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阅读练习三

合集下载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 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 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 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 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 有为无疑矣。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 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 华,为人正直有骨气,很受当时(同朝为官)的人排挤。过 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 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他却不屑与他们计较。(我) 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 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 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 必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对于处理那些比筑 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不必怀疑的。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离:遭受 迫卒:急促 故:死亡 顾:回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 能力。A.“离”通“罹”,“离骚”中的“离”用法同此,可 迁移比照。根据“对文取义”的规律,“外被项籍之灾,内离 牧竖之祸”中“被”和“离”都是“遭受”的意思,释义正确。 B.“迫卒”用于“期日”后,接上文说修坟山时间紧迫,故 “卒”通“猝”,“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C.“物故流 离以十万数”是说饥馑带来的严重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 “物故”解释为“死亡”是合适的。D.“顾”也是表转折的连 词,由于前文“而”可译作“却”,那么“顾”应该译作“反 而”更合适,但绝对不是“回头”的含义。 【答案】D

课标第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课标第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给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能力。断句的 前提是理解文章大意。答题时,一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要注意一些能够辅助断句的标志性词语,特别是一些常见的语气词 和助词;三要注意每句话的主语。四个选项中要注意“留史馆修撰以 下之”中的“下之”是“留史馆”的结果,应放在一块;“恬然自 持”“殊不介意”是两个完整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断开之后就偏 离了文本的本来意思。 答案:D。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 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 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 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பைடு நூலகம்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的能力。考查的都是双音节文言实词。C 项中“励精”的含义 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励精”含义相同,应为“振作精神”之 意。 答案:C。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能力。说徐君是游侠士的,是某些人的看法,而作者并不赞同。 答 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 分) (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 分)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 于生民。(3 分)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阅读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

阅读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

阅读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测试阅读翻译浅易的言专题复习测试(含解析2015语高考一轮)[共64分]一、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5题。

(21分)罗玘,字景鸣,南城人。

博学,好古,务为奇奥。

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

玘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惟中秘书未读耳。

”浚姑留之,他日试以,乃大惊异。

成化末,领京闱乡试第一。

明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益肆力古,每有作,或据高树,或闭坐一室,瞑目隐度,形容灰槁。

自此益奇,玘亦厚自负。

尤尚节义。

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

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

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

玘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

然天下及四裔皆仰望之,一旦指名暴其恶,启远人慢朝廷心。

言官未见籍记,凭臆而论,安辨玉石?一经攻摘,且玷终身。

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

”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

梦阳不保,为侯累。

”帝深纳焉。

秩满,进侍读。

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少卿。

刘瑾乱政,李东阳依违其间。

玘,东阳所举士也,贻书责以大义,且请削门生之籍。

寻进本寺卿,擢南京吏部右侍郎。

遇事严谨,僚属畏惮。

畿辅盗纵横,而皇储未建,玘疏论激切,且侵执政者。

七年冬,考绩赴都,遂引疾致仕归。

宁王宸濠慕其名,遣使馈,玘避之深山。

及叛,玘已病,驰书守臣约讨贼,事未举而卒。

嘉靖初,赐谥肃,学者称圭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苑》)黄五岳省曾言南城罗公玘好为奇古,而率多怪险俎饤之辞。

居金陵时,每有撰造,必栖踞于乔树之巅,霞思天想。

或时闭坐一室,客有于隙间窥者,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

都少卿穆乞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吾为此铭,瞑去四五度矣。

”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死去之所得也。

(选自明代王世贞撰《艺苑•卮言》)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输粟入国学输:缴纳B.尤尚节义尚:崇尚.大臣表正百僚表正:表率D.遂引疾致仕归致仕:交还官职1.(表正:动词,作为仪表、法式。

第12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2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2天浅易文言文阅读(1)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2)若.朝华夕落若:(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011高考一轮语文精品课件

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011高考一轮语文精品课件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 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
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如:
返回目录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助词,相当于“的”。
返回目录
考点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精讲*
“理解”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 语不同的句式”指的是文言文特殊句式。《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判 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四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此考点考查考生的能力是:能根据上 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学习和掌握这个考点,不是要 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 何,而是要根据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如: ⑪下列各句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B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 层级B。ACD都是介宾短语后臵句,B为常式句。
返回目录
考点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精讲*
理解并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 实于原文意思,不随意改变、增减;“达”,即通顺,要合乎现代 汉语的语法习惯,没有语病;“雅”,即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 文笔优美,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对中学生而言,主 要是要做到“信”和“达”。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 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 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通其大 意”,按原文表达的大体意思来翻译。高考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 一般要求直译,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 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此也必须明确。如: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 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 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 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 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到他后 用刑棍打昏,抛到野外。半夜里,罗提督苏醒过来,爬行到 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改邪 归正,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 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受命平乱,和总督卢 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 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察军队,但是他迟迟没 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等待禧恩来到后再发兵,罗提督说: “围困赵金龙太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逃走。” 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杀得差不多片甲不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痛苦 腾跃 做官 碰到
【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须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苦” 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苦”或 “为……而感到痛苦”,可以从《陈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 矣”中的“苦”迁移。 B.“纵”,一词多义,有腾跃(纵身一 跳)的意思,也有放纵(听任)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判断,应 为“释放”(放掉)的意思。诸葛亮七擒纵孟获的”纵“就是 这个意思。C.“官”字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主语(词句 主语为罗提督),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做 官”。D.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 达”。“抵关”,则为“达到关隘处”。 【答案】C

2016届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单元集训《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Word版含解析

2016届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单元集训《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Word版含解析

单元集训·7第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共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张烈,字徽仙,清河东武城人也。

高祖赐名曰烈,仍以本名为字焉。

高祖悕,为慕容俊尚书右仆射。

曾祖恂,散骑常侍,随慕容德南渡,因居齐郡之临淄。

烈少孤贫,涉猎经史,有气概。

时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与烈并有令.誉,时人号曰“三徽”。

高祖时,入官代都,历侍御、主文中散。

迁洛,除尚书仪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

萧宝卷将陈显达治兵汉南,谋将入寇.。

时顺阳太守王青石世官江南,荆州刺史、广阳王嘉虑其有异,表请代之。

高祖诏侍臣各举所知,互有申荐者。

高祖曰:“此郡今当必争之地,须得堪济之才,何容泛举也?太子步兵张烈每论军国之事,时有会人意处,朕欲用之,何如?”彭城王勰称赞之,遂敕除陵江将军、顺阳太守。

烈到郡二日,便为宝卷将崔慧景攻围,七十余日,烈抚厉将士,甚得军人之和。

会车驾南讨,慧景遁走。

高祖亲劳烈曰:“卿定可,遂能不负所寄。

”烈拜谢曰:“若不值銮舆亲驾,臣将不免困于犬羊。

自是陛下不负臣,非臣能不负陛下。

”高祖善.其对。

世宗即位,追录先勋,封清河县开国子,邑二百户。

寻以母老归养。

积十余年,频值凶.俭,烈为粥以食饥人,蒙济者甚众,乡党以此称之。

肃宗初,除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

又转征虏将军、司空长史。

先是,元义父江阳王继曾为青州刺史,及义当权,烈托故义之怀,遂相谄附。

除前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寻加平南将军、光禄大夫。

后灵太后反政,以烈义党,出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

于时议者以烈家产畜殖,僮客甚多,虑其怨望,不宜出为本州,改授安北将军、瀛州刺史。

为政清静,吏民安之。

更满还朝,因辞老还乡里。

兄弟同居怡怡然,为亲类慕。

元象元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烈先为《家诫》千余言,并自叙志行及所历之官,临终敕子侄不听求赠,但勒《家诫》立碣而已。

其子质奉行焉。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烈并有令.誉令: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易文言文阅读练习(三)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鬻(yù):出售) (2) 誉.之曰(赞誉、夸耀)(3)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4) 或.曰(有人)2、翻译下列句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楚人有涉.江者(渡) (急忙,立刻)(3)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用刀刻(记号)) (愚蠢,糊涂)2、翻译下列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刻舟求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

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先自度.其足(丈量) 通座,座位)(3) 反归取之(通返,返回) )2、翻译下列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跑)(放下) (希望)2、翻译下列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的人。

告诉我们人应主动努力,不要对任何侥幸的事情抱有幻想。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曾子杀彘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等待)反为汝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pēng)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 )(只,只是) 这)2、翻译下列句子非所以成教也!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

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晏子使楚原文: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寓言故事)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它的果实) 恐怕,莫非)2、翻译下列句子(1)缚者曷为者也?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2)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没趣了。

3、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高山流水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

钟子期为其知音。

②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③巍巍乎:山高的样子。

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

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正在) (2) 打破,摔破)(3) 这样,如此) 虽然)2、翻译下列句子(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2)贤奚由尽忠?有才能的人凭什么对你尽忠呢?(3)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就好像驾驶车马技术不好,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3、指出“此”指代的意思。

非独鼓琴若此也失去知音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弹琴。

4、指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

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仅仅是弹琴这样,对人才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虽有能人,而不能以礼相待,为什么要求人才对你尽忠呢?就好像不善于驾驶车马,好马也不能发挥日行千里的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