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专题复习教案1

合集下载

专题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教案

专题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教案

专题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教案宜昌金东方初中 杨晓娟 一、教学内容分析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是体现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重要理论,是判断有关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依据,也是使学生掌握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条件的基础上,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

设计实验验证金属的活动性,此部分内容是对金属性质的灵活运用,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在中考中要求学生能力层次较高,思维性较强,再与图像结合,知识难度较大。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从理论到运用之后再判断过程,层层深入,层层突破,在理解中形成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并能对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作出判断;能够根据反应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②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和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③能够运用金属的活动性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在问题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逐渐领悟探究和运用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并能在将来的学习中举一反三。

②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逐渐形成全面细致的思维方法,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逐渐提高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难点: 相关题型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抢答、竞赛、练习、分析、质疑、总结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复习巩固与运用。

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学生活动六、板书设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 属 活 动 性 由 强 逐 渐 减 弱二、金属活动性顺序提供的判断依据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综合应用。

科学:浙江地区初三自然科学第六册中考总复习之生物与环境复习教案(浙教版九年级下)

科学:浙江地区初三自然科学第六册中考总复习之生物与环境复习教案(浙教版九年级下)

教案(总第课时)
课题生物与环境课型复习课日期200 年月日上
下午第节
教具
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群落、植被的概念
2、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涵义,气温、降水和降水量的概念,季风的涵义和成因
3、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4、生物因素的概念、生物系统的概念、成分和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
重点
难点
理解种群、群落;天气、气候、生态系统;食物网;生态平衡等
教学过程:1、种群、群落、植被的概念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
5、天气、气候的涵义
某个地区在较短的时间里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叫天气
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叫气候
6、气温(最高气温、最底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降水和降水量的概念,季风的含义和成因
7、理解纬度位置(受热不均)、海陆分布、地貌(垂直变化、水平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8、理解我国气温(6个温度带)和降水的特点
降水特点:一是大部分地区降水比较丰富,二是各地降水量差别很大,三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年
际间也不稳定
9、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
10、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11、了解进行生态系统成分调查的方法、
12、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5篇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5篇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物理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教案1机械能及其转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行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人教版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专题复习(一)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专题复习(一)教案设计

到底要怎么提问呢?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一起来看第一点。

一、提出问题:(展示图片)2.有一些樟树、桂花树等树的茎上会出现一种下半截是“枯叶”,上半截是绿叶的特殊“枝条”,有同学一看而过,而有的同学却在认真观察,思考:小可想:这“枝条”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小俊想:这种“枝条”肯定是变异了!小欣想:这“枝条”是否是一种特殊植物呢?小策想:这“枝条”可能是人挂上去的装饰?(1)你认为上面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更适合我们进行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你看到这种现象后,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一次小珊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色,小珊觉得奇怪,想探究变色的原因,你能帮她提出问题吗?(注:植物呈绿色是因为有叶绿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1、科学性; 2、可探究性。

二、作出假设:4.某兴趣小组在做“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的实验时,有四位同学做出了自己的假设:甲同学:馒头块被牙齿嚼碎是不是被消化。

乙同学:细嚼慢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风度,和消化无关。

丙同学:淀粉在口腔中能够被唾液消化。

丁同学:不同量的唾液对淀粉消化有影响。

(1)你认为这四种假设中,最好的是_____。

(2)你还可以作出怎样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做这个题时,是这样作答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5.【探究情景】菠萝酸甜多汁,可口开胃,但一次食用过多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这种破损真的是由菠萝汁引起的吗?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与口腔黏膜相似的小肠黏膜开展了以下的探究实验。

中考科学专题复习 电路图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教案

中考科学专题复习 电路图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教案

电路图授课内容T电路图星级★★★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i.辅导准备美丽的夜景离不开谁的衬托呀?谁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那么电从发电厂或各种电池送出来以后又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被我们用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

一、要点提纲:电路的组成思考:如何让这一盏灯亮起来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电路原件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回到电源的负极。

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的作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的通、断。

【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的电能;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有无。

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当闭合开关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

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

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

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是不允许的。

必须防止电路短路。

【思考】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电流大小的比较: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电流大小电流正常没有电流电流过大【小结】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电路图1、电路元件和符号电路中各元件的符号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需要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tpyrced_生态系统专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tpyrced_生态系统专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考察能量流动特点
(2)“片物圈片号”这个密闭片态系统中,所有片物可能看成是 片个_________,该系统中氧片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考察群落的概念
(3) 从片态系统稳定性的⻆度分析,“片物圈片号”实验失败 的主要原因,该系统成分单纯,片物种类少,片动调节能_____。
考察稳定性种群源自ⅠⅡⅢⅣ能量相对值 226.50 12.80 3.56 0.48 仅根据如表你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的一个特点是________。
考察能量流动特点
经典考题
15-10.金华市国家级旅游城市,有许多著名景点,以下关于景区
内生物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是(考察)种群的概念
A.双龙景区内所有的植物
B.浦江仙华山上所有的鸟类
a 2
18
以 填
物 ②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多样性 群 ③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落 ④通过碳循环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b5 ⑵
33 a55
⑴⑴
3

3 18 31 0 ⑶⑴ ⑴
31

为 主
与 和能量流动特点

⑤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解释生产、生 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态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系 ①结合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的一类,甲对应的生物类别是__考__察___能___量___流_。动特点
(3)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则短时间内数量一定减少的动物是_______。
考察稳定性
举一反三
中考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
主要内容
• 一、考点题型 • 二、知识梳理 • 三、经典考题 • 四、举一反三
考点题型

考试内容
考 试
1

中考专题复习教学案 空气的组成与氧气的性质

中考专题复习教学案 空气的组成与氧气的性质

步骤所需仪器玻璃棒作用1、溶解:取粗盐于一中,然后倒入约ml的水,并用玻璃棒至食盐完全溶解。

①②2、过滤:制好过滤器后,即可过滤,但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过滤后,留在滤纸上的部分叫,流到下烧杯里的部分叫。

①②③④⑤3、蒸发:将2所得倒到里(液体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装置好后加热,一边加热一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至为止。

热的蒸发皿用夹取,放在上冷却。

①②③④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并能通过试验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2.了解组成空气气体的性质和主要用途3.了解空气的污染原因和防治污染的措施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空气各组分气体的性质及其用途教学过程:一、空气的组成第六课时空气的组成与氧气的性质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 天。

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体积。

他研究了剩余4/5 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气体全部都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

拉瓦锡又把在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化学符号为O2),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

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 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化学符号为N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的结论。

在19 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

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11讲 实验探究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教案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 七年级科学部分 第11讲 实验探究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教案

实验探究题【内容讲解】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科学探究也是现行科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步骤一:提出科学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注意的方面有:所提的问题应该与题目设置的情境有关,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或研究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时,应该用一个问句来表达而不能用一个陈述句;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等。

步骤二:进行猜想或假设(1)作假设要有科学根据:主要是指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生活经验、事实等(2)作出的假设应该是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检验的,如:种子的萌发可能跟水的多少有关。

(3)建立猜想与假设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假设”必须要用一个带有“可能”两字的陈述句,而不能是问句。

步骤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建立假设后要获得证据来验证假设,获得证据的途径有:实验;查阅资料;访谈;调查等。

初中阶段的实验主要是带有控制变量思想的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

请把你操作后作出的结论记录到表格上。

操作感觉结论1234思考:1、“黑盒子实验”一定是黑的吗?这里表示什么意思?2、实际生活中,你还可以举哪些“黑盒子”实验呢?对黑盒的探究是不断的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并且逐步接近盒中的物品,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探究也是如此,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究也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中逐渐逼近真理的过程。

3.脚印的探究①提出问题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②建立猜想和假设可能_____脚印越长,身高越高________________⑤得出结论⑥评价与交流:通过我们对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后,我们又如何去检验结论是不是正确呢?【经典例题】题型一:基本概念例1: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呜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答案:B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不符合题意;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题中叙述的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的,符合实验法的要求,符合题意;C、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故不符合题意;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故不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复习力运动和力【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一、教学内容:1、力——a、力的初步知识b、重力、摩擦力c、二力平衡2、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3、物体的惯性4、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二、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图示法;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会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3、知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4、知道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5、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合力的概念.6、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7、知道物体的惯性,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的生活和自然规律【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重点难点: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摩擦力的概念知道两力平衡的条件(有关力的概念的理解需不断反复加深,才会逐步掌握,不能急于求成)2、二力平衡的条件3、物体的惯性4、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推、拉、提、压都是力的作用,要产生这种作用必须有物体存在,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注意三个方面(1)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发生力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孤立的一个物体不会出现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前者叫这个力的受力物体,后者叫这个力的施力物体.(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受到了力的作用,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3)当物体之间发生了作用才会产生力,例如,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碰撞、摩擦,物体间没有发生作用就没有力的产生.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力的图示:(1)根据力的大小选定合适的标度(2)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的长度与选的标度成正比,线段上要加上刻度(3)线段的末端加箭头以示力的方向.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又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为平衡力。

在具体问题上要着重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免混淆.区分的根本在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两平衡力是作用于同一物体的.5、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1)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二者不可混淆。

(3)惯性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力有三要素,而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物体惯性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6、物体受到两个互相平衡的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究竟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原来的起始状态决定。

力不是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例题选讲】例1什么是力?答: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生产劳动中开始的,例如,用手提重物时感到肌肉紧张,我们就说,手对重物施了力;在弹簧下挂一重物,看到弹簧被伸长我们说,重物对弹簧施了力;手拍皮球,皮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我们说手对皮球施加了力等等,以上例子表明,力能使肌肉紧张,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反过来说,肌肉感到紧张,物体发生了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就知道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例2例是98N大小是与水平方向成30°角,大小为98N。

根据这两个力的大小可选标准长度为49N再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上图.例4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书对地球的吸引力和书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书受的支持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书受的支持力和书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书受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解:应选C。

书本受的支持力和书受的重力都作用在书本上,A中的吸引力和重力分别作用在地球和书本上,所以不可能是平衡力。

B中的支持力和压力分别作用在书本和桌面上,所以也不可能是平衡力。

D中的重力和压力分别作用在书本和桌面上,也不是同一物体,其方向也不相反,因此不是平衡力.例5两个力的合力总大于原来的每一个力,这话对不对?两个平衡力的合力是多少?答:根据力的合成的原理,如果两个力方向相反,则合力的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差,这时合力总比其中较大的一个力小,因此“合力总大于原来的每一个力”这句话不对,当二力平衡时,它们的合力F=F 1-F 2=0.例6 答:常见的摩擦有三种,(1)送带B 的上面,并随B 摩擦.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滚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例如滚动轴承中的滚珠在轴承内滚动时的摩擦.车轮在地面滚动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例7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互压力大小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N f μ=式中f 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N 表示压力大小,μ是比例系数叫滑动摩擦系数.摩擦不是都有害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根据需要来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例8 在行驶的汽车上,放有一盆水,当汽车紧急刹车时,盆中的水将( )A .向车头方向洒出B .向车尾方向洒出C .不会洒出D .可能向各个方向洒出解:以盆中的水为研究对象,水盆与和汽车以相同速度运动着,刹车时,汽车紧急制动,盆受到汽车底板的摩擦力与车一起由运动变为静止,盆中的水由于惯性,还是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即相对于盆,向车头方向运动,因此本题的答案应选“A ”。

例9.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A .子弹受到火药燃烧产生燃气的推力B .子弹受到惯力C .子弹有惯性D .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解:正确答案是C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跟高温高压的燃气之间脱离了接触。

因此子弹不再受到推力的作用,惯力是主观忆造的。

实际上“惯力”并不存在,子弹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具有惯性,又因为惯性不是力,用物体的惯性跟受到的阻力相比较,是不对的,这道题的答案应选C。

例10.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小车沿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就必须有一个水平推力作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这推力突然撤去,小车就慢慢停下来,由此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推持运动的原因对不对?答:上述说法是错的,小车沿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它是受平衡力作用的结果,除了受一个水平推力外,还有一个地面对车子的摩擦力。

推力突然撤去,小车不是不再受力作用,而是在摩擦力作用下,改变了车的运动状态,车速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所以这一情况并不说明“力是产生运动或维持运动的原因”,正好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们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例10.有两个鸡蛋,一个生的一个熟的,让它们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开始转动则()A.生鸡蛋很快停止运动,熟鸡蛋转了一会儿才停止B.熟鸡蛋很快停止运动,生鸡蛋转了一会儿才停止C.两个鸡蛋都很快停止运动D.两个鸡蛋都转了一会儿,才停止运动解析:此题关键问题是通过求异的方法,找到声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声鸡蛋里装的是液体,里面的液体与外面的蛋壳是分层的,运动起来不能同步,造成里、外层之间产生阻碍鸡蛋旋转的阻力,熟鸡蛋的蛋青、蛋黄凝固成固体,因此,运动起来是一个整体,内部没有阻力,故熟鸡蛋旋转起来很难停下来。

所以本题选A。

【专题练习】一、选择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两个物体接触时才能发生力的作用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不一定要接触2、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人对船的推力3ABCD4ABCD5ABCD、用沿水平方向的力推桌子,桌子没有推动,人的推力和桌子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mg”表明: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B、“m=G/g”表明:物体的质量跟它的重力成正比C、“g=G/m”表明:g值大小等于物体受的重力跟它质量的比值,且是一个恒定的值D、上述说法都正确7、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人无法走路B、火柴头难以划燃C、老师仍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D、自行车刹车失灵8、航天员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轨道舱中进行体能锻炼,述活动中可采用的是()A、举哑铃B、在跑步机上跑步C、用弹簧拉力器健身D、引体向上9、在水平路面上,小车在52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向东行驶,此时它受到的阻力为480N.那么小车所受的合力大小与方向是()A、1000N,向东B、1000N,向西C、40N,向东D、40N,向西10、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B、合力一定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力C、合力可能小于其中任何一个力D、合力不会等于零1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一定是受力物体。

C.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的原因12、从正在匀速下降的载人氢气球中掉下一重物(不计空气摩擦阻力),此后该氢气球的运动情况是()A.先减速下降后上升B.立即上升C.继续匀速下降D.静止不动13.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能在空中向上运动一段时间才落下来。

这是因为()A.物体的惯性大于它所受到的阻力。

B.物体由于惯性同时又受到重力作用。

C.物体向上惯性力大于向下的阻力。

D.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受到的力也越大。

B.若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必然静止。

C.要维持物体的运动,必须对物体施加力。

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必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15.机动车、驾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A.突然启动B.车速太快C.紧急刹车D.车速太慢16.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保持速度大小不变,但运动的方向改变了。

B.保持原来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C.立即停下来D.速度变小,慢慢停下来。

17.一辆汽车正在做直线运动,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已知汽车的牵引力是7200N,则这辆汽B.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

C.一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D.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0.重50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水平拉力是240N,则这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A.240N B.500N C.260N D.740N二、填空1、瓶子落在地板上碎了,对瓶子来说,地板是________物体,瓶子是_____物体,若对地板来说,瓶子是________物体,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2、力的三要素是:力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3、重力是由于__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方向总是________.4、一个人体检时站在磅秤上,秤的示数是50kg,这时秤受到人对它的压力大小是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这个力的受力物体是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5、物体重1200N,下列几种情况下,起重机钢绳对物体的拉力各是多大?(1)物体吊在空中静止,拉力是_________N.(2)物体以2m/s匀速上升时,拉力是_________N.6、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8N,12N,则这两个力的合力是_____N,若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则两力合力为________N.7、汽车轮胎表面制成凹凸的花纹形状,这是通过_______来增大摩擦,在机器的轴承的加入润滑油是为_________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