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偏差的高校学生理财行为研
当前大学生理财意识及行为分析

当前大学生理财意识及行为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其理财意识和行为备受关注。
理财不仅是个人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未来成功的关键。
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引起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理财意识的现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理财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理财情况。
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理财意识淡薄。
许多大学生对理财意识淡漠,缺乏对金融知识和理财规划的重视,经常陷入盲目消费和铺张浪费之中。
2. 消费观念浮躁。
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日益浮躁,大学生对于消费趋于盲目跟风,忽视了理性消费和节俭的重要性,给自己埋下了未来的财务隐患。
3. 负债观念不强。
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负债观念,经常在信用卡、网贷等金融工具上盲目借贷,使得债务负担越来越重,陷入财务困境。
以上问题都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普遍不足,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良好的理财意识和行为习惯。
除了理财意识不足外,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行为也存在许多问题:1. 消费水平过高。
现代社会的诱惑多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较高,购物、旅游、娱乐等支出占比偏高,理性消费意识不足。
2. 缺乏储蓄习惯。
许多大学生在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不注重储蓄,随意挥霍,对未来生活和发展缺乏规划和准备。
3. 投资风险高。
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投资知识和经验,在投资理财领域盲目跟风,投资风险大,甚至造成了经济损失。
以上问题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行为普遍不规范,缺乏理性消费和科学投资的意识和行为,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当前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行为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在学校中缺乏系统的理财教育,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高,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行为引导。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日益浮躁,诱惑多多,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盲目跟风,失去理性消费和储蓄的能力。
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优质7篇

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优质7篇一份仔细研究的调查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业务流程和提升效率,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行为和态度的观察,调查报告能够揭示出其潜在的动机和理念,下面是网作者为您分享的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篇1一、调研说明很多迹象表明其实大学生也非常想投资理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为了自己的需求,但是对于理财方面很多大学生都是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情,而从来没有尝试过,而这份调查问卷就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一种看法,了解如今的大学生喜欢哪种投资理财方式,以便于让投资理财工具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现在大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用好这个机会,创造出令消费者满意的投资理财工具,让大学生对投资理财产生兴趣。
二、调研思路此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解释调查结果1、大学生了解哪些投资理财工具分析。
2、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看法分析。
3、大学生有无投资理财分析。
4、大学生是否在学业期间进行投资理财分析。
5、对于投资理财最想得到什么进行分析三、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为了让资源各加的合理化,投资理财行业迅速发展,这几年各种投资工具琳琅满目,但同时,大学这一主力军对投资理财却不是很重视,因此尽早养成投资理财观念提高大学生资源利用率,让更多大学生了解投资理财,对大学生的投资理财情况,开展可行性调查。
四、主要的研究结论经过公众号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对投资理财很不了解,而且大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投资理财,用什么样的工具投资理财,这说明了大学生理财意识薄弱,没有那种利用现有财富创造更多的财富的思想。
五、调研目的1、了解如今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看法2、对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3、让大学生提起对投资理财的兴趣六、调研内容1、大学生是否进行过投资理财2、大学生投资理财工具的认识3、大学生进行投资理财最想得到是什么4、大学生是否会在学业期间进行理财七、调研范围1、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了解程度2、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期望八、调研方法1、网络调查2、访问法3、观察法九、调研对象1、*好友(诸葛理财注册用户)2、五湖四海的能力秀秀友(限在校大学生)十、问卷题目设计思路此次调查问卷题目的设计思路是根据标题“大学生投资理财调查问卷,明确的了解大学生对投资理财的了解及看法,围绕这个方面设置了9个问题,以是否为在校大学生设置为甄别项,根据大学生在读年级来推测大学生有多少生活费,再设置大学生是否有生活费余额,因为大学生在读年级与生活费余额有很大关系,刚进校园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多方面感到很迷茫,对资金需求较大,而大二阶段,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能够准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来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由大学生生活费余额引出对投资理财的了解,是否了解过投资理财,市面上有哪些投资理财工具,各种投资理财工具的特点是什么,再问大学生是否有进行过投资理财及通过投资理财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这就是整个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对投资理财有一个了解。
当前大学生理财意识及行为分析

当前大学生理财意识及行为分析【摘要】当前大学生理财意识及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理财意识及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行为的因素,探讨了当前大学生理财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在给出了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行为的建议,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做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群体在理财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空间,为提高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行为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理财意识、理财行为、影响因素、理财教育、改进对策、建议、未来展望、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理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其理财意识和行为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现大学生理财意识普遍不足,存在着盲目消费、负债累累等现象,理财行为不够理性和规范。
对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影响因素,总结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理财意识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有必要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理财状况,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实现经济自立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大于2000字的内容或者问题本身的重复等。
感谢配合!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理财意识及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大学生的理财状况,分析其理财意识和行为的现状,探讨影响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行为的因素,并研究当前大学生理财教育的现状。
关于大学生理财观念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理财观念的调查报告————————————————————————————————作者:————————————————————————————————日期:2社会调查2011——2012(一)学院班级姓名调查起止日期:2012.1.9——2012.1.13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理财观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综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还需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和提供生活费,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滞后都给他们的消费带来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有着自己对消费的旺盛需求,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接受力,因而在消费上呈现追求高品位、潮流化、知识性的特性。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高消费群体。
对大学生消费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对当前大学生理财观念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个调查总结。
指导教师评语:成绩:签字:2012年1月 13 日关于大学生理财观念的调查报告一、前言财富就是将智慧运用于自然;致富的艺术不是勤奋,而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
——【美】爱默生《处世之道》眼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拉动内需。
理财已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
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有着自己对消费的旺盛需求,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接受力。
对大学生消费出现的诸多问题。
理财这堂必修课迫在眉睫地摆在了大学生面前。
1.调查范围:沈阳大学2.调查时间:2012年1月8日—1月12日3.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形式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抽查比例为6.77%,实际发放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无效问卷10份,问卷有效率75%。
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方式来回答问题,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消费来源、消费结构以及自己的理财观念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这些问卷内容从不同角度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大学生理财观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理财观念调查与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理财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理财不仅与个人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还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理财知识和经验,导致他们对理财的观念和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理财观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大学生们对理财的认知程度、关注重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大学生理财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理财观念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大学生们的理财观念,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共计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问卷内容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理财的重视程度2.对理财知识的掌握程度3.理财目标和计划4.理财投资倾向问卷调查主要以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为主,以便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问卷调查的结果将通过图表和分析的方式进行展示和呈现。
理财观念调查结果分析对理财的重视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理财的重视程度较高。
约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重视理财,并认为理财对于个人经济状况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有约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理财的重视程度一般,可能是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
只有约5%的受访者表示对理财不重视,这可能与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较高的期望值有关。
对理财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生们对理财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理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掌握程度不够全面;约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理财知识了解较少;另外约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理财知识了解非常少。
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理财知识的缺乏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财教育的力度。
理财目标和计划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在理财目标和计划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约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理财目标是积累一定的储蓄,确保自己的经济安全;约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理财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过上富裕的生活;另外约2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理财目标是投资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调查报告

目录摘要 (1)一、调查背景 (1)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三、调查目的及意义 (1)四、调查结果统计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2)3、学生的月开销情况 (2)4、大学生的消费方式 (3)5、大学生的盈余及盈余处理情况 (4)6、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情况 (5)7、大学生的理财情况 (5)8、大学生的投资行为 (6)五、大学生理财存在的问题分析 (7)1、大多数愿走理性消费路线 (7)2、大学生“月光族” (7)3、大多数人理财观念淡薄,财商不高 (7)4、新理财人异军突起 (7)六、理财情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8)七、大学生理财的建议与措施 (9)八、调查报告分析 (10)九、结论 (11)参考文献 (11)附1、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 (12)附2、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15)大学生理财观念与行为调查报告【摘要】大学时代是人生观念、生活技能形成和养成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的理财实践,将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态度。
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典型的先进文化阶层,但由于缺乏社会历练,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产生各种心理偏差。
基于此,本文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理财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理财观念行为一 .调查背景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身边有两项重要的资源,时间与金钱: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强调大学生对于自己时间的管理,市场上也涌现出各种书籍来指导青年学子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很多大学生却忽略了自己对于另一项重要资源——“钱”的合理规划与管理,他们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有的把大量结余的钱财闲置在自己银行的账户里,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得逐步发展,金融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思想的一群人,如果不能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理财意识,不能树立一个正确,良好的金钱观,那么将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大学生的理财观念调查报告

大学生的理财观念调查报告大学生的理财观念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理财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理财观念的培养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理财观念的调查,探讨大学生在理财方面的认知和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理财有着一定的认识和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理财的概念仍停留在存钱和消费之间的简单认知。
他们普遍认为理财就是把钱存入银行,而忽视了更多的投资和财务规划方面的内容。
这种狭隘的理财观念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发挥资金的增值潜力。
其次,大学生在理财方面的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理财的行为偏向保守,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这种保守的投资方式虽然能保证本金的安全,但却无法获得更高的收益。
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消费,忽视了理财的长远规划。
他们认为大学生时期的收入有限,理财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因此更倾向于享受当下。
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行为背后存在一些原因。
首先,大学生缺乏理财知识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理财知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少有课程专门教授理财知识,使得大学生对于理财的了解局限于个人经验和社会信息。
其次,大学生在理财方面缺乏实践机会。
由于经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实际的投资和理财操作,从而无法积累相关的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理财知识的教育。
可以将理财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或者开设专门的理财课程,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行为习惯。
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理财俱乐部或者参与实践项目来提升自己的理财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通过交流和合作,学习他人的理财经验和技巧。
另外,大学生在理财方面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财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更是为了长期的财务安全和自由。
心理学在个人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改善理财行为和决策

心理学在个人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改善理财行为和决策心理学在个人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改善理财行为和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财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许多人在理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可以为个人财务管理提供有益的洞察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个人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以改善理财行为和决策。
一、认知偏差与理财决策人们在进行理财决策时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对现实情况的主观感知和思维上的偏离。
其中最为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确认偏差、固定化思维和过度自信等。
首先,确认偏差指的是倾向于只寻找能够支持我们已有信念和决策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可能会给出不同结论的信息。
在财务决策中,确认偏差可能会导致我们过分看好某个投资项目,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因素。
其次,固定化思维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倾向于采用熟悉和简化的思维模式,而忽略了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财务决策中,固定化思维可能会导致我们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模式,而忽视了当前的市场变化和新的投资机会。
最后,过度自信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决策的过分自信,导致对潜在风险的低估。
在财务决策中,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我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从而做出不理智的投资决策。
针对这些认知偏差,心理学为个人财务管理提供了几个应用方法,以帮助改善理财行为和决策。
首先,决策预设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通过提供决策者在决策之前进行思考和计划的机会,减少了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在投资前,个人可以利用决策预设的方法,列出不同的投资选择和可能的结果,并仔细评估每个选择的风险和回报。
其次,反思和反馈是帮助个体纠正自身认知偏差的重要方法。
个人可以通过回顾过去的投资决策和结果,并结合其他的信息来源,来修正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有助于减少过度自信以及与确认偏差和固定化思维相关的问题。
最后,市场教育和咨询可以帮助个人增加他们的财务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理财中的决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基于认知偏差的高校学生理财行为研究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偏差无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的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物的特殊反映。
从认知偏差的起源来说,对于投资者心理的分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法国心理学家Gustave Le Bon与Charles Mackay分别所著的有关从众、情绪感染以及荷兰郁金香事件的书。
之后,Burrhus Frederic Skinner以及John D. Watson等将行为方法全面引入了心理学,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Maurice Allais所做的Counter-example心理实验揭示出投资者具有“确定性心理效应”,开创了投资者心理研究的先河。
1国外研究进展
社会认知偏差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中,种类也较多,人类不同的认知偏差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出于其在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中的重要性,很多经济学家们在自身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认知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就现今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看来,认知偏差类型是相当复杂的,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也十分多样化,并且有些认知偏差还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和干扰性。
例如,David Gal(2006)用损失厌恶来解释一些异象,如冒险打赌、禀赋效应、现状偏见,此外还揭示了两条解释损失厌恶的基本心理学原理。
G.N.Mandel (2006)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后见之明妨害专利裁定的合理性。
Harmut blank,Jochen Musch & Rüdiger F. Pohl(2007)研究了后见之明偏差的一些特殊问题。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过度自信这一现象。
在谈判、投资等许多领域,人们发现其普遍存在“过度自信效应”。
Gong Meng Chen &Kenneth Kim(2007)以交易账户数据研究了新型市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等偏差。
Moore等人(2007,2008)在对一系列研究进行总结后,提出了信息差异理论。
该理论客观地分析了人们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的心理过程,对过度自信进行了详细的定义,提出了具体的测量方法,并从信息获取的角度建立了更可信的理论模型。
在羊群效应研究方面,研究者发现,当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与其他投资者呈现正相关时,羊群效应便出现。
Tan,Chiang,Mason(2008)研究了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在此之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数是从股票市场的分级
中研究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到股票价格和投资者的回报行为。
Tan的文章检验了A股和B股两种类型的股票下羊群效应是否会有所不同,尽管所有者的类型不同,但是这两个股票市场都存在羊群效应。
但是,他们发现在上升市场中,高成交量以及高市场波动率情况下,A股市场的羊群效应更为明显,相反,B股并没有相对应的现象。
2国内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投资市场的问题。
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认知心理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由于人类并非是理性的,为此,他们做出的金融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认知偏差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把投资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认知偏差,为此投资者对于信息不能进行客观、公正、无偏地处理,进而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我国学者于窈和李纾(2006)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一种偏离校准,指人们关于一般知识问题的概率判断通常以某种方式偏离校准,这种偏离都偏高。
胡凌斌(2007)指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地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价格的过度波动,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非理性行为主要源于基金经理在投资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以及制度缺陷,为其认知和情绪弱点提供了发挥空间。
沈卓卿、董研、俞国良(2009)将信息差异理论与以往的自我提升理论和权重差异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信息差异理论可以更全面的解释过度自信认知偏差现象。
李晓周、丁志国(2010)将认知偏差作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假设,通过归纳和梳理典型认知偏差下的投资者决策行为,发现无论是信息认知偏差、群体认知偏差还是框架依赖式偏差,都会形成决策的非理性。
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与事实本身、标准规则间所产生的某种差别和偏离,或偏离的倾向和趋势,是认知与被认知的事物之间,应遵从的判断规则和人们的现实表现之间所存在的一种无法拟合的缺口,一种没有实
现的不完全匹配,是人们的认知局限和认知风格、感觉机制和加工策略、个体动机和情绪、情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结论
总之,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相关的认知偏差来分析其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若能对认知偏差有个系统的认识,那固然有利
于整个金融市场经济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构建健康和谐的金融市场和社会环境。
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每个投资者个体心理行为方面带来的风险变化,正是由于前期或现期或未来的市场及外界资讯的反馈作用与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结构引起的。
于此同时,针对上述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行为学家与经济学家对于认知偏差的研究仍然处于描述性阶段,同时在测量方式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此建立更为完善、科学、准确、慎密、实用的认知偏差体系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是及其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于窈,李纾.“过度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胡凌斌.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
[3]姜伟,杨春鹏,吕学梁.投资心理与基于信息熵的认知风险[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
[4]倪青山,刘小丹.SPSS应用实验教程[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5]丁志国,李晓周.理性套利还是噪音交易:交易者的投资决策机理[J].当代经济研究,
2008.
[6]沈卓卿,董研,俞国良.过度自信的信息差异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2009.(32).[7]王冀宁,陈庭强,罗强.多维认知偏差投资风险能量密度模型探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8]李晓周,丁志国.基于认知偏差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解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6).[9] David Gal. A Psychological Law of Inertia and the Illusion of Loss Aversion. Judgment andDecision Making, 2006(1).
[10] Hartmut Blank, Jochen Musch, Rüdiger F. Pohl. Hindsight Bias on Being Wise After the Event, Social Cognition, 2007.
[11] Gong-meng Chen, Kenneth A Kim, John R. Nofsinger. Trading Performance,Disposition Effect, Overconfidence, Representativeness Bias, and Experience of Emerging Market Investor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7.
[12] Moore D.A., Small. D. A. Error and Bias in Comparative Judgment: On Being Both Bettera Worse Than We Think We A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92).[13] Moore D.A., Cain. D. M. Overconfidence and under confidence: When and why peopleunderestimate (and overestimate)the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7(103).
[14] Tan, Chiang, Mason. Herding behavior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 anexamination of A and B share.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8(16).
[15] Moore D.A., Healy P. J. The trouble with overconfid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