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导学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第12课导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美国的诞生【学习目标】1、知道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美国诞生的过程。

(重点)2、理解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难点)【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组内交流)一、背景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17世纪初,人开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

一百多年后,一共建立了个殖民地。

2、根本原因:英国的严重防碍了北美的发展。

3、直接原因(导火线):事件。

二、过程1、爆发:年4月,的枪声。

2、建军:1775年5月,组建大陆军,任命为总司令。

3、建国:年月日,大陆会议发表了,宣告诞生了。

4、转折点:年,战役,美军打败了英军。

5、结束:年,英国承认独立。

三、巩固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了美国是一个国家,规定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权;和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四、影响1、国内: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的发展。

2、国际:对以后和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1、如果没有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是不是就不会爆发了?请说明理由。

2、试从双方战争的目的和全过程以及战争的表现形式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课堂检测】1、北美十三块殖民地居民由下列哪些人组成()①英国移民②北美土著居民印第安人③欧洲其他国家的人④非洲来的黑人奴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美国很多航空母舰的名字都与该国的历史人物相关,如“华盛顿”号、“林肯”号等,其中“华盛顿”号的命名主要是为了纪念华盛顿在下列那一历史事件中作出的贡献()A、滑铁卢战役B、独立战争C、南北战争D、萨拉热窝事件3、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的殖民统治B、北美经济的发展C、波士顿倾茶事件D、来克星顿枪声4、右图是美国的象征,图中人物左手托着美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文献。

该文献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1787宪法5、这是一座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它矗立在美国一个村镇的中心,美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正是这个小村镇的民兵,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景物的突出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品读学习】(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他还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2.文章体裁骈文,也称“四六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唐宋古文运动后渐衰。

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两两相对;(2)语言上,重视辞藻的华丽,多用典;(3)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

3.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bì)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

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富春江,处中国浙江省中部,全长110公里,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

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绘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将它的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把握文章内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āo )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新版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Lesson 12导学案

新版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Lesson 12导学案

Lesson 12导学案(1)【课前自学】1. 在购物中心2. 在星期六3. 去购物4. 一双鞋5. at 2:006. this Sunday7. come with me 8. want to buy a pink blouse【课内探究】一.【老师教我】1个似拼音后有元音:/ ǀ/→/luk/'jeləu/blauz/plæn/后无元音/ ǀ/→/'æpl/wɔ:l/'kʌləful二.【我能记住】on Sunday, on Monday, on Tueday , on Thursday, on Friday, on Saterday三.【我会模仿】Want +to+V原,如:want to buy a pink blouse1. 想做体育运动2. 想玩的开心3. 想出来4. 想和我一起画画5.想从图书馆借书四. 【仔细研究】Will + V表将来,叫做“一般将来时态”。

Will的意思是:“将,要,愿”,可用于各种人称,如:A. I will wear my favourite clothes this Saturday. →B. I won’t wear my favourite clothes. ( won’t+will not)C. Will you wear your favourite clothes?Yes, I will . NO, I won’t .D1. What will you wear?D2. When will you wear your favourite clothes?1. A. Jack will play spots on the playground.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es,________. NO,____________.D.W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A. My sister will paint with me today.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day.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day?Yes,________. NO,____________.D1. Wh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th today?D2. When will your sister_____ ______ you?五.【整理反刍】向“物”提问用______,向“人”提问用______,向“地点”提问用______,向“地点”提问用______,一般情况下其句式为:What\Who\Where\When +____________________?六.【我有疑问】七.【I can do them】1. Tom wants _____ a book for his son .( buys, buy, to buy, buying)2. Tom and I ________ on the playground.( have fun , have funs , has fun, has funs)3.My mother with her friends _____ shopping on Sunday.( go, going, goes, to go)1.They will play basketball ____ 2:00 p.m.( at, in, on, of)2.Let’s ___________!(go shop, go to shopping, go shopping, to go shopping)3.He will _____ his friends at home.(to meet, meeting, meets, meet)4.His father _____ he walk after supper.( with, and, to, ×)【反思】:本案教学,是否已经太深了?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词汇教学,时态和句型转换的教学其实并非现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安排在后面的教学中。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活动一:积累字词1.正音正字拭( ) 强( ) 派 莽( )2. 字词释义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 。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 。

秋容如拭: 。

四面歌残终破楚: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里是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 。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 。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 。

未,。

屑, 。

烈: 。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 。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 。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秋瑾,原名,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

(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2.写作背景。

1903年春,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客栈,后由吴芝瑛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朗读感悟。

3.文章体裁:词词最初称为" "或者"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12熟悉而陌生的力(导学案)

12熟悉而陌生的力(导学案)

学案12 熟悉而陌生的力【学习目标】1.力的基本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4.弹力与弹簧测力计;5.重力;6.力的示意图【知识梳理】一.力的基本概念二.力的作用效果三.力的三要素四.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五.重力六.力的示意图【典例分析】1.直接用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工具是A.台秤B C.弹簧测力计D.天平2、只要有力存在,就一定()A 只有一个物体存在B 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C 只有受力物体存在D 只有施力物体存在3、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A .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C. 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和,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5.一物体在月球受重力等于地球上所受重力的1/6,将12 kg的物体放到月球上,其质量是 _____ kg,重力是 ______________N.6、一辆正在运动的玩具汽车,如果向前推,它会运动得更快,但若向后拉,它运动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这说明力的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7、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向下凹陷,这是力作用在沙发上产生的效果,但大人和小孩坐同样的沙发时,沙发的凹陷程度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课堂达标】1..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拿绳子从井中提水,此时手受到向下的拉力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水 B·水和水桶 C·绳子 D·地球2.假如地球失去引力,下列设想不正确的是()。

A·物体将没有质量 B·人跳起后,将不再落回地面C·即使杯口向下,杯中水也不会自动流出 D·各种球类活动将无法进行3.一个铁球沿斜面滚下,铁球所受重力的方向是A. 沿斜面向下B. 垂直于斜面向下C. 竖直向下D. 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4.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列表示正确的是()5.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N B.2N C.4N D.8N6.下列图像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与质量关系的是:()7.下列四种情景,力的作用效果属于改变物体形状的是()8.从手中推出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它受到的力是A. 重力和推力B. 重力C. 冲力D. 惯性力9.质量是10 kg的木块放在斜面上,则它受到的重力大小是____ N,方向 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受力物体是 ____.10·如图5B-3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12.为人民服务导学案(老师版)

12.为人民服务导学案(老师版)

2014学年下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版课题12《为人民服务》第 1 课时备课人:王美蓉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__日期_______【导学目标】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导学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1.搜集课文背景资料。

了解司马迁、毛泽东。

2.搜集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3.教师制作完成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导航】一、写作背景我先知: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

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

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

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

”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读一读、抄一抄,并听写以下词语,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意思。

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三、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第一课时一、课文导读《为人们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第12课 星星之火 导学案 答案

第12课 星星之火 导学案  答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等基础知识。

2、认识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贡献,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学习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自主预习】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党实行“赶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概况: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地点:南昌③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

④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受挫分兵。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1、秋收起义①时间:1927年9月②地点:湘赣边界③领导人:工农革命军④转折:受挫后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⑤结果: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井冈山会师①时间: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意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

【合作交流】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P54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时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P55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

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巩固练习】1、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是因为()①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群众基础较好③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④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给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A.必须进行武装斗争B.必须与国民党决裂C.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必须夺取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权3、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建立()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4、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事件是()A.秋收起义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井冈山会师5、井冈山是我国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1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12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12 、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1.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 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1.结合原文提取信息,概括济南冬天山、水、的特点及总体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第1课时一、自主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上课抽读展示)2、认真学习课本73页,了解什么是比拟修辞手法,在书上勾画出全文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着.落(zhuo )着.急(zhao )一髻.(jì)儿看.护妇(kan )镶.上(xiānɡ)薄.(báo)雪贮蓄..(zhù xù)水藻.(zǎo)狭窄.(zhǎi)澄清(cheng)地毯.( tan )暖和.( huo )和.平( he )附和.( he )和.牌( hu )和.面( huo )和.弄( huo )宽敞.(chang )敝.人( bi )4、解释下列词语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秀气:清秀,本文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澄清:本文指水清澈见底。

二、合作探究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冬天的特点?山、水两个方面6、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总体特点是什么?(注意从文中提取原词原句)天气暖和、慈善;小山秀气、温情;河水温暖、澄清。

总体特点:温晴7、请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部分( 1 段):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塔中学教学案 年级 科目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日期
我学习,我快乐; 我思考,我成长! 我学习,我快乐; 我思考,我成长!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认识汉武帝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的局面。

二、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
重点:汉武帝大一统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讲课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阅读导言框关于汉初三杰的故事,将学生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

然后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自主学习:
(一)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出现的背景: ,经济 ,到处一片 。

出现荒凉景象的原因: 和 汉文帝、景帝的措施:
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 、 和 ,注重 。

2、奖励
3、劝诫
4、提倡 ,并以身作则。

5、重视“ ”
结果:社会比较 ,百姓 起来。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

为 大一统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条件):①客观条件: 。

②主观条件: 。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 的控制,进一步削弱 势力,实行
2、思想文化上: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汉武帝大力推行 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 。

3、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 和 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 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意义:武帝时候, 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王朝在 、 、 和思想上实现了 ,开始进入 时期。

对以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东汉的统治
(1)外戚夺权,西汉灭亡:时间: 。

外戚
(2)东汉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

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3)外戚宦官专权:时间 以后, 和 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

合作探究
1、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课本68页动脑筋一)
2、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武帝在
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课本69页动脑筋二) 四、精讲点拨:
1、汉初经济萧条的原因。

2、文帝和景帝的措施。

3、关于“推恩令”的背景、内容、影响。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和意义。

五.当堂检测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 ) ① 商 ② 西周 ③ 秦朝 ④ 西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3、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 )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高祖
4、汉武帝规定诸侯王要将其封地分给其子弟,其目的( )
A.实现民族和解
B.发现和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边疆地区 5、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教育
B.弘扬传统文化
C.贬低其他学派
D.笼络知识分子 6.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最突出的是(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六、拓展提升: 材料一:(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 材料二:(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朱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 1、西汉初年,国家经济状况怎么样?
2、汉文帝、汉景帝时重视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因而汉初出现了怎么的局面?
3、汉武帝时期,国家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七、相关资料:
大一统: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局面。

八、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