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
12元素周期律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x

1.2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以及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即位一构一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培养:通过例题培养学生运用位一构一性三者Z间的联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原子结构和元索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推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领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法思想;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品质:通过例题中信息的学习,激励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通过推断题的分析与解答,学会运用位一构一性三者Z间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推理方法。
重点、难点位一构一性三者之间的规律及其应用。
醪枠灣渐减飆礦性遂渐Y态氨化物妙成越来越难,丼穗走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轅的怀原性例1. A、B、C、D、E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显碱性,且碱性B>A; C、D两种元素对应的气态蛍化物的稳定性C>D,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 B<A<C<D<E B- A<E<B<C<D5E周期律依次瓚:fa原子卜层电子数电于层遨原于半径依次增加11个相同逐渐破小逐渐瓚犬元亲的性质得电子能力—失电子能力—金鷹性金厲性逐渐•逐渐滅弱逐渐 ______逐逐渐破騎逐渐________逐渐增弓虽逐渤最离正价+ 1 —-F7聂低負价= 主族序数-8最高正价数 =主族序数CO.F除外非金欣及穗定性逐渐例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I A IIA IIIA IVA VA VIA VDA0周期^\二①②三③④⑤⑥⑦⑧⑨四⑩⑪⑫(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① _______ ,⑥_________ ,⑦ ________ ,⑪_________ 。
(2)在这些元素中,最活泼的金屈元素是 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下同),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 _____ ,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 o(3)在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 ,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 ,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___ ,写出三者之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在这些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____,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 ,(5)在③与⑷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 ____,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在⑧与⑫中,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是. ,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小结:1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依据结论.元索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结论例3:儿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其某些化合价见下表:元索代号A B D E G H I J常见化合价-1-2+4、-4+6、+4、-2+5、-3+3+2+1原子半径/pm646677104110143160186分析上表中有关数据,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涉及上述元素的答案,请用元素符号表示。
人教版必修二《元素周期律》优秀教案

7、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 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原子量依次递增
C.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呈周期性变化
8、
Xn-
a
和
bYm+两种简单离子,其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关系式或化
学式正确()
A、a–n=b+m B、a+m=b–n
C、氧化物为 YOm D、氢化物为 HnX 或 XHn
(4)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5) 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总体方法:比较微粒半径大小,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 越大;电子层数相同,再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Ⅱ)化合价 教师:价电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或某些元素的原子的次外 层或倒数第三层的部分电子。 投影: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非金属最高正价 +| 负化合价 |=______ (注:副族和第 VⅢ族化合价较复杂)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主族的族序数 8 教师:思考:金属的化合价有什么特点?记住氟没有正化合价 . 学生:金属元素全是正价。 投影:填写表格 ;
族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主要化
+7,-1( 除氟
+1 +2
+3
+4,-4 +5,-3 +6,-2
合价
外)
气态氢 化物的
RH4
RH3
H2R
HR
通式
最高价 氧 化 物 R2O RO 的通式
高中必修二人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周期律·教案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掌握元素周期律,学生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类、类比、推测,避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死记硬背。
对学生而言,元素周期律是一把开启化学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它能指导学生有规律的、轻松的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并能进一步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并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证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已经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推导方法,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进行一般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推断,也能根据元素周期律对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解释。
4.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1栏目,用图表来表示原子序数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常见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指导学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
2.通过对Na、Mg、Al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
人教版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发现历程;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3.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4.感受元素周期性带来的科学美和生活美。
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发现历程;2.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3.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4.元素周期性的应用和科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如下:1.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2.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回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出元素周期律的概念;3.提问:在实验中,为什么迈耳逊把“周期律”称为“周期律”?(让学生自主思考)第二步:讲解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发现历程1.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发现历程;2.解释元素周期律中的“周期”、“组”等概念和规律。
第三步: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1.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性的本质;2.解释元素周期性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
第四步: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1.向学生介绍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指导学生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第五步:讲解元素周期性的应用和科学美1.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性的应用以及科学美;2.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性对工业、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第六步:巩固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答题并理解;2.小组讨论并汇报相关结果。
教学途径1.课件:使用电子白板、电脑等设备,展示相关图形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演示实验:展示相关实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评价方式1.练习笔记的评价;2.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复习引入,复习原子结构,由已知推出未知。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给出数据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质量小、速度快、运动空间小)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由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微观运动与宏观运动的不同,从而为后面学习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打下伏笔。
(2)多媒体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书P13 图1-7),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3)学生活动。
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书P13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书上只是提供了1-20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如果要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我认为还需要增加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所以在教学时补充了这一点,这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课时2-2_元素周期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1、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实验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实验三:Mg(OH)2的性质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1/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1/L、NaOH溶液,把生成的白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1/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完成下表:[多媒体展示出表格]表(三)Mg(OH)2的性质实验四:Al(OH)3的性质取一支试管,加入1mo1/L Al Cl3溶液,加入3mo1/LNaOH溶液至少产生大量的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Al(OH)3沉淀分别盛放于2支试管中,然后,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o1/L稀盐酸和6mo1/LNaOH溶液,观察现象。
元素周期律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2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导入新课】上节学习过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分类和有序排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且我们知道了同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再来探讨原子半径、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元素周期律。
【新课讲授】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讨论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任务一:原子半径【展示】展示常见原子的半径。
【思考与讨论】1.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什么?2.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如何解释这一趋势?3.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如何解释这一趋势?【讲解】1.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电子的能层数和核电荷数。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同周期,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也就越大,将使原子的半径减小。
同主族,电子的能层越多,电子之间的排除作用越大,将使原子的半径增大。
【重点剖析】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方法1、原子半径①同周期,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最高价阳离子或最低价阴离子)半径都依次。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周期表对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的活动,学生们了解有哪些元素以及它们分别的性质,引发学生们对于元素性质变化的思考,为引入元素周期律做铺垫。
2. 色码表的制作,让学生自行收集不同颜色的小球,为下一环节的分类打下基础。
【展开】1. 通过对于普朗克、门捷列夫、柯西和门德里夫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做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周期律的基本思想和周期表的组成。
2. 解释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回顾周期表中元素分类的基本方式和命名规律,让学生们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3. 进一步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的预测,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应用和实用价值。
4. 分组或自由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以及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更深层次的规律。
同时以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规律。
【总结】1. 回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对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做简单介绍。
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周期表的组成,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元素性质的预测和周期律的历史背景。
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教学重难点与生活联系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教案
教师姓名: 授课年级: 高三课例名称: 元素周期律
课型: 高考复
习课
参考教材: 人教版必修二第3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反思,寻找规律
2、根据规律进行解题,掌握解题的关键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题练习,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并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化学学科素养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半径大小的比较
3、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半径大小的比较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用品
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导入新课回顾元素周期表中的要点引出本节课课题——元素周期律
回顾旧知,
导出新知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稳定性:HCl>HI
B.原子半径:Na>Mg
C.酸性:H 2SO 3 > H 2SO 4
D.还原性:Cl - < S 2-
2、(2015·山东高考·8)短周期元素X 、Y 、Z 、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Y 、W 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 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
C.Z 、W 均可与Mg 形成离子化合物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
3.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
已知a 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是次外层电子数目的一 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元素a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b 的弱
B.元素a 的原子半径比d 的大
C.元素a 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
D.元素a 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4、依据下表选择有关序号,并 用相应的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这些元素中, 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 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是最不活泼的元素。
(2)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 酸性最强; 碱性最强; 呈两性。
(3)⑤~ 元素的原子中, 原子半径最小; 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都很弱。
(4)在所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最不稳定是 (5)写出①、②两种元素的符号 、 。
Y
Z
X
W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一 二 ① ② ③ ④ 三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元素周期律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地变规律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半径大小的比较
3、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及应用
【难点】
1、半径大小的比较
2、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及应用
【知识回顾】
一、元素周期律的定义
二、元素周期表内容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往右)
同一主族(从上往下)
2、半径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往右)
同一主族(从上往下)
【例1】判断下列各组微粒的半径大小
1、r Na r Mg
2、r Cl r Br
3、r Na r Na+
4、r Cl r Cl-
5、r Na+r O2-
【结论】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方法:
【体验高考】
下列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Na+B.Mg2+C.O2-D.F-
【变式训练】
已知a A n+、b B(n+1)+、c C n-、d D(n+1)-是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则其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原子半径大小关系为
3、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往右)
同一主族(从上往下) 4、性质的变化规律 (1)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往右) 同一主族(从上往下) (2)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往右) 同一主族(从上往下) 【例2】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1)⑤和⑧的元素符号
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2)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________,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________。
(填写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________。
(3)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有很多方法,其中⑦和⑩的非金属性强弱的研究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比较两种单质的颜色 B .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 C .依据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 .比较原子半径大小 E .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结论】
1、判断非金属性强弱依据
2、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思考: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稳定性:HCl>HI
B.原子半径:Na>Mg
C.酸性:H 2SO 3 > H 2SO 4
D.还原性:Cl - < S 2-
2、(2015·山东高考·8)短周期元素X 、Y 、Z 、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Y 、W 的原子序数之和是Z 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
C.Z 、W 均可与Mg 形成离子化合物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
3.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
已知a 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是次外层电子数目的一 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元素a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b 的弱
B.元素a 的原子半径比d 的大
C.元素a 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
D.元素a 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4、依据下表选择有关序号,并 用相应的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这些元
素中, 是最活泼的
金属元素;
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是最不活泼的元素。
(2)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 酸性最强; 碱性最强; 呈两性。
(3)⑤~ 元素的原子中, 原子半径最小; 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都很弱。
(4)在所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最不稳定是 (5)写出①、②两种元素的符号 、 。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一 二 ① ② ③ ④ 三
⑤
⑥
⑦
⑧
⑨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