盛。
琼龙伟噶王宫遗址不仅代表了一个王国的兴衰历史,而且象征着古代文明的形象。
阿里比起其他地区洞窟建筑相对集中一些,西藏洞窟建
筑的风采在那里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我想这也应该感谢老天爷的造化,阿里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地质构造特别。
神奇的土山孕育了土林奇观。
土山、少雨,为开凿洞窟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阿里古代象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壮丽的洞窟建筑,这是他们的聪敏机智,同时,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把他们的建筑杰作保留下来,今天我们有幸亲眼目睹,是莫大的幸运。
假如这些条件之中缺少一个,阿里洞窟建筑不就成了传说故事了吗?当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历史背景,再看看阿里洞窟建筑,对它的理解就会更深一些。
面对象雄河的那座土山上,我们看到有洞窟建筑、有寺庙建筑、还有宗府建筑。
在密密麻麻的洞窟建筑中,寺庙建筑巍然耸立,而且从数量上占的比例也不小,可以说与洞窟建筑成交相辉映的态势。
山脚下的宗府建筑,仅占一小块地方,如果没人提醒的话,会容易忽略掉的。
我认为,这座土山上的洞窟建筑,是象雄时期的文化遗产,从现在算起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古格王国遗址这座山上代表三种文化现象的古建筑作
品并列存在,见证了阿里地区曾经走过的不同历史时期。
恢宏古朴的洞窟建筑告诉我们阿里地区遥远的象雄苯教时期
的兴衰历史。
从华丽壮观的寺院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交替时期历史的真实面目。
土山脚下的宗府建筑体现了噶丹颇章王朝在阿里的统治。
能够看到一山多
元文化并存的现象,这是阿里地区洞窟建筑文化独特的存在方式,也是解密这一文化现象必须掌握的常识。
阿里洞窟建筑把我们带回遥远的古代社会,而遍布西藏江河山川中的修行洞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之中,但是我觉得洞窟建筑与修行洞之间有着一种无法分开的关系,它们同属于人类建筑史上童年时期的产物,只是一个更成熟一些罢了。
在辽阔的西藏大地上,被认为神山圣湖的佛教圣地不少,凡是有神山圣湖的地方就有修行洞,其中有些修行洞因历史上的著名宗教人物曾经在里面修行过而名扬四方,后来的人一代接一代地慕名前来朝拜,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圣地。
在西藏,声称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数量最多,名气也最大。
山南地区境内的扎央宗修行洞,希察修行洞,青蒲修行洞是莲花生大师生前修行过的地方,至今还有人在那里闭关修行。
在冈仁波齐神山上有几个修行洞也非常著名,一个是噶举教派著名大师果仓巴的修行洞,洞名叫作“果仓浦”由于果仓巴大师曾在神山冈仁波齐修行,此后噶举教派的信徒便源源不断来到冈仁波齐神山修行三年零三个月,这个举动便成为噶举教派僧人的一个神圣行为传承下来。
冈仁波齐山上还有一座被称为“祖椎浦”的修行洞,这是噶举教派最著名的大师米拉热巴曾经修行过的地方。
以上提到的仅仅是那些广为人知的修行洞,遍布在西藏人烟稀少的高山峡谷中的修行洞不计其数。
它们远离尘世,
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险峻的山上开凿出来为遮风挡雨用的简易住所。
他们一生隔绝人世,闭关修行,在那些洞窟中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修行洞也因为他们才成为西藏传统建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