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渭河下游段水环境分析

渭河下游段水环境分析杨秀英【摘要】Based on the water quality data of Tongguan suspended bridge sec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Weihe River from 2010 to 2015,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pollution indicators CODMN, NH3-N and DO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Tongguan section of the Weihe River is seriously polluted, but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Tongguan section has been improv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mainly occurred in winter and spring.%本文根据2010-2015年渭河下游段潼关吊桥断面的水质资料,对主要污染指标CODMN、NH3-N、DO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变化原因。
结果表明:渭河潼关吊桥段水质污染情况严重,但总体有所好转;水质恶化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6(035)031【总页数】2页(P157-158)【关键词】水污染;渭河;潼关吊桥【作者】杨秀英【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渭南714100; 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渭南71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2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
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渭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陕西、甘肃两省,流域面积达20.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资源利用区。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农业、工业、城市化等因素的不断加重,渭河流域水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水质恶化、水量波动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针对渭河流域水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流域水环境的特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探索相应的管理技术,推广适宜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任务本研究旨在开展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如下:1.分析渭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和特征,探究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研究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规律,分析水量波动大和水质恶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探索渭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制定多种水资源供需管理计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建立渭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和评价方法,监测和评价不同水环境决策措施的效果。
5.提出渭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为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野外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系统分析渭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制定水资源供需管理计划,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和评价方法。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收集和整理流域水环境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2.构建水环境模型,模拟渭河流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水资源的供需状况。
3.分析渭河流域农业、工业、城市等不同行业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供需管理计划,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建立渭河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和评价不同控制措施的效果和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后续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渭河生态区管理调研报告

渭河生态区管理调研报告渭河生态区管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渭河是中国河川体系中重要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流经陕西、甘肃两省,最终注入黄河,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和生态环境维护者。
为了保护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渭河生态区的管理情况,进而为渭河生态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 渭河生态区的边界、面积、地理位置等基本情况;(2) 渭河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系统等;(3) 渭河生态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4) 渭河生态区的管理政策和措施;(5) 渭河生态区的管理效果。
2. 调研方法:(1) 搜集相关文献和数据,了解渭河生态区的基本情况;(2) 到渭河流域实地考察,了解渭河生态环境的现状;(3) 采访渭河生态区的管理机构和相关专家,了解管理政策和效果。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渭河生态区的基本情况:渭河生态区位于陕西、甘肃两省,总面积约XXXX平方公里,流经多个城市,并经过了大量农田和工业园区。
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2. 渭河生态环境状况:(1) 水质:由于农业和工业活动的影响,渭河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等;(2) 水量:受到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渭河流量呈现不稳定的状况;(3) 水生态系统:渭河流域的湿地和鱼类资源受到了严重损害,很多湿地已经干涸,鱼类种群减少。
3. 渭河生态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由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负责,该机构依托地方政府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制定和推进渭河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 渭河生态区的管理政策和措施:(1) 污水处理:加强工业和农业废水的处理,降低渭河的污染量;(2)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渭河流量和水资源利用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3) 生态修复:开展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湿地功能;(4) 环境宣传:开展环保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渭河流域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渭河流域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渭河流域生态恢复效果评价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渭河流域生态恢复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黄河的支流之一,流经甘肃、陕西、山西等省份。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河道淤积、水质污染、生物物种减少等问题频发。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针对渭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相关部门进行了严格的水污染治理工作。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排污管道的管理和维护等措施,成功降低了渭河水体的污染程度。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渭河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均已达标,大大减少了水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为了恢复渭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政府部门积极实施了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保护区域,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生态平衡等功能。
在渭河流域,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湿地恢复和保护工作。
逐步恢复湿地的自然状态,增加湿地的面积和种类,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渭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显著,部分湿地生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繁殖。
除了水质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渭河流域的植被恢复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通过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恢复等措施,政府部门加强了对渭河流域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大量的树木和草地覆盖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等,同时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给野生动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渭河流域植被面积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为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渭河流域生态恢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水质得到了有效治理,湿地生态系统和植被状况逐渐改善。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生态恢复工作的成果与全面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分不开的。
今后,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继续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加大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水质、加强湿地保护和推进植被恢复工作,确保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稳定,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综上所述,通过力资源,渭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渭南渭河工作总结

渭南渭河工作总结
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今年4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派员进行督导,指导渭南各级政府部门开展整治渭河的工作。
通过实施重点治理工程,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对渭河进行全面整治。
一是坚决遏制渭河污染。
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治理法规,明令要求渭河流域内的工业企业按期上报废水排放情况,隐患断源治理企业违法排污。
开展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排污执法监管。
二是推进支流治理。
联合环境部门对主要支流进行清污治理,解决卫生部门排泄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问题。
截止今年底,初步完成唐河等4条支流入汇前段的整治。
三是加快河道修复。
开展渭河主干及支流河道的整治改造,疏浚河道,强化河道两岸的绿化防护。
初步完成渭河流经城区段20公里河道绿化整治。
四是提高公众参与度。
利用网络平台和媒体宣传,引导社会各界为渭河治理出力入则。
部分居民区开展志愿者河道清淤绿化活动,为保护渭河流域环境作出贡献。
渭南渭河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面临新的挑战,下一步还需加大力度,以保护好我渭南的“母亲河”。
渭河水域调研报告

渭河水域调研报告调研背景与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渭河水域的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以及相关环境问题,为渭河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样本,对水域的水质、水生生物和河床等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渭河。
调研方法:1. 实地采样:我们选择了渭河上下游的若干断面进行水样采集,并对采样地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标记。
2. 水质检测:使用标准的水质监测仪器对采集的水样进行了pH值、溶解氧量、浑浊度等方面的测试。
3. 生物调查:我们使用网具和拖网等工具进行了水生生物的捕捞,并对捕获到的鱼类、贝类和底栖生物等进行了种类鉴定和统计。
4. 河床观察:我们利用无人机和船只等方式对渭河河床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和记录。
调研结果:1. 水质状况:根据所采集的水样分析表明,渭河水域的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部分采样点的pH值偏低,溶解氧量偏低,浑浊度偏高,超过了环保标准的要求。
2. 生物多样性:在生物调查中,我们捕获到了多种鱼类、贝类和底栖生物。
然而,与过去相比,渭河水域的鱼类品种和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3. 河床状况:通过对渭河河床的观察,我们发现河床出现了部分淤泥现象,水流缓慢,且存在少量垃圾和污染物。
调研分析与建议:1. 水质治理:针对渭河水域存在的水质问题,应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管理,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减少对渭河的污染。
2. 生物保护:为了保护渭河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禁渔和限渔政策的执行,并加大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力度。
3. 河床清理:应加强对渭河水域的清淤工作,保持河床的流动性,减少水流阻滞,同时加强河岸管理,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结论:渭河水域存在水质问题、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河床沉积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治理渭河,我们建议加强水质治理、生物保护和河床清理工作,以改善水域环境状况,促进渭河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渭河流域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分析渭河流域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
渭河也是我们陕西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它无私的养育了我们三秦儿女。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开发渭河。
给渭河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至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
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
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
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
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323米。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
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咸阳站年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7亿吨。
水量主要来自右岸支流,沙量则主要来自左岸支流。
渭河的调研报告

渭河的调研报告渭河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渭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陕西省,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渭河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渭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为保护渭河生态环境提出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走访了渭河流域的几个重要节点,包括渭河源头、中游地区以及流入黄河的口岸等地,对河流水质、生态环境和附近居民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实地观察。
同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包括渭河的水质监测数据、土壤质量数据以及公众的意见反馈等。
三、渭河水质状况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渭河的水质状况较差。
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如铅、镉和汞等,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另外,渭河的氮磷含量也较高,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促进了藻类的大量繁殖。
这些问题导致了渭河的水质下降,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居民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生态环境状况渭河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河道两岸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地方农作物受灾严重。
同时,由于河水污染,大量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死亡,生态链条断裂,对渭河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五、调研结果分析从调研结果来看,造成渭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渭河中,导致了水质的恶化。
此外,渭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堆积泥沙也加剧了河道淤积和污染。
六、建议和对策为了解决渭河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对策:1.加强水质监测,建立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渭河的水质状况,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2.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3.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陕西省咸阳市渭河流域环境保护的调查第一部分——前言一、调查背景环境保护是指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包括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因此,从战略性高度出发,我国政府于1983年12月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将环境保护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仍刻不容缓。
我所调查的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咸阳,通过调查发现了咸阳市政府在渭河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依然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所学知识与具体情况的有机联系,并认真分析,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二、调查方法个案调查三、调查对象咸阳市对渭河流域的综合整治四、调查过程1月10日—1月15日规划调查提纲1月16日—1月18日查询资料并实地调查1月19日—1月20日汇总所得资料2月1日—2月3日写调查报告五、咸阳市与渭河简介咸阳市是陕西省第三大城市,省辖市,为中华第一帝都。
位于渭河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皆为阳,故称咸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都咸阳,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咸阳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东至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全长800多公里,流域面积13万余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正文一、咸阳市渭河流域的污染状况渭河干流中游主要流经咸阳市,解放前,渭河为沿岸居民提供了饮用和灌溉水源,使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但是,全国解放后,随着国家对关中地区的开发,加之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这条关中人民的母亲河不堪重负,断流现象显著增加。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渭河北岸的咸阳和南岸的西安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渭河两岸,工厂所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渭河中,由于当时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单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放到河水中,政府只看到了工厂快速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对渭河水质的极大破坏,多年的污染使渭河水质下降到劣五类水质,水中的鱼虾已经绝迹,河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
甚至一度被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为“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民盟中央2009年对渭河流域的调研报告称:“水污染加剧,影响下游地区用水安全。
渭河源区水质长期在五类水质下徘徊,类重度污染水域118公里,72.4%的人口饮水不安全。
”一个个排污口,一份份超标的断面监测报告,昭示着渭河的苦衷,诉说着渭河的悲伤。
二、咸阳市渭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为了响应党中央的环境保护政策,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咸阳市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咸阳市政府于2003年启动了咸阳市最大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郊污水处理厂,并于2006年五月下旬投入运营。
这不仅标志着咸阳市结束了大量污水直排渭河的历史,也对改善咸阳乃至渭河流域水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是渭河咸阳段流域污染治理的骨干项目工程,设计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20万吨,经过处理的水质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后排入渭河。
工程分为两期建设,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毕并投入运营,使得咸阳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面对满目疮痍、伤痕累累的“母亲河”,咸阳市政府不敢懈怠,正在用声势浩大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改变着“母亲河”的现状,咸阳市委、市政府采取自我加压的方式,本着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治渭”任务的的宗旨,将渭河咸阳段综合治理作为当前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并迅速出台了《咸阳市渭河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方案规定的具体任务:加宽加高堤防98公里,新建交通桥3座;改建碍洪铁路桥组3座,滩区整理18平方公里:栽植堤肩行道林76公里、堤外防护林30公里;修建生态景观滨河公园12处;建设生态湿地公园1处,新建水质生态监测断面4处,建设管理设施4处,总投资38余亿元。
截至2011年七月底,渭河咸阳段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此外,陕西省政府重拳出击,渭河流域城市河流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每超标1毫克/升,省级财政将从市财政直接划拨10万元作为对渭河流域污染治理补偿和奖励资金。
咸阳市委、市政府迅速响应这一条例,对渭河咸阳段沿岸化工等高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引导各企业进行科学创新,力求降低污染,或者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将本企业所产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或工厂,责令其关闭。
在省、市两级的高压政策下,一个个排污口消失殆尽了,渭河流域的污水直接排放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渭河水质由以前的劣五类上升到现在的四类水质,整理措施收到明显效果,前几年对渭河望而却步的人们现在又回到了渭河岸边。
在渭河治理的实践中,咸阳市政府的做法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极大肯定,2007年2月,陕西省政府在咸阳市召开了全省渭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咸阳模式”。
“这种方式在经济上解决了政府投资不足,日常运行难以为继的难题;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协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避免了‘晒太阳’工程现象的发生。
”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的负责人说。
所谓的“咸阳模式”也称之为BOT模式,就是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中采用“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经营、政府监管,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市场运作模式,它创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一条新路。
咸阳市东郊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以来,污水处理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要求,并顺利通过了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验收监测。
自从与咸阳市环保局正式签订运行合同以来,企业经营收益稳定。
目前,企业每日污水处理能力已经占到咸阳市生活污水的七成左右。
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千军昌说,目前咸阳正以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龙头,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三项基本制度。
在认真做好节水工作的同时,正不断加强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切实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力求早日使咸阳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此外,针对渭河综合整治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咸阳市政府出台了《咸阳市创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调研评估报告中存在问题调整方案》,再次调整提出了五条具体措施:⑴加强渭河流域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⑵加大含重金属污泥企业污染整治力度;⑶加强对排污单位监管查处力度;⑷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执法检查;⑸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保证,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
保护母亲河,关爱渭河健康生命,不仅是党和政府列入议程的大事,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作为一个涉及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的社会团体,近年来十分关注渭河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一直在为渭河的治理奔走呼号。
2003年,陕西省黄研会组织理事中的部分学者、专家和水利工作者通过渭河流域实地调研,向省政府提出了解决渭河生态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加强渭河源头及沿岸植树造林、推进水土保持,治理河水污染、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合理配置水资源。
此外,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要加快治理好渭河的意见和建议。
已80岁高龄的原陕西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同志,对渭河生态治理锲而不舍,曾六次向全国政协会议提案,建议彻底根治渭河水患,加快投资治理。
三、对咸阳市政府在渭河流域治理方面的建议⑴相关各单位应思想重视,目标明确,切实把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保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调研评估意见的整改措施落实到位;⑵咸阳市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奖励在环保方面有较大贡献的个人及单位,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源头层面根治环境污染问题;⑶在下一阶段,深化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监管,启动重点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继续推进渭河生态治理工程,监督企业达到新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⑷继续做好污染同治工作,继续和甘肃、西安、宝鸡等地加强联系,适时召开污染同治工作联席会议,交流治污经验、商讨治污措施,进一步做好跨境、跨流域污染同治工作。
四、咸阳市渭河流域综合整治的整体评估为了咸阳市人民及渭河下游沿岸各地人民的福祉,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城市的美好未来,咸阳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重拳出击,采取了工程措施与行政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并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针对渭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恶化、洪水威胁、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总体布局、重点治理措施、实施安排意见等。
总体来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通过“关、建、治、管、投、创、研”七大举措,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使渭河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
渭河流域综合污染指数已由2003年的9.04下降到2010年的2.0左右,渭河咸阳市出境断面监测显示,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连续两年以15%的速度下降,化学需氧量达到V类水质标准。
在一系列喜人数据面前,我们不应该因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因为这只是在“还债”。
在喜人数据的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在的渭河环境距离上世纪前期的环境还有多大距离。
另外,在实地调查中我还发现,在渭河沿岸的比较隐蔽的地方,依然能够看见一两个流着充满白色泡沫的污水的排污口,但是我希望这种漏网之鱼不再有,我也希望有关监管部门能真抓实干,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尽快关闭相关违规排污企业。
此外,咸阳市政府还应该加大在渭河流域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投入,引导相关企业开发节水、污水处理新技术及进行工序创新,以求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水的产生。
此外咸阳市政府应认真执行陕西省政府于2009年启动的渭河“水专项”课题研究工作,争取找到有效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问题的途径,为渭河治理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撑。
在渭河水污染治理的实践中,咸阳市政府提出了独特的“咸阳模式”,即“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经营、政府监管,企业按规定标准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BOT模式,此模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资金不足、某些企业自律能力较低的难题,使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在实践中政府和企业实现了双赢,越来越多的企业表示愿意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我认为,此模式可以在全国加以推广,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五、参考文献①2010年11月01日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②2007年08月09日三秦都市报③2006年05月21日中国经济网④2011年08月11日咸阳日报陈奋翔⑤2010年08月01日《加强渭河生态治理》王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