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倒装句概要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技巧之倒装现象

诗词鉴赏技巧之倒装现象

谢谢观赏
201126010115 甘伟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古典诗词中的
倒装现象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欲穷千里目” •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 象,就有可能误解文意,以致影响对整 首诗词的理解。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 后,这是古今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 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 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 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 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 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 《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 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诗词中巧用倒装,不仅 可以正确地表达诗意诗 情,而且能够使整个句 子乃至整首诗变、得灵 动起来。
什么是倒装?
所谓“倒装”,是故意颠倒词句的顺序, 以达到加强语势,协调音节或使句法错综等效 果的一种修辞方法。有些普通句子,诗人只要 适当颠倒语序,便会避呆板而成佳句,化平淡 叙。
诗词倒装情况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 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 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 “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像是宾 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倒装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古人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予以颠倒。

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正常的语序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有可能误解文意,以致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中的倒装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倒词、倒句、倒叙。

一、倒词倒词指的是词语顺序出现颠倒。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

李清照《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正常语序应为“烟染柳浓,笛吹梅怨”。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衣巾落枣花”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

二、倒句倒句指的是改变诗词中句子的顺序,一般是倒置诗词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李清照《永遇乐》:“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其正确语序应为“谢他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三、倒叙倒叙是将事理的顺序倒过来叙述。

如张仲素《秋闺思》:“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一、二句写思妇醒来时的情景,三、四句写她的梦境,运用了倒叙写法。

正常语序应先写三四句,再写一二句。

作者以饱蘸同情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词的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表现了词人的苦恋之情和孤寂之感。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然而很多人虽然发现了这一特点,却经常把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混同起来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中所出现的倒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分析(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

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五.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 后作补语,这类补语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 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 就把它当作了补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 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 学》)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如:句读之不惑,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 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 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 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 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数量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词 +数量词”的格式。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 语动词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陋之有?(《陋室铭》) 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三.介宾倒装(宾语前置②)
文言文中,常见的的介词有“于、以、 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 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 情况是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 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诗词中倒装句的形式及运用方法(初学者必读)

诗词中倒装句的形式及运用方法(初学者必读)

诗词中倒装句的形式及运用方法(初学者必读)近体诗句和词句的倒装表现为成分的倒置分句的换位和跨句错综组合三种形式。

我们先来看成分倒置:就是所谓的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外出简单的讲,就是指句子成分不按照通常的顺序来安排。

借用一句台词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啊。

我们来看实例比如“ 人影窗纱”这句是倒装句, 那么顺过来是窗纱上有个人影。

再比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是王维的,这也是倒装,顺过来就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这是成分倒置还有一种是分句换位,就是表示因果条件假设承接等关系的分句位置前后倒置。

来看例子:王维的观猎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这一联按照事理有前后承接关系应该是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

再看苏轼的题林西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前后因果关系的,顺过来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倒装还有一种是跨句错综组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指这样一个复句,既有分句间的换位,又有成分的倒置,交错组合. 这种倒装句式近体诗少一些。

词里面比较多,因为词对于声律的要求更加严格,而对语法的要求相对近体诗来讲就稍弱一些。

来看实例:朝闻游子唱郦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顺过来是昨夜微霜今朝闻游子唱郦歌倒装句就这么三种形式,普遍用的广的是第一种成分的倒置。

比如”旗卷东风”,其实是东风卷旗,其词是第二种,至于第三种用的不是很多。

那么,使用倒装句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好处?使用倒装句的原因,总体来说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和突出重点,具体分析有存在种种不同的因素. 有为了押韵而倒装的,如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这里西东是倒装本应是东西南北的顺序单位了押韵1东而倒装西东。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词汇都可以倒装,倒装后要通顺,而不是晦涩不通的。

这点很重要。

为了押韵而倒装的例子在唐代以前的诗歌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了。

比如:”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这里裳衣就是为了押韵而倒装。

还有为了平仄而倒装的。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一、要点解说: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
正序应为: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正序应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正序应为:
片云共天远, 永夜同月孤。
书剑身同废, 烟霞吏共闲。
正序应为:
书剑同身废, 烟霞共吏闲。
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 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 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了他,酒朋诗侣。”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
正序应为:
酒朋诗侣,香车宝马,来相召,(我)谢 (绝)了他。
杜甫《日暮》诗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原句顺序应为
“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好处:词序的错位,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 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滴秋 根”“流暗壁”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 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一种迟暮之 感。
直 白
阿Q:“我想和你困觉!”
绮丽的 梦想
徐志摩:“我想和你一起起床!”
委婉含蓄 高雅脱俗
司马相如: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 翔!”
课内举例:
句式整 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沁园春 长沙》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强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白居易《长恨歌》
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断肠
课外举隅:
修辞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
正序应为:
竹喧浣女归, 莲动鱼舟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正序应为: 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正序应为: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李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赏析首联
赏析:“大江开宿雨”即宿雨大江开,“征 棹下春流”即春流征棹下 “开”以动衬静,形象地表现了一夜雨后, 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
再见
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平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对仗 工整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韵律美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应用拓展:
2015(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