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

合集下载

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一、学者对城中村的定义我国对于城中村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有关城中村的概念和提法目前还不完全统一。

根据文献可以看出,城中村被约定俗成地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政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早期研究把城中村称为:都市里的村庄(李增军,1 995)、都市里的乡村(田莉,1 998)、城市里的乡村(敬东,1 999)等,房庆方(1999)开始称其为“城中村”。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才逐渐统一为“城中村”这样的提法。

城中村研究开展时间短,国内的研究者依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重点,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了描述。

①从建筑布局角度认识城中村。

认为城中村是一种介于传统农村聚落单家独户的单层住宅和城市多层建筑之间的不伦不类的现象,具体就是建筑密度高、层次低,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规划,各种用地犬牙交错、杂乱无章,村屋密布犹如蜂房,道路狭窄曲折、不成系统。

②从人口学的角度认识城中村。

认为城中村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很少;流动人口集中,人日职业成分复杂;居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意识,小农思想严重。

③从城中村引起的社会闯题角度,认为城中树治安混乱,社会问题众多,具有浓厚的农村社会特征,又存在严重的城市病。

④通过比较城中村与城市及农村的经济方式的不同,认为城中村具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第三产业比较发达,村民以出租房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分析国内外研究者对城中村的研究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认为,城中村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位于城市的边缘区,总体上还是农村社区。

比较著名的观点是:张建明(1998)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李钊(2001)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村庄划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就是城中村;李培林(2002)教授认为城中村是存在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李俊夫(2004)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李诚(2005)年认为,城中村不仅是空概念,更是社会经济概念,它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人员身份及管理方式等方面依然传承农业社会特点的农村聚落点。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者:袁燕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城中村”是我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有现象,在其他国家很少出现类似情况,加上城中村现象出现时间不长,国外学者尚没有针对中国城中村做专门的系统性研究。

虽然国外城市不存在本质上与我国“城中村”完全相似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述,如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窟、都市村庄等。

关键词:城市蔓延;城市边缘带;贫民区;都市村庄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1.城市边缘带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地带概念的学者。

他在1936年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研究柏林城市地域结构时发现,某些原属于城市外围的地区,但被城市的扩展所侵吞,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他将这一地域称为城市边缘带。

安德鲁斯在1942年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它包括路易斯所说的城市边缘带,认为这才是整个城乡过渡带。

普莱扭于1968年根据安德鲁斯的思路,明确定义“乡村—城市边缘带”,即这是一种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nater首次把将城乡边缘带的传统形态学研究与城市建设周期、地理理论及社会资本相联系,探讨城乡边缘带的空间结构及演变机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Cnater和wheatley又开始注意到传统城乡边缘带研究己经不能适应地区的功能变化,于是提出了新的视点和方法:(1)城市边缘带不能只理解为城市地域内的一种独特景观类型,它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独特区域,其特征既不像城市,也不同于乡村,土地利用具有综合性;(2)应从多方面研究城乡边缘带的演变,特别注重城乡边缘带人口和社会特征的城乡过渡性。

2.城市蔓延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化区域向未城市化地域的(与其规模)不相称的扩张其特征是在城市边缘大片的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的住宅开发,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

城中村改造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城中村改造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02
城中村改造产业的现状分 析
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
政府主导模式
合作开发模式
政府作为改造主体,负责制定改造计 划、筹措资金、组织实施等,通过拆 迁、安置、重建等方式实现城中村改 造。
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城中村改 造。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负责筹 措资金、组织实施等,共同完成改造 任务。
市场运作模式
06
结论与建议
对城中村改造产业的总结
城中村改造产业在近年来得到 了快速发展,成为城市更新和
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城中村改造产业的发展对于提 升城市形象、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
意义。
城中村改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土地权属 问题、资金筹措问题、拆迁安 置问题等。
改善居民生活
城中村改造可以改善居民 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 感。
城中村改造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城中村改造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 世纪80年代。
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政府对城市更新的重视,城中村改 造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城中村改造将 继续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失败案例:XX城中村的改造困境
改造困境
XX城中村位于城市边缘区域,由 于地理位置偏远、历史遗留问题 等原因,改造面临诸多困难。
问题分析
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资金不足、拆 迁难度大、居民安置困难等问题 ,导致改造进程受阻。
失败教训
XX城中村改造的失败教训在于缺 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执行,同时政 府支持力度不足,未能妥善解决 改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城中村改造产业的人才问题
01
人才短缺

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主要指的是城市中老旧、破败、低矮的村落区域。

由于快速的城市发展和农民工流动,城中村成为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差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和城市管理的难题。

因此,本报告旨在调查和研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1.城中村存在的问题a)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中村的供水、供电、通道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b)居住条件差:城中村房屋状况极差,居民的居住环境不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c)环境污染严重:城中村周边环境脏乱差,垃圾围村、污水污染、道路塌陷等问题严重。

d)缺乏社区服务设施:城中村缺乏学校、医院、商店等基本社区服务设施,居民生活不便。

2.城中村改造的迫切性与重要性a)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城中村改造能够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b)解决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城中村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c)促进城市流动人口的融合:改造后的城中村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与生活环境,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融入。

d)增加居民收入和城市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3.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的合力推进a)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并加快改造进度。

b)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改造,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形成合力。

4.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策略与措施a)制定全面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b)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

c)强化环境治理,改善城中村周边环境,包括垃圾处理、排水系统建设等。

d)提供适当的补偿与安置方案,保障居民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继续在城市中安居乐业。

三、结论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能改善城市形象和居住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城中村治理现状与思考

城中村治理现状与思考

2023-10-29•城中村概述•城中村治理现状•国内外城中村治理经验目录•城中村治理思考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城中村概述定义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和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农村聚集体。

特点城中村具有城乡复合性、土地权属复杂、人口构成混杂、流动频繁、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城中村的定义与特点分布城中村广泛分布于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形成原因城中村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制度的限制、城市规划管理的缺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保护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

城中村的分布与形成原因在城市化起步阶段,城中村现象并不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中村开始逐渐出现。

城中村的历史演变早期阶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中村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政府开始重视城中村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治理阶段02城中村治理现状改造项目政府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改善了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如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等。

政策制定政府部门针对城中村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规划审批、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以改善城中村的环境和设施。

管理规定政府部门对城中村的管理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房屋建设标准、卫生标准等,以规范城中村的管理。

治理政策与措施通过改造项目和政策措施的实施,城中村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环境改善政府对城中村的设施进行了完善,如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设施完善在城中村的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混乱、违规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管理问题治理成效与问题社会各界对治理的评价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政府治理城中村的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有益的。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作者:韩斌,李笠来源:资源网浏览:582∙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

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

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而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膨胀,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土地获得扩展的空间,农村土地逐步被蚕食,大量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村落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中村”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而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在这个渴望和谐的时代,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 国外城中村(贫民窟)改造历史和经验1.1 巴西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

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

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

1.1.1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

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空间重构引起国外学者高度关注。

国外期刊专门研究城中村的文章不多,集中在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及土地利用两方面。

国外城中村研究十分关心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利弊,并通过制度因素寻找现状形成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国外没有与城中村内涵相同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但都市村庄、贫民窟、贫民区等自助型居住区(Self-help Housing)与之有较强的类比性。

被学者广泛应用于与我国城中村的对比研究中。

美国学者Berner在《从信息市场学习》一文中认为自助型居住区表现形式多样,但本质特征一致:社区的房屋、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配套都由居民自己提供,政府不进行资金和行政投入。

国外自助型居住区多是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地,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或者乡缘维系的非正规社区。

它与中国的城中村同样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建设、管理问题。

同样是大量来自农村或国外的移民的失业、低收入和城市基本服务的缺失所引起的。

1、1996年底,美国的住宅和都市发展局提出“模范城市计划”,将150个需要急迫解决问题的城市拟为“模范城市”,鼓励他们提出改善当地贫民窟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规划以及实施更新的计划,并提出实施规划所需援款的申请。

2、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社区“自愿式更新”为特征的邻里复兴计划,分析当时城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东北部和中北部备受折磨的老城区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当然贫民窟问题的治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3、1993年,巴西开始贫民窟改造计划,努力将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

2007年,巴西政府投资35.79亿美元用于全国12个州和首都地区贫民区的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3、印度中央政府日前正积极推动各地方政府为保障房立法,规定每位无房户至少获得24平方米住房,以实现在印度全国范围内逐步清除贫民窟的目标。

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报告一、引言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城中村的改造既关乎到数以百万计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城中村改造市场既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本报告将对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二、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运营现状调研1. 市场规模和潜力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规模巨大且潜力巨大。

据统计,中国有数以千计的城中村,其中绝大多数存在着老旧、拥挤、脏乱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造。

根据预测,城中村改造市场价值将超过数万亿人民币。

这个市场潜力巨大,不仅仅是因为改造项目的数量众多,更重要的是改造的需求巨大,这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政府政策和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其中包括资金扶持、减免税费、土地政策等多种措施,旨在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府的政策和支持为城中村改造市场的运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会。

3. 资金来源和投资状况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资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社会资本和外资等。

政府作为改造的主导者和资金的主要来源,承担着改造工作的重要责任。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政府融资的渠道,也在改造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资本和外资的参与,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资金,还能够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对城中村改造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4. 市场竞争和合作情况城中村改造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来自国内的开发商和建筑公司,还来自国际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公司。

他们在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具备优势,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合作也是市场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复杂性和资金需求的巨大,不同企业之间往往需要进行联合才能完成。

市场竞争和合作共存,各有利弊,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选择。

三、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的发展战略基于对中国城中村改造市场的调研,我们提出以下发展战略:1. 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合作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市场化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较透彻地辨析了城中村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学者们开 始侧重研究城中村形成机制。城市地理学界将城中村作为城 市化进程一类特殊现象看待,认为城市化是总动力、城市蔓 延是导火索…j田。规划界和城市管理学界认为城乡二元管理
中村形成过程角度定义的【删。虽然不同学科有不同见解,
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已经形成以下共识,即:①涉及‘城”和 ‘村”的概念,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9.州;② 城中村的实质是一种农村社区,实行的是农村典型的集体管 理体制Ⅲt】;③城中村在物质形态构成和生活结构方面已经 明显非农化m-2】;④原著民在城中村居住者中占有很小比例, 城中村的居住主体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fII’13J。 1.1.2城中村的特征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eⅦluation of u|.ban Village’s objectivi吼 aIld u1.ban Village’s roles in urban special
蛐兀Jcture.Thirdly, more mathematic methods which depend on great statistical and smVey data should be
城中村各种负面评价导致改造论的迅速兴起,但一系列 措施并未取得显著实效Ⅲ”,于是对城中村存在客观性和长 期性的反思逐渐展开,城中村在提的流 动人口对廉租房的巨大需求逐渐被正视鲫。学术界对城中村 研究热点转向社会空间统一体的特征和本质领域。诸多学者 认为城中村具有原住村落社会和低收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 ‘双重特性”,若不探寻有效的替代住区模式,城中村只会向
更远的郊区平移删。于是学术界开始尝试城中村存续前提
下的转型研究【3.1125j·删。吴明伟等对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了中 西方比较,从优化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的角度探讨城中村发展 问题㈣。黄怡从城市社会分层和居住隔离产生机制的角度阐 述了城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中村 发展演变的规律旧。张京祥等将城中村纳入我国城市空间结 构转型重构过程中的阶段性空间现象,提出城中村是社会结 构变迁的结果,在我国二元规制环境中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 义阳。冯健、刘玉则在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提炼中加 入了城中村要素,指出其是我国城市功能地域日趋多样化和 差异化的体现M。至此,对城中村的研究开始纳入较规范的 城市地理学研究范畴。 1.2城中村形成机制研究
t 1.Shenzhen Graduate Sch001.pel(1ng Universi哆.Shenzhen 5 18055.China;2.CoHege of Urball搬d
En、,imment曲Sciences.Pebng UlllVerSi锣.Beijing l00871.Chlna)
Abs仃act:Rapid econoIIlic毋.owtll iIl China leads t0 a large innux of migr£mts in cities and a continuous u】巾an expansion. In order to saVe finaIlcial and adminis仃atiVe cost, urbaIl aumori够prefers to choose向mland for urb锄deVel叩ment mther th锄the证b锄Villages. As a result, Villages onⅢ.ban-nlral衔nges haVe been
胂dually s岫rounded by urb锄landsc印e锄d become u1.ban Villages. As a new t),pe of u|.ban landscape,
issues 0n urb粕village a仕r。act many sch01ars’intereSt. This paper西Ve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used in如rther researches.
Key words:urban Village;theoretical sygtem;research topic;research method
提要:从国内和国外两条线回顾城中村相关研究
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城中村研究,在理论支撑方面需建
进展。在国内研究综述方面,分别从对城中村现象的
urban Village and explores tlle current research pmblems and shonages丘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 topic and research methods. As a specific phenomenon along with ChiIla’s rapid
1.1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 国内学者对城中村的关注从1980年代城乡边缘带研究
开始,随着城中村问题越发显著,研究逐渐深入,在城中村 概念界定、特点归纳、类型划分以及对城中村的评价等方面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不同学科研究城中村更深层次问 题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1.1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研究开展时间短,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基于自身学 科背景给城中村下定义闱:有根据城中村外部形态和建筑特 征定义的,有从城中村土地利用形态角度定义的,有从城中 村土地、户籍和社会关系角度定义的,有从产权和经营角度 定义的,有从区位和社区特征角度定义的,还有从地域与城

较好地揭示了城中村之间的差异性特征。 1.1.4对城中村的评价
早期,有关城乡边缘带的研究认为城中村是一种特殊地 理现象嗍,这种农业和非农业混合布局的土地利用类型及产 权体制增加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难度,导致城乡结合部经济 利益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从而引发管理体制混乱㈣。随着城 中村高密度人口和建设形态集聚特征的显化,学者们从土地 利用效益、房地产市场秩序、社会治安环境、社会公平、城 市形态等方面阐述了城中村的负面影响,认为其是城市发展 的‘毒瘤”,必须尽快铲除Ⅲ瑚铡。
关于城中村类型划分,学术界一直较关注。研究者根据 切入点不同,进行过多种划分,主要包括:基于土地利用类 型的划分H、基于城中村相对区位的划分№-1,基于城中村发 展阶段的划分㈣,基于各种因素叠加效果的划分嘲,以及基 于城中村社会形态的划分旧等。
关于类型划分方法,早期学者们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法, 首先确定划分标准、预设种类特征,再将不同城中村对号入 座。该方法对宏观把握城中村某方面特征较有效,且易实 现,但存在以下问题:①种类和划分标准的人为预设可能造 成分类的主观性;②容易被某方面直观信息误导而忽视更本 质的差别;③适用于单指标类型划分,基于综合指标划类 时,难以判断指标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随着地理学界计量 统计分析的推广,城中村类型划分逐渐引入数理方法,如王 如渊【7】和张建明嘲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法,从综合特征方面
立明确和多样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内容方面应选择更
认识、城中村形成机制、城中村改造及发展建议三个
深层次的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加强定量研究方法
方面概括各阶段学术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而 在国外研究综述方面,按照自助型居住区研究、城中
的应用。 关键词:城中村;理论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
村流动人口居住研究、及城中村土地利用研究三个主 题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指出基于
important research found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研b锄geography,using the research system of u|.ban
n啪erous social geography is Ve巧necessa呵to coordinate tlle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6—0029—D7
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
仝德1。冯长春2
(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518055;2.|b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REⅥEW AND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N URBANⅥLLAGES
TONG Del,FENG Chang-ch啪2
Tllrough tlle reView of cullrent literatures, there are∞Veml problems and shortages which need to be
iInproVed in mrther research. Firstly' a speci6c卸d strong theoretical system sh9uld be built to酉Ve an
urbanization, a majorit)r of study productions are made in China. until recently, scholars oVerseas begin to
980s舶m give their interest on this t叩ic. Research on urban Village started since the eIld of 1
to three topics: uIlderstanding, fomling mechanism aIld renewal. Scholars oVerse懿hold difrerent research
vi蚴l an酉e on urban Village.They usually focus on sel£help housin吕 noating population and land use.
概括而言,城中村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①空间形态和 内部功能与周围城市环境格格不入M:②人口特征极为混 杂,既居住着大量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又集聚着大量外来 流动人口f11.13】;③经济实力主要依靠非正规经济维系,包括 村集体和村民违规出租土地及房屋,以及村内各类非正规经 营项目㈣:④城中村社会特征十分复杂,丰裕的物质生活与 落后的价值观念和管理体制形成强烈的反差㈣。 1.1.3城中村类型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