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检测标准大全分解
汽车零部件检验标准

汽车零部件检验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适用于汽车零部件检验的标准。
汽车零部件检验是为了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以保障整车的安全和可靠性。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汽车制造商以及其供应商。
标准制定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统一的检验标准,确保汽车零部件的合格率和质量稳定性。
2. 术语和定义- 零部件:指汽车制造中的各种独立组件。
- 检验:通过对零部件进行检测、测量和评价,验证其是否满足要求。
- 合格:指零部件在检验中符合相应标准并具备所规定的性能和质量要求。
3. 检验内容3.1 外观检验- 检验零部件外观是否完整,表面是否有破损、划痕、变形等。
- 检验零部件表面的涂装是否均匀、光滑。
- 检验零部件各个接口的装配是否正常。
3.2 尺寸检验- 检验零部件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检验零部件不同部位的尺寸是否一致。
- 检验零部件的几何形状是否符合规定。
3.3 性能检验- 检验零部件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 检验零部件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性能是否稳定。
- 检验零部件的耐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4 材料检验- 检验零部件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 检验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否符合要求。
4. 检验方法4.1 目测检验- 使用肉眼对零部件的外观进行检查。
- 对零部件的装配进行观察和检验。
4.2 量测检验- 使用测量工具对零部件的尺寸进行测量。
- 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4.3 功能测试- 将零部件放入相应设备中进行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功能测试。
- 运行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评估。
4.4 实验检验- 使用实验设备对零部件的材料性质进行测试。
- 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5. 检验结论- 根据检验结果,对零部件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 对不合格的零部件进行详细记录,并提出改进建议。
6. 监督和管理- 检验过程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 定期对检验工具和设备进行检修和校准。
- 根据不同类型的零部件制定相应的检验计划。
汽车零部件检测要求

汽车零部件检测要求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汽车零部件进行规范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汽车零部件检测的要求,并从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安全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理性能检测要求1. 强度和硬度测试汽车零部件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硬度来承受各种力的作用。
对于金属零部件,可以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硬度测试等来进行检测。
对于塑料零部件,可以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刚度测试等来进行检测。
2. 密度和重量测量汽车零部件的密度和重量直接影响汽车整体的性能和燃油效率。
因此,对零部件的密度和重量进行准确的测量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称重法、浸泡法和测量法等方法来进行检测。
3. 热膨胀系数测试汽车零部件在温度变化下的膨胀和收缩性能对于汽车整体的稳定性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热膨胀系数测试可以评估零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和收缩情况,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二、化学性能检测要求1. 化学成分分析汽车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会暴露在各种工作环境和化学物质中,因此对零部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可以确定零部件的成分组成,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
2. 耐腐蚀性测试汽车零部件需要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以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
可以通过盐雾试验、湿热试验和化学试剂浸泡试验等方法来评估零部件的耐腐蚀性能,并确保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3. 表面处理性能检测汽车零部件的表面处理对于外观和使用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
可以通过表面质量检查、耐磨性测试和附着力测试等方法来评估零部件的表面处理质量,并确保其满足相关要求。
三、安全性检测要求1. 摩擦性能测试摩擦性能直接影响零部件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紧密程度和操作的顺畅性。
可以通过滑动摩擦试验、磨损试验和耐磨试验等方法来评估零部件的摩擦性能,并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2. 安全阻燃性能测试汽车零部件需要具备良好的阻燃性能,以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蔓延。
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手册

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手册第1章引言 (5)1.1 质量检测标准概述 (5)1.2 零部件质量检测重要性 (5)第2章检测基本要求 (5)2.1 检测环境要求 (5)2.2 检测设备与工具 (5)2.3 检测人员资质 (5)第3章发动机零部件检测 (5)3.1 汽缸体检测 (5)3.2 汽缸盖检测 (5)3.3 活塞及连杆检测 (5)3.4 曲轴及轴承检测 (5)第4章变速器零部件检测 (5)4.1 离合器检测 (6)4.2 变速器壳体检测 (6)4.3 变速器齿轮检测 (6)4.4 传动轴及联轴器检测 (6)第5章传动系统零部件检测 (6)5.1 驱动桥检测 (6)5.2 差速器检测 (6)5.3 半轴及轮毂检测 (6)第6章制动系统零部件检测 (6)6.1 制动盘及制动鼓检测 (6)6.2 制动片及制动蹄检测 (6)6.3 制动器及助力器检测 (6)第7章悬挂系统零部件检测 (6)7.1 减振器检测 (6)7.2 弹簧及稳定杆检测 (6)7.3 悬挂臂及转向节检测 (6)第8章轮胎及轮毂检测 (6)8.1 轮胎外观及尺寸检测 (6)8.2 轮胎平衡及动平衡检测 (6)8.3 轮毂检测 (6)第9章电气系统零部件检测 (6)9.1 电池检测 (6)9.2 发电机及启动机检测 (6)9.3 灯具及线路检测 (6)第10章电子控制系统零部件检测 (6)10.1 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 (6)10.2 变速器控制系统检测 (6)10.3 防抱死制动系统检测 (6)第11章燃油系统零部件检测 (6)11.1 燃油泵检测 (7)11.2 燃油滤清器检测 (7)11.3 燃油喷射器检测 (7)第12章空调系统零部件检测 (7)12.1 压缩机检测 (7)12.2 冷凝器及蒸发器检测 (7)12.3 节流装置及传感器检测 (7)第1章引言 (7)1.1 质量检测标准概述 (7)1.2 零部件质量检测重要性 (7)第2章检测基本要求 (8)2.1 检测环境要求 (8)2.2 检测设备与工具 (8)2.3 检测人员资质 (8)第3章发动机零部件检测 (9)3.1 汽缸体检测 (9)3.1.1 汽缸体外观检查 (9)3.1.2 汽缸体尺寸测量 (9)3.1.3 汽缸体圆度、圆柱度检测 (9)3.1.4 汽缸体孔距检测 (9)3.2 汽缸盖检测 (9)3.2.1 汽缸盖外观检查 (9)3.2.2 汽缸盖平面度检测 (9)3.2.3 汽缸盖厚度测量 (10)3.2.4 汽缸盖螺纹检测 (10)3.3 活塞及连杆检测 (10)3.3.1 活塞外观检查 (10)3.3.2 活塞尺寸测量 (10)3.3.3 连杆外观检查 (10)3.3.4 连杆长度测量 (10)3.4 曲轴及轴承检测 (10)3.4.1 曲轴外观检查 (10)3.4.2 曲轴尺寸测量 (10)3.4.3 轴承外观检查 (10)3.4.4 轴承间隙测量 (10)第4章变速器零部件检测 (10)4.1 离合器检测 (10)4.1.1 检测离合器片的磨损程度 (10)4.1.2 检测离合器压盘的变形量 (10)4.1.3 检测离合器轴承的磨损及间隙 (11)4.2 变速器壳体检测 (11)4.2.1 检测变速器壳体的尺寸精度 (11)4.2.2 检测变速器壳体的外观质量 (11)4.2.3 检测变速器壳体的内部清洁度 (11)4.3 变速器齿轮检测 (11)4.3.1 检测齿轮的尺寸精度 (11)4.3.2 检测齿轮的齿面硬度 (11)4.3.3 检测齿轮的啮合功能 (11)4.4 传动轴及联轴器检测 (11)4.4.1 检测传动轴的直线度 (11)4.4.2 检测联轴器的间隙 (11)4.4.3 检测联轴器的平衡功能 (11)第5章传动系统零部件检测 (12)5.1 驱动桥检测 (12)5.2 差速器检测 (12)5.3 半轴及轮毂检测 (12)第6章制动系统零部件检测 (12)6.1 制动盘及制动鼓检测 (12)6.1.1 外观检查 (13)6.1.2 尺寸检测 (13)6.1.3 平面度检测 (13)6.2 制动片及制动蹄检测 (13)6.2.1 外观检查 (13)6.2.2 厚度检测 (13)6.2.3 硬度检测 (13)6.3 制动器及助力器检测 (13)6.3.1 功能检测 (13)6.3.2 密封性检测 (13)6.3.3 连接部件检查 (13)第7章悬挂系统零部件检测 (14)7.1 减振器检测 (14)7.1.1 外观检查 (14)7.1.2 功能检测 (14)7.1.3 密封功能检测 (14)7.1.4 连接部件检测 (14)7.2 弹簧及稳定杆检测 (14)7.2.1 弹簧外观检测 (14)7.2.2 弹簧自由高度检测 (14)7.2.3 弹簧刚度检测 (14)7.2.4 稳定杆外观检测 (14)7.2.5 稳定杆连接部分检测 (14)7.3 悬挂臂及转向节检测 (14)7.3.1 悬挂臂外观检测 (14)7.3.2 悬挂臂尺寸检测 (14)7.3.3 悬挂臂材料检测 (15)7.3.4 转向节外观检测 (15)7.3.5 转向节尺寸检测 (15)第8章轮胎及轮毂检测 (15)8.1 轮胎外观及尺寸检测 (15)8.1.1 轮胎外观检测 (15)8.1.2 轮胎尺寸检测 (15)8.2 轮胎平衡及动平衡检测 (15)8.2.1 轮胎平衡检测 (15)8.2.2 轮毂平衡检测 (16)8.3 轮毂检测 (16)8.3.1 轮毂结构完整性检测 (16)8.3.2 轮毂尺寸检测 (16)8.3.3 轮毂外观检测 (16)第9章电气系统零部件检测 (16)9.1 电池检测 (16)9.1.1 电池外观检查 (16)9.1.2 电池电压检测 (16)9.1.3 电池内阻检测 (16)9.1.4 电池充电状态检测 (16)9.2 发电机及启动机检测 (16)9.2.1 发电机输出电压检测 (17)9.2.2 发电机转速检测 (17)9.2.3 发电机轴承检查 (17)9.2.4 启动机功能检测 (17)9.3 灯具及线路检测 (17)9.3.1 灯具外观检查 (17)9.3.2 灯具亮度检测 (17)9.3.3 线路绝缘检测 (17)9.3.4 线路接触不良检测 (17)9.3.5 线路短路检测 (17)9.3.6 线路电压降检测 (17)第10章电子控制系统零部件检测 (17)10.1 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 (17)10.1.1 检测目的 (17)10.1.2 检测方法 (17)10.1.3 检测项目 (18)10.2 变速器控制系统检测 (18)10.2.1 检测目的 (18)10.2.2 检测方法 (18)10.2.3 检测项目 (18)10.3 防抱死制动系统检测 (18)10.3.1 检测目的 (18)10.3.2 检测方法 (19)10.3.3 检测项目 (19)第11章燃油系统零部件检测 (19)11.1.1 检测目的 (19)11.1.2 检测方法 (19)11.2 燃油滤清器检测 (19)11.2.1 检测目的 (19)11.2.2 检测方法 (20)11.3 燃油喷射器检测 (20)11.3.1 检测目的 (20)11.3.2 检测方法 (20)第12章空调系统零部件检测 (20)12.1 压缩机检测 (20)12.1.1 检测目的 (20)12.1.2 检测方法 (20)12.1.3 检测标准 (21)12.2 冷凝器及蒸发器检测 (21)12.2.1 检测目的 (21)12.2.2 检测方法 (21)12.2.3 检测标准 (21)12.3 节流装置及传感器检测 (21)12.3.1 检测目的 (21)12.3.2 检测方法 (21)12.3.3 检测标准 (21)第1章引言1.1 质量检测标准概述1.2 零部件质量检测重要性第2章检测基本要求2.1 检测环境要求2.2 检测设备与工具2.3 检测人员资质第3章发动机零部件检测3.1 汽缸体检测3.2 汽缸盖检测3.3 活塞及连杆检测3.4 曲轴及轴承检测第4章变速器零部件检测4.2 变速器壳体检测4.3 变速器齿轮检测4.4 传动轴及联轴器检测第5章传动系统零部件检测5.1 驱动桥检测5.2 差速器检测5.3 半轴及轮毂检测第6章制动系统零部件检测6.1 制动盘及制动鼓检测6.2 制动片及制动蹄检测6.3 制动器及助力器检测第7章悬挂系统零部件检测7.1 减振器检测7.2 弹簧及稳定杆检测7.3 悬挂臂及转向节检测第8章轮胎及轮毂检测8.1 轮胎外观及尺寸检测8.2 轮胎平衡及动平衡检测8.3 轮毂检测第9章电气系统零部件检测9.1 电池检测9.2 发电机及启动机检测9.3 灯具及线路检测第10章电子控制系统零部件检测10.1 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测10.2 变速器控制系统检测10.3 防抱死制动系统检测第11章燃油系统零部件检测11.2 燃油滤清器检测11.3 燃油喷射器检测第12章空调系统零部件检测12.1 压缩机检测12.2 冷凝器及蒸发器检测12.3 节流装置及传感器检测第1章引言1.1 质量检测标准概述在当今社会,产品质量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
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

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确保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制定一套统一的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展开论述,包括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测试项目在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中,涉及到的测试项目非常多。
首先是外观检查,这是检测零部件表面是否存在缺陷、损坏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重要步骤。
其次是尺寸测量,包括长度、宽度、高度等方面的测量,以确保零部件的尺寸与设计要求一致。
此外,还包括力学性能测试、材料分析等多个测试项目。
第二部分:测试方法针对不同的测试项目,需要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
例如,在外观检查中,可以采用人工目视检查和辅助工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零部件表面没有划痕、裂纹和变形等异常情况。
在尺寸测量中,可以使用三坐标测量仪等先进设备进行精确测量。
对于力学性能测试,可以使用拉力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等设备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对于材料分析,可以使用化学分析仪、显微镜等设备进行材料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分析。
第三部分:测试标准为了保证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稳定、一致性和可比性,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测试标准。
在外观检查中,可以根据不同零部件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检查标准,包括外观缺陷的类型、缺陷的大小、缺陷位置等方面的要求。
在尺寸测量中,可以制定零部件的尺寸公差以及测量方法和设备要求。
在力学性能测试中,可以根据零部件的功能要求,制定相应的力学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
对于材料分析,可以制定各种材料的成分范围和典型的微观结构要求,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小结: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是确保汽车零部件质量的重要保证。
通过明确的测试项目、科学的测试方法和严格的测试标准,可以有效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质量,从而提升汽车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不断完善和更新汽车零部件质量检测标准,可以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质量,并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比亚迪汽车零部件测试标准

比亚迪汽车零部件测试标准一、外观质量1. 零部件表面应光滑、整洁,无划痕、毛刺、磕碰等外观缺陷。
2. 零部件颜色和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无明显色差和材质差异。
3. 零部件上的标识和标注应清晰、完整,符合企业标准。
二、尺寸精度1. 零部件的尺寸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2. 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和相对位置应准确,符合加工要求。
3. 零部件的安装孔径和偏心距等参数应符合装配要求,保证装配精度。
三、性能测试1. 零部件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如强度、刚度、耐磨性等。
2. 零部件在承受额定载荷和使用条件下,应无明显的变形和损伤。
3. 零部件的配合面应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精度,保证装配后的性能稳定性。
四、耐久性1. 零部件应能承受长期使用和恶劣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要求。
2. 零部件的关键部位应进行疲劳强度测试,保证其在使用周期内的安全性。
3.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零部件的性能指标不应有明显的下降。
五、安全性1. 零部件的材料和结构应符合安全标准,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2. 零部件的表面温度和辐射量等参数应符合安全要求,避免过热和过辐射等危害。
3. 零部件应具备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识和使用说明,确保用户安全使用。
六、防尘防水1. 零部件应具备一定的防尘防水能力,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受尘埃和水的侵害。
2. 零部件的密封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尘埃和水分进入内部。
3.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零部件的防尘防水性能应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
七、可靠性1. 零部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应能保持其预期的性能和精度。
2. 在使用过程中,零部件不应出现突然失效或不可预测的故障。
3. 零部件的关键部位应进行可靠性分析和测试,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在购买一辆汽车时,我们通常会关注其品牌、性能、价格等因素。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重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因为汽车的质量与其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行驶性能息息相关,而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整体质量。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标准是指标准化的技术规范,用来评估和保证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
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质量、性能指标、产品可靠性、安全性能等。
外观质量包括漆面质量、装饰件质量等;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动力、悬挂、制动、转向、操控等方面的要求;产品可靠性指的是汽车及其零部件在设计寿命内能够正常工作的概率;安全性能是指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汽车及其零部件不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标准是由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制定的。
行业标准是由汽车制造商、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等行业内的专家制定的,旨在满足行业需求和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的,用于评估和检验国产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
国际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等国际组织颁布的,主要用于评估和检验跨国企业生产的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质量。
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验、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外观检验主要通过目视检查和仪器检测来评估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外观质量。
目视检查通过裸眼观察来检查外观质量,如漆面是否均匀、装饰件是否完好等。
仪器检测主要通过使用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来检测外观质量,如使用激光扫描仪来检测车身零部件的尺寸误差。
性能测试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来评估汽车及其零部件的性能指标。
例如,动力测试可以通过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加速度来评估动力性能;悬挂测试可以通过悬挂系统的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车辆稳定性来评估悬挂性能;制动测试可以通过不同速度下的制动距离来评估制动性能。
可靠性测试是通过模拟实际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来评估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可靠性。
汽车零部件环境可靠性试验项目及标准解析

ISO 3231:1993 ASTM G 87-02 ISO 6957:1988 GB/T 2423.51-2000
EIA-364-65A IEC 60068-2-60:1995 l 霉菌试验 可执行标准
GB/T 2423.16-2008 GJB 150.10A-2009 GB 11606.12-89 GB12085.11-89
ASTM G 85-02
GB/T 10125-1997 ISO 9227:2006 JIS Z 2371:2000 ASTM B 368-2009 l 循环腐蚀试验 (CCT) 可执行标准
GB/T 2423.18-2000 GM9540P-1997 GMW14872-2010 ISO 14993-2001 l 冷凝水/水雾试验 可执行标准
EN 534
ASTM G154 EN 927-6
ECCA T10 BS 2782
……
3)碳弧灯老化试验 检测标准
GB/16422.4 ISO 4892-4
NES M0135 NES M0141 4)金属卤素灯老化试验 检测标准
QC/T 17
MES PW PT001
JIS D0205
……
TSL 0601G
正弦振动定频扫频共振搜索共振保持随机振动窄带宽带正弦随机随机随机三综合振动温度湿度振动加速度冲击和碰撞跌落冲击垂直跌落滚筒跌落钢球冲击球径和球重及高度的能量冲击包装力学试验振动跌落冲击堆码搬运夹持堆码能源试验瞬态波动稳态波动能源异常能源故障倾斜与摇摆定方位定角度定周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或者特种条件进行测试如动态疲劳测试瞬态测试c化学环境试验l中性盐雾腐蚀试验nss可执行标准gbt101251997gbt2423172008gbt17712007iso9227
汽车零部件外观检验质量标准和规范标准

汽车零部件外观检验质量标准和规范标准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汽车零部件外观检验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标准,
以确保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和外观符合相关要求。
检验对象
所有进入生产线的汽车零部件都应进行外观检验,包括但不限
于以下方面:
- 表面平整度
- 颜色均匀度
- 尺寸和形状的准确性
- 表面缺陷和瑕疵
质量标准
为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外观符合要求,以下质量标准应被遵守:
1. 表面平整度:零部件表面应平整,不得有凹凸不平、麻点等
缺陷。
2. 颜色均匀度:零部件的颜色应均匀,不得有明显的色差。
3. 尺寸和形状的准确性: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偏差超过规定范围。
4. 表面缺陷和瑕疵:零部件表面不得有划痕、气泡、氧化等缺陷,不得有明显的色差。
规范标准
为确保检验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以下规范标准应被遵守:
1. 检验员资质:负责进行外观检验的检验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
和技能,并经过培训和认证。
2. 检验环境:外观检验应在干燥、清洁、光线充足的环境中进行,以确保有效的观察和判断。
3. 检验工具:使用适当的检验工具,如测量仪器、放大镜等,
以帮助进行准确的外观检验。
4. 检验记录:对每个零部件的外观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包括通
过与不通过的判定,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汽车零部件外观检验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标准,以
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外观符合要求。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可以
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可靠性和合格率,以保障汽车的质量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制动软管
1
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
0324
0512
GB16897-1997制动软管
2
气密性试验
3
长度变化率
4
爆裂强度
5
抗拉强度
6
粘附强度
7
耐高温性
8
耐低温性
9
耐机油性
10
耐水性
11
耐臭氧性
12
尼龙软管的耐氯化锌性
13
接头的耐腐蚀性
液压制动软管
1
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
0324
0512
QC/T545-1999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方法
QC/T546-1999汽车筒式减振器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方法
真空助力器
1
一般要求
0324
QC/T 307-1999真空助力器技术条件
2
基本性能
3
可靠性
制动轮缸
1
总成性能要求
0324
QC/T 77-1993汽车液压制动轮缸技术条件
制动主缸
1
性能要求
0324
0324
0512
GB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安全带总成
1
性能
0324
0512
GB 14166 —2003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及约束系统
ECE R16安全带及约束系统
座椅总成及白车身
1
座椅总成性能
0324
0512
ECE R17座椅
GB 15083-1994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扭杆弹簧
1
性能要求
0324
JISB 2705-87扭杆弹簧
操纵拉索
1
技术要求
0324
QC/T29101-1992汽车用操纵拉索总成
取力器
1一般技术要求0来自24QC/T 319-1999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
气弹簧
1
一般要求
0324
QC/T 207-1996汽车用普通气弹簧
2
力学性能
3
气密性能
4
耐久性
QC/T 564-1999轿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2
热衰退及恢复
3
衬片(块)磨损
4
管路失效及加力器失效
5
静效力
0324
QC/T 237-1997汽车驻车制动器性能台架试验方法
6
动效力
7
密封性
0324
QC/T 592-1999轿车制动钳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QC/T 316-1999汽车行车制动器疲劳强度台架试验方法
GB/T 1043-1993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
GB/T 1843-1996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
GB/T 2918-199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 9341-2000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2
力学性能
3
拉伸性能
4
压缩性能
5
热空气老化
6
冲击试验
7
状态调节
8
弯曲性能
汽车内饰材料
1
燃烧时间
GB16897-1997制动软管
2
最大膨胀量
3
爆裂强度
4
制动液相容性
5
挠曲疲劳
6
抗拉强度
7
吸水性
8
耐低温性
9
耐臭氧
10
接头耐腐蚀
真空制动软管
1
缩颈后的内孔通过量
0324
0512
GB16897-1997制动软管
2
真空度
3
爆裂强度
4
弯曲试验
5
粘附强度
6
耐高温
7
耐低温
8
耐臭氧
9
耐汽油
10
变形要求
11
耐腐蚀
7
发动机可靠性
0324
GB/T19055-2003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
8
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
0324
QC/T901-1998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试验方法
9
冷却系
0324
Q/QJX 004-2003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试验方法
10
排气消声器性能
0324
QC/T630-1999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试验方法
5
耐腐蚀性
6
抗拉强度
轿车背门撑杆
1
环境测试
0324
B28 4160轿车背门撑杆试验方法
2
支撑力测定
3
撑杆伸出速度
4
拉伸阻力
5
疲劳试验
橡胶气囊
1
伸缩试验
0324
GB/T13061-1991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2
弹簧特性
3
垂直疲劳
遮阳板
1
性能
QC/T 629-1999汽车遮阳板
2
耐光性
3
寿命
制动气室、
9
污染性
汽车灯具
1
功率
0324
GB15766.1-2000道路机动车辆灯丝灯泡尺寸、光电性能要求、ECE R37、IEC809-1992
GB 4599-1994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
ECER1关于批准发射非对称近光和/或远光并装有R2/或HS1类白炽灯的机动车前照的统一规定
ECER5关于批准发射对称近光或远光或两者兼有的机动车封闭式前照灯(SB)的统一规定
2
座椅强度
座椅头枕
1
性能要求
0324
0512
GB 11550—1995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ECE R25座椅头枕
客车座椅
1
强度及安装要求
0324
0512
GB 13057-2003客车座椅及其车辆
ECE R80,客车座椅
QC/T 633-2000客车座椅
白车身
1
安全带固定点
0324
0512
2
硬度
3
耐液体性
4
压缩永久变形
5
热空气老化
塑料制品
1
密度
0315
0324
GB 1033-1986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
GB/T 1039-1992塑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T 1040-1992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 1041-1992塑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GB/T 7141-1992塑料热空气暴露试验方法
2
拉伸性能
橡胶制品
1
拉伸性能
0314
0324
GB/T528-1998硫化橡胶或泪塑料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531-1999橡胶袖珍硬度计压入硬度试验方法
GB1690-1992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1683-1981硫化橡胶恒定形变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方法
GB3512-200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QC/T 38-1992汽车与挂车气压调节保护装置台架试验方法
后下部防护装置
1
后下部防护装置
0324
GB11567.2-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2
具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车辆
储气筒
1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0324
QC/T 200-1995汽车气制动装置用储气筒技术条件
钢板弹簧
1
性能要求
0324
QC/T29035-1991汽车钢板弹簧技术条件
QC/T 568-1999汽车机械式变速器台架试验方法
前轴
1
疲劳寿命
0324
QC/T 513-1999汽车前轴台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
QC/T 483-1999汽车前轴疲劳寿命限值
制动器
1
效能
0324
QC/T 239-1997货车、客车制动器性能要求
QC/T 479-1999货车、客车制动器台架试验方法
储能弹簧制动气室总成
1
密封性
0324
EQCT-159-1999汽车制动气室台架试验方法
EQC-193-1999汽车制动气室技术条件
2
输出力特性
3
恢复性
4
耐久性
5
高温试验
6
低温试验
7
耐压试验
空气干燥器
1
技术要求
0324
CCAP/SB 538.1-2001
产品技术要求
转向机构
1
防止转向机构对驾驶员的伤害
ECE R49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2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可见污染物
0324
0512
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ECE R24可见污染物
3
柴油机全负荷烟度
0324
0512
DB11/046-1994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测量方法
4
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
ECE R98关于批准装用气体放电光源的机动车前照灯的统一规定
ECE R99关于批准用于已通过认证的机动车的气体放电灯具的气体放电光源的统一规定
GB 4660-1994汽车前雾灯配光性能
ECE R19前雾灯
GB11554-1998汽车及挂车后雾灯配光性能
ECE R38后雾灯
GB15235-1994汽车倒车灯配光性能
3
临界转速
半轴
1
静扭强度
0324
QC/T 294-1992汽车半轴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