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二0一九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 新人教版【精品】

新二0一九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导学案 新人教版【精品】

渔家傲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文体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导学案(人教版)

24、《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⑤矜、寡、孤、独()()()()⑥废疾()⑦男有分()⑧女有归()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修睦()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5、文学常识填空:《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

《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

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问题探究:1、全文可分几层?分别是什么内容?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2、“大道”“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分别是什么意思?“大道”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

“讲信修睦”,说的是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三、问题探究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背影
课题
背影
课型
预展课
课时
第一课时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本文是什么体裁?(散文)线索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
重点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习
难点
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4、反馈提升
1、文中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请在文中画出来。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作者善于在叙事运用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描写,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标出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五、达标测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生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又名御寇),郑国人,前期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高万仞.()冀.州()惩.()山北之塞.()迂.()豫.南()曾.不能()魁.父()投诸.()荷.担者()叩.石()箕畚..()孀.妻()始龀.()河曲.()智叟.()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雍.南()(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总结归纳1.通假字始一反.焉汝之不惠.无陇.断焉吾与汝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许杂然相许.()一百许里()曾曾.不若()曾.益其所不能()固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苦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止笑而止.之曰()止.露尻尾()诚帝感其诚.()岂不诚.大丈夫哉()而聚室而.谋曰()而.山不加增()其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以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之跳往助之.()汝心之.固()操蛇之.神()4.古今异义第二课时检查复习翻译词句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吾与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荷.担者三夫()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一厝.朔东()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活动一:讲一则故事1.任务:根据下面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试着讲出故事的波澜。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满井游记》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满井游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学习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了解袁宏道相关情况【温故互查】1.给下列字注音。

辄()廿()鹄()靧()髻()鬟()鬣()茗()罍()蹇()浃()曝()呷()堕()恶()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1)袁宏道,字,一字,号,朝文学家,公安人。

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

2)记是古代的一种,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设问导读】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能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正的方式。

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给有疑惑的字词注音,划出之前朗读中有问题句子的正确停顿。

然后自读,再次互相听读课文,相互纠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同桌合作,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4.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板块,归纳整理本文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当堂检测】1.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巩固练习】1.重点句子翻译。

(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拓展延伸】1.赏析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满井游记》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生动传神的描写景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梁彩星《大道之行也》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积累“与、亲、子、分、归、作、矜、寡、孤”等文言实词。

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学导重点方法重难点分析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问题预设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4. 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大同社会,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大道之行也》,带着黑板上的问题深入探究。

目标咀嚼板书生成课上生成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目标,学生认真研读后做好自学的准备。

自学指导10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文本,用自己的笔触解决问题。

1.不会的问题可以询问老师,其他组的同学。

2.写出问题的答案、要工整、书写要认真。

3.不会的记录下来,争取小组讨论时解决。

讨论指导8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后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请带着你的见解进入小组交流环节,明确问题答案和思路,学科长推选展讲人员。

教师参与2-3个小组的交流,指导、点拨。

展讲指导12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问题,勇敢的站起来展讲最拿手的题目。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

2.要有阶梯思路,必要时做好板书的准备,让大家记录下你的答案。

教师行为:1.教师参与活动,鼓励学生。

2.教师进行赏识性评价。

精讲点拨审题答案方法拓展5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⑥废疾()
⑦男有分()⑧女有归()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注:①语(yù):告诉。

②王(wàng):统一天下。

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1. 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