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

合集下载

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

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

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考点归纳】一、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质的性质包括2.物理性质包括3.化学性质包括4.物质的决定物质的。

二、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1)从定义上区别:(223(1例:(2通式:例:(3例(4(5概念:例:(6)还原反应:概念:例:化学方程式汇总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1. 镁在空气中燃烧:2. 铁在氧气中燃烧:3. 铜在空气中受热:4. 铝在空气中燃烧: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 碳在氧气充分时燃烧:9. 碳在氧气不充分时燃烧:(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13.光合作用:14.呼吸作用:二.几个分解反应:15.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16. 加热碱式碳酸铜:17. 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18.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19. 高温煅烧石灰石:20. 加热氧化汞:加热碳酸氢氨: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21. 氢气还原氧化铜:22. 木炭还原氧化铜:23. 焦炭还原氧化铁:24.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2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27.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高温3Fe + 4CO2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1)金属单质 +酸 -------- 盐 +氢气()28. 锌和稀硫酸29. 铁和稀硫酸30. 镁和稀硫酸31. 铝和稀硫酸32. 锌和稀盐酸33. 铁和稀盐酸34. 镁和稀盐酸35. 铝和稀盐酸(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36.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37.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38.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水39.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40.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41.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42.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43.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44.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4)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45.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46.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47.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48.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49.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5)酸 + 碱 -------- 盐 + 水50.盐酸和烧碱起反应:51.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52.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53.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54.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55.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56. 硫酸和烧碱反应:57. 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58. 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59. 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60. 硝酸和烧碱反应:(6)酸 + 盐 -------- 新酸 +新盐6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6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63.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64.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65. 硫酸和碳酸钠反应:66.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67.硫酸和硝酸钡溶液反应:(7)碱 + 盐 -------- 新碱 + 新盐68.氢氧化钠与硫酸铜:69.氢氧化钠与氯化铁:70.氢氧化钠与氯化镁:71. 氢氧化钠与氯化铜:72. 氢氧化钠与氯化铵:73.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74. 氢氧化钡与硫酸铜:75.氢氧化钡与硫酸铁:(8)盐 + 盐 ----- 两种新盐76.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77.硫酸钠和氯化钡:五.其它反应:78.二氧化碳溶解于水:79.生石灰溶于水:80.氧化钠溶于水:81.三氧化硫溶于水:82.硫酸铜晶体受热:8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84. 碳与二氧化碳反应:85. 生产水煤气的反应:。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

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全透视—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及化学反应类型(考前必看)考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一定伴随能量改变)微观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物理变化分子不改变,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举例:蜡烛燃烧时一定伴随蜡烛的熔化。

实例性状改变:破碎、弯曲、拉成丝、压成片等状态改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等其他: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压强过大导致爆炸(气球、轮胎、高压锅)燃烧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变质变化: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锈蚀变化:金属生锈其他变化:光合呼吸作用、杀菌消毒、物质分解等考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区别某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注意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影响,在描述物质性质时注明条件。

(如液体沸点受大气压影响)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考点3物质性质和用途关系例:木炭具有可燃性,可以发生燃烧变化,生活中用于作燃料。

考点4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类型定义代表式特点化合价变化备注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C多变一可能变化(就某些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反应物A 、B 既可代表单质,又可代表化合物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C一变多可能变化(就某些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生成物中的B 、C 既可代表单质,又可代表化合物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B+AC一换一肯定变化(就所有反应中某些元素而言)反应范围:①金属和酸;②金属和盐;③氢气、碳和金属氧化物;④碳和水蒸气等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BC相互交换肯定不变(就所有反应中所有元素而言)反应范围:①酸+碱;②酸+盐;③酸+碱性氧化物;④盐+碱;⑤盐+盐(1)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及中和反应初中阶段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得氧或失氧的情况,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用途- 【中考化学 全盘复练】(全国通用)(原卷及答案)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用途- 【中考化学 全盘复练】(全国通用)(原卷及答案)

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1、物质的变化 分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 的变化。

的变化。

本质区别没有 。

微观理解 构成物质的粒子, 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粒子,发生了 ,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粒子。

宏观现象 通常是 和 、 的改变。

常伴随 、放热、颜色变化、 、生成沉淀等现象。

能量变化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 变化, 、热能和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 等。

钢铁生锈、 、光合作用、酿酒/醋、食物变质等。

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有 。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 是指 就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 中变现出的性质,如: 、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的,如:物质的 、 、状态、熔点、沸点和 等。

(2) 是指在 中表现出的性质。

如: 、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 ,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 ,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 ,变化体现 。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 的语言中有“可、易、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 ;而“镁条燃烧”则是 。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 ,用途反映 ;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1、【命题解读】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及用途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的判断、化学性质的判断、物理性质的判断、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应关系的判断,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古诗词、成语、实验等以文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

2、【解题技巧】(1)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关键是:从宏观上抓住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把握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行为与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原因。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将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铁的灰白色、坚硬、密度较大等特点,而水的物理性质则包括无色、透明、不可压缩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铁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氧气与可燃物质相遇时能够引发燃烧反应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反映出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化学稳定性。

3. 物质的生物性质物质的生物性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与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的味道、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等。

生物性质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的性质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态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两个方面。

1. 物态的变化物态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前提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例如,水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冰)或气态(水蒸气),这是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所导致的。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有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并且往往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如,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分子,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物质变化的原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主要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式。

物质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等。

1. 原子与分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物质的性质的差异。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常见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常见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常见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常见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本文将对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归纳,并介绍一些典型的例子。

一、常见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和固定的组成比例。

常见的纯净物包括金属、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其组成比例可以发生变化。

常见的混合物包括空气、海水、沙子和水等。

2. 单质与化合物: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质。

例如氧气、氢气、金属元素等都是单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

例如水、二氧化碳等都属于化合物。

3. 无机物与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指无机化合物,包括无机酸、无机碱、无机盐等。

它们大多数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

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烃、醇、酮、酸等。

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物品中。

4.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锌等。

非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相对较差,大多数处于非固态。

例如氧气、氮气、碳等都属于非金属。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例如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性、可溶性、酸碱性等。

例如氧气可以与其他物质燃烧生成氧化物。

3. 燃烧性质:燃烧是氧化物与可燃物质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可燃物质包括木材、煤炭、油类等。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光、热和气体等。

4. 酸碱性质:物质根据溶液中的氢离子(H+)或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酸性物质如硫酸,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中性物质如水。

5. 氧化性与还原性:氧化性是指物质在与氧气接触时能够发生氧化反应的性质。

化学分类方法

化学分类方法

化学分类方法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对于化学物质的分类和归类是非常重要的。

化学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化学。

1.按物质的组成分类根据化学物质的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可以按照其结构和功能进行分类。

2.按物质的性质分类根据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酸、碱、盐等。

酸具有酸性,能与碱中和产生盐和水;碱具有碱性,能与酸中和产生盐和水;盐是酸和碱中和所得到的产物。

此外,还可以根据物质的导电性、溶解性等性质进行分类。

3.按物质的用途分类化学物质可以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

例如,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药物、染料、塑料等不同类别;无机化合物可以分为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等不同类别。

这种分类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的化学材料。

4.按物质的反应性分类根据化学物质的反应性,可以将其分为惰性物质和活性物质。

惰性物质指的是在常温下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而活性物质则相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化学反应行为。

5.按物质的聚合状态分类根据化学物质的聚合状态,可以将其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化学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和性质表现。

化学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按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反应性和聚合状态等方面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特性和行为,进一步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合理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化学物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性质及分类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其性质和分类对我们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特点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性质以及常见的分类方式。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质量:物质是有质量的,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质量。

质量是衡量物质数量的重要指标。

2.体积:物质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

体积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大小。

3.形状:物质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不同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4.化学性质:物质在与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燃烧性、腐蚀性等。

5.物理性质: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性,如颜色、密度、熔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

二、物质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物质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物质的状态分类:(1)固体: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状态,具有较稳定的分子结构和排列方式。

如石头、木材等。

(2)液体:液体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状态,具有较弱的分子结构和相对较大的自由度。

如水、酒精等。

(3)气体:气体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状态,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运动自由度较高。

如氧气、氮气等。

2.物质的组成分类:(1)单质: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元素铁、氧气等。

(2)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3)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矿石等。

混合物根据组成的均匀程度可分为均质混合物和不均质混合物。

3.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1)酸性物质:具有酸性的物质,可以与碱中和产生盐和水,如硫酸、盐酸等。

(2)碱性物质:具有碱性的物质,可以与酸中和产生盐和水,如氢氧化钠、氨水等。

(3)中性物质:具有中性的物质,不具有明显的酸碱性质,如水、盐等。

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对我们了解物质的本质和特点至关重要。

初中化学物质的五大类性质及用途整理

初中化学物质的五大类性质及用途整理

初中化学物质的五大类性质及用途整理一、气体类①氧气O2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液化和固化。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用途:(1)供呼吸。

如高空飞行、潜水、登山等缺氧的场所,其工作人员都需要供氧;病人的急救;(2)利用氧气支持燃烧并放热的性质,用于冶炼金属(吹氧炼钢)、金属的气焊和气割、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氧炸药等。

②空气性质:(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2)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3)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分离。

不能用碳、硫代替磷。

碳、硫跟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用途: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此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③氢气H2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纯净的氢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是密度最小的一种气体。

化学性质:(1)氢气的可燃性注意: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2)氢气的还原性。

用途:(1)充灌探空气球;(2)做合成盐酸、合成氨的原料;(3)做燃料有三个优点:资源丰富,燃烧后发热量高,产物无污染;(4)冶炼金属,用氢气做还原剂。

④二氧化碳C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易液化,固化。

(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化学性质:(1)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不供给呼吸;(3)与水反应;(4)与石灰水反应。

用途:可用于灭火,植物的气肥,制饮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保鲜剂等。

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

⑤一氧化碳CO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的密度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⑴可燃性;⑵还原性;⑶毒性: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且不易分离,使人体因缺氧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
【考点归纳】
一、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的性质是指通过眼、鼻等感官可以感知或者用仪器可测出的物质的表面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方面。

3.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的内在性质,它肉眼无法感知,只有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它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二、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1)从定义上区别:
物理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将纸撕成纸条、蜡烛熔化、冰融化成水、石油的蒸馏分离等;但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生成,如米饭烧焦变黑有糊味、木柴燃烧、火药爆炸等。

所谓新物质是指与原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的物质。

(2)从反应现象上区别: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但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有些物理变化也有这些现象!如白炽灯丝因通电发热变红而发光就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时还需综合其他因素作出判断。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时,烛芯处变软、熔化、燃烧、发光发热、有黑烟。

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的现象。

3、化学变化的几种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合)
通式:A+B=AB
例:C+O2 CO2;CaO+H2O Ca(OH)2
(2)分解反应(分)
通式:AB=A+B
例: Cu2(OH)2CO3 2CuO+CO2↑+H2O Cu(OH)2 CuO+H2O (3)置换反应:(换)
通式:AB+C=C B+A
例: Zn+H2SO4ZnSO4+H2↑
注意:CO+CuO CO2+Cu不是置换反应,它不符合定义中“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这一句,该反应的反应物由两种化合物组成。

(4)复分解反应:(互换成份)
通式:AB+CD=AD+CB
例: 2NaOH+CuSO4Cu(OH)2↓+Na2SO4
注意:反应:CaCO3+2HCl CaCl2+H2O+CO2↑从表面来看不是复分解反应,究其本质,仍属复分解反应:CaCO3+2HCl CaCl2+H2CO3
【问题探究】
【例1】: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

现有以下物质:
A.不锈钢;B.氧气;C.生石灰;D.活性炭;E.二氧化碳;F.水;G.醋酸;H.熟石灰(氢氧化钙);I.锌;J.盐酸。

请根据它们的用途,用字母代号填空(每种物质限选一次):
(1)可供急救病人呼吸;(6)是最常用的溶剂;
(2)可用于制造炊具;(7)可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
(3)可用作温室气体肥料;(8)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4)可用作某些食品的干燥剂;(9)可用作干电池负极材料;
(5)可用作冰箱的除臭剂;(10)通常的食醋中含有约3%~5%的。

审题与思路:通常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有些物质性质或用途不是机械去背诵的,而是要求我们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些内容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去掌握的,考前的强化突破只能是顾此失彼。

解答:(1) B ,(2) A ,(3) E ,(4) C ,(5) D
(6) F ,(7) H ,(8) J ,(9) I ,(10) G
总结:关于填空型选择题,我们必须对每种物质的性质掌握的较为清楚,并能一一对应,它比纯选择题难度要大,且要求我们在做题时要小心细致!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学变化一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的现象中
的一种或几种发生。

审题与思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

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如点燃蜡烛,蜡烛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同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水加热生成水蒸汽是物理变化,不存在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D中现象只是化学变化中可能出现的,伴随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所特有,如铁丝伸入火焰中灼烧发红,就不属于化学变化!有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肉眼无法观察出来!如NaOH和HCl的中和反应。

答案:C 总结: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为历年各地中考必考内容,我们只有理解其本质后,方可以不变应万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