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总结分析报告.doc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总结分析报告.doc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反馈报告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院2014年共收集上报135例ADR,较2013年的71例增加了90.14%。

现就2014年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报告人职业和科室分布报告人包括医生和药师,其中医生上报122份,占90.37%;药师上报13份,占9.63%。

ADR报告来自全院18个科室,132例住院患者,3例门诊患者。

详见表1。

表1 2014年ADR上报科室排序科室例数(例)构成比外三病区16 11.85%内一病区15 11.11%内二病区15 11.11%内四病区14 10.37%内三病区12 8.89%临床药学室10 7.41%外一病区8 5.93%儿科病区8 5.83% 中医二病区(肛肠)7 5.19% 中医一病区7 5.19%外四病区 5 3.70% 中医二病区(康复) 5 3.70% ICU综合组 4 2.96%妇产科病区 2 1.48%住院药房 2 1.48%门诊急诊科 2 1.48%外二病区 2 1.48%门诊西药房 1 0.74%合计135 100% 发生ADR的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在报告的135例ADR中,男81例,女54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5岁,情况详见表2。

表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年龄例数百分比小于1岁 2 1.48%1-4岁 3 2.22%5-14岁 4 2.96%15-44岁31 22.96%45-64岁38 28.15% 65岁及其以上57 42.22% 总计135 100%用药情况分析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及口服、皮下注射等。

最常见仍为静脉滴注,占74.85%。

详细统计见表3:表3:给药途径统计排名给药途径一般严重总计例次百分比例次百分比例次静脉滴注116 95.08% 6 4.92% 122口服19 76.0% 6 24.0% 25皮下注射 3 75.0% 1 25.0% 4泵内注射 2 100.0% 0 0.0% 2皮内注射 2 100.0% 0 0.0% 2静脉注射 1 50.0% 1 50.0% 2鞘内给药0 0.0% 2 100.0% 2灌注 1 100.0% 0 0.0% 1肌内注射 1 100.0% 0 0.0% 1阴道给药 1 100.0% 0 0.0% 1鼻饲 1 100.0% 0 0.0% 1总计147 90.18% 16 9.82% 163引起ADR的可疑药物共包含73个品种,可疑药品依据药理作用分类,共包括10种药物;其品种数及上报次数排名统计结果见表4所示:表4 药物类别品种数排名及上报次数排名药物类别品种数构成比(%)上报次数构成比(%)抗感染药物21 28.77 55 33.74中药注射剂7 9.59 41 25.15循环系统药物 5 6.85 9 5.52血液系统药物8 10.96 11 6.75神经系统药物 4 5.48 9 5.52呼吸系统药物 2 2.74 4 2.45消化系统药物 3 4.11 4 2.45镇痛药物 6 8.22 10 6.13内分泌系统药物 6 8.22 7 4.29其他专科用药11 10.87 13 12.90合计73 100.00 163 100.00由表4可见,引起ADR例数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其所含品种数也最多,排名第二的则为中药注射剂。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总结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总结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总结《篇一》在我职业生涯的这些年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工作一直是我的重要职责。

作为一名从事药品监测的专业人员,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它关乎着无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公共健康。

在此,我想对我所从事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工作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反思。

一、基本情况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和人们用药观念的改变,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工作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建立和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提高药品安全性预警能力。

二、工作重点我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定期收集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对不良反应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评估药物安全风险。

2.制定和实施药品监测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案,组织实施,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3.及时反馈和处理不良反应信息:对发现的不良反应案例,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参与不良反应的处理工作,并专业意见。

4.提高药品安全意识:开展药品安全性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药品安全意识,促进合理用药。

三、取得成绩和做法在工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成功发现并处理多起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2.参与制定的药品监测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

3.通过开展药品安全性教育,提高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促进了合理用药。

我的工作做法主要包括:1.注重团队合作:与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挑战。

2.持续学习:关注国内外药品安全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严谨态度:对待每一个不良反应案例,都认真分析、严谨判断,确保用药安全。

四、经验教训及处理办法在工作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出一些教训:1.经验:通过不断实践,我掌握了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和处理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范文
尊敬的药品监管部门:
我是某某医院的一名医生,根据医疗工作的要求和职责,我特此向贵部门报告一起关于某某药品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

该病例涉及患者某某,男,50岁,因肝病入院治疗。

在治疗
过程中,患者一直服用贵公司生产的某某药物。

然而,服药期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高热、呕吐、肝酶升高等症状。

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评估,我们推断这些不良反应与患者服用某某药物有关。

首先,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我们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患者在服用某某药物前没有服用其他药物,并不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此外,患者在服药期间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均保持稳定,没有其他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其次,根据该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研究数据,我们发现该药物确实存在导致肝脏损伤的风险。

该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可能对肝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

近期的临床研究也提到了该药物与肝脏损伤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推断。

最后,我们对该病例进行了积极的处理措施。

我们立即停止了患者的某某药物治疗,并采取了相应的解毒措施和疗效监测,以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我们将该病例报告给贵部门,希望能引起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视,加强对该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权益。

衷心希望贵部门能及时处理该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希望贵部门能加强对药品的监管工作,加强药品安全监测和评估,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权益。

谢谢!
敬礼!
某某医院
医生:XXX
日期:XX-XX-XXXX。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对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

结果:涉及不良反应药品46种。

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100例(84.7%);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

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10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59-02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数据库检索统计功能,以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和通过2006年—2010年8月国内公开发行的30余种医药学期刊,收集有关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利用检索到药品不良反应126例。

按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进行检查,符合标准的118例。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对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药品种类以及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评价。

2 结果2.1 一般情况: 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62例(52.5%),女性患者56例(47.5%),患者年龄最小的10个月,最大的85岁,年龄以﹥60岁者居多占39.8%,其他为40—59占28%。

详见表1表1 各年龄组病例及构成比2. 2 给药途径: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100例占84.7%;口服给药10例占8.5%。

静脉给药的导致药品不良反应远高于口服给药的药品不良反应,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体内,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较口服给药迅速强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另静脉给药时的操作与滴速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也较大。

药品不良事件分析总结

药品不良事件分析总结

药品不良事件分析总结本文档总结了药品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和相关建议。

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

分析药品不良事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原因和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分析结果经过对多个药品不良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药品质量问题:许多药品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药品质量问题,包括制造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合规操作。

这可能导致药品的成分出现偏差或受污染,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药品质量问题:许多药品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药品质量问题,包括制造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合规操作。

这可能导致药品的成分出现偏差或受污染,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2. 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可能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体差异,如遗传因素、健康状况、药物使用历史等。

这也是不良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可能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体差异,如遗传因素、健康状况、药物使用历史等。

这也是不良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这需要警惕,并在开药和用药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评估和监测。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这需要警惕,并在开药和用药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评估和监测。

4. 不良事件报告不及时:在一些情况下,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及时报告,这给进一步进行有效响应和解决带来了困难。

及时准确地报告药品不良事件至关重要。

不良事件报告不及时:在一些情况下,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及时报告,这给进一步进行有效响应和解决带来了困难。

及时准确地报告药品不良事件至关重要。

5. 监管和监督不足:某些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与监管和监督不足有关。

加强药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监管和监督不足:某些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与监管和监督不足有关。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doc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doc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doc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和有害的反应。

ADR 监测是医院药学的重点工作内容,药品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有效途径。

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找出现行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点,进一步提高ADR监管工作的成效。

通过帕累托图分析,笔者在11个大类别共计158种药品中快速筛选出了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

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

用鱼骨图对引起ADR的要因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有助于理清思路,更好地寻找改进方法。

结果分析如下:1与高龄、女性患者相关的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居多,>61患者占比较高。

高龄患者易发生ADR的原因如下:(1)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消除能力减退;(2)生理功能减退,靶器官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3)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联合用药多,药物相互作用复杂;(4)免疫功能下降,易感因素增多。

女性患者易发生ADR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时,免疫功能下降,对药物较为敏感;(2)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与男性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更易发生ADR。

因此,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性别和年龄差异;临床药师应对老年、女性患者加强用药监测和用药宣教,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ADR的发生。

2与静脉给药相关的因素静脉滴注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达峰时间短,使得一些患者不能耐受,易出现药物ADR,因此静脉滴注引起的ADR一般在患者用药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

同时,静脉给药时药物稀释浓度、pH值、渗透压、滴注速度、药物配伍、内毒素及热原等均可能引发ADR。

因此,临床应谨慎选择静脉途径给药,严格遵守“能口服不静脉注射,能静脉注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静脉滴注过程中加强用药监测。

医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范文示例

医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范文示例

医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范文示例[医院名称][科室/病房][报告日期]患者姓名:XXX 性别:男/女年龄:XX岁住院号:XXX医师姓名:XXX报告目的:本报告旨在汇报患者XXX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促进药品安全性的评估和监测。

1. 药物信息:药名:XXX生产批号:XXX药物剂量:XXX药物途径: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使用频次:XXX2.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XXX为本院住院患者,年龄XX岁,性别男/女,以YY病为主要诊断,现身体状况一般/较差(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3. 不良反应描述:在用药期间,患者出现了以下不良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1)XXX症状:描述症状的具体表现和发作频率。

(2)XXX症状:描述症状的具体表现和发作频率。

(3)XXX症状:描述症状的具体表现和发作频率。

4. 不良反应严重性评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不良反应严重性分级标准,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严重性评估。

(1)不良反应1:描述该不良反应的轻微/中度/严重程度并给予具体评分。

(2)不良反应2:描述该不良反应的轻微/中度/严重程度并给予具体评分。

(3)不良反应3:描述该不良反应的轻微/中度/严重程度并给予具体评分。

5. 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了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显示(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6. 处理方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医生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1)XXX治疗:描述具体治疗手段、药物名称及剂量。

(2)XXX治疗:描述具体治疗手段、药物名称及剂量。

7. 结果与进展:经过治疗和处理措施,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所缓解/完全消失(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同时,我们将继续监测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安全度过。

8. 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我们在使用该药物时需谨慎,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情况。

我们将及时报告并上报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药物的安全性。

药品不良反应216例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216例报告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216例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一般规律及特征,为adr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16例adr报告,按年龄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状态、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居首;216例adr中涉及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居前2位,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发生频次较高;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结论:应加大临床adr 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 的发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药品具有双重属性,既能为患者解除痛苦、消除疾患,也可能给患者带来新的不适。

这种不适有时是轻微的、一过性的,有时候是严重的,对身体产生超过原患疾病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药源性疾病。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adr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汇总,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警戒信号,达到有效预警和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对2009~2011年上报的216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

临床资料2009~2011年共收到各科室报告的adr 216例。

对报告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dr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男性患者114例(52.78%),女性患者102例(4722%);在年龄分布方面,各年龄段患者均有adr发生。

见表1。

adr状态:一般的不良反应为196例(9074%),严重的不良反应20例(926%);其中新的药品不良反应6例,严重1例,一般5例。

不良反应结果:216例adr报告中,治愈146例(6759%),好转70例(3241%),有后遗症0例,死亡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集报告146例,现就2019年第一季度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一、ADR监测统计结果及分析
1、性别与年龄分布
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到146例ADR报告,其中男性66人,占比45.21 %,女性80人,占比54.79%。

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例数/n 构成比/%
0~10 32 21.92
11~20 4 2.74
21~30 8 5.48
31~40 14 9.59
41~50 24 16.44
51~60 19 13.01
> 60 45 30.82
合计146 100.00
2、患者家族史、既往史情况
146例ADR报告中,患者既往有过敏史的26例,占17.81%;无过敏史的113例,占77.40%;不详的7例,占4.79%。

146例患者中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0例,占0%;无家族药物过敏史的51例,占34.93%;不详的95例,占65.07%。

3、患者转归情况
146例ADR中,其中痊愈77例,占52.74%;好转45例,占30.82%;不详24例,占16.44%。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占83.56%),不详占16.44%,主要因为观察时间不够长,说明我院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能够及时上报。

4、药品剂型及用药途径分布
药品剂型
146例病例报告涉及药品剂型17种,以注射剂为主。

本季度涉及药品剂型分布及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药物剂型分布
剂型例次/n 构成比/%
注射剂142 64.25
粉针剂21 9.50
片剂17 7.69
粉剂11 4.98
胶囊9 4.07
注射液 6 2.71
颗粒剂 5 2.26
硬膏 1 0.45
软膏 1 0.45
缓释胶囊 1 0.45
包衣片 1 0.45
贴剂 1 0.45
凝胶 1 0.45
合剂 1 0.45
混悬剂 1 0.45
乳膏 1 0.45
口服液 1 0.45
合计221 100.00
用药途径
146份病例报告涉及221例次,以静脉滴注、口服给药为主,患者治疗用药以静脉滴注及口服为主,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较大。

具体分布见表3:
表3 涉及药品用药途径统计
用药途径例次/n 构成比(%)
静脉滴注162 73.30
口服36 16.29 动脉给药 4 1.81
泵注射 4 1.81
外用 4 1.81
静脉注射 4 1.81
皮下注射 3 1.36
局部注射 3 1.36
阴道给药 1 0.45
合计221 100.00
5、报告类型及所占比例ADR报告类型分为一般、严重的、新的一般、新的严重四种类型,新的和严重报告占21.92%。

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ADR报告类型、数量及所占比例
报告类型报表数量/n 所占比例/% 一般114 78.08 新的一般16 10.96
严重15 10.27 新的严重 1 0.68
总计146 100.00
如图:
6、引发ADR涉及药品情况
146例ADR报表涉及药物中,抗肿瘤药物无论是其种类还是例次均居首位,抗感染药物占第二位。

具体见表5。

表5 涉及药物种类及例次分布
药物分类例次/n 种类/n 例次占比/% 种类占比/%
抗肿瘤药物69 22 31.22 21.57
抗感染药物54 17 24.43 16.67
中成药制剂26 18 11.76 17.65
用药溶媒21 2 9.50 1.96 激素及其有关药物9 8 4.07 7.84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 6 5 2.71 4.90 电解质及营养药 5 4 2.26 3.92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5 5 2.26 4.90 其他药物 4 4 1.81 3.92
诊断用药 4 2 1.81 1.96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4 3 1.81 2.94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3 2 1.36 1.96
作用于消化系统用药 3 3 1.36 2.94 老年病用药 3 2 1.36 1.96 影响变态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药物 2 2 0.90 1.96 作用于生殖系统和泌乳功能的药物 2 2 0.90 1.96 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 1 1 0.45 0.98 合计302 159 100.00 100.00
7、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146例ADR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病例最多。

ADR的损害类型、例数、构成比及临床表现见表6。

表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损害类型例次
/n
构成比
例/%
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 29.36 瘙痒性皮疹、皮疹、瘙痒、药疹、斑丘疹、发疹性皮
疹、风团、红斑性皮疹、接触性皮炎、丘疹、荨麻疹、
药物性皮炎、重症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
征、脱皮
消化系统损害49 20.85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烧心、烧灼
感、食欲降低、胃不适、胃酸过多
血液系统损害27 11.49 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他损害26 11.06 皮肤发红、眼睑水肿、转氨酶升高、皮肤发热、皮肤
红肿、肌肉疼痛、甲床增厚、唇肿胀、低血糖、抖动、
肝功能异常、皮肤发紧、咽喉不适、腰部不适、用药
部位肿胀、注射部位瘙痒
神经精神系统损害21 8.94 头痛、头晕、烦躁、幻觉、头胀、兴奋增强、行为异
常、麻木、失眠
全身性损害18 7.66 潮红、出汗、寒战、发热、疼痛、感觉冷、哭闹、身
体不适、不适感觉、组织肿胀
呼吸系统损害15 6.38 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咳嗽、紫绀、血氧饱和度下

心血管系统损害10 4.26 心慌、心跳加剧、心悸、血压降低、血压升高、高血
压、异常心电图、面部潮红
合计235 100.00
8、报告科室
2019年第一季度报表总数为146份,与2018年第一季度(141份)基本持平,但零报告科室33个,仅有一半科室上报。

具体分布如下:
表7 2019年第一季度各科室上报ADR数量统计(共计146份)
科室数量科室数量
药学部37 CCU病区0 肿瘤科八病区15 产科一病区0
肿瘤科一病区15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病区0 儿童呼吸与重症病区7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病区0 康复医学二病区7 风湿免疫科病区0 儿童血液与神经病区 6 妇科二病区0 儿外科病区 6 肝胆外科病区0
急诊科病区 6 骨关节外科病区0
皮肤科病区 6 呼吸科二病区0
血液科病区 6 脊柱外科二病区0 感染性疾病科病区 4 脊柱外科一病区0 分泌科一病区 4 甲状腺乳腺外科二病区0
分泌科二病区 3 甲状腺乳腺外科一病区0 儿童消化与肾病病区 2 结直肠肛门疝外科病区0 神经外科一病区 2 康复医学一病区0 肾科病区 2 口腔颌面外科病区0
疼痛二病区 2 老年医学病区0
9、报告人职业
146份报表,医师上报106份,占比72.60%,药师上报37份,占比25.34%,护士上报3份,占比2.05%。

10、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2019年第一季度药品不良反应统计数据与之前数据未见明显差别,但上报科室分布不均,零报告科室占1/2,且部分报告表填报不够准确,可能与新的上报系统使用不熟练有关。

整改措施:
(1)不定期统计通报各科室上报数量,对于零报告科室通过微信群、QQ群及等形式一一联系,督促上报。

(2)定期进行全院药事检查,通过督导检查方式,督促上报,落实整改。

(3)通过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及个人进行表彰,提高医务人员的参与度及积极性。

(4)再次整理发放新系统使用的相关课件及其他培训资料,保证每位上报人员都能够熟悉新系统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