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2014江苏省高考满分记叙文及点评

2014江苏省高考满分记叙文及点评

2014江苏省高考满分记叙文及点评2014江苏省高考满分记叙文及点评2014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李彬按:以下记叙文,不一定都是非常优秀,只是阅卷专家组感到新鲜。

通过人景、物景、事景、场景来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看法,是生活化文化作文必然的呈现方式。

但呈现过程的文学化,是高考记叙文区别小学生和初中生记叙文的关键要素。

这也是为什么文化作文是将文化价值观,通过文学的方式呈现的道理。

理解这一点,就懂得为什么文化作文将描写、叙事的基本功,作为小学和初中的重点训练,而将记叙文到小小说和散文化的训练,作为序列层级来打造。

同时描写的真实感与细节感、情景化与诗意化,叙事的生动性与曲折性,一直是作为文化作文生活化训练重点提升。

理由皆在于此。

获得满分的第一篇作文是我校高三(30)班周响同学《青春万岁》,在此向周响同学表示祝贺!向教学周响同学高中语文的祁利莹老师、董健老师表示祝贺。

青春万岁江苏一考生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

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细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

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底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

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文题呈现】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

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

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留恋,有人继续攀登。

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津】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若审题立意不当,行文便“南辕北辙”。

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意义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

涉及多人或多事的材料,有几个人和事就可以从几个立意角度;同一件事也可能有多“因”,有几个“因”,就有几个立意角度;同一件事往往还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和全面的视角立意。

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由果溯因,提炼出多个观点。

这则材料涉及上山游客和下山游客两类人,上山游客中有的停留在山脚,有的止步山腰,有的抵达山顶;下山游客有的说山上风景好看,有的说不好看。

上山游客两次问下山游客山上风景好不好看。

下面,笔者就以上述材料为例多角度分析,并拟出标题以供参考。

一、从上山游客角度思考1、留在山脚、山腰的游客:他们为什么留在山脚、山腰?可从正面立意:(1)道听途说,轻信他人,而不亲身体验,就永远无法登上山顶。

拟题:≪道听途说不可取≫(2)留恋、满足于山脚、山腰的美景,停滞不前,就永远无法登上山顶。

拟题:≪不要迷恋山腰的风景≫。

也可从反面立意:(3)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山顶呢?有风景的地方,就是心灵可以安放的地方。

人生如登山,不在乎是否抵达山顶,在乎的是那份悠然赏景的心情。

拟题:《悠然赏景又何妨》。

(4)山脚、山腰的景色也很美,如果说欣赏到美景是成功,那么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体验到成功。

拟题《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风景》。

2014年江西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及下水作文4页word

2014年江西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及下水作文4页word

2014年江西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及下水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写作分析】第一步:读试题,定性质――材料作文。

第二步:读要求语,定文体――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第三步:根据材料语和提示语,解读出材料语的意旨,为确定中心论点作准备。

用一句概括材料语的意旨:在课内外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探究。

得出材料语的寓意,实际上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四步:定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

上面的意旨就可以作为中心论点,但是,有的意旨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还要加以提升一下。

中心论点:在课内外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探究。

第五步:得话题词根据中心论点,提取出话题词。

得话题词的目的,是为拟标题作准备。

注意:1.最好得出两个字的词。

2.这个词,是有话题性质的,最好不含观点。

如果含了观点,对下面的拟标题不利。

3.这个词必须涵盖中心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高度浓缩。

提取话题词:在课内外学习中,我们必须学会探究。

这样,这个材料作文就化简为话题作文。

第六步:拟标题根据中心论点,对话题词“探究”进行拓展和延伸,使之成为标题。

注意:1.标题不能超过8个字,最好在4―7个字。

2.标题要有鲜明的观点,因为它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标题的观点要符合材料语的意旨方向。

4.标题中要有话题词两个字。

(有时可以取其同义词)根据中心论点,对上面的话题词“探究”拓展延伸:学会探究学习、懂得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不可弃等等。

话题词不含观点,标题要观点鲜明,要符合材料语的寓意方向,这个标题将成为作文的中心论点。

2014年高考常用文体突破:记叙文写作指导

2014年高考常用文体突破:记叙文写作指导

2014年高考常用文体突破:记叙文写作指导高考常用文体突破:记叙文写作指导记叙文,即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

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但相对于记叙、描写来说,其他表达方式都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高考中,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写记叙文呢?一是考生自己擅长写记叙文,就选择写记叙文;二是试题适合写记叙文,就写记叙文,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忧与爱”,就比较适合写记叙文;三是试题要求写记叙文,就写记叙文。

技法指导一:叙事清晰完整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必须做到清晰完整。

清晰,指叙述的条理性;完整,指叙述事件要体现出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要达到清晰完整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条明晰的叙事线索,并按照线索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

叙事类文章安排线索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以时间为序。

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叙写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如写一天,从早晨、中午写到晚上;写一个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写到老年;写一件事,从发生、发展写到结束。

这样写事情,可以使经过有头有尾,文章脉络清楚,层次井然。

以时间为序作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二要学会彩线串珠,用一条红线把所有的材料贯串起来,做到脉络贯通、头绪清楚;三要巧设悬念,灵活穿插,运用先抑后扬、疏密相间、张弛结合等手法,做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免落入记“流水账”的俗套。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日记式”作文,也属于以时间为序的写法,这种文体给作者选材带来了更大的自由,也便于抒写真情实感。

②以空间为序。

文章以空间转移为序,通过对人物在不同地点、场合表现的描述,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或通过对不同地点、方位等发生的事件的描述表现主题。

以空间为序作文时,整体运思上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按作者行踪的先后顺序来写,例如《游了三个湖》《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等;二是按景物所处的空间方位来写,这种写法常见于写建筑物及名胜景观,例如《故宫博物院》《蒲松龄故居》等。

2014年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 (3000字)

2014年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 (3000字)

2014年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高考作文2014-05-06 04212014年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写作策略】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人记事的文章。

主要分为两大类:写人的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

写好记叙文要记住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人的记叙文应该立足于所写的人——对象,确定明确的中心,选取有代表性和来自生活的真实素材,来刻画人物形象,写出人物个性。

写人的记叙文应该紧紧围绕着所写人物,选取对人物的第一印象或最深印象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特征,记事是为了写人服务,写人要注意使用各种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鲜活的人物。

叙事性的记叙文应该立足于写事——选择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事件入笔,以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作为贯穿全文的要素,写出事件的经过,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突出事件的曲折性和内涵性,人物描写属于从属地位,是为事件服务的,写事的记叙文不能把运笔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是:开头(引出事件,渲染气氛)——故事开端(平淡中蕴含矛盾)——发展推进(矛盾产生,初起波澜)——高潮(矛盾尖锐,人物性格充分展示)——结局(矛盾解决,风平浪静)。

目前很多学生不会写记叙文,或者说写出来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因此记叙文的写作要立足于写好一个人或叙好一件事。

写人的记叙文,有两种写作模式:一是集中笔墨写一个人,通过几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或几个特点;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两个人,通过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来突出所写人物对另一个人物的影响和帮助,借助衬托的手法,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

写人时最好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不求全面,面面俱到,只求突出特征,着重写一个局部更能增加人物神韵。

叙事性记叙文,也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集中笔墨写一件事,把一件的具体经过和场景进行详细的描绘;一是简笔勾勒写几件事,几件事表达的是同一个中心或主题。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指导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指导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审题立意指导新课标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

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考生固然可以写“遵守规则”,同时也可以从反面立意,谈“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在竞争中合作双赢”、“规则下的灵活变通”等等。

从学生角度立意:⑴困守规则不如大胆突破。

⑵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⑶把规则当儿戏,就会毁掉游戏。

从裁判角度立意:⑴不守规则,不成游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⑵缺乏规则意识会漠视公平竞争。

⑶有规则才能有自由。

综合立意:⑴与其指责违背规则不如努力完善规则。

⑵既要遵守规则,也要突破并完善规则。

⑶社会的进步需要对规则的质疑、挑战和推动。

1、由规则要求看,可写生活中人人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判定是非的标准。

2、从抱住转身双双通过看,可写面对生活中的矛盾,需要有创新意识去解决问题。

3、从规则的合理性和打破规则看,有些规则未必合理,需要有勇气有智慧去打破。

新课标全国二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谈社会公德:尊重公共秩序、养成良好公德。

2、谈尊重他人,给他人空间:从材料来看,喂食野生动物会让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说明动物有其自身的习性以及生活规律,不应过多的干涉,给它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对待动物要如此,那在教育孩子方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能一味地进行灌输、填鸭,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可能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作文“伸出爱的双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作文“伸出爱的双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语文作文“伸出爱的双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原题再现】(2014大纲全国,21,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

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

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 000元,老王仍欠下4 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

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

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

”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

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

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属于事例型材料作文。

材料紧扣时代特点,关注道德层面,传递正能量,引导考生“立德树人”。

材料较长,信息量大。

命题者给定了材料,但并没有给定话题,甚至也没有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进行立意的提示,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给考生以充分的立意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天马行空。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要“抓关键,析原因,明态度,作拓展”。

首先,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内容。

主人公是老王,主要内容是“打工抵债”。

围绕着这件事,还有两个对象要注意,即医院和老板。

接着是“析原因”。

医院和老板奉献了爱心,帮助处境艰难的老王渡过难关;老王知恩图报,有感恩思想,以打工抵债的形式来回报帮助者,也回报社会。

然后,要“明态度”。

材料中可以看到“爱”以及“爱的流动,爱的传递”;从某种层面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人人付出爱,还要人人懂得感恩。

最后,还要能“作拓展”。

不能只着眼于老王这样的治病感恩,这个社会需要大爱,需要正能量的传递。

因为这个社会并非完美无瑕,所以可以从正面拓展,也可以从反面拓展。

本题立意可以写“大爱”“感恩”“爱的传递”“人间处处有真情”等。

2014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材料作文)(2)

2014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材料作文)(2)

2014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材料作文)(2)
结尾再扣材料,使材料与文章融为一体,同时又体现出文章对材料的引申、丰富和升华。

开头的写法:
先概括引述所给材料的内容,稍作分析引申,马上在第一段的结束处(或另起一段)亮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句。

【参考范例】
①露珠的色彩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变幻,闪耀出锦上添花的动人缤纷;三色堇因为生长的土壤不同而变幻,在不同的土地上绽放出各异的灿烂……大自然尚且懂得美丽因自己的位置而异,生而为人,我们怎能不洞悉其中的道理?
②在枫叶上的露珠,红红地闪烁,多美丽啊!在荷叶上的露珠,苍白地滚动,多凄凉啊!可这美丽,只是露珠凭借枫叶的烧红才得以闪烁;这凄婉,也只是露珠凭借荷光洁白的玉肌才显得动人。

露珠是透明的,没有颜色,只有附着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折射出光彩。

可我们呢?我们有我们的精彩,我们也有我们的色彩!折射的光彩是别人的,自我散发了光彩才是真正缤纷的。

朋友,让我奉劝一句;做真正的自己,莫要做透明的露珠。

④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这首小诗,使我得到启示:一种物质在不同的事物上有着不同的景象。

也就是该从不同的方面看一件事情,所看到的景象会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高考作文2014-05-06 04212014年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写作策略】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人记事的文章。

主要分为两大类:写人的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

写好记叙文要记住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人的记叙文应该立足于所写的人——对象,确定明确的中心,选取有代表性和来自生活的真实素材,来刻画人物形象,写出人物个性。

写人的记叙文应该紧紧围绕着所写人物,选取对人物的第一印象或最深印象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特征,记事是为了写人服务,写人要注意使用各种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鲜活的人物。

叙事性的记叙文应该立足于写事——选择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事件入笔,以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作为贯穿全文的要素,写出事件的经过,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突出事件的曲折性和内涵性,人物描写属于从属地位,是为事件服务的,写事的记叙文不能把运笔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是:开头(引出事件,渲染气氛)——故事开端(平淡中蕴含矛盾)——发展推进(矛盾产生,初起波澜)——高潮(矛盾尖锐,人物性格充分展示)——结局(矛盾解决,风平浪静)。

目前很多学生不会写记叙文,或者说写出来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因此记叙文的写作要立足于写好一个人或叙好一件事。

写人的记叙文,有两种写作模式:一是集中笔墨写一个人,通过几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或几个特点;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两个人,通过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来突出所写人物对另一个人物的影响和帮助,借助衬托的手法,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

写人时最好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不求全面,面面俱到,只求突出特征,着重写一个局部更能增加人物神韵。

叙事性记叙文,也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集中笔墨写一件事,把一件的具体经过和场景进行详细的描绘;一是简笔勾勒写几件事,几件事表达的是同一个中心或主题。

无论是那种格式,所写事情一定是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写作技巧】技巧一:内容丰富,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指的是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件、思想感情都要做到言之有物,换句话说,要具体形象可感。

在记叙文中:“事件叙述完整、描写刻画细腻、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中心”,就是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就是一篇记叙文中有一个清晰明白而且确定不移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内容。

始发于题目——只有先明确题目所蕴含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本次作文题目为“变化”,如何理解变化呢?什么是“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怎么“变化”?“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呢?只有抓住了题目中要表达的中心,才有可能在写作中落实“中心明确”。

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题目中确定的中心来选取切入的点,选取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表达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

技巧二:长于叙事,善于描写在写人和记事的过程中,既要按照时间或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要根据人物塑造和事件进程,注意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乃至环境描写,来塑造鲜活的人物,推荐事件的进程。

技巧三:对比描写,丰富内容在写人和叙事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对比描写的作用,既可以写人与人之间对比,也可以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对比,还可以写同一件事中不同的人的表现对比,这样在对比中突出事件、刻画人物,内容会更丰富。

【范文展示】范文一变化我,是一只外表古老但是却被女主人擦得熠熠发光的大摆钟,和主人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这个家里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二十年前。

我被女主人和男主人小心翼翼的买回家,摆在他们的新房里。

新婚的房子,虽然不豪华,但是被女主人布臵的很温馨,让人感到明亮而宽敞。

而最吸引我眼光的是年轻貌美的女主人,她不仅长得楚楚动人,而且行为举止端庄大方,脾气好的让我都羡慕不已,对丈夫的温柔如水,她的笑容飘荡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像花一样动人,特别是她能写一手好诗,显得浪漫而有才情。

十五年前。

家里最大的变化是多了一位可爱的小宝宝。

她的降临让这个家里增添了无尽的欢笑。

小宝宝在女主人的牵引下,颤颤巍巍地学步,咿咿呀呀地学语;当然在不高兴的时候也会呜呜的大哭大闹,甚至摔碎桌子上的花瓶和玻璃杯。

我看到的最多的场景是:女主人总是抱着孩子,为了哄宝宝睡觉,她在不停的哼唱眠歌。

女主人的身姿也不再像从前那么婀娜妙曼,但她还是那么美丽动人,因为母性的韵味为她增添了一份风姿和美好。

于是女主人的不再有空写一首好诗,而是能唱一口好歌,让宝宝在歌声中静静入睡。

十年前。

家里的最大变化是男主人在女主人的支持下,事业有成。

但是此时男主人却外出连连,在家里自然很难再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笑声。

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每天活蹦乱跳,叽叽喳喳,像一只活泼可爱的百灵鸟。

女主人每天很早起床,为全家做好美味可口的早餐,然后又哄又喊的叫女儿起床。

夏天,她要开车送孩子上学,回家时累的满头大汗。

冬天,她要接孩子放学回家,回到家被冻得瑟瑟发抖。

她没有机会再开口唱歌,但是却能够开得一手好车。

五年前。

家里的最大的变化是基本上见不到男主人的身影了,小女孩已经可以摸到墙上的我了。

小学五年级的她,开始遇到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她的数学就是弄不懂应用题,于是她总是拿着作业本询问女主人。

女主人总是用心的对她进行讲解,直到教会她为止。

久而久之,女主人研究小学生的题多了,她不再开得一手好车,而是做得一手好题。

现在。

孩子已经比女主人高了很多,她有时很懂事地体贴女主人,有时却与她争执不休。

有一次,女儿为了一件小事把门砰地关上,把自己反锁了一天,绝食了一天。

不论女主人如何叫门,女孩都坚决不开。

我在只能听见自己运动的滴答声的房间里,听着主人的叹息声,我发现女主人的脸,天啊,这还是她吗?鱼尾纹已经爬上了眼角,几根银丝垂在耳边,再也不是吹弹可破的肌肤和乌黑柔亮的青丝了。

女主人已经不再年轻,不再美丽,而是开始变得苍老……我多想将我的时针往回拨,可是我不能。

弹指一挥间二十年,我的时针早已转过了不知多少圈,是我,将那个年轻一无所有的男人变成了成功人士,把一个娇媚动人的女子变成了一个面容憔悴的妇人,把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孩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我的功劳。

在我的钟摆晃动间,这个世界都在发生变化,我目睹这些变化,安然自若的、继续走下去……【教师点评】文章能够紧扣题目,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以一只“时钟”作为写作的主体,通过“时钟”的自述,选取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画面,以时间的先后作为顺序,反映“一家人的具体变化”,特别是“女主人的变化”,来写出家庭的变化、男主人的变化、孩子的变化,从而概括出“变化”的本质,那就是“时间的流逝”,带来人生的变化。

开篇运用拟人化手法,从一只钟的角度入笔,以物的眼光来观看人世的变化,构思很新颖,开篇点题。

文章的结尾很有深意,体现出对题目的思考和感悟。

从行文来看,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以女主人在“二十年前”、“十五年前”、“十年前”、“五年前”、“现在”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才是“变化”的本质,通过女主人外形上的变化,揭示时间无情,岁月无情,构思新颖。

文章的中心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每一段都有具体点题的句子,有强烈的扣题意识。

范文二老屋老屋。

很老,很旧,很破。

老屋的木质门在岁月的剥蚀下,已经斑驳,把手上也满是灰尘,轻轻一推,便嘎吱作响。

推开门,那熟悉的味道便又扑面而来。

屋子的角落也已朦胧,透过光线,仿佛可以看到空气中飘飞的尘屑。

老屋的样子与以前相比,破败寂寞。

尽管如此,映入我眼帘的却是记忆中那有我也有你、温暖而又快乐的家。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洪水一般的记忆浮现眼前。

我想你了,老太爷。

来到老屋门口,脚步不由自主的移动,我走过了客厅、餐厅,还有你我的房间,仿佛回到了童年,你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你还记得吗?老太爷。

从前在客厅里,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你拿着我最爱的玩具过来逗我玩。

我高兴得从沙发上跳起来,围着你又蹦又跳的。

你也张开嘴哈哈大笑。

谁知道你笑着笑着,假牙就掉了下来,摔在地上。

两个人都突然愣住了。

我看着假牙,又看看你,再看看假牙,“哇”地大哭了起来。

你那张皇失措的样子,不禁令我哈哈大笑起来。

你还记得吗?老太爷。

小时候我不喜欢喝豆浆,因为它平淡无味;小时候我不喜欢吃油条,因为它又干又硬。

但这是你和老太太几十年来吃的早餐,喝豆浆吃油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所以家人买早餐时总是少不了豆浆和油条。

细心的你发现了我常常不好好吃早餐,结果还没到中午就肚子饿得咕咕叫。

因此你总是在我起床后,往我碗里的豆浆加上一勺糖,再把油条撕成一段一段泡在豆浆里。

等我洗漱完后,刚好豆浆甜了,油条软了,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你也倍感欣慰。

你还记得吗?老太爷。

小时候,我最爱待在你的房间玩耍。

每当你有空闲时,便会表演你的拿手绝活。

一盏灯、一双手、一面墙。

你的手影映在墙上,时而是高飞的雄鹰,时而是敏捷的兔子;时而是狂吠的犬,时而是骇人的蛇……手影在墙上不停的变化,随着你的手的变化,墙上的影子仿佛活了起来,绚丽起舞。

对于小时候的我,这变化无穷的手影,胜过所有的电影。

它是我童年回忆里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每次看到你的手影,我都会高兴得合不拢嘴,而你仿佛是因为我高兴而高兴,也笑了起来。

屋内久久回荡着我们笑声,久久不息……你还记得吗?老太爷。

冬天时,我的窗户蒙上了一层白雾,你便抱着我在玻璃上用手指画画。

一开始是你画我猜。

等白雾用完后,你便轻轻地搂着我唱歌,过了一会儿,窗上便又是一片白茫茫的。

后来,我便学你画画,于是,你画花,旁边便开了一朵小花;你画鸟,旁边便飞翔一只小鸟;你画猪,旁边便躺了一只小猪。

结果画完后,我的手指冻得冰凉,老太爷你便用自己的大手会紧紧握住我的小手,不停地往手心哈气,生怕我冻着了。

老太爷,每次来到老屋门前,就会想到你。

就会想到你的哈哈大笑,想到你的惊慌失措;想到你的豆浆油条,想到你的温柔细心;想到你的动人手影,想到你的精美窗花,想到你的慈祥,想到你的厚爱……如此这一切,随着你的离开,留给我的是我对你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眼前的老屋,依然伫立在风中。

但老屋承载了我与老太爷一起的快乐时光,记载了我和他的快乐,见证了我们的欢笑。

不管时光流逝多么残酷,不管老屋变得如何破旧,老屋都永远都是我记忆中那美好的老屋。

而我记忆中的美好回忆,也将成为宝藏,永远为这幢老屋增添风采。

【教师点评】本文立足于“亲情”这一写作范畴,选取一个很具体的切入点——老屋,回忆一个生命中最为记忆深刻的人——老太爷,来传递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来抒发自己和老太爷之间的亲密无间的感情,表现老天爷对我的爱,表达我对老太爷的思念,中心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