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倒装现象

合集下载

【诗词微塾】古诗词写作之倒装

【诗词微塾】古诗词写作之倒装

【诗词微塾】古诗词写作之倒装诗词微塾古诗词写作之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然而很多人虽然发现了这一特点,却经常把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混同起来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中所出现的倒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分析(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

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三:倒装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三:倒装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三:倒装倒装就是将正常的词语或是语句顺序颠倒过来,而达到调和声律或是强调语意的目的。

(一)按照倒装字词句分类,倒装分为字的倒装、词语的倒装和语句的倒装。

1、字的倒装,就是习惯的词语结构顺序颠倒过来,如将“东西”说成“西东”,将“天地”说出地天,通常这种倒装的目的只是为了调节声律或是押韵的需要。

如杜甫《所思》“徒劳望牛斗”中将星宿名“斗牛”说成“牛斗”,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声律;再如白居易《寄献裴令公》“美景从游遨”将“遨游”说成“游遨”目的是为了押韵。

字的倒装在楹联中使用也是非常广泛,主要是为了对仗和声律的需要,我们称之为错位对。

如“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上联为了对仗将“黄梅”错位为“梅黄”,再如谐音嵌字程砚秋联“艳色天下重,秋声海上来”将“上海”错位成“海上”。

2、词语的倒装。

倒装的目的无非是调和声韵和着重语意。

(1)主谓倒置(包括否定词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工之侨献琴》“悲哉,世也”,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又如“风月满楼,邀我两三知己;诗书入盏,续谁尺寸断肠。

”其中“邀我”就是“我邀”,“续谁”就是“谁续”,这样倒装过后使得联句的声律合乎交替律,同时也着重了谓词,在句意上更能和前一分句予以承接。

《诗经·硕鼠》句“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其否定词“莫”前置是为了强调语气。

(2)宾语前置(包括定语后置)。

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和凸显宾语,如王勃《送杜少府》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就是将宾语“城阙”和“风烟”前置加以强调。

很多时候定语后置就类似于将定语当做谓词使用了,特别是形容词行定语后置。

如“清风两岸,烟雨一江”将定语“两岸”和“一江”后置,再如“楼台寂寞生风月,云水苍茫有圣贤”中定语“寂寞”、“苍茫”就基本充当谓词作用了。

(3)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因此就不做论述。

古诗词倒装现象

古诗词倒装现象

以正确地表达诗意诗情,而且能够 使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变得灵动起 来。
倒装主要有三方面: 倒装主要有三方面:
倒词 倒句:如李白《忆秦娥》 倒句: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 秦楼月。”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 箫声咽”。李清照《永遇乐》 箫声咽”。李清照《永遇乐》:“来相招,香车 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其正确语序应为“谢他 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苏轼《江城 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苏轼《 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密州出猎》 看孙郎。”“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 亲射虎”的倒句。 倒叙。
出于强调的需要。有时,诗人为了突出某 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 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歌头》 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 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 应为“黄花报霜信”。将“霜信”提前, 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 调词人晚年生活的凄楚。
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 构的情况 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 用倒装
倒装之美
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初阙》 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初阙》中“竹怜 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其正常语序 应为“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如果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如果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 为正常组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 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大折扣。
Hale Waihona Puke 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 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如叶梦得《 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 歌头》 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 花。”“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 信”。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 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词人晚年生活 的凄楚。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备战高考: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修辞手法,然而很多人虽然发现了这一特点,却经常把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混同起来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那么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中所出现的倒装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倒句又称倒装句。

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

”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

倒叙主要指诗人因诗词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情况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常用,如唐刘禹锡的《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此诗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该诗采用“今——昔——今”相对比的方式可以更突出今日的遗憾情感,章法上回环婉曲,收到了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二、关于“倒装”在古诗词中的出现情况及作用分析(一)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限制,诗词需要符合韵律规则——押韵和平仄。

因此,作者在表达时就出现了词语的倒置。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诗歌句式

诗歌句式

5.状语后置或挪前。 状语后置或挪前。 状语后置或挪前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李益《 (唐·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意即“(在)明月 李益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意即“ 听到)几处吹笳(的悲苦声),白云天( ),白云天 (之)夜(听到)几处吹笳(的悲苦声),白云天(下) 何人(抽出) 天长) 捍卫边疆) 何人(抽出)倚(天长)剑(捍卫边疆)”。 “自许封侯在万里。”(陆游《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 自许封侯在万里。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 意即“自许( 在万里(外打败金兵, 浑》)意即“自许(信)在万里(外打败金兵,收复失 立功)封侯” 地,立功)封侯”。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唐 杜甫 秋兴》八首之二) 《秋兴》八首之二)原句意为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 朝晖( 朝晖 千家山郭静,日日( (中)坐”。
4.定语的位置。 定语的位置。 定语的位置
(1)定语提到谓语前,置于句首。这类句子往往 )定语提到谓语前,置于句首。 是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插入动词或名词谓语。 是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插入动词或名词谓语。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 抒怀》 意即“微风细草岸,独夜危樯舟” 抒怀》)意即“微风细草岸,独夜危樯舟”。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 从军行》 横笛闻声”意即“闻横笛声” 《从军行》)“横笛闻声”意即“闻横笛声”,在定语 横笛”与中心词(宾语)之间插入动词“ “横笛”与中心词(宾语)之间插入动词“闻”,好像 主语是“横笛” 谓语是“ 宾语是“ 主语是“横笛”,谓语是“闻”,宾语是“声”,这就 误解了诗句。 误解了诗句。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陆游《昼卧》)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这个句子的定语和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帐里生香雾 意即 中心语之间有三个字“生帐里” 理解为“ 中心语之间有三个字“生帐里”,理解为“帐里 或者“ 帐里” 都与古汉语一致, 生”或者“生(于)帐里”,都与古汉语一致,

高中所涉及的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

高中所涉及的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

高中所涉及的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了解高中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置现象,有助于在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现将一些典型的倒置现象例析如下: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诗词中的“倒装”句式如何赏析

诗词中的“倒装”句式如何赏析

诗词中的“倒装”句式如何赏析关键信息项:1、倒装句式的定义及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倒装句式的常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倒装句式在诗词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赏析倒装句式的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倒装句式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倒装句式的定义及分类11 倒装句式是指诗人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有意改变句子成分的正常语序,使其在形式和意义上产生独特的表现力。

111 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112 宾语前置,将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113 状语后置,把状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114 定语后置,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

2、倒装句式的常见形式21 主谓倒装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人通过主谓倒装,先描绘环境的动态,再引出人物,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节奏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这种倒装突出了诗人的自我感慨。

22 宾语前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常语序是“以何解忧?唯有杜康”,通过宾语前置,强调了“何”,即什么能解忧的疑问。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宾语前置加强了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之情。

23 状语后置“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正常语序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缫车村南村北响”,状语后置使读者先感受到枣花飘落的情景,再听到缫车的声音,更富有层次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应为“晓看处红湿,锦官城花重”,后置的状语突出了雨后花朵湿润、沉重的状态。

24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之客”,定语后置使“吹洞箫”这一特征更加突出,吸引读者的注意。

诗句倒装举例

诗句倒装举例

诗句倒装举例一、主谓倒装。

如: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②长夜难明赤县天。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例①“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因主语是“女”,谓语是“归”。

同理,“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

意思是“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

例②把主语“赤县天”倒装于句尾。

正常语序应为“赤县天长夜难明”。

二、谓宾倒装。

如: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②燕子飞时,绿树人家绕。

苏轼《蝶恋花》例①应是“遥看草色近却无”。

谓语“遥看”倒装在宾语“草色”之后。

例②“绿树人家绕”,应是“绿树绕人家”,把谓语“绕”倒装在宾语“人家”之后。

三、定语与中心词倒装。

如: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长安秋望》例①中心词是“厦”,“千万间”是“厦”的定语,倒装在句尾,正常语序应是“安得千万间广厦”。

例②“残星几点”应为“几点残星”,“几点”是“残星”的定语,倒装在中心词后;“一声”是“长笛”的定语,应放在“长笛”的前面。

四、状语与中心词倒装。

如:①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②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例①“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

状语“月下”,倒装在中心词“敲”之后。

例②“气吞万里如虎”应为“如虎气吞万里”,状语“如虎”倒装在中心词“吞”之后。

另外,还有两种出现频率较少的倒装句,这里一并谈谈。

五、主宾倒装。

如:严霜结庭兰。

《孔雀东南飞》句中的“兰”是主语,“结”是谓语,“霜”是宾语。

原句主语和宾语语序倒装,正常语序应是“庭兰结严霜”,意为“院子里的兰花结上了厚厚的霜”。

六、补语与中心词倒装。

如: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苏轼《新城道中》正常的语序应是“晴云絮帽披岭上,初日铜钲挂树头。

”意为“晴云象絮帽一样披在岭上,初日象铜钲一般挂在树头”。

句中作为补语的“岭上”“树头”都倒装在句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于强调的需要。有时,诗人为了突出某 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 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歌头》 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 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 应为“黄花报霜信”。将“霜信”提前, 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 调词人晚年生活的凄楚。
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 构的情况 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 用倒装
出于押韵的需要。如“锄禾日当午,汗滴 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 果把“锄禾日当午”改为正常语序“日当 午锄禾”,那么“禾”与“土”“苦”就 不押韵了。 出于平仄的需要。如王维《山居秋暝》 出于平仄的需要。如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的顺 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斋寄杨初阙》 如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初阙》中“竹怜 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其正常语序 应为“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如果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如果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 为正常组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 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大折扣。
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 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如叶梦得《 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 歌头》 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 花。”“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 信”。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 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词人晚年生活 的凄楚。
古诗词倒装现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欲穷千里目” 杜牧《山行》 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 就有可能误解文意,以致影响对整首诗词 的理解。诗词中巧用倒装,不仅可 诗词中巧用倒装,不仅可
以正确地表达诗意诗情,而且能够 使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变得灵动起 来。
倒装主要有三方面: 倒装主要有三方面:
倒词 倒句:如李白《忆秦娥》 倒句: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 秦楼月。”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 箫声咽”。李清照《永遇乐》 箫声咽”。李清照《永遇乐》:“来相招,香车 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其正确语序应为“谢他 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苏轼《江城 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苏轼《 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密州出猎》 看孙郎。”“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 亲射虎”的倒句。 倒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