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格涅夫木木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木木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木木《木木》创作于1852年,由于遭到官方的查禁,它在1885年才得以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
它是屠格涅夫最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说,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木木》取材于现实,戈拉希姆的原型即是屠格涅夫幼年时家中一位名为安德烈的农奴,而地主婆的身上则有屠格涅夫母亲的影子,屠格涅夫对真实的生活加以提炼,使之得到升华。
戈拉希姆是一名哑巴农奴,他力大无穷,生性严肃,但在笨拙木讷的外表下,却有颗敏感、温柔、渴盼温情的心。
柔弱和善的洗衣女工塔季扬娜是他倾慕的对象,却不幸被任性骄横的地主婆许配给了一个酒鬼,最后被迫远走他乡。
为了弥补失落的爱情,戈拉希姆收养了小狗木木,将自己的一腔爱意尽数倾泄在它身上。
可这点可怜的慰藉也不能见容于女主人,最后,被迫将木木溺死的戈拉希姆怀着满腔愤恨回到故乡去了。
戈拉希姆可谓是俄国农奴的典型代表,他们温驯沉默,老实可靠,但倘若遭受过分的压榨,他们同样会奋起反抗,从戈拉希姆的身上,屠格涅夫看到了俄国的新希望。
屠格涅夫,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
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
1847-1852年发表了《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的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
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
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故事发生在俄国一个农庄里。
农庄主是一位高傲、孤僻、怪异的女人,由于被丈夫抛弃而孤独变得自虐。
在极其矛盾的情感中生活着。
庄里新来的聋哑看门人爱上年轻的女佣达吉亚娜。
女主人得知此事,把达吉亚娜安排嫁给了她并不爱的卡皮尔。
在当时社会无力反抗的达吉亚娜,在新婚之夜将自己全部献给了深爱的看门人。
屠格涅夫经典《木木》作品赏析导读

屠格涅夫经典《木木》作品赏析导读木木在莫斯科一条偏僻的街道上,坐落着一栋灰色的宅院,院子里有白色的立柱,破旧的阁楼,还有歪斜的阳台。
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守寡的太太,她有许多家奴,儿子们都在彼得堡供职,女儿们也已经嫁为人妇。
她很少出门,悭吝地度过了自己孤寂的晚年。
她生命的白昼,那些没有欢乐、阴雨连绵的日子,早已逝去;她生命的黄昏却比夜晚还要昏暗。
这位太太众多的家奴中,最出色的要数打扫庭院的格拉西姆了。
他身高十二俄寸(十二俄寸约等于四十八厘米)。
由于成年人身高一般高于两俄尺,即一米四二,所以旧时俄国人描述身高时常常只说超出两俄尺以外的俄寸数。
也就是说,格拉西姆的身高约为一米九六,体格如壮士般健硕,可惜天生聋哑。
被太太从乡下带到城里之前,他就已经和兄弟们分开,独自一人生活在村上的小屋里。
他应该算得上是纳租农夫中最忠实能干的一个。
格拉西姆天生力大,干起活儿来以一当十,什么活儿在他手上都不在话下,都能完成得干净利索。
看他干活儿简直是一种享受:耕地时,他好像根本不需要马匹的辅助,只要把大手掌压在木犁上,便可翻开土地充满弹性的胸膛;圣彼得日(圣彼得日:宗教节日,俄历六月二十九日)里,他勇猛地挥舞着镰刀,仿佛一口气就能把一片小白桦树林连根砍掉;打谷子时,他轻快地晃动着三俄尺(一俄尺等于七十一厘米)长的连枷,肩上健硕的椭圆形的肌肉似杠杆般起起伏伏。
而永久的沉默更使他那不倦的劳动显得愈发庄严。
这样出色的庄户人,如若不是身有缺陷,哪个农家姑娘会不愿意嫁给他呢……后来有人把格拉西姆带到了莫斯科,给他买了靴子,还做了夏天穿的长外衣和冬天穿的羊皮袄,之后便塞给他一把扫帚和一根铁铲,就叫他去打扫庭院了。
起初他很不喜欢自己的新生活,自小他就习惯了在田间地头上过日子,突然的改变,他很不适应。
因为残疾,他总是离群索居,静默严肃,加上身体健壮,仿佛真的就是一棵沃野上的大树。
可是来到城里以后,他开始不知所措了,心情烦闷而又慌乱,就像一头健壮的小公牛,原本在茂盛的牧场上尽情地吃草,那青草繁茂得与它的肚皮一般高,可是突然被人从草场上拉走,扔到了铁路货车上,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浅析屠格涅夫《木木》中的象征寓意思想

文 艺 评 论文|张 萌浅析屠格涅夫《木木》中的象征寓意思想摘要:结稿于监狱中的《木木》是屠格涅夫继《猎人笔记》后,对农奴制度的又一次强烈控诉。
《木木》所讲述的两个主要人物充满了象征寓意,奴仆格拉西姆是被压迫的广大农奴人民的象征,小说中的地主太太则是十九世纪俄国典型的残暴农奴制度的缩影。
《木木》揭示了俄国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的弊端,是屠格涅夫以文学创作为武器对农奴制所进行的顽强斗争。
除此之外,本论文还就木木这一宠物形象,对照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中的宠物包第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农奴制度;象征寓意;小狗包第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他致力于推翻残暴的农奴制度,抨击以劳役制度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农奴主群体。
他于1847-1852年期间,在杂志《现代人》上发表了文章《猎人笔记》,目的就是批判当时俄国沙皇政府所实施的不明智的农奴制度,随后屠格涅夫被拘捕,放逐。
但即便监狱中条件艰苦,屠格涅夫依然坚持用笔墨同黑暗的农奴制度斗争着,写出短篇反农奴制小说《木木》。
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私有制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
真实地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现状,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成为文学的发展主流。
三十年代前后兴起于文坛,能够真实描写生活,并对现有制度进行强烈批判和抨击的文学作品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在《木木》的创作中凸显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大特征。
第一,以揭露现实来描绘现实的批判性。
屠格涅夫采集身边的人和事,以残酷的现实为模板,对俄国沙皇政府实施的农奴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第二,描述封建社会。
《木木》的创作背景正是十九世纪处于政治经济敏感时期的俄国,描绘了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真实故事。
第三,艺术上具有独创性。
《木木》在文学造诣上,成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格拉西姆和地主太太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充满了深刻的象征内涵和寓意。
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

简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的象征意义作者:王维维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王维维(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
他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
《木木》这篇小说写于俄国19世纪中叶,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
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莫斯科女地主宅邸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农奴格拉西姆一生悲剧性的命运。
其中的人物形象等象征意义正是这篇小说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关键词:木木;格拉西姆;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71-02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和诗人。
屠格涅夫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
如1847—1852年发表的《猎人笔记》,全面地展示了农奴们悲惨的生活和揭露了农奴主的残暴。
而屠格涅夫也由于这部作品而遭到了放逐。
在狱中他写出了反农奴制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木木》,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木木》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屠格涅夫本人就出生于贵族之家,这个极其富裕的地主之家对屠格涅夫的一生都影响至深,她的母亲就是一位刁钻冷酷、刻薄无情而又残暴的女地主。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屠格涅夫几乎是亲身体验了农奴制教育的野蛮,也目睹了农奴们被农奴主摧残的种种暴行,所以在屠格涅夫很小的时候,就对俄国的农奴制度产生了反感。
这种反感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他的作品都深刻地揭露了农奴制度下农奴主表面上的仁慈与文明,而实际却确是残暴不仁。
他在小说《木木》中所描写的乖戾残暴的女地主的形象,就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的。
在小说《木木》中,充满了象征的意味。
比如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力士格拉西姆便是人民的象征。
他满身力量、忠厚热情但却愚钝;小说中的“太太”——女地主是相对立于人民的罪恶的农奴制度的象征,她冷酷无情、暴戾残酷、任性妄为,破坏一切本可以美好的事物;小说里格拉西姆对达吉亚娜和木木的感情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而他也正是一个聋哑人,“聋哑”也是一种象征,这是无言的反抗。
浅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格拉西姆的正直形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屠格涅夫小说《木木》中格拉西姆的正直形象宝羿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俄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国家,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农奴制的强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格拉西姆的人物形象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反抗。
关键词:农奴制;人物形象;格拉西姆作者简介:宝羿(1995-),女,内蒙古自治区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国情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132-011847~1851年,屠格涅夫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因为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将其拘捕。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短篇小说《木木》。
当时农奴制度的种种弊端都暴露出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哀鸿遍野正是当时农奴制的真实景象。
其中主人公格拉西姆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农奴制压迫下的一个小人物。
一、统治阶级眼中的格拉西姆在统治阶级眼里,格拉西姆是个听话的农奴,主人命令他做的事他全照样做了。
当格拉西姆对女主人出的上力气时,女主人是多么的看重他,他起初因为格拉西姆的走而伤心时,完全不是因为出于对他的怜悯,而是因为少了一个又傻又能干的人,文中的最后女主人不但不念格拉西姆的好,还振振有词的说他是白眼狼,女主人为什么不反问一下自己,格拉西姆是为什么离开的,难道不是被他们一点点的逼走的吗?总管加里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两面三刀的人。
加里夫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别人的感受,还在这里冠冕堂皇的为自己辩解。
当女主人命令加里夫把狗送走时,加夫里走到房门口,用拳头敲门,大声叫着:“开门!”,想要弄死木木,以为自己求的安宁,少的这么多麻烦,虚张声势的在门口大吼大叫,但是当顶楼的门一下就打开时。
一向畏惧身材魁伟,力大无穷格拉西姆的他和他那帮佣人立刻连滚带爬地从楼梯上跑下来。
加夫里拉跑在最前头,不禁让人笑掉大牙。
屠格涅夫《木木》中格拉西姆形象浅析

屠格涅夫《木木》中格拉西姆形象浅析摘要:格拉西姆是屠格涅夫小说《木木》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勤劳正直、富有爱心又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农奴。
小说重点表现格拉西姆感情生活和精神世界被摧残、被蹂躏的过程,突出揭示农奴命运的深层悲剧。
关键词:格拉西姆;农奴;灵魂受辱格拉西姆是屠格涅夫短篇小说《木木》的主人公。
格拉西姆是一个聋哑人,他出身农民,从小在田地里面长大,自小就习惯了种田,习惯了乡村生活。
本来是个出色的庄稼人,生就一身的大力气,一个人能干四个人的活。
可女农奴主却硬把他带到了莫斯科,当了看管院子的人,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格拉西姆爱上了洗衣女工塔季雅娜,可专横、任性的女农奴主突发奇想,随意地把塔季扬娜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酒鬼,格拉西姆感到了深深的痛苦。
他在路上捡到了一条小狗,把自己的全部心力用在了这个小生命的身上,小狗成了他唯一的安慰,但好景不长,女主人讨厌木木的吠叫,命令将它处死。
格拉西姆被迫亲手淹死了这个与他日夜相随的伙伴。
这个一向温顺的大力士终于不辞而别,离开女主人的宅邸回乡下去。
屠格涅夫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农奴制度下的小人物,格拉西姆是十九世纪俄国普通劳苦大众的一个代表,他在沙皇封建思想与农奴制的统治之下,进行着悲剧人生的演绎。
格拉西姆是勤劳正直、富有爱心的劳动者格拉西姆爱周围的人,爱自然界,对于土地尤其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他深明事理,有着应付实际事务的智慧。
他勤劳、能干,他“生来就力大无比,一人能干四人的活儿——事情到了他手里就干得特别顺利”。
他对女主人忠心耿耿,到城里后他兢兢业业地参与院子的事务。
他性情严肃稳重,宅邸里的人对他既怕又敬重,他做活时一丝不苟,女主人赞赏他,以致于管家都要让他三分。
他为人正直,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不惜付出痛苦的代价。
格拉西姆讨厌那些不好的事情,他很讨厌喝醉的人,他不喜欢打架,就连公鸡打架他也会看不惯的。
格拉西姆又有着一颗温柔敏感的心,他热烈地爱上了洗衣女塔季扬娜,并固执地用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默默保护她、关爱她,如注视她,给她送围巾;他爱那条捡来可怜的小狗。
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格涅夫木木

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格涅夫木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
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
没有木木的应声。
他走开了。
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
……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
(6分)【答案】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
【解析】答题要求:注意人称(第一人称)、表达方式(描述)写作方向(人物心理活动)。
【考点定位】考查外国小说阅读,强调的是外国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写作实践。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木木 原文

短篇小说:木木俄·屠格涅夫在莫斯科的一条偏僻的街上,有一所灰色的宅子,这所宅子有白色圆柱,有阁楼,还有一个歪斜的阳台。
从前有一个太太住在这儿,她是一个寡妇,周围还有一大群家奴。
她的儿子全在彼得堡的政府机关里服务,她的女儿都出嫁了。
她很少出门,只是在家孤寂地度她那吝啬的枯燥无味的余年。
她的生活里的白天,那个没有欢乐的、阴雨的日子,早已过去了;可是她的黄昏比黑夜还要黑。
在所有她的奴仆当中最出色的人物是那个打扫院子的人盖拉辛。
他身长十二维尔肖克,体格魁伟像一个民间传说中的大力士,生下来聋哑。
太太把他从乡下带到城里来,在村子里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里,跟他的弟兄们不在一块儿,在太太的缴租农人中间,他算是最信实可靠、能按时缴租的一个。
他生就了惊人的大力气,一个人做四个人的工作,他动手做起事来非常顺利;而且在他耕地的时候,把他的大手掌按在木犁上,好像他用不着他那匹小马帮忙,一个人就切开了大地的有弹性的胸脯似的,或者在圣彼得日里,他很勇猛地挥舞镰刀,仿佛要把一座年轻的白桦林子连根砍掉一样,或者在他轻快地、不间断地用三俄尺长的连枷打谷子的时候,他肩膀上椭圆形的、坚硬的肌肉一起一落,就像杠杆一般——这些景象看起来都叫人高兴。
他的永久的沉默使他那不倦的劳动显得更庄严。
他本来是一个出色的农人,要不是因为他这个残疾,任何一个女孩子肯嫁给他。
……可是盖拉辛给带到莫斯科来了,人家还给他买了靴子,做了夏天穿的长裾外衣和冬天穿的羊皮外套,又塞了一把扫帚和一根铁铲在他的手里,派他当一个打扫院子的人。
起初他很不喜欢他的新生活。
他自小就习惯了种田,习惯了乡村生活。
他由于自己的残疾一直跟人群隔离,长大起来,又聋又哑,而且气力很大,就像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的一棵树。
……他给人带进城市以后,倒不明白要怎么办了,他发闷,发呆,就好像一头很壮的小公牛在发呆那样。
这头牛在那块茂密的青草长到它肚皮一般高的牧场上嚼草,忽然让人牵走了,放在铁路的货车上,啊,它的结实的身体一下子让煤烟和火花包住了,一下子又是一股一股的水蒸气淹没了它,它给拖着向前飞奔,跟着隆隆声和尖锐声飞奔,飞奔到哪儿去呢——只有上帝知道!盖拉辛自来作惯了农人的苦工,所以他把这个新职务需要他干的活并不当作一回事;每天只花半个钟头他的活就干完了,他便又站在院子中间,张开嘴,出神地望着所有过路的人,好像他想从他们那儿得到一个可以说明他这个莫名其妙的处境的解答;或者他就突然跑到某一个角落里,把手里的扫帚和铁铲掷得远远的,自己头朝着地扑下去,在地上躺几个钟头,连动也不动一下,仿佛是一头关在宠里的野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阅读答案屠
格涅夫木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
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
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
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
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
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
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
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
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
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
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
遍半个莫斯科了。
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
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
没
有木木的应声。
他走开了。
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
没有人讲一句话。
……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
(6分)
【答案】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
【解析】答题要求:注意人称(第一人称)、表达方式(描述)写
作方向(人物心理活动)。
【考点定位】考查外国小说阅读,强调的是外国小说的叙事角度和
写作实践。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6分)
【答案】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
【解析】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考点定位】考查外国小说鉴赏,强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