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围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3.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通过带有小组讨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今天的主题。
示例问题:你知道哪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化学平衡?2.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几个家庭实例引入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20分钟)3.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在等体系(或等容积)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反应速度达到相等状态的现象。
3.2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在本讲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aA + bB\\leftrightarrow cC + dD$$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化学物质,a、b、c、d分别表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
向左的反应(左方向),表示反应物的相互转化;向右的反应(右方向),表示生成物的相互转化。
3.3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浓度变化;2.压力变化;3.温度变化;4.添加催化剂。
4. 实例分析(25分钟)通过实例分析,来详细了解以上四个因素对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影响,以及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示例实例:实例1:张三将100ml的氮气和100ml的氢气混合在一起,通过点火将它们压缩成80ml的氨气。
请问该反应是向前还是向后进行?为什么?实例2:将硫三氧化二与水反应生成溶液后,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碳酸钠溶液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请用化学平衡来解释。
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简单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并进行自我评估。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介绍了化学平衡理论中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并从实用性的角度引导学生以化学平衡为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章 实验活动1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观点和原理。
2.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包括浓度、压强和温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和预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原理,能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验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械等。
2. 准备实验材料:相关试剂、试纸、酒精灯等。
3. 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回顾化学平衡的观点,诠释化学平衡的挪动及其影响因素。
(2)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实验探究(1)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得出结论: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升温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挪动。
(2)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挪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挪动。
得出结论:浓度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实验三:压强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在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中,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少的方向挪动;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挪动。
得出结论: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之一。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其他因素,如催化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和评判。
4. 总结归纳(1)总结影响化学平衡挪动的因素,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合成氨工业、燃料电池等。
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

化学教学方法总结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总结几种有效的化学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
一、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
例如,可以进行一些反应平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等。
二、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化学平衡反应的案例,让他们通过分析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推测出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归纳案例,从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三、媒体辅助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的方法。
通过投影仪、电脑等工具,可以展示一些模拟实验、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化学平衡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平衡的移动过程。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呈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一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五、概念图示法概念图示法是一种将概念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绘制一些示意图,将反应物、生成物和影响因素等概念通过图示表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示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
总结起来,化学教学中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观点,掌握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 能够分析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 培养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平衡挪动的原理,掌握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化学平衡相关实验器械、PPT课件等。
2. 准备实验材料:化学试剂、反应容器等。
3. 准备案例: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分析。
4. 准备习题:设计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用于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回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会放热,有些会吸热,并通过演示实验(如H2还原CuO)让学生观察。
接着提出化学平衡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化学平衡。
2. 讲授新课(1)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和特征,如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特征。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这部份内容相对较难,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通过讨论和教师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改变温度、压强和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这些影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化学平衡的挪动这部份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可以让学生回顾前面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2)如何通过改变条件使已建立的化学平衡发生挪动?(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是什么?4. 教室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挪动等。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和温度三个。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指压缩气体体积使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方向移动。
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1、浓度影响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时,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有助于正反应的展开,均衡向右移动;减少生成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有助于逆反应的展开均衡向左移动。
单一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只是发生改变正反应或逆反应中一个反应的反应速率而引致正逆反应速率不成正比,而引致均衡被超越。
2、压强影响对于气体反应物和气体生成物分子数左右的可逆反应来说,当其它条件维持不变时,减小总应力,均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即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增大总应力,均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即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若反应前后气体总分子数(总体积)维持不变,则发生改变应力不能导致均衡的移动。
应力发生改变通常可以同时发生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于气体总体积很大的方向影响很大,比如,正反应参予的气体为3体积,逆反应参予的气体为2体积,则减小应力时正反应速率提升得更多,从而并使v正\uev逆,即为均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而增大应力时,则正反应速率增大得更多,均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温度影响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时,增高反应温度,有助于吸热反应,均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温度,有助于放热反应,均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与应力相似,温度的发生改变也就是同时发生改变正,逆反应速率,高涨总是并使正,逆反应速率同时提升,降温总是并使正,逆反应速率同时上升。
对于吸热反应来说,高涨时正,反应速率提升得更多,而导致v正\uev逆的结果;降温时放热方向的反应速率上升得也越多。
与应力发生改变相同的就是,每个化学反应都会存有一定的热效应,所以发生改变温度一定会并使均衡移动,不能发生不移动的情况。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的总结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称为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指改变化学平衡条件,使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发生变化。
本文将对化学平衡移动进行总结,包括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移动平衡。
一、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反应放热时,提高温度会使平衡向反应物一侧移动,反之则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这是因为提高温度会增加反应物的动能,促使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从而使平衡移动。
2. 压力(或浓度):对于气体反应,压力的改变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当压力增加时,平衡会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以减小压力。
而对于溶液反应,则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来移动平衡。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反之亦然。
3. 物质的添加或去除:向平衡体系中添加或去除某种物质,会导致平衡移动。
当某种物质被添加到平衡体系中时,平衡会向减少该物质的一侧移动,以恢复平衡。
而当某种物质被去除时,平衡会向补充该物质的一侧移动。
二、移动化学平衡的方法1. 温度控制:通过改变温度,可以移动化学平衡。
例如,对于放热反应,可以通过提高温度来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平衡;对于吸热反应,则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移动平衡。
2. 压力(或浓度)控制:对于气体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压力来移动平衡。
增加压力会使平衡向压力较小的一侧移动,减小压力则相反。
对于溶液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浓度来移动平衡。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则相反。
3. 物质的添加或去除:通过向平衡体系中添加或去除物质,可以移动平衡。
添加某种物质会使平衡向减少该物质的一侧移动,去除某种物质则相反。
三、案例分析1. 铵氨水的制备:铵氨水(氨水和铵盐的混合物)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制备:NH3(g) + H2O(l) ⇌ NH4OH(aq)在该反应中,平衡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反思反思一:化学平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图像的题题型只是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勒夏特列列原理、等效平衡思想的应用用,化学平衡教学中作用:巩巩固前一阶段知识并应用,同同时着重讲解平衡图像题型的的解题技巧:1、认清坐标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表的意义,并与勒沙特列原理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是吸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间搭桥。
4、看清起点、拐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化趋势。
5、先拐先平。
例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强高。
6、定一议二。
当图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一个量不变在讨论另外两个量量的关系。
由于本节课任务务量不重,我将在等效平衡中中加入物质时判断平衡的移动动方向补充讲解、使用的方法法是勒夏特列原理,如向二氧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平衡体体系中,加入二氧化氮,平衡衡向正向移动,向体系中充入入四氧化二氮,平衡向逆向移移动,这可由勒夏特列原理很很容易判断出来,平衡移动是是从加入物料时刻平衡的移动动方向;向平衡中加入四氧化化二氮或二氧化氮,平衡都向向正向移动,这是不是与前者者是矛盾的呢?不是的,该平平衡移动的方向,是从我们假假象出来的相同的平衡状态下下那时刻,改变外界条件(相相当于加压),平衡的移动方方向,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了便于比较两个平衡状态中浓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等物物理量,是从假象的过渡平衡衡态时刻的移动方向,移动方方向判断仍然是根据勒夏特列列原理,不仅与前者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只是考虑平衡衡移动方向的起始时刻不同引引起的。
学生只能在慢慢训练练中,不断体会其中的奥秘,,知识的构建是需要过程的,,这也很正常,继续向下上吧吧。
反思二:化学平衡移动动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平衡移移动的原理,达到了这节课的的目标。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化学平衡的移动

2020·01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为例,通过“证据推理——建构模型——模型应用”等教学流程,利用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数图模型,揭示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同时教会学生收集证据、建构模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平衡;证据推理;模型认知一、问题的提出2003年版课程标准对于“化学平衡”内容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因此,教师们大多从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入手,先让学生在感观上认知平衡的移动,再根据改变浓度引起速率的改变,导致v(正)≠v(逆),建构v-t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及方向。
[1]这种知识建构的方式让学生在感性上感受到了化学平衡的存在及变化。
但由于现有的课堂实验条件有限,很难直接通过测定浓度变化来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只能定性分析浓度变化,来获得相应的速率变化结果,让学生被动接受该结果,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在用v-t图像分析压强和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时,教师们大多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先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再倒推v(正)、v(逆)的大小,建构v-t图像解释说明平衡移动的原因。
这与前面改变浓度分析平衡移动的过程不一致,学生难以形成统一的认知模型,不利于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
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对于“化学平衡”新增内容要求: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在“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中落实该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精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收集实验证据和数据证据,以得出的结论为基础,分析浓度、压强的改变对浓度商Q的影响,或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常数K的影响,并利用Q、K关系的数图模型,以定量的视角分析推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2]同时建构出“Q,K——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1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化学实验人手,观察并体验勒夏特列原理的真谛。
从数学图像出发,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图像)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对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综合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和初步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拓展应用。
另外,通过每一部分的温馨提示,解决学生可能产生或碰到的疑难问题,克服学习障碍,保证知识的延续性。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第—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
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这为第二节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本节课是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并掌握了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概念,对平衡特征有了深入讨论与具体应用。
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意在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培养多角度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第三节中的工业生产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3)结合图像深入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3.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认识到勒夏特列原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通过速率与时间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和结果。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平衡”魅力,学习辩证思想。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速率与时间图像,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归纳勒夏特列原理。
5 教学过程
对同一问题,总有不同的看法,现将问题收集如下,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回答。
(一)、怎么理解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
2、各组分的含量是否保持不变
3、各种物质的浓度是否保持不变
4、单位时间里反应物的消耗与生成物的生成
5、化学键的生成与断裂
6、物质的转化率是否不变
7、平均摩尔质量是否不变
8、密度是否不变
9、压强是否不变
10、颜色是否不变
判断过程中注意反应的特点:
1、是否为改变体积的反应,是否有固体(纯液体)参加反应
2、反应物、生成物中是否有有色物质
3、反应是在恒容容器中还是在恒压容器中进行
(二)、怎么理解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外界条件改变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时要注意:
1、对有的反应,若各组分的浓度保持发生变化,而百分含量不变,则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如H2+I2==2HI,加压时,平衡并未发生移动,但各组分的浓度均增大了。
2、化学平衡的移动是指对现有平衡有何影响,而不是拿新建立的平衡与原平衡做对比。
(三)、怎么理解“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个可逆反应,无论反应是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均可达到同一组分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理解时注意以下几点:
1、“等效平衡”不是“等同平衡”
2、等效平衡建立时,平衡可能发生移动,也可能不发生移动
3、两个等效平衡的转化率应该相等
(四)、怎么理解转化率
转化率指: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当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参加反应的某物质的物质的量占总加入量的百分数。
压强和温度改变时,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转化率一定增大;当浓度发生改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平衡移动时,转化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转化率不一定是增大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尤其是实验创新设计、问题解决策略,大胆新颖、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本课“追求科学真实性”的设计亮点。
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的反应。
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氯化钾固体(生成物的一种)加入到原平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再次产生质疑:那么其它的盐固体,有没有类似效应呢?这时,课堂掀起了一阵小高潮,学生大胆假设,提出不同猜想,教师指导学生积极验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科学研究精神提到很好的启发与培养。
除了教材实验之外,本节课还设计补充了“用六水合氯化钴的乙醇溶液来研究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实验现象明显且效果非常理想。
这个实验在我国中学教材中比较少见,本人曾在澳大利亚的中学课堂见过。
翻阅国内高校的无机化学实验,也有关于此实验的报道,所以在本课堂中设计应用,旨在告诉学生在非水溶液反应体系中,水作为生成物之一对化学平衡移动是有影响的。
本节课的另一个高潮,是在讨论压强对平衡移动影响的问题中:当恒容或恒压时,加入稀有气体对可逆反应平衡移动是否有影响?如何影响?这是本
节课的难点,学生在教师的谆谆诱导下,运用分压与总压的概念,结合气体浓度问题,使得难点顺利突破,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本次教学中的另一个亮点,是把数学图像恰如其分地应用在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解决中,根据本校学生理科基础扎实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生理性思维的潜质。
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及催化剂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图像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增加、减小等)加以分析(课内分一种情况,另一种课外完成),从本质上剖析“化学平衡为什么移动?如何移动?”,从而对勒夏特列原理有了理性的认识。
另外,教学设计中的每一部分的小节处都有“温馨提示”,营造了师生间的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课堂内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学科德育油然而生。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思维容量大,涉及角度比较宽,45分钟课堂时间略显紧凑。
这样的教学内容更适合理科基础比较好的实验班,因此不妨建议:把本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范本,针对高一或高三不同教学对象,做一些相应的筛选和扩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