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

合集下载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雷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它的独特文化传统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这些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雷州的民俗文化。

雷州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海滨,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雷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是雷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船节和渔灯节。

龙船节是雷州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组织划龙船比赛、舞狮子、饮龙船水等一系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划龙船比赛,是最吸引人的节目之一。

参赛的队伍精神抖擞,奋勇拼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龙船节还有一些和祭龙、娱龙等风俗习惯,如跳龙舞、耍龙灯、扭秧歌、啪龙花等。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渔灯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雷州的村庄和城镇都会举行渔灯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放沩子、吃沩饭、赏渔灯等,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在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渔灯,放在河面上飘流,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除了传统节日外,雷州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潮剧、木偶戏、手工艺品等都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潮剧是雷州地区的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逢节假日和喜庆聚会,潮剧演员们都会登台演出,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木偶戏也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除了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外,雷州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婚丧嫁娶、祭祀活动、民间舞蹈等。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希望雷州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延续了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

雷州地处广东省最南端,地理位置特殊,使得其文化在传承中融合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雷州文化魅力。

二、传承1.宗族文化的传承雷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其中以黄姓、吴姓等宗族为代表。

这些宗族不仅重视家族血脉,更注重家族中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他们严格遵守着宗族规矩,世代相传,使得雷州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家族意识和凝聚力。

2.宗教文化的传承雷州地区的宗教文化多样,既有佛教、道教的影响,还有众多民间信仰的存在。

雷州人民尊重并信奉各种宗教,这使得雷州文化中有着宗教兼容并包的特点。

宗教文化在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了岭南地区的宗教与精神文化。

三、创新1.民间艺术的创新雷州文化中民间艺术的创新一直是雷州人民的传统。

其中,雷州木偶戏是其代表之一。

雷州木偶戏在传承传统戏曲之余,还积极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使得该艺术形式更具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2.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随着雷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雷州文化也不断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城市文化风貌。

雷州以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为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使得雷州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世代相传、与时俱进的特点。

雷州人民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既严守宗族规矩,又拥抱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还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雷州文化更具生命力和魅力。

雷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为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雷州文化这一瑰宝,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雷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力量。

通过对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雷州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雷州文化习俗1

雷州文化习俗1

雷祖祠,三元塔,天宁寺,西湖公园等名胜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雷州,民间却用石狗游坡求雨,可见狗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位置。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反映雷州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

雷州姑娘歌,是雷州民俗文化的奇芭。

雷州歌是雷州文化的宝贵遗产。

独树一帜的雷州高跷龙舞。

天。

百官见状,伏地而拜,文玉终年68岁。

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即今之“雷祖祠”。

祠依山而筑,北构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

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

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

山门依屋宇三间面宽洞开而三,为硬山顶,硬山檩式结构。

山门门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

二进为祠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

正殿前设有拜亭,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中)、李太尉(汉朝的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词三殿”。

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廊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沿着前檐廊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雷祖祠历史悠久,词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

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

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祠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

雷州文化概述

雷州文化概述

雷州文化概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雷州文化概要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

全市总人口150万,辖18个镇1个街道办,459个村居委会、3306条自然村,29个党委、1692个支部、44505个党员。

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面积40平方公里,雷城常住人口23万。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其中工业产值亿、农业产值亿、社会零售总额亿元、民营增加值亿,三大产业比值4301::。

本级财政年收入亿元,在岗职工年纯收入9109元,农民年纯收入3206元。

雷城为雷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颁布的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她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着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雷州文化。

雷州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文化表现八大历史脉络: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文化;以“雷州换鼓”、雷歌、雷剧、姑娘歌、傩舞、头禄花灯、散花舞、蜈蚣舞、雷州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汉代伏波祠、唐代雷祖祠、宋代十贤祠、夏江天后宫、明代三元塔、清代古骑楼、古亭石桥、古牌坊、古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文化;以汉唐宋明时期促使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陶瓷古都”的南渡河沿岸的古民窑群址为代表的古代陶瓷文化;以“合浦珠还”、“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为代表的传统南珠文化;以宋代真武堂、浚元书院、雷州府学宫、元代海康学宫、明代雷阳书院、清末民初贡院等为代表的古代书院文化;以唐代“雷祖”陈文玉、宋代“十贤”、清代“清官”陈瑸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雷阳八景”、鹰峰岭、九龙山、天成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文化。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雷州换鼓的背景雷州换鼓,是广东省雷州市的一种传统鼓乐表演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雷州换鼓最早起源于唐代,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雷州换鼓主要是通过击鼓、敲锣、舞狮等方式,展现出鼓乐的魅力,寓意繁荣兴旺,喜庆祥和。

雷州换鼓的背景深厚,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在过去的岁月里,雷州换鼓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雷州换鼓也逐渐走进了现代舞台,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媒介。

雷州换鼓的背景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独特诠释。

通过了解雷州换鼓的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1.2 探讨雷州换鼓的重要性雷州换鼓作为广东省雷州市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探讨雷州换鼓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雷州换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上,更在于其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雷州换鼓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为其未来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支持。

2. 正文2.1 雷州换鼓的历史渊源雷州换鼓是源于中国广东省雷州半岛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器表演艺术。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宋代,相传当时雷州地区由于多次遭受外敌入侵和海盗袭击,当地居民便以敲鼓为信号联络,形成了一种打击鼓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表演形式,即雷州换鼓。

雷州换鼓在历史上曾是宫廷音乐的一部分,被当作一种庆祝和祭祀的表演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雷州换鼓逐渐走出宫廷,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

通过世代传承和演变,雷州换鼓不仅成为当地民众娱乐消遣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 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 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 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 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 生息,自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 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 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 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 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 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石狗
•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系第一批“中 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其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 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为全国罕见,是 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雷州半岛境内的雷州市、徐 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区、廉江市等地方,现存 有3万—4万只古石狗,因此,雷州石狗被称为散 布民间的“南方兵马俑”。
• 蕴藏在雷州半岛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这大批雷 州歌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雷剧
• 雷剧是我国众多地方剧种中独特的一个, 同时也是广东省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 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全球各国各地区的雷人 社区,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 半岛,是雷剧的故乡。雷剧植根于雷州半 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 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 民所喜爱。
Hale Waihona Puke 人龙舞• 雷州人龙舞,曾流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 为雷州文化区域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人龙舞植根于雷州,土生土长,堪称雷 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 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文化特色作文

雷州文化特色作文

雷州文化特色作文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有一片充满魅力和独特风情的土地——雷州。

雷州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说起雷州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就拿雷州的石狗文化来说吧,那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走在雷州的大街小巷、村头巷尾,你随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石狗。

这些石狗有的高大威猛,有的小巧玲珑;有的表情严肃,有的憨态可掬。

我记得有一次,我专门去了一个以石狗闻名的村子。

一进村,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石狗的世界。

村口有一尊巨大的石狗,它昂首挺胸,目视远方,像是在守护着整个村子。

这尊石狗雕刻得十分精细,身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就连狗爪子上的指甲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沿着村里的小路往里走,路边的石狗越来越多。

有一尊石狗特别有意思,它蹲在那里,嘴巴张得大大的,好像在对着路过的人笑。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摸了摸它的头,那石头凉凉的、糙糙的,触感很特别。

在一户人家的门口,我还看到了一对石狗,它们相对而坐,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温柔和亲切,就像是这家人的忠实伙伴。

除了石狗文化,雷州的雷剧也是一大特色。

有一回,村里搭起了戏台要演雷剧。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还没开场呢,台下就已经坐满了人,大家拿着扇子,一边扇着风,一边热切地期待着演出开始。

当音乐响起,演员们盛装登场,那精美的服饰和妆容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们的唱腔独特,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

我虽然不太能听懂唱词,但从演员们的表情和动作中,也能感受到故事的喜怒哀乐。

台下的观众们更是全情投入,看到精彩处,大家会忍不住大声叫好,还有的老人会跟着哼唱起来。

演到悲情的地方,不少观众还悄悄抹起了眼泪;而到了欢乐的情节,大家又会笑得前仰后合。

一场雷剧下来,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情感的过山车,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雷州的美食也充满了特色。

就说那雷州白切狗吧,那味道,简直绝了!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里品尝白切狗,刚进店门,就闻到了那股浓郁的香味。

老板熟练地切好肉,配上特制的酱料,端上桌来。

雷州风俗文化作文

雷州风俗文化作文

雷州风俗文化作文雷州,那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郁风情的地方。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风俗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缓缓展开,让人陶醉其中。

要说雷州的风俗,那不得不提的就是年例。

年例可是雷州人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

记得有一年,我有幸亲身参与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年例。

那一天,天还没亮,村里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彤彤的灯笼高高挂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节日的喜悦。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我跟着家人早早地起了床,帮忙准备各种食材。

厨房里,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切菜的切菜,炒菜的炒菜,那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就像是一场欢快的交响曲。

我呢,被分配了一个简单的任务——剥蒜。

看着那一堆白白胖胖的大蒜,我心里还在想,这得剥到什么时候呀。

不过,一边剥着蒜,一边听着大人们有说有笑地聊天,倒也不觉得无聊。

到了中午,宾客们陆陆续续地来了。

大家见面那叫一个亲热,互相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笑容。

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嬉笑打闹着,整个院子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一会儿,酒席就开始了。

那桌子上的菜呀,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有香喷喷的白切鸡,金黄酥脆的炸虾,还有那肥而不腻的扣肉……每一道菜都让人垂涎欲滴。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那氛围别提有多温馨了。

吃过年例饭,重头戏才刚刚开始——游神。

只见人们抬着神像,在村子里巡游。

神像前,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舞龙舞狮的队伍在前面开路,那狮子活灵活现,一会儿跳跃,一会儿翻滚,引得人们阵阵喝彩。

我跟在队伍后面,兴奋地跑来跑去,眼睛都不够看了。

游神结束后,还有精彩的戏曲表演。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

虽然我不太听得懂唱的是什么,但是那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还是让我深深地着迷。

到了晚上,还有烟花表演。

那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村子。

我们仰着头,看着那璀璨的烟花,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这就是雷州的年例,一场充满欢乐和温馨的盛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文化
组长:吴景2011204202
组员:罗进列2011204211 毛雪飞2011204214 刘远清2011204236 招宇辉2011204245 洪锡东2011204249
我作为雷州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传承雷州文化,使它得以发展。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秦名象郡、汉置徐闻、唐改雷州,是百越族俚僚僮徭峒落聚居之地。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石狗﹑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雷州人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门在外都很团结。

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是粤西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半岛也曾有幸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

西汉邳离侯路博德、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伏波将军,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平息叛乱,功垂史册。

唐宋时期,李邕、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谪官贬宦、商贾骚人的的流入,让中原文化有机会在雷州这个半岛上扎根结果,独放异彩,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为之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纪念。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

人口覆盖600多万。

为了传承和发扬雷州文化,方便交流,雷州先人编写了《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在低劣的生产力与蒙昧的远古时代,他们面对自然界出现的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与制服,为求生存与发展,便依托百物之形为图腾,在生产生活中融会了各部族的图腾,于春秋时期形成共同对狗的图腾崇拜,是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着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变过程,形成与
发展为独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雷州石狗是雷州社会历史与自然的产物,是狸狗合
壁的结合体,又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征。

雷州石狗雕刻艺
术是雷州半岛的一朵艺术奇葩。

众所周知,石狮具有镇
压邪魔,保平安吉祥,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广泛,而
(形态各异的雷州石狗)
石狗同样也是如此,但它却仅存在雷州半岛,在全国绝无仅有,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雷州音乐是全国45个民间乐种之一,产生于清代中期,雷州音乐的特色为曲调明快、节奏整齐和雄壮稳健等,调式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间有宫调式,著名的曲目《坐门楼》、《游锣》、《十三支》套曲等。

雷歌,即是雷州歌的简称。

是广东雷州半岛的民间歌谣,为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列广东省四大民歌之一,在粤西独树一帜。

雷歌的
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
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
政治时事等等,是广东省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经典剧《陈世美》。

“雷州换鼓”便源自于雷州先民的求雷、
盼雷、敬雷、祭雷活动。

古老的雷州大地孕
育了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

明代冯梦
龙《警世通言》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
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
江潮。

”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雷州换鼓。

目前,在我国雷州半岛的雷州市境内有
关的雷神雷祖古迹主要有三处:雷祖祠、雷
祖诞生地、雷神古庙。

其中,雷祖祠始始建
(雷祖祠中的雷祖像)(天下四绝之首雷州换鼓)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迄今已1350多年了。

它坐落在雷州城西南五里的英榜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人龙舞,曾流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为雷州文化区域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人龙舞植根于雷州,土生土长,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
催人奋进。

雷州半岛现有沈塘人龙舞和东海岛人龙舞。


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

雷州白斩狗是在南宋初年在雷州城兴起的一种传统食
俗,把狗宰杀后煮熟,放在砧板上斩碎来吃,称白斩狗。


州人很喜欢吃狗肉,市场上卖狗肉摊档比比皆是。

白米乙是
清代雷州半岛兴盛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

雷州芋头饭是用芋
(傩舞)
头切成条块,用油炒一下,然后伴米煮成饭。

还有,雷州甜酒,俗称“甜糟”,相传始于宋代。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跟进,不少文化逐渐衰落甚至消亡,这严重威胁文化多样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尤其重要,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