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规划和区域开发
(第46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考纲要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2)三大自然区特点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划分(组成省区)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
浅析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发展

浅析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成为当前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国土空间规划是以国土资源为基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区域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国土资源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农村空间规划以及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几个方面对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进行浅析。
国土资源规划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统筹考虑国土利用、土地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等诸多因素,合理规划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和空间开发布局。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合理稳妥进行资源开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加强对耕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重要资源的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还要加强对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的划定和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城市空间规划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功能区划,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动城市内外部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的承载能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还要注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村空间规划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规划农村空间布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要推动农村空间重新布局,积极引导人口流动,推动农村资源的集中配置;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活品质。
还要注重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态安全和健康。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环境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保护区划划定,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保护区等生态重要区域的保护;要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区域国土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

经济管理65区域国土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李 睿 利川市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摘要:近些年来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对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的利用情况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土地资源对一个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规划与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本文针对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优化区域国土资源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措施。
希望可以对我国的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1-0065-01前言区域国土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更好的开发现有的土地,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区域国土资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发展的现状是本应该作为耕种和林地的土地资源却用来建设开发,使得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得不到保障,这种不均衡的现状会直接影响周围的环境。
一、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缺陷1.区域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不符合区域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差别较大时我国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1]我国区域国土资源在规划的过程中不是单一的城市规划或者总体规划。
而是这两种规划的统一。
虽然原则上这两种规划是应该互相适应、基本一致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种规划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达到一致。
这就使得在执行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
由于近些年建筑用地逐渐增加,使得一些耕地和林地变成了建筑用地,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耕地和林地的面积都在不断地缩小,起不到原本的改善环境的作用。
一个地区的林业资源不够,在遇到一些环境问题不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而且树木还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
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旦树木数量大幅度减少,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在解决的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是非常多的,而且环境问题治理起来的期限比较长,治理效果也不理想。
资源环境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资源环境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有效管理、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和维护国土资源环境,提高国土经济效益,制定、调整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划导则。
然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通过资源环境经济学视角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一、资源环境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影响以及如何优化经济活动的一门学科。
在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也要结合资源环境经济学视角,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
资源环境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是国土空间经济发展的基础。
资源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开发对环境的破坏,还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应牢记资源为基础、绿色发展为方向,注意保护重要资源,合理利用一般资源,限制非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该同等重要,这需要明确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责任体系。
建立环境责任制度、环保设施和治理技术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措施,而在规划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确保国土空间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开发要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相关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优化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以支持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整体产业水平。
4. 经济效益:国土空间开发必须关注经济效益。
合理利用和开发国土空间资源,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1. 技术和数据问题: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然而,技术更新快,数据缺乏统一性,这就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联动,整合信息资源和技术力量,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国土资源部三定方案

一、背景介绍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资源,其合理利用和管理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管理国土资源,国土资源部推出了三定方案,包括国土规划、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规划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是指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的总体规划。
国土规划的目标是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障国家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土规划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资源状况和发展需求,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国土空间分区国土空间分区是将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城市发展区、农业区、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
不同功能区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通过合理划定国土空间分区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2.2 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国土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
国土规划的发展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要求,确保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重点项目和措施在国土规划中确定一些重点项目和措施,重点支持和推动一些重点项目的开展,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工程等。
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国土规划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对国土上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国土规划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土地收储和供应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土地利用规划,组织土地收储和供应工作。
通过土地收储,国土资源部可以掌握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供应情况,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3.2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和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
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资源,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发展需要,国土资源规划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国土资源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划,更是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国土资源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进行综合而系统的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可以有效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国土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加强国土资源规划,促进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问题提出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实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规划的混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有效地规划和管理国土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呢?如何更好地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呢?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深入探讨和解决。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国土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从理论到实践,从现状到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2. 正文2.1 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国土资源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国土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土资源规划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什么是国土空间设计理念

什么是国土空间设计理念国土空间设计理念是指在实现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手段实现国土空间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
国土空间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总体性原则:国土空间设计要从整体上考虑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的统筹规划。
2. 区域性原则:国土空间设计要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确定合理的区域功能布局和发展模式,实现各区域协调发展。
3. 社会性原则:国土空间设计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乡村的生活、工作和环境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 生态性原则:国土空间设计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5. 创新性原则:国土空间设计要积极创新理念和方法,引领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6. 可行性原则:国土空间设计要考虑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的实施和效果。
国土空间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国土空间设计要通过区域开发规划、城市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具体措施,实现国土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设计的核心是实现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形成合理的区域功能结构和城乡空间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设计还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保护生态资源,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国土空间设计理念是一种综合性、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旨在实现国土空间的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土资源部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管理的工作报告

国土资源部门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管理的工作报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需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提升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报告将对我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
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合理调控国土空间布局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部门着力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推进区域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1.区域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在区域国土空间整体规划方面,我部门充分发挥区域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划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制定并实施区域国土空间整体规划。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合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除了区域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外,我们还加强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针对特定的区域和领域,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我们注重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切实提高专项规划的质量。
二、强化资源管理与保护资源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管理和保护资源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部门积极推进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对资源的科学评估、合理开发和严格保护。
1.科学评估资源潜力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我们加强了对资源潜力的科学评估工作。
通过开展资源勘查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类资源的分布、质量和数量,为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推动资源合理开发在资源合理开发方面,我们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资源开发的合理、安全和高效。
加强对开发项目的审批和监管,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加强资源保护工作为了保护资源,我部门重点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保护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强化环境质量监管;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强对耕地、林地、水域等重点资源的保护力度。
三、推进国土空间管理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土空间管理需求,我部门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管理改革,加强对国土空间的综合管理和整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年,国土资源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
坚持“有保有压”,保障了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的用地。
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了用地结构的调整。
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勘查。
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
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新成果。
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全面清理和偿还拖欠、截留、挪用的征地补偿费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海洋、测绘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土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44.43万公顷,园地1128.78万公顷,林地23504.70万公顷,牧草地26270.6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
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0.77%,园地增加1.86%,林地增加0.46%,牧草地减少0.15%,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48%,交通运输用地增加4.10%。
全国耕地净减少80.03万公顷。
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4.51万公顷,灾毁耕地6.33万公顷,生态退耕73.2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56万公顷。
另外,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77万公顷。
生态退耕的面积中,包括退耕还林69.54万公顷,还草3.72万公顷,还湖0.03万公顷。
生态退耕仍是耕地净减少的主要因素。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26.78万公顷。
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2.5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5.65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2.55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07万公顷。
新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75个,建设规模61.51万公顷。
其中,土地整理51.45万公顷,占83%;土地复垦4.05万公顷,占7%;土地开发6.01万公顷,占10%。
新增耕地14.9万公顷。
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实现了数量上的占补平衡,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配套文件。
主要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意见》、《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征地制度改革。
认真组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严把新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关;积极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检查和清欠耕地补偿费工作;征地管理实行必须执行规划计划、必须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必须补偿安置费足额到位才能动工用地、必须公开征地程序和费用标准及使用情况的“四个必须”;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落实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要求,各地普遍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优先保证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
暂停审批农用地转用期间,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重点急需项目2256个,涉及农用地面积12万公顷;国务院共批准重点急需用地项目217个,批准建设用地43795公顷(其中耕地27521公顷);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批准用地项目占全国项目总数的47%。
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7.87万公顷,出让价款5894.14亿元。
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5.21万公顷和3253.68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29.2%和55.2%。
二、矿产资源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5处,其中能源矿产24处,黑色金属矿产5处,有色金属矿产47处,贵金属矿产1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1处,化工原料矿产8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04处,其他水气矿产2处。
有56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0.98亿吨,天然气3802亿立方米,原煤96.54亿吨。
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其中,煤炭产量19.56亿吨,原油产量1.75亿吨,天然气产量407.7亿立方米,铁矿石产量3.10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430万吨。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西气东输主力气源、我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克拉2气田建成投产。
新疆阿舍勒铜矿、青海德尔尼铜矿等一批大型金属矿山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
全国初级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400亿美元。
主要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其中,原油进口12272万吨,比去年增长34.7%;铁矿石进口20799万吨,比去年增长40.4%;锰矿石进口465万吨,比去年增长62.6%;铬铁矿进口217万吨,比去年增长21.9%;铜矿石进口288万吨,比去年增长7.9%;钾肥进口743万吨,比去年增长13.1%。
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及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年共批准颁发勘查许可证12793件,其中石油天然气323件;颁发采矿许可证42589件,其中石油天然气采矿权38件。
全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41件,新发涉外采矿许可证71件。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继续推进,矿业权管理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首次突破30亿元。
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出让探矿权614件,出让价款7.02亿元。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出让采矿权13390件,出让价款42.99亿元。
首批设置19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
钨矿等优势矿产继续实行总量控制。
矿产资源执法监察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查处案件15514件,结案14694件,吊销勘查许可证6个,吊销采矿许可证441个,罚没款2.22亿元。
三、海洋资源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2841亿元。
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2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呈上升趋势,达到 3.90%。
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30:24: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
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沿海地区有近10%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达2107.6万人,涉及国民经济16个门类,165个行业小类。
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4116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1%;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0.0%。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5%;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2417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8.8%;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6.7%。
海洋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新颁布了《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规定》、《委托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管理办法》、《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等。
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5145本,确权海域面积16.9万公顷。
开展“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全年共进行各类执法检查25992次,发现违法行为2627起,做出行政处罚决定1399件。
首次在近岸海域设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
开展海域分类定级试点工作,完善有偿使用制度。
海洋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因风暴潮、赤潮和海浪等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上年减少约33%。
四、宏观调控与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落实国务院关于继续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暂停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各类规划修改、暂停新批县改市(区)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要求,严把土地闸门;停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项目以及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土地供应;积极为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做好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全国基本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季报制度。
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
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总数的70%;压缩规划面积249万公顷,占全部开发区规划面积的65%;退还农民耕种面积26.17万公顷。
五部委联合审核通过向社会公布并恢复供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通过规划审核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43个。
会同有关部委清查81962个新上项目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土地面积3.65万公顷;对停建、暂停并限期整改及取消立项的7077个项目,分别采取了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后续供地、停止发放土地证、收回土地等处置措施。
清理出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123.29亿元,中央金库已追缴入库37亿元。
清理偿还1999年以来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用175.46亿元。
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5078件,审结案件83806件,罚没款19.1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6352.56公顷。
有977人受党纪政纪处分,6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五、国土资源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41.32万平方千米,修测面积23.52万平方千米;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6.1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2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化探调查0.94万平方千米;1:5万航空遥感调查2.04万平方千米;海洋地质调查多道地震测量0.18万千米,重力测量1.60万千米,多波束测量1.10万千米,高精度航磁测量62.40万千米。
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28.91万平方千米,圈出了一批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区,查明了部分地区土壤营养元素丰度。
3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示范工作启动。
完成1:1万土地资源监测53.69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调查53.70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评价39.52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市场调查3.86万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