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中各试剂的作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中各试剂的作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中各试剂的作用
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中,各试剂的作用如下:
1.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来限制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的迁移范围,根据蛋白质的大小进行分离。

它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

2.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使蛋白质在电场作用下具有负电荷,使其沿着电场方向迁移。

SDS还可以破坏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使其呈现线性结构,有利于电泳分离。

3. 溶解缓冲液:溶解缓冲液通常由甘氨酸、甘胺酸等组成,它的作用是稀释试样中的蛋白质,使其能够被顺利地迁移和分离。

4. 进样缓冲液:进样缓冲液用于稀释待测蛋白质溶液,以使其能够均匀地进入凝胶孔隙。

常见的进样缓冲液成分包括甘氨酸、甘胺酸等,与溶解缓冲液相似。

5. 分离缓冲液:分离缓冲液的主要成分是三种离子,包括CID (二甲基硫酸钠)、电解质和pH调节剂。

分离缓冲液的作用
是控制pH和离子强度,使电泳过程中的蛋白质迁移速度保持
稳定,并保证良好的分离效果。

6. 标记蛋白质:标记蛋白质是通过在电泳前将其与荧光剂等物质结合,用于检测和定量目标蛋白质。

标记蛋白质的选择通常根据检测方法和需要的灵敏度来决定。

环糊精

环糊精

新型阴离子聚合物与环糊精方丙烯酰胺的制备与应用长郡邹,一Haomin武,一蓝马,一应蕾教研室化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人民的中国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领域2Purification厂西南分公司共和国学校中石油,成都,610500,人民的中国2009年12月4日收到共和国接受2010年5月12日出版分类号10.1002/app.32793威利网上图书馆()网上2010年7月29日。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合成和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与环糊精双方提交了新的类特性,它具有分子识别功能。

三个单体组成的聚合物功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然后,流变性质及与本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系列样品进行了评价,并与聚丙烯酰胺,以证明他们有卓越的流变性能。

此外,通过吸附试验可以看出,聚合物在聚合物驱优良的性能,它可以有效地减少超过20受地层吸收引起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过程中的表面活性剂损耗%。

这些都为它的应用,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理论基础。

2010年威利期刊创投公司强激光与高分子科学119:953-961,2011年关键词:流变学;丙烯酰胺-环糊精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原声客体系统目前介绍,水溶性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国家经济,如石油生产,污水处理,化学工业,制药业等。

聚丙烯酰胺(PAM)的驱油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这种聚合物能不能提高油,水,岩石驱油过程中的界面张力。

因此,它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引入PAM聚合物表面活性官能团。

主客体化学理论的提出,与笼或杯型结构分子可以包括礼宾molecules.1 - 4中的主体化合物,其结构已被证实环糊精(CD)的占了很大比例的研究,将其列入影响为表面活性剂已被证明是比较stable.5到目前为止,如何避免受地层吸收表面活性剂造成的损失通过CD包合物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课题由本集团,许多成果已得到很好的。

PAC和PAM药剂区别

PAC和PAM药剂区别

PAC和PAM药剂区别PAC和PAM药剂区别,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别着急,小编我今天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我们得明白PAC和PAM都是什么鬼东西。

PAC是聚丙烯酰胺,而PAM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这两者都是水处理领域常用的絮凝剂,但是它们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可大不一样哦!咱们先来聊聊PAC吧。

PAC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分子量很大,可以形成长长的链条。

这些链条在水里就像一条条小鱼儿,可以把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等物质吸附在一起,形成比较大的絮团。

这样一来,这些絮团就可以随着水流被冲走,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PAC的优点是处理效果好、用量少、对水质的影响小。

但是它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容易在低温下结晶沉淀,需要加热才能恢复原状。

接下来说说PAM。

PAM是一种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它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

亲水基团可以吸附在水分子上,而疏水基团则可以吸附在有机物分子上。

这样一来,PAM就可以在水中形成一个薄薄的膜层,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等物质包裹住,使其无法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PAM的优点是处理效果好、适应性强、对水质的影响小。

但是它也有个缺点,那就是容易与硬水反应生成沉淀物,需要进行软化处理。

现在大家应该对PAC和PAM的区别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吧?那么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不同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

PAC适用于处理浊度较低的水体,比如生活用水、工业废水等;而PAM适用于处理浊度较高的水体,比如饮用水、游泳池水等。

PAC通常需要加入适量的盐酸或硫酸来促进其凝聚作用;而PAM则可以直接加入水中进行搅拌即可。

PAC处理后的水体通常会有一定的硬度;而PAM处理后的水体则相对较为纯净。

当然了,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区别和应用范围。

实际上,PAC和PAM还有很多其他的特点和用途。

比如说,它们都可以与其他絮凝剂配合使用,以提高净水效果;它们还可以用于调节污水的pH值、消毒杀菌等方面。

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

表 面活性 剂与 聚合物 的相互作 用是 表面 活性剂 学 科 的一个 重要 研究领 域 ,它 不仅有 助于加 深 对分子 问 相 互作用 和疏 水聚集 现 象等 的理论认 识 ,而且 与表 面 活 性剂 的诸 多应用领 域 密切 相关 。 由于 表 面活性剂 和 聚 合物 品种众 多 ,可 组成 无 数的表 面活性 剂 一聚合 物
离子 表 面活性 剂 一共 聚物 ( 聚氧 乙烯 醇 醚/ 氧 乙 如 聚 烯 一聚 乙基乙 烯 一聚氧 乙烯 共聚物 ) 。 2 表面活 性剂 一聚合 物相 互 作用机 理 表 面活性 剂 与 聚合 物 发 生 相 互 作 用 而 形 成 络合 物 ,开始 形成 络合物 时 的表 面活- 性剂浓 度 ( 称临界 聚 集 浓度 cc a)小于 表面 活性剂 的临 界胶束 浓度 (I ) CI ,  ̄ C
面活性 剂 一均 聚 物 ( Ⅸ 一10 聚 丙 烯 酰 胺 ) 和非 如 0/
收稿 日期 :2 0 一0 —0 ;修 回 E期 :20 —1 0t 5 8 l 0 1 2—0 9 作者 简介 :冯 先 华 (94一) 16 ,男 ,湖 北人 , 18 99年 毕业 于成 都 科 技 大学 .硕 士 ,副 教 授
【 .hh w h m
联 系电 话 :  ̄2 ) 86 44 07 8604,E—m i i n @ a :x eg l f
43 ・
维普资讯
蠹论 与
日 学工业 用 化
塘 台量增 加 。
第3 2卷
性剂分子的结合起促进作用或协同作用 抑制作用或 反协同作用 、不产生任何影响或非协同作用 。根据结 台等温线 ,即表面活性剂结合量与未结合表 面话性剂 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 了解结合过程 的性质 .例如 可 些体 系的结合等温线可用 H l d '方程来描述 :

实验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蛋白质

实验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蛋白质

实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蛋⽩质实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蛋⽩质【实验⽬的】1. 了解和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技术和原理;2. 掌握⽤此法分离蛋⽩质组分的操作⽅法。

【实验原理】在⽣物化学、分⼦⽣物学和基因(遗传)⼯程实验中,常常要进⾏蛋⽩质和核酸的分离⼯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持介质进⾏蛋⽩质或核酸分离的⼀种电泳⽅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acrylamide,简称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 bisacrylsmide 简称BIS)在催化剂的作⽤下聚合交联⽽成的三维⽹状结构的凝胶。

通过改变单体浓度与交联剂的⽐例,可以得到不同孔径的凝胶,⽤于分离分⼦量⼤⼩不同的物质。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体系有两种:(1)化学聚合:催化剂采⽤过硫酸铵,加速剂为N,N,N,N-四甲基⼄⼆胺(简称TEMED)。

通常控制这⼆种溶液的⽤量,使聚合在1⼩时内完成。

(2)光聚合:通常⽤核黄素为催化剂,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强度控制聚合时间,也可加⼊TEMED 加速反应。

聚丙烯酰胺凝电泳常分为⼆⼤类:第⼀类为连续的凝胶(仅有分离胶)电泳;第⼆类为不连续的凝胶(浓缩胶和分离胶)电泳。

⼀般地,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三种效应:①电荷效应(电泳物所带电荷的差异性);②凝胶的分⼦筛效应(凝胶的⽹状结构及电泳物的⼤⼩形状不同所致)。

③浓缩效应(浓缩胶与分离胶中聚丙烯酰胺的浓度及pH的不同,即不连续性所致)。

因此,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

SDS即⼗⼆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简称SDS)是阴离⼦表⾯活性剂,它能以⼀定⽐例和蛋⽩质结合,形成⼀种SDS-蛋⽩质复合物。

这时,蛋⽩质即带有⼤量的负电荷,并远远超过了其原来的电荷,从⽽使天然蛋⽩质分⼦间的电荷差别降低仍⾄消除。

聚合物PAM_PVP与表面活性剂SDS的相互作用

聚合物PAM_PVP与表面活性剂SDS的相互作用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在表面相对表面吸附点的 竞争吸附形成两组分共存的表面膜, 聚合物分子在 表面的吸附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表面相中表 面活性剂的浓度。随 SDS 浓度的增加, 表面相中的 聚合物分子逐渐被表面活性剂分子取代, 表面相中 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当 SDS 浓度超过 CMC 后, 表面相中的聚合物分子完全被取代, 表面膜主要由 表面活性剂分子构成。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其与
研究溶液表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的关 系, 发现在不同的聚合物浓度情况下, 都会出现当表 面活性剂浓度处于其临界胶束浓度 CMC 附近时, 界面张力出现最低值, 低于 CMC 时界面张力随 SDS 浓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大于 CMC 后界面张 力随 SDS 浓度的增加而回升 , 最 终 达 到 平 衡 的 情 况。且聚表相互作用使溶液界面的界面张力比纯表 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有所升高。
最小) 。但不同浓度下的变化趋势又存在差异, 主要 体现在: 聚合物浓度越高, 出现粘度最大值( 最小值) 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 聚合物浓度越高, 在高表面 活性剂浓度下聚表体系粘度比单独聚合物溶液的粘 度下降越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DS 浓度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由 上 图 可 以 看 出 SDS 浓 度 较 低 时 就 能 显 著 降 低表面张力, 而且变化很快, 但是降低到一定值( 1g/ L) 时不再继续降低了, 依此计算 CMC 就在其附近。 表面张力曲线出现最低点, 与文献介绍不同, 主要是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纯度影响。 3.2 SDS/ PAM 和 SDS/ PVP 混合体系的粘度行为
参考文献 [1] 赵国 玺. 表 面 活 性 剂 物 理 化 学 [M] 修 订 版. 北 京 大 学出版, 1991. [2] Nagarajan R . Thermodynamics of nonionic polymer- micelle association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1985, (13): 1- 17. [3] 叶仲斌, 施雷庭等. 新型缔合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 相互作用[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3, VOL25, NO1. [4] 李干佐, 隋卫平, 徐桂英. 日用化学工业, No.5, 1996. [5] Krishnan Chari, J. Phys. Ⅱ France 5:1421- 1426, 1995 [6] Cooke D. J., Dong C.C., Lu J. R ., Thomas R . K., Simister, E. A. and Penfold J., J. Phys Chem. B 102(1998) 4912. [7] Purcell I.P., Lu J.R ., Thomas R .K., Howe A.M. and Penfold J. Langmuir,14(1998)1637. [8] Purcell I.P., Thomas R .K., Penfold J. and Howe A.

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性能及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疏水缔合型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性能及其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参考内容二
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高分子材料,其在 溶液中的结构形态研究对于理解其性能和潜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详 细介绍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方法,性能表征,以及在溶液中的结构形 态。
一、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 合成
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主要通过自由基聚合来实现。将丙烯酰胺 (AM)单体与疏水单体(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混合,使用氧化剂(如 过硫酸钠)引发聚合反应。在聚合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温度、pH值、单体 浓度等参数,控制聚合反应的速度和产物的分子量。
对于三元共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 间3小时,原料配比n(AM)/n(St)/n(DVB)=1/1/0.25。合成的三元共聚阳离子聚 丙烯酰胺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适用于各种水溶性环境。然而,其热稳定性和耐水 解性能略逊于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结论:
本次演示对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和三元共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性能 评价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发现最佳的合成工艺参数,并对其 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合成工艺能显著提高产物的性能表现。
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采用了不同的合成方法来制备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和三元共聚阳离子 聚丙烯酰胺。首先,通过控制不同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原料配比,合成了一 系列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样品。接着,采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三元共聚阳离子聚丙 烯酰胺样品。
在合成过程中,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以确定 其化学结构。同时,采用粘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评 价。
四、结论
总的来说,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其 合成方法简单,性能可调,且在溶液中形成独特的结构形态。这种特性使它在众 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水处理、石油化工、生物医学等。深入理解和研 究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在溶液中的结构形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性能 和应用,为设计和开发新的高分子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三次采油的技术原理

三次采油的技术原理

一、三次采油概况和基本原理石油是一种非再生的能源,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而且是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

由于石油是一种流体矿藏而带来独特开采方式。

石油开采分为三个阶段。

一次采油是依靠地层能量进行自喷开采,约占蕴藏量15~20%。

在天然能量枯竭以后用人工注水或注气,增补油藏能量使原油得到连续开采,称之二次采油,其采收率为15-20%。

当二次采油开展几十年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块被圈捕在油藏砂岩孔隙中,此时采出液中含水80~90%,有的甚至高达98%,这时开采已没有经济效益。

为此约有储量60~70%的原油,只能依靠其他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开采。

这样的开采称之三次采油,国外亦称EOR (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

据我国对十三个主要油田的82个注水开发区,进行系统的筛选和科学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三次采油方法能提高采收率12.4%,增加的可采储量相当全国目前剩余储量的56%[1]。

当然是说,若把这种潜力都挖掘出来,我国的可采储量可以增加一半以上,为此发展三次采油是必经之路。

通常提高采收率有三类。

第一类为热力法,如火烧地层,注入过热蒸气;第二类为混相驱,即注入CO2气到原油中进行开采;第三类为化学驱,如碱水驱、微乳液驱和三元复合驱等。

这次重点是介绍化学驱。

1.注水开采后,原油为何大量留在地层。

(1)油藏岩石的非均质性。

例如在庆油田葡萄花油层属于正韵律沉积,下粗上细。

下部的渗透率高于上部,在注水驱时往往沿着油层下部推进,而上部油层则继续留下大量未被驱扫的原油。

这说明水不能被波及到低渗透油层。

由于油藏岩石非均质性,阻止水的波及系数的提高。

(2)油层岩石的润湿性岩石为水润性,注水能把岩石表面的原油冲刷下来。

反之,岩石为油润性,注水只能冲刷一部分原油。

这种驱出原油的量,称之洗油效率。

洗液效率=(注水波及到油区所采出的油容积)/(整个波及油区储量油的容积)(3)毛细管的液阻效应当驱动原油在毛细孔中运移到达喉道时,原油块要发生变形,产生附加压力,用Laplace方程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