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瘕的辨证论治
症瘕中医诊疗方案

症瘕中医诊疗方案症瘕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疾病范畴,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
症瘕是指在机体内部形成的肿块或肿物,始于腹部,可见于内脏、淋巴结等各个部位。
症瘕的病因复杂,常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困扰、体力透支、痰湿积聚等多种因素。
中医认为,症瘕的形成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失调有关,治疗症瘕需要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是一个针对症瘕的中医诊疗方案。
1.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症瘕患者,需要进行辨证施治。
主要包括:-气滞型:表现为胁肋胀痛,小腹胀满,大便次数减少等症状。
治疗上可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
-瘀阻型:表现为胸腹部肿块明显,且有压痛感。
治疗上可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丹参、益母草等药物。
-湿热型:表现为腹部胀痛、口苦、小便短黄等症状。
治疗上可用清热化湿的方法,如黄连、茵陈、姜黄等药物。
2.药物治疗-治疗症瘕的常用药物有很多,主要包括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川芎、红花等;清热化湿的药物如黄连、茵陈、姜黄等;还有一些能够软坚散结的药物如穿心莲、蚤伞等。
-配伍使用药物可以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来决定,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3.中药内服-可以根据症瘕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中药进行内服。
一般建议使用药物片剂,每次服用3-6克,每日2-3次。
治疗时应坚持连续用药,疗程一般为3个月至半年。
4.中药外敷-对于肿块局部较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外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选用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如穿心莲等,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酒调成糊状,然后外敷于肿块处。
5.饮食调理-症瘕患者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如豆腐、海带、蔬菜等。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肠道通畅。
6.情绪调理-症瘕的发病与情绪困扰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情绪的调理。
可以通过放松身心、适当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减轻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症瘕病中医诊疗方案

症瘕病中医诊疗方案症瘕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常见疾病,主要指的是脏腑中特定的病变或团块。
这类疾病通常会导致气滞、血滞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养生调摄两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辨证施治1.辨证分型:症瘕病辨证分为气滞症瘕、痰瘕症瘕、瘀阻症瘕和寒凝症瘕四种类型。
气滞症瘕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呕吐或嗳气;痰瘕症瘕主要表现为胸腹胀闷、咳嗽痰多;瘀阻症瘕主要表现为胸腹疼痛、紫癜淤斑;寒凝症瘕主要表现为腹胀疼痛、寒凝脘腹等。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来确定病症类型,以便进行精准治疗。
2.调理气机:气滞是症瘕病的主要病机之一,中医治疗气滞症瘕主要通过调理气机来缓解症状。
可以选用柴胡、枳实、香附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和胃的功效。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机畅通。
3.祛除痰浊:痰瘕症瘕的主要病机是痰浊内蕴,导致胸腹胀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痰瘕症瘕主要通过祛除痰浊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用陈皮、枳壳、苏子等药物,具有理气化痰、行滞导滞的功效。
4.活血化瘀:瘀阻症瘕的主要病机是气血凝滞,导致胸腹疼痛、紫癜淤斑等症状。
中医治疗瘀阻症瘕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用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5.温通腑脏:寒凝症瘕的主要病机是寒气凝结,导致腹胀疼痛、寒凝脘腹等症状。
中医治疗寒凝症瘕主要通过温通腑脏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用姜黄、肉桂、艾叶等药物,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二、养生调摄1.饮食调养:症瘕病患者在饮食上应遵循“清淡宜松、细嚼慢咽”的原则,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病变团块的生成。
2.适度运动:症瘕病患者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调理气机,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柔和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症状加重。
症瘕

癥瘕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一、病因癥瘕的形成,多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
常见的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兹分析如下:(一)气滞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中,结成癥瘕。
(二)血瘀多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而入,凝滞气血;或房事不节,余血未净,与邪相搏成瘀;或忧思恙怒,血气不和,皆可致瘀,瘀久则成癥。
《校注妇人良方》云:“腹中瘀血者,有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矣。
”(三)痰湿脾肾不足,阳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胞络,与血气相结,积而成癥。
亦有湿热与血瘀相并结为癥瘕者。
总之,癥瘕形成后,邪气愈甚,正气愈伤,故本病后期往往虚实夹杂,致成痼疾二、临床表现妇人下腹部胞宫有肿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等症状者,即可诊断为症瘕。
二、诊断要点妇女子宫或胞脉、胞络等部位结成包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影想经、带、胎、产诸证。
临床上可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疼痛、闭经、血崩、漏下不止。
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证。
为了及早防治,要求早期诊断、早期发现。
如癥瘕发展缓慢,按之柔软活动者,多属善证,预后较好;如癥瘕伴疼痛有长期出血,或带下,且有臭气,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黯者,多为恶证,预后不良。
三、辩证施护(一)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二)癥瘕体弱伴有阴道出血及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三)观察癥瘕发生的部位、大小、性质、活动度、压痛、时间、崩漏、带下、发热等症状的变化,应详细记录。
(四)若见病人突发腹部剧痛、恶心、呕吐,甚则面色苍白,肢冷出汗,血压下降,脉细数,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手术的准备工作。
(五)临症处理①炎性包块可用中药腾或热敷或煎水保留灌肠,经期停用。
②气滞者遵医嘱服香棱丸等药,以行气导滞、活血消瘀,药后观察下腹胀满缓解情况。
经典古籍对妇科症瘕辨证论治的浅析

经典古籍对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浅析标签:妇科癥瘕;经典古籍;辨证论治癥瘕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妇科疑难杂症之一,以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之为癥瘕。
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癥属血病,瘕属气病,但临床常难以划分,故并称为癥瘕[1]。
癥瘕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
且流行病学显示,属于中医瘕范畴的某些生殖系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等疾病的患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2~3]。
本文求本溯源,力从经典古籍中探索妇科癥瘕主要治法的形成脉络,以求予妇科癥瘕的临床辨证思路有新的启示。
1活血化瘀是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根本“女子以血为本”,“血以活为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三国志·华佗传》),经又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说明血是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血忌涩,血涩则百病生。
中医治病以病机为主,即以证为主,抓住病机,辨证准确,效若桴鼓。
血瘀是妇科癥瘕的基本病机。
正如清·萧博《女科经纶》“风冷饮食与血气相结,风冷入腹与血相结,血之所为,精聚癥瘕皆属血病”。
又沈金鳌《妇科玉尺》所说:“要之妇人积聚之病,虽属多端,而究其实,皆血之所为”。
活血化瘀是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根本,而活血化瘀当首治其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仁斋直指方论》曰“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滑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说明了气病易至血瘀,血瘀易至气病,二者互为因果。
张景岳指出:“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然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
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
王清任《医林改错》说“积聚一症,气无形则不能结块,结块者,比有形之血也”,认为癥瘕痞块的形成,应以血瘀立论,治疗妇科癥瘕突出血瘀辨证治疗,自创少腹逐瘀汤。
2痰瘀同治是妇科癥瘕辨证论治的主要大法《灵枢·百病始生》“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成矣”首先提出痰瘀相关理念,至朱丹溪在其《丹溪心法·痰十三》中曰:“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中最早形成癥瘕痰瘀同病的概念。
癥瘕中医辩证论治

癥瘕中医辩证论治妇人胞中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者。
称为症瘕。
症与瘕,按其病变性质有所不同。
症,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但就其临床所见,每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症,因此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故前人每以症瘕并称。
《广韵》曰:“癥,腹病也。
《说文》曰:“瘕,女病也。
”症瘕一证,泛指一切腹内结块,临床上以妇女为多见。
正如《徐灵胎医书全集·医学源流论。
妇科论》中所指出的:“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并多癥瘕之疾,其所以多癥瘕之故。
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
”所以妇科立专章讨论。
主要是指子宫、胞脉,胞络及冲任脉等部位发生的结块或伴疼痛的疾患。
症与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癥瘕》篇曰:“症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与脏气搏结坚牢,虽推之,不移,名曰症。
“瘕者,假也。
其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
”明确地指出了症与瘕在症状上的区别。
但因其病形相类,难以截然分开,且瘕聚曰久。
由气及血,病情发展,每多成症,故临床上每多症瘕并称。
与症瘕一名相类的有积聚,《景岳全书。
杂证谟。
积聚类》曰:“积者。
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由此言之,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
故不移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从其包块的质地言之,积同症类,为有形可征;聚与瘕似,聚散无常,故又有症积、瘕聚之名,但症瘕发生于下焦为多。
在症瘕积聚的分类方面,古人论述颇详,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说。
《证治准绳·女科·积聚症瘕》篇中概括地说:“古方有五积六聚七症八瘕之名,五藏之气积名曰积,故积有五;六府之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
……若夫七症八瘕则妇女居多。
”五积六聚之名最早见于《难经》,所谓五积者,即心之积曰伏梁,肺之积曰息贲。
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肾之积曰奔豚。
症瘕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优化诊疗方案二、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疾病名称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癥瘕。
(二)西医疾病名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三、诊断依据1、症状:小腹有包块,或胀,或满,或痛。
2、按照中医望闻问切四诊顺序检查:重点检查面色红润,苍白,无华,晦黯;舌质红,紫黯,淡胖;舌苔薄白,苔厚而干,白腻,黄腻;脉象沉弦,沉涩有力,弦滑数等。
3、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1)妇科检查盆腔可触及炎性包块,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等病变(2)实验室检查:宫颈活组织检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性刮宫,红细胞沉降,甲胎蛋白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病理检查等。
(3)其他检查血常规,B超,内窥镜,胸部X线平片。
(4)中医证候分析:1.寒凝气滞证:少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少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2.气滞血瘀证: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暗,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3.痰湿郁结证:小腹或少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时或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延期,甚或闭经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4.毒热瘀阻证:小腹或少腹有包块,拒按,小腹或少腹及腰骶部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臭秽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四、治疗措施(一)基础治疗措施1、癥瘕护理常规2、分级护理3、饮食禁忌(禁辛辣,油腻之品)4、完善辅助检查包括血液生化,尿液分析,肿瘤标志物,CT,核磁等。
5、与护理部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6、病情较重者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确定综合治疗方案。
7、中西医综合治疗配合外治法及针刺疗法。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型症状: 小腹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
症瘕_精品文档

子宫肌瘤
最常见的妇科良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瘤。 由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增
生构成的肿物。 分类:肌壁间肌瘤 、浆膜
下肌瘤、粘膜下肌瘤 好发年龄:30~50岁。 症状: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不孕(34~40%)
卵巢畸胎瘤
属于生殖细胞肿瘤。由多胚 层组织构成。
成熟畸胎瘤为最常见的卵巢 良性肿瘤,又称“皮样囊 肿”。
色黄如脓,或赤白相杂;
全身证候:湿热瘀阻证候。
舌脉: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木通、茯苓。
大黄牡丹汤:大黄 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4、肾虚血瘀证
妇科证候: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 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 反复流产;
输卵管积液(慢性炎症) 陈旧性异位妊娠包块
鉴别诊断
妊娠子宫 尿潴留(癃闭) 妇科良性癥瘕病种之间的鉴别
子 宫 肉 瘤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癥瘕,首先选择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范围。
其次辨证,分虚实: 实证—邪实正未虚 虚证—邪实正已虚
治疗: 行气活血、化痰除湿,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1、气滞血瘀证
好发于20-40岁 肿瘤可含外、中、内胚层组
织,腔内为油脂、毛发、骨 质等。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多见于25-45岁育龄妇女 症状:渐进性痛经,性
交痛,不孕,月经过多、 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 血等。
体征:子宫后倾固定, 宫骶韧带结节、触痛, 附件囊肿
(巧克力囊肿)
输卵管包块
3、湿热瘀阻
经行产后 胞脉空虚 湿热之邪 入侵
与余血相结
症瘕

癥瘕
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大抵癥属血病,瘕属气病。
但气血密切相关,癥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癥瘕。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属于癥瘕。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肿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以及炎症性包块,均属中医癥瘕范围。
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别,以子宫及卵巢的肿瘤为多见。
本节讨论良性癥瘕。
1、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组织间。
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正常出血。
2、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T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及性质。
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
常见的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成。
癥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
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
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
良性肿瘤癥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癥块不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癥块坚硬,固定不移。
本病的治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
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
新病体质较强者,宜攻宜破;久病本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随证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瘕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是按包块的性质、大小、部位、病程的长短、兼症和月经情况辨其在气在血,属痰湿还是热毒。
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轻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
但又必须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久暂,酌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法,随证施治,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地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
诊断明确的内生殖系统肿瘤,可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气滞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沉弦。
证候分析:瘕乃气聚而成,故小腹有包块,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或上或下,气滞则痛,气散则止,故时痛时止,痛无定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气滞冲任失司,则月经不调。
舌红,苔薄,脉沉弦,为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举例:香棱丸(《济生方》)。
木香、丁香、三棱、莪术、枳壳、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方中木香、丁香、小茴香温经理气;青皮疏肝解郁,消积行滞;川楝子、枳壳除下焦之郁结,行气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瘕散结;朱砂护心宁神。
血瘀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面色晦黯,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积结,气血不畅,故小腹有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瘀阻脉络,肌肤失养,则肌肤少泽,且面色晦黯;瘀血内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干不欲饮;瘀阻冲任,甚则血不归经,故经期错后,或淋漓不止。
舌紫黯,苔厚而干,脉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破瘀,散结消证。
方药举例: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等分。
研细末,炼蜜为丸。
方中用桂枝温通血脉,芍药行血中之滞以开郁结,茯苓淡渗以利行血,与桂枝同用能人阴通阳,丹皮、桃仁破瘀散结消瘕。
若积块坚牢者,酌加鳖甲、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瘕;疼痛剧烈者,酌加延胡索、莪术、姜黄以行气活血止痛;小腹冷痛者,酌加小茴香、炮姜以温经散寒;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酌加三七粉、炒蒲黄、血余炭等化瘀止血。
若血瘀甚者,兼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用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
本方重在取其虫类搜剔脉络,祛瘀消瘕。
痰湿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或时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胸脘痞闷,时欲呕恶,经行愆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积而成证,则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
时或作痛;痰饮内结,则胸脘痞闷;痰阻中焦,则恶心泛呕;痰湿阻于冲任经脉,则月经愆期,甚或经闭不行;湿痰下注,则带下量多,色白粘稠。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为湿痰内阻之征。
治疗法则:除湿化痰,散结消瘙。
方药举例: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
半夏、橘皮、茯苓、当归、杏仁、桂心、槟榔、甘草。
方中杏仁、陈皮、槟榔行上、中、下三焦之气滞而化痰结;半夏、茯苓除湿化痰,降逆止呕;桂心、当归温经活血而消瘕;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除湿化痰,消结散瘕之效。
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酌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若兼血滞者,用三棱煎(《妇人大全良方》)。
三棱、莪术、青橘皮、半夏、麦芽。
上药用蝇醋六升煮干,焙干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汤下。
痰积多,姜汤下。
方中三棱、莪术理气活血消瘕,青橘皮、半夏、麦芽行气燥湿化痰。
毒热型
主要证候: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或五色杂下,可伴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结而成瘕瘕,故小腹有包块拒按,下腹及腰骶疼痛;湿热蕴结,损伤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故带下量多,色黄臭秽;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又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故经期提前或延长,经血量多;瘀血内停,气机不畅,经前血海盛满,故经前腹痛加重,烦躁易怒;毒热壅盛,营卫不和,故发热口渴;热邪伤津,故便秘溲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湿热毒邪内蕴之征。
治疗法则:解毒除湿,破瘀消证。
方药举例:银花蕺菜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加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皂角刺。
银花、蕺菜、土茯苓、炒荆芥、甘草。
方中金银花、土茯苓、蕺菜、炒荆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赤芍、丹皮、丹参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皂角刺行气破瘀,消瘕散结。
若小腹包块疼痛,兼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五色带杂下,臭秽难闻,疑为恶性肿瘤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消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