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提要:每每闲暇时,翻开《中国人史纲》,目随笔走、易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地产e网《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中国的历史很久前就在历史课上学习过了,努力回想曾经背诵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更多的片段竟然是于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以史为鉴这四个字让我时时感到很羞愧,为此,我曾多次去图书馆捧起了《资治通鉴》努力钻研,可是每次没看几页,疲倦的感觉就笼罩了过来,我不得不承认:我读不懂历史,无法感悟历史。
直到我遇到了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中国人史纲》,我才从心底深处感受到读历史的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
就像一个孩子去了解母亲的人生经历,就像一个孤儿突然找了了兄弟姐妹,找到了亲人,大家亲密地聚在一起共同话家常、说心里话,更像一个长辈讲述族人的历史,教育我成长一般。
心内是温暖的、感激的、宽容的,不论那段历史是屈辱的还是黑暗的,无论那里的人是丑陋的还是阴险的,无论山河是分裂还是被侵略。
柏杨老先生采用快意恩仇的笔调,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其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并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自有很多深刻和独到之处。
一、有感于成书的经历。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
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
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
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
之后,一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
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中国人史纲》。
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
中国人史纲

谢谢! 谢谢!
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作者常常开 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 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 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 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 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 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 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 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 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 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 心和视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 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 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 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 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 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 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 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今天的 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 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 中国历史, 中国来看中国历史 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 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这是柏杨先生在前言中令我最感动的一句话。 这是柏杨先生在前言中令我最感动的一句话。
在这里, 在这里,我主要讲的是在看 中国人史纲》 完《中国人史纲》后我的个人观 点及各方的评价。 点及各方的评价。因为我并不知 道大家对历史及相关的内容是否 感兴趣。 感兴趣。
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 中国人共同的家族史、最好读的中 国通史 柏杨名著《中国人史纲》 柏杨名著《中国人史纲》,代表的 是作家写史的一个高度, 是作家写史的一个高度,是平民治史的 一个高度。 一个高度。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 乏深刻洞见方面,至今无人可以逾越, 乏深刻洞见方面,至今无人可以逾越, 甚至可以说,连个堪称及格的竞争者都 甚至可以说, 没有。 没有。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民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充满了敬意。
首先,这本书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到近代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而这些变革常常伴随着战乱、困苦和牺牲,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时代搏斗,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
例如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进行了血战一年多。
不管是在壮烈的战场上,还是在艰苦的生活中,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坚毅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
其次,这本书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和科学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孔子到墨子,从陆王心学到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代表了中国人民所追求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人的思想和努力,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人民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和谐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大国,而中国人民始终注重团结和合作。
无论是在夏朝的兼并过程中,还是在近代的民族独立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保持着团结和和谐的精神。
这种团结和和谐不仅体现在各族人民之间,也体现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
中国人民一直强调和谐共处,尊重个体差异,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读完《中国人史纲》这本书,我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团结和和谐的精神。
这些特质让我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敬意,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
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
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
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
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
《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
《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
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
我对达赖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
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
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
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
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
他有达赖和班禅两位徒弟。
他宣称达赖和班禅可以转世再生。
宗喀巴逝世后达赖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班禅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
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达赖喇嘛,达赖则要班禅到后藏传播黄教。
达赖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
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达赖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达赖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
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袁浩杰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
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
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
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
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
《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
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
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
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
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读后感(通用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人史纲》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篇1读到朱元璋大杀功臣了,早就听说书里把明朝说的一无是处,黑暗中的黑暗,专制中的专制。
其实秦汉以来那一个朝代都差不多,明朝只不过做的更成熟一点了,“集大成者”。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畅销书、通俗读物类型的,不是学院派的力作,不能做为大学教材。
书中作者的观点很鲜明,比如汉、唐、清所谓黄金时代的赞扬,对大屠杀的惊人描写,对异族(作者认为的“异族”)的极力贬斥,作者是充满正义感和公平感的,但仅属于他自己的而己。
作者显然是熟知中国的历史,并在书中大胆地进行了评论,神彩飞扬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让人感觉看书像读小说一样。
或许是书的篇幅太小了,不可能进行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显示,所以只评点了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是一个人所读到的历史,作者也是历史的阅读者,并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所想写了出来,夹杂着自己很多的感情,畅销书大概都是这类的,好不好关键在于组织的好坏、文笔的流畅与否、个人批判素质如何。
如果是学术型或教材就不可能这样了,需要一本正经,客观描述,有限评议了。
仅此本书作者不能称之为历史学家。
本书的评议应该是严谨学术研究中有争议的几种结论中的一种,,至于为什么舍去其它几种,作为畅销书没有必要再说明了。
书中并没有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因为作者已经把其中一种的思考结论直接当作事实来描述了。
书中并没有给出历史换代的基本规律,书中极少描述每个朝代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及人文环境、社会阶层,对这些作为基础的这些东西的研究才能产生出历史演进的基本思路。
书中只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进行了述说和评议,其实只不过是把二十五史用现代文翻译了一遍而己,其中夹杂了一些近代历史学研究的结论而己。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一种常态。”柏杨指出,最早一位提出保障人权的是公元前67年给皇帝上书的路
温舒。学到这个史实,是值得向柏杨感谢的。
此书的优点讲得差不多了。下面进入骂街时间!:-)
要说我对这套书的不满之处,那可是太多了。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元丞相
孛罗问:“从盘古至今,几帝几王?”文天祥答:“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而已,也就是说只有模仿之功,对世界文明算不上什么新的贡献。也许正因为如
此,所以他说:“这些惊人的跳跃翻腾,使中国人互相残杀、互相侮辱,得到的
不是正面成长,而是无限悲恸。”又说:“二十世纪是中国人蒙羞的世纪和向人
类文明交白卷的世纪。而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一百年,中国人的脚步,恐怕更
为艰难。”居安思危、多讲忧患固然是好的,可是把整个二十世纪定性为“向人
于去世之后,遗孀自动嫁给下一任单于,无论是前任的弟弟、儿子还是孙子,王
昭君就连续和呼韩邪单于及其儿子雕陶莫皋结婚。如此看来,禅让有什么不可能
的?固然这事也可能是后世的编造,但无论是真是假总需要搜求证据,而不应该
仅仅根据现代人的想当然就下结论。
篇幅最短的一章是二十世纪,因为在这里柏杨只记载了一件事:八国联军。
谋,全都不提。这也太曹粉了吧?还好没像曹操给孙权的信里写的那样,说曹操
是“烧船自退”的!
柏杨有一点问题是:总喜欢用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揣测古代人。例如他认为
尧、舜禅让是不可能的,肯定是舜、禹逼迫的结果(柏杨总是把尧、舜、禹称为
伊祁放勋、姚重华和姒文命)。在一张舜的图像下面,注释道:“姚重华,中国
早期历史上最成功的谋略家之一。”可是古人的想法未必和今人相同。匈奴的单
杨的说法简单之极:明朝的皇帝太差了!除了痛骂皇帝、太监、权臣、科举制度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汇总5篇不同的书带给我不同的感受,书让我领略风云变化,让我看透人间的喜怒哀乐,让我领悟人生的哲理,徜徉书海中,书中也有一个“我”,品味书墨幽香。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人史纲的读书心得(篇1)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做《中国人史纲》,不知是被断句为《中国人史纲》好还是《中国人史纲》。
看了两章后觉得还是理解为《中国人史纲》的好,因为发现柏老先生的史笔和别人不同,他注重的是强调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
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
书的开篇题目为“历史的舞台”,介绍了中国的版图和山脉河流。
不要以为这篇只是单纯的介绍自然环境,他介绍的是中华文明兴起、繁盛所发生的地点以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每个民族都是如此。
柏老说,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建筑文明是最贫乏的一环。
除了万里长城纯军事工程外,古中国缺少雄伟的城市,雄伟的宫殿,更缺少雄伟的民间房舍。
原因有二,一是绝对君权思想的统治,统治者绝不允许别人的房舍建造的比他的好,哪怕接近也不行。
二是中国历史上的新兴政权对与焚烧就政权的建筑物怀有浓烈的兴趣。
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至今我们也无缘再见“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是如何的壮观,也无缘站在吕后运筹谋杀韩信的未央宫中嗅那满是阴谋味道的空气。
柏老讲了开天辟地的故事。
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在中国是盘古创造了世界,但主宰世界的却是一个叫玉皇大帝的神祉;在犹太人那里,人们认为是耶和华创造了世界,那主宰世界的也是耶和华。
以前我曾经写文章论述过中华民族并不是真正信奉神祉的民族,信神只不过是处于绝望环境中的一种无望挣扎。
我们信奉神祉的心理远没有西方世界信奉神明那样单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假期,我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
这本书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
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柏杨的史观以“人”为中心,自称是平民著史、狱中著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
柏杨一生经历坎坷,因有大苦难,所以有大愤懑与大悲悯,这种情怀始终激荡在文字里,才使得柏杨作品的魅力不因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衰。
本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
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
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
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唯物史观无疑是科学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河迂回蜿蜒的转弯处,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
某一个个体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使它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方向,而将其余诸般可能性留给了后人遐想与感叹的空间。
历史上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占少数的权贵们明争暗夺,而最冷清的地方,却充斥着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
李唐赵宋复朱明,历史的姓氏不断更迭,历史中人声鼎沸,却不知有一双冷眼在历史的边缘静静旁观,它叫做权利。
历史只有一个,但面孔却有多种。
某个角度上它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换个角度,即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屠夫。
本书的内容精彩绝伦,并且很有特点。
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
作者常常开门见山又一针见血地进入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数笔,便使历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顿生,也使隐藏在历史积尘下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
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
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纪开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发展起来,科技之光兴起,中西方的发展遂于此分道扬镳,并终于导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不堪收拾。
今天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更应该明白到,不仅仅从中国来看中国历史,和不仅仅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多么必要和意义非凡。
本书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这可从《史纲》里面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
例如,作者提到,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
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
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看完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受到了震撼,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
历史,要认清事实。
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潮流。
社会在进步,旧的制度被淘汰。
历史,其意义最主要的是文化精神的象征与传承,历史学科就是如此。
我们的民族汉族在历史上曾饱受欺辱,这自然有外在的原因,可更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自己身上:统治者骄奢淫逸,百姓不能够居安思危。
可是当今有些所谓的“爱国者”仍旧不肯正视历史,却热衷于依靠对历史的意淫来寻求快感,活在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回不到现实。
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耻辱。
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历史,以史为鉴,同时反思我们民族在历史上走过的路,摒弃错误的历史观,消除偏见,才能为日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
对过去的事情的掌握和理性分析,使得我们可以跳出事情圈外,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分析,有高屋建瓴之意味。
等我们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烦恼和忧虑都是如此的渺小。
从自身修为角度来讲,可以让我们能够超然世外远离目光短浅的痛苦。
从处理事情来看,能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全局,可以站比一般人更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我一直说,学历史,不能指导你具体发财致富,但是可以更好地指导你的人生。
这个多元的世界,赚钱容易,修身难。
没有好的修为,终生痛苦。
内心的苦痛是物质不能弥补的。
这就是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最大的帮助。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
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
我们作
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读完《中国人史纲》真是感悟颇深,希望这本优秀的著作能被更多人发现并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