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4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教案_51

《诗经.采薇》《诗经.采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采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叩响诗歌的大门”主题中的一篇。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的要求,而本组综合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对象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对古诗有一定了解,但是整体来说学习基础薄弱,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诗经》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六年的学习,孩子们仅仅初步地具有了诗歌的鉴赏水平和欣赏水平,而本诗创作年代久远,篇幅较长,而本课只学习节选部分,孩子们虽然能够根据注释理解大概诗意,但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敏感期,本身就羞于表达、体现自我,由此一来要根据上下文入情入境理解诗情就不是一件易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1).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戍卒与亲人的依依惜别,以及多年征战、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声调、节奏等读出自己的感悟,直至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中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把握诗中感情。
2.教学难点1)对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能感同身受。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思亲之切的共同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1.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于一本遥远的诗集——《诗经》。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22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水平;养成古诗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3)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1、谈话: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我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表达。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当我们欣赏美如画卷的西湖时,会想起苏轼的诗句—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2、能够说,没有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就没有当代汉语的多姿多彩。
今天,我们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板书并齐读《诗经采薇》二、学习诗歌《采薇》,初探诗歌门路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请自信地大声朗读出来。
2、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自信风采?让老师听听你美妙的声音。
3、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也想跟上你们的脚步吟唱几句,能够吗?谢谢你们的掌声!来,我们读4、读准了字音,把握了节奏,该来谈谈对诗意的领会,要理解这首诗有哪些好办法呢?(1)借助了身边的工具。
(2)借助插图更易理解,说说从画中看到了什么?(3)借助注释请同学们看诗句下面的注释,一条一条地看,一句一句地读。
看是不是跟课本上的学习伙伴一样聪明,会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1、请看到:杨柳依依,这四个字让你想到什么画面?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真美!请美美的读一遍,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2、这不正如《清平乐村居》中:(PPT展示)大儿锄豆溪东,中二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读--3、在这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我”却要---昔我往矣,猜猜诗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他愿意吗?为什么?可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当时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而乱势力侵扰我国北方边境,使我国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人教版本小学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诗海拾贝诗经采薇节选》学习教案10

采薇教课方案一、复习导入发问学生要点字词。
本诗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出征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连年征战的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也赞誉了士卒不怕不辞劳苦、不怕牺牲、同仇家忾的爱国之情。
依据诗歌内容,请将这首诗区分红三绝大多数,并将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归纳出来。
第一部分:前三章(连年征战,思归心切,恼恨匈奴)想家思归这三章写了,领会最深的应当是,战士的思乡之情。
苦绝望。
重聚叠词,顺序渐进,抒思乡盼归之情。
为何想家思归①“靡室靡家”、“靡使归聘”、“我行不来”。
有家难归,还不通音讯,问候难至,最后绝望哀叹,我回不了家啊。
②“我戍不决”、“王事靡盬”。
国不平定,征途不休。
③“不遑启居”、“不遑启处”。
征战不休,无暇休整,不可以安居。
对战争的的感情【这类思乡之情表露出战士对战争的什么感情?】浓重的厌战情绪,浓郁的悲苦情绪。
(军旅劳累,身心俱疲,边地严寒,饥渴难耐,返乡绝望。
使思乡之情由忧愁急躁转为难过伤心,使士兵对战争讨厌、憎恶)是谁让守兵有家不可以归,他们恼恨的是谁?是执政者?仍是其余?怨的是匈奴,恨的也是匈奴。
为何没有恼恨执政者?联合原文和时代背景。
1、匈奴来犯,不得已而出战。
是匈奴的入侵使自己抛家舍业,疲于奔命(原指因受命奔忙而弄得筋疲力尽。
此刻也形容忙于奔忙对付而搞得特别疲惫。
)。
2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怀。
没有谴责将帅,没有恼恨帝王。
为国事奔命,理所理应。
大家感觉他们的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匈奴的恼恨之情强不激烈——激烈。
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使你有这样子的感觉。
——重章叠句,就等于复沓。
使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虑一下,一会儿请同学回答。
(内容:1、感情在回环来去中连续递进,2、突显主题,构造:句式齐整,音韵和睦,拥有音乐美。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战事紧张,爱国爱家)1、侧面描绘战争场面。
【没有直接描绘战争场面。
写的是兵车、战车、战马、兵器,即军事装备,更切实的说是军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近3000年的诗歌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源头。
(出示:诗经图)同学们你们对诗经了解吗?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经典名作《采薇》的节选部分。
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齐读课题分析“薇”字,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理解意意初读古诗,强调:雨、矣字的读音。
再读古诗,强调:划分节奏,读出诗歌的节奏。
理解:“矣”和“思”字的意思。
再读诗歌,读出它的韵味。
观察“矣”和“思”的位置关系。
找出像“矣”和“思”一样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或相当的词语还有哪些呢?板书:昔今依依霏霏往来这么多遍读下来,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三、精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我去时,杨柳随风舞动,到底是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本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那个柳枝随风飘舞的春天,这个人骑着他的马准备外出了,画面美吗?这么美的画面是哪句诗给你的感受?谁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都是写杨柳随风舞动,除了用依依我们还可以用哪个词。
那为何用杨柳依依,而不用杨柳飘飘呢?出示:昔我往矣,杨柳飘飘。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 诗经·采薇(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1

《语文》六年级上册
诗海拾贝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1>播放视频,学生听读诗歌
2>找几个学生读诗,教师评价,生生互评,
并纠正字的读音。
4.齐声朗读。
三、分析诗歌
1.提问: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
请学生回答并拓展诗歌的类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句(找学生交流并试着说
译文,纠正并展示准确的含义)学生之间相互纠
正。
看谁翻译的更优美,更有意境。
能够小组讨
论。
3.找学生读一遍译文,并划分诗的节奏,再齐声朗
读。
任务完成后获得相对应奖励。
4.分析诗歌的意境。
1>提问:从诗的题目你能看出这是一场怎样的
雨?请学生回答。
2>提问: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同学们
从诗句中哪些地方那个能够看出这是一场
“喜”雨呢?
3>请学生概括其特点:知时节,润万物
学生品读,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听读诗歌,掌握准确的读音;学生互评,纠错,使学生在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能够指导其他同学,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的水平
让学生总结概括,总结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2、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一吟品其物1、下列的字你知其音知其意吗?莫止不遑启居靡盬烈烈归聘孔疚彼路骙骙象弭所腓雨雪2、请复述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要求:1、按时间前后顺序;2、100字以内。
二吟品其情1、这首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尽可能用文中词语概括。
三吟品其法1、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补充:古人对最后一章的评价:“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方玉润《诗经原始》“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清王夫之四、由此及彼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问题: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五、课堂小结《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优秀5篇)采薇教案篇一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
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模板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朱王堡明德小学蔡子明【教材简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一般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想念。
节选四句,历代传诵,被视为情景融合的佳句。
读罢这四句,咱们恍如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只给咱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连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
他们的认知能力、人一辈子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
我所采取的方法确实是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治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何等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能够够了。
【设计理念】这堂课的学习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为设计理念。
把教材作为一个赏析的范例,对《诗经》进行研究性学习。
事前布置学生自学《采薇》(节选),课堂上找一个学生率领大伙儿赏析。
并搜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在课堂上以男女问难的方式进行展现。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
3.积存《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教学重点】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前预备】学生课前搜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确实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先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连年诗歌的历史了。
依照内容不同,《诗经》能够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课件出示:“风”“雅”“颂”)今天咱们就一路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明白“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图片,释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采薇》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第一篇课文。
它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表现了一个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本课拟采用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实行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2) 了解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1)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大体把握《采薇》(节选)诗意,能把《采薇》(节选)背诵下来(2)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3)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注重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2、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们注重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四、师生准备:1、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相关《诗经》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回想一下关于描述战士守边生活的呢?自己平时积累的这方面的古诗也能够。
生1:(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生2、唐.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生3: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多媒体出示课件:上面三首古诗,学生齐读,体会。
3、从这三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战争是残酷的,不过你们知道吗,最早描写相关战争方面的古诗出现在《诗经》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里的一篇描写相关战争方面的古诗《采薇》,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设计意图:从已有的知识导入,学生乐于参与,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4、读课题,释题1、“采”怎样理解?“薇”指什么?(能够借工具书了解)2、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诗经》的资料,师加以补充。
(1)、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诗三百”,共收入305篇风,即音乐曲调,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3)、《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铺陈,陈述,使事物具有直观性艺术手法) 比:比喻,用比喻来代替直接描写兴:象征,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真很多,老师为你们鼓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水平)二、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采薇》是节选,只有两句,其实原文很长有六章,多媒体出示课件:第一章和第六章:(第一章对于小学生,只可作大致了解,不作重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师解释第一章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看一看选了那两句?(第六章前四句)2、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5)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采薇》,自主学习。
4、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问题读书读书有目标:学会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
)三、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多媒体出示课件:《采薇》第一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学生齐读。
(2)、指名说诗意。
(3)、师生评议。
2、、多媒体出示课件:《采薇》第二句诗: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学生齐读。
师纠正“雨”读第四声,作动词。
(2)、指名说诗意。
(3)、师生评议。
3、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先概括,老师后补充)多媒体出示课件:《诗经.采薇》这首诗通过一个服役士兵的自述,再现了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表现了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真实地反映了被压迫者愁苦无奈的思想情绪。
四、品读感悟,引导背诵1、再读古诗,请想一想,诗中的那位远征战士当年父母姊妹是怎样送他当兵?他为什么回来了?到了家又怎样?(1)小组内说一说。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水平。
)2、创设情境,加深感悟(1)、同学们,唐代诗圣杜甫也写过和《采薇》内容相似的诗,你们想知道吗?请看屏幕——(2)多媒体出示课件:《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战马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弓箭背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爹娘妻儿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大人小孩,拦路顿脚放声哭,哭声阵阵、冲上九重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有行人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说:持续地点名征兵。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人十五岁去驻守黄河,到四十岁,还在军营种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当年出发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守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境战士流血成海水,皇上扩张的雄心,没有休止。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汉朝二百多个州,村村长满野草和荆棘。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虽有健壮的妇女种地,但是庄稼长不过杂草。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再说关东士兵,能征善战,如今被驱赶,如狗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要不是你追问我,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县官急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早知生男孩招麻烦,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孩嫁给邻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你没看见吗?在青边,自古白骨没人去料理。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新鬼叫冤,旧鬼哭泣,阴雨天,阴森可怕。
)(1)、屏幕的左边是古诗《兵车行》,右边括号里的内容是解释。
老师现在给你们读一读《兵车行》。
(2)、听后有什么感受?(不理解)(3)、请同学们读右边括号里解释。
(4)、读后有什么感受?(5)、小组内说一说。
(6)、汇报评议。
生1:比《采薇》介绍的更详细,描述的更感人。
生2:让我们更加同情《采薇》里的那位远征战士。
生3:战争多可怕啊,它给人们带来了灾难!生4: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多好啊!通过对比学习,我们更加同情《采薇》里的那位远征战士,我们更加痛恨战争。
对,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同时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
)3、请同学们再读《采薇》,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采薇》背下来。
五、写作特色1、读故事《采薇》,说一说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小组内说一说。
(2)、汇报交流。
2、多媒体出示课件:1、情景交融,历代传颂不已,被视为诗前四句情景交融的佳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增加了哀乐之情。
2、对比通过春天与冬天景色的对比,突出远征战士内心的痛苦。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以利于在今后的习作中使用。
)六、作业:1、将《诗经.采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相关描述战争题材的古诗。
板书设计:春天参军诗经采薇对比对战争的厌恶反感冬天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