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精品

合集下载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摘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从古到今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阶段,不断接纳和融合了百越文化、流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以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为特色的雷州文化。

与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相比,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体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感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性。

关键词:雷州文化、自然环境、孕育、发展、演变雷州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

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但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对雷州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其在全国文化研究中的情况。

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

除相关学者和粤西(多数为湛江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对雷州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有必要对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作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雷州半岛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的原因所在,其发展与演变又是个怎样的过程。

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

雷州文化,一种既古老而又格外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

在历史上,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各种领域内,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和各种风俗中,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方言群体文化。

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延续了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

雷州地处广东省最南端,地理位置特殊,使得其文化在传承中融合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雷州文化魅力。

二、传承1.宗族文化的传承雷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其中以黄姓、吴姓等宗族为代表。

这些宗族不仅重视家族血脉,更注重家族中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他们严格遵守着宗族规矩,世代相传,使得雷州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家族意识和凝聚力。

2.宗教文化的传承雷州地区的宗教文化多样,既有佛教、道教的影响,还有众多民间信仰的存在。

雷州人民尊重并信奉各种宗教,这使得雷州文化中有着宗教兼容并包的特点。

宗教文化在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了岭南地区的宗教与精神文化。

三、创新1.民间艺术的创新雷州文化中民间艺术的创新一直是雷州人民的传统。

其中,雷州木偶戏是其代表之一。

雷州木偶戏在传承传统戏曲之余,还积极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使得该艺术形式更具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2.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随着雷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雷州文化也不断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城市文化风貌。

雷州以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为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使得雷州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世代相传、与时俱进的特点。

雷州人民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既严守宗族规矩,又拥抱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还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雷州文化更具生命力和魅力。

雷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为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雷州文化这一瑰宝,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雷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力量。

通过对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雷州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有关雷州石狗文化的调查报告

有关雷州石狗文化的调查报告

有关雷州石狗文化的调查报告雷州石狗文化是指位于广东省茂名市雷州市境内,传统上以制作和出售石雕狗著称的特殊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形态尤以其地域性和民间性为特点,其历史渊源悠久,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本次调查旨在进一步探讨这种特殊文化现象的现状、发展和影响,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可参考的信息和数据。

一、调查目的1、了解雷州石狗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探究雷州石狗文化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

3、分析雷州石狗文化的影响和挑战。

二、调查方法1、文献调查: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

2、实地考察:前往雷州市,考察当地的石雕狗制作工艺和商业模式。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对雷州石狗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三、调查结果1、历史和发展雷州石狗文化起源于清朝时期,据传始于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

当时当地居民常用石狗来守护房屋或墓地,以此为起点逐渐兴起了制作和销售石雕狗的行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雷州石狗文化从最初的黑色火山岩石制作逐渐发展到了使用当地山区的洪雅石料,工艺上也逐步增加了雕刻和打磨技巧,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2、当地文化地位雷州石狗文化在当地的文化中拥有特殊的地位。

这种独特文化现象既是当地民众文化传承和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许多当地民间文化活动中都有雷州石狗文化的影子。

3、影响和挑战雷州石狗文化作为当地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除了具备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影响。

a.商业化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商家开始将雷州石狗进行商业化开发,制作量和种类也开始增加,但这种商业化趋势显然缺乏对雷州石狗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b.生产技艺丧失:随着机械化生产的逐渐普及,部分传统手工艺人已经放弃了这项手工艺,使得工艺技艺面临着丧失的风险。

4、民众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民众对雷州石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表示肯定和支持,认为这种文化现象是当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既可以弘扬当地文化,也可以发展当地经济。

看雷州传统文化后的心得与建议

看雷州传统文化后的心得与建议

看雷州传统文化后的心得与建议雷州歌:始于混沌初开的民谣雷州歌,最先始于混沌初开的民谣。

雷州歌也称“雷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悟,于是便归纳、总结、提炼,形成通俗易懂、好念易记的格言警语。

从早期谚语到顺口歌藤,再到飞来山歌,雷州歌经过几百年的沉淀,终于酝酿成历久不衰的定型雷歌。

现在,越来越多爱好创作雷歌的文人雅士,以时代为主题,创作出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雷歌,而这些雷歌,也在无形之中发挥着引导、教化的作用。

秋日的雷州半岛,无边的稻浪翻滚,金黄的稻谷堆成山,有位女子在田间唱着雷歌:“天南重地雷州市,水秀山明艳阳天,经济为何长滞后?‘四坎’阻拦难骈驰……跨坎会战长剑举,五大战场抓时机,敢于攻坚破堡垒,目标未达不收旗……新的征程已开启,众志成城披战衣,跨坎打赢‘五会战’,雷州辉煌梦重圆。

”这是去年10月,雷州市经典雷歌采集演唱团在南湖读报亭演唱的以“跨坎会战”为主题的雷歌——《跨坎打赢“五会战”重塑雷州新辉煌》。

“跨坎会战”指的是奋力跨越“四道坎”、坚决打赢“五大会战”,即雷州要在接下来的三年跨过工业落后、城市建设和管理落后、乡村发展滞后、干事创业激情不足的“四道坎”,打赢工业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城市扩容提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及乡村振兴、干部作风与营商环境提升这“五大会战”。

歌者把跨坎、打赢会战的精神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基层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转化为推动雷州经济社会发展、接地气的文化力量。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雷州市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雷歌创作大赛,雷歌《祝福党华诞》勇夺一等奖。

本次大赛的评委、广东省级雷州歌代表性传承人黄新先生介绍道:“这首雷歌之所以拔得头筹,是因为歌中一句‘白绣锤镰夜绣字’画龙点精描绘出一位耄耋老人对党的百年华诞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姑娘歌: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姑娘歌,是雷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初时只是在神前跪唱,为人颂神求福,继而登上舞台演唱,不但劝世教人,还谈情说爱,谈天论地,说古道今,逗人开心,供人娱乐。

关于雷州民俗文化调研的策划书.doc(1)

关于雷州民俗文化调研的策划书.doc(1)

关于雷州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的策划书湛师基础教育学院政史系“行思者”社会实践队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

东濒雷州湾,西临北部湾,北与湛江市区、遂溪县接壤,南与徐闻县毗邻。

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名列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湛江高校针对雷州文化的调研还很不足,特别是对雷州民俗缺少足够的关注。

而民俗文化是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对雷州人文环境的构建以及旅游业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均具有及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根据初步掌握的资料,现阶段,湛江高校有关雷州民俗文化的研究概况如下:在2009年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南校区)由中文系组队对湛江“红土文化”进行相关调研,但主要是从文学角度进行调研,缺乏针对性。

在学术研究方面,相关学者也进行了研究。

如:陈志坚《雷州石狗文化初探》(《岭南文史》,2004.3),吴建华《雷州半岛佛教述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1),冼剑民《试论明清时期雷州民间神庙文化》(《广东史志》,2002.09),《雷州文化的历史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等。

综上可知,湛江高校在雷州民俗文化方面,虽有研究,但大多是分散的,缺乏系统调研。

这不利于对雷州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调查虽只选择雷州民俗文化为调研课题,却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为湛江高校系统研究雷州文化,收集资料,并锻炼调查者的民俗文化调研能力。

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本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研究方向我们计划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调研:1、地理风貌2、古建民居3、民俗服饰4、雷州美食5、传统技艺6、岁时节令7、婚丧嫁娶8、鬼神禁忌9、戏曲曲艺10、工艺美术11、游艺竞技12、民间乐舞13、神秘文化14、民间文学三、研究方法:①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多种方法跨学科调研②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③档案文献调研法(市档案馆、市图书馆、方志办、博物馆、文化馆等)④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录音(口述材料),整理成书面材料。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一、写作缘由首先,雷州文化作为岭南一种地域文化类型是一种历史存有,这无可置疑;但长期缺乏系统、专门性学术著作对其做理论上的总结和事实上的解读。

作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作者对此理应仁不让,承担起写作任务。

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我们理应承认其地位。

传统研究认为岭南主要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

雷州文化被长期作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与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视为福佬文化主体,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称“搭秤”,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边缘化、被淡化、被稀释。

这种理解有悖于岭南文化历史和现实,必须予以修正。

要为雷州文化正名,给予应有文化地位,必须拿出有力的说明,这是《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广东文化地理》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订,产生一定影响,至今仍在销售。

问题在于,个人在书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划分广东文化区时,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起称琼雷汉黎苗文化区,视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与潮汕文化一起归入福佬文化区。

这是20多年前的观点,但为很多同行认同,作为广东文化分区的依据。

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论文仍以为这个文化分区为依据,撰写广东区域文化论文,如广东地名、服饰、饮食等,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过多方面对比发现,雷州文化发生、形成地理环境与潮汕差异甚大,区域文化渊源、进程、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两地文化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不应划为同一个文化区。

故近年来,个人持续修正以前结论,如2012年《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即作了修正的说明,但局限于原书体例,未作大规模修改。

这次《雷州文化概论》的写作,即对原来结论作了较大修正———雷州文化应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即一个文化区,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区并列,构成广东四大文化区分布格局。

雷州文化及雷州文化的人本研究

雷州文化及雷州文化的人本研究

第30卷 第5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30 No.52010年10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ct. 2010收稿日期:2010-00-00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雷州半岛文化遗产整理与研究”(08DL-03) 雷州文化及雷州文化的人本研究蔡 平(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摘 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雷州这一特定环境中生成的,可以分为雷州得名之前和雷州得名之后两个时期。

在这两大时段雷州文化研究中,人的研究是基础,即对雷州族群、雷州民系、雷州人个案的研究。

关键词:雷州;文化;族群;民系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5-0020-06A Study on Leizhou Culture and Leizhou Human-oriented CultureCAI Ping(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As a regional culture, Leizhou culture is generated in this particular environment,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Leizhou was named. In these two periods, human-oriented research is the foundation of Leizhou culture studies which include the study of Leizhou groups, Leizhou public system, and case study of Leizhou individuals. Key words: Leizhou; culture; population; public system在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类型中,雷州文化既不同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是一种民系文化,也不同于华侨文化、禅宗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所揭示的典型地方特色文化。

语言学,传播学,雷州半岛文化,海洋文化,新闻语言研究等。

语言学,传播学,雷州半岛文化,海洋文化,新闻语言研究等。

语言学,传播学,雷州半岛文化,海洋文化,新闻语言研究等。

雷州半岛文化是中国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聚集地,承载着浓厚的海洋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

在语言学和传播学方面,雷州半岛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雷州半岛地处南海之滨,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历史上被江山屏障保护,孕育出独特的历史文化。

当地居民常说的雷州话就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方言,它与汉语普通话的语调、音节、词汇和语法都有差异。

因此,语言学家对雷州话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除了语言学外,传播学也对雷州半岛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研究。

当地具有浓厚的渔业文化,以及糖业、陶瓷等特色产业,这些都是雷州半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媒的发展使得这些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进一步弘扬和传承。

同时,传媒也在不断地对当地文化进行记录、呈现和推广,如电视剧《海棠依旧》等,成为当地文化的标志性代表之一。

此外,雷州半岛文化中的海洋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由当地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当地的渔业文化、航海文化、海洋体育等都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地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南海地区的文化内涵。

在新闻语言研究方面,雷州半岛文化的呈现和传播,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参与。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媒介语言,在传播雷州半岛文化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使用清晰且准确的语言来反映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变化的动向,使得传媒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推动力。

综上所述,雷州半岛文化在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非常丰富,海洋文化的特色也使得当地文化更加独特和有魅力。

沉淀而传承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人民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也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一、写作缘由首先,雷州文化作为岭南一种地域文化类型是一种历史存在,这无可置疑;但长期缺乏系统、专门性学术著作对其做理论上的总结和事实上的解读。

作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笔者对此应当仁不让,承担起写作任务。

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我们应当承认其地位。

传统研究认为岭南主要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

雷州文化被长期作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与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视为福佬文化主体,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称“搭秤”,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边缘化、被淡化、被稀释。

这种认识有悖于岭南文化历史和现实,必须予以修正。

要为雷州文化正名,给予应有文化地位,必须拿出有力的说明,这是《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广东文化地理》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订,产生一定影响,至今仍在销售。

问题在于,个人在书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划分广东文化区时,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起称琼雷汉黎苗文化区,视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与潮汕文化一起归入福佬文化区。

这是20多年前的观念,但为不少同行认同,作为广东文化分区的依据。

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论文仍以为这个文化分区为依据,撰写广东区域文化论文,如广东地名、服饰、饮食等,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过多方面对比发现,雷州文化发生、形成地理环境与潮汕差异甚大,区域文化渊源、进程、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两地文化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不应划为同一个文化区。

故近年来,个人不断修正以前结论,如2012年《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即作了修正的说明,但局限于原书体例,未作大规模修改。

这次《雷州文化概论》的写作,即对原来结论作了较大修正―――雷州文化应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即一个文化区,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区并列,构成广东四大文化区分布格局。

最后,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为雷州地方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2009年5月,个人作为省政府参事,曾以《参事建议》形式提交《关于确立和打造“雷州文化”类型与品牌的建议》,获得省有关领导批复和支持。

2010年,省委省府颁布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正式使用“雷州文化”概念。

这样,雷州文化概念及其应用,纳入政府行为层面,成为雷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一个平台,将发挥巨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持作用。

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配合这一规划纲要,提供对雷州文化的理论解读和文化要素分析,于是才有了现今这部《雷州文化概论》。

二、雷州文化概念和命名(一)雷州文化概念文化或可以人为载体,称“人化”,也可以地域为载体,称地域文化。

前者如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文化;后者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指分布在广府、客家、潮汕地区的文化,故两者不可分割。

现今所称这三种文化,实际包括人和地概念在内。

雷州文化是指形成、发育于雷州半岛,并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半岛地区雷州人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是一个大文化,即广义文化概念,而不仅是狭义的文学艺术文化概念。

但雷州文化又不是半岛上各个县市、各个群体所承载文化现象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相互联系、渗透、交融、结合形成的文化有机体或综合体,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和风格,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

概括起来,雷州文化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雷州半岛为文化载体,完全在广东热带范围内(汕头―阳江―高州一线以南,北纬21°20′,热带作物橡胶分布北界)。

这是一个很重要地域特征,按此界线,吴川、廉江有一部分在内;况且,文化还有辐射作用,将邻近一些地区纳进自己范围,吴川即属这种情况。

文化界线是一个过渡带,而不是如行政界线、边防界线、保税界线等截然分明的界线。

二是分布区域相连成片。

雷州文化产生于雷州半岛,地域上是一个整体,相连成片,并且是连续的,中间并无隔开。

这使得雷州文化更具有均质性,与广东其他地域文化有差异,如珠三角、西江、五邑的广府文化就有不少差异。

东江客家、梅州客家、粤北客家也各有个性,潮汕与海陆丰也有小异。

但雷州内部,因地域为一个整体,文化差异较少。

三是有比较一致的历史发展过程。

文化离不开历史,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雷州文化是雷州半岛自新石器时代,以鲤鱼墩6000年开始,经历了史前时期、先秦时期(骆越、荆楚文化南下)、秦汉至隋唐俚僚文化的发展,宋元闽人迁来后汉文化渐成主体,明清时期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其后又有战后转型新生时期等。

这一过程在半岛各地基本一致,无重大差异,排除了个别县市游离于雷州文化的可能性。

四是共同的文化特质和风格。

这是雷州文化能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关键因素。

在雷州半岛热带、海洋环境和独特历史过程背景下形成的雷州文化,具有鲜明的热带性、海洋性、多元性、原生性、刚烈性、平民性、务实性等特质和风格。

当然,不是说唯雷州文化如此,其他地域文化没有,但雷州文化在这些方面要比其他文化要凸现得多,这就成了雷州文化个性。

五是比较一致的文化发展水平。

文化发展水平是区域文化一个重要特点,雷州过去经济落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整个半岛差别不大,与广东其他地区相比,要逊一筹,这是当地文化水平的一个标志。

以此来比较与潮汕文化的差异,就十分明显。

潮州在宋代时读书已成为风气,被称为海滨邹鲁,明清时期潮州教育水平处于广东领先地位。

潮汕与雷州的文化发展水平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这种差异性成为两地分属两个文化类型的一个根源。

六是有一个稳定的文化中心。

一种区域文化或文化类型,必须有一个代表其文化特质和风格的中心城市,才能起到文化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

就像大气中必须有尘埃作为水汽凝固核心才能生成雨滴一样。

这个文化中心,因时代而异,雷州城是传统文化中心,湛江是近现代文化中心。

这是雷州文化中心的“双城记”,就像潮州是传统潮汕文化中心,而汕头就是近现代潮汕文化中心一样,也是“双城记”。

以上这些,包含在雷州文化概念之内,它们并不是机械相加,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而成。

所以,雷州文化概念不是随便提出来的,而是有多种根据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

广东其他地域文化亦如此。

(二)雷州文化命名基于文化是历史投影,是时间积淀,故区域文化多以历史地名来命名。

如广府文化中的“广府”是唐代“广州都督府”简称,岭南文化也因唐代有“岭南道”一级政区而得名。

故雷州半岛文化,也应以其代表性历史地名命名,它就是唐宋雷州,元代雷州路,或明清“雷州府”,雷州都是专名,半岛地域文化称为“雷州文化”,实至名归。

但对雷州文化命名,至少还有几种不同意见:一是“雷文化”。

因雷州多雷衍生出神人陈文玉,雷歌、雷剧、雷州换鼓、游神之风俗活动,故有人以“雷文化”为本地文化命名。

实际上,雷文化只是本地文化的一部分,以一个文化元素覆盖或代替整个雷州文化,有以偏概全之虞。

二是“雷阳文化”。

“雷阳”作为雷州代称,始于宋代,见秦观等人著作中,但未用于政区,后因有“雷阳书院”而被广泛使用,并被视同于指雷州半岛范围,称“雷阳文化”亦算切近,但因不是政区名称,文化中心雷城与雷阳不存在对应关系,故不及“雷州文化”好。

三是“湛江文化”。

湛江前身为原吴川县南三岛隋置椹川县,1899年为法国租借,称广州湾,1945年收回,始称湛江市。

至今史不及百年,历史短浅。

新中国成立后设湛江专(地)区,一度包括阳江、茂名及广西钦廉地区,现在则包括雷州半岛,与雷州文化范围相当。

但文化区多以历史地名命名,湛江历史厚度不足,故不宜为雷州半岛文化命名。

四是“雷州市文化”。

雷州市前身为海康县,近年才升格为县级市,称今名,但其范围仍袭海康县,难以覆盖整个半岛,称“雷州市文化”只能指本市版图,而不是历史上雷州府;若自称“雷州市文化”,又不能代表其他县市,不及现称雷州文化。

实际上,现用雷州文化也是以海康县为核心和主要内容,因文化中心雷城即为雷州府治和海康县治。

若以“雷州市文化”冠用称当地文化,反容易引起混乱。

例如前年出版十三册《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书,即有这种嫌疑。

五是“广州湾文化”。

广州湾仅为湛江市区旧称,为法租借地,作为中西文化融合板块,或雷州文化一部分当无可置疑,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用来取代雷州文化,则以偏概全,以小替大,逻辑上不通,也违反历史事实,故应为雷州文化一部分使用和研究。

近年成立“广州湾研究会”即承担这个任务,且不断推出新成果。

有人据此提出建立“广州湾学”也不无道理,就像时下流行,且实际运作中“北京学”、“徽学”、“潮学”、“客家学”、“广府学”、“海南学”等一样。

近年红土文化兴起,突出雷州半岛主色调,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特色,无可厚非,但不宜为雷州文化代称;半岛一些县市为强调自己文化个性,提出徐闻文化、遂溪文化、吴川文化、廉江文化,从突出自己文化个性而言,有一定道理,但不是一种文化类型,只是雷州文化概念下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独立命名。

三、雷州文化是一种历史存在雷州文化不是根据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种历史传承,是雷州半岛历史发展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首先,雷州全境在热带范围内,是广东最完整一块热带地区,其许多文化特质在这个范围内产生,过了这个界线则不是,这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由此产生文化热带性,也是其他地区所欠缺的。

只有雷州半岛才能提供这样文化土壤。

由此框定,在热带条件下形成雷州文化,是原生的、原真的、不可动摇,不可颠覆。

只要这个热带范围不改变,雷州文化的热带文化类型,就是永恒的,消灭不了的。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其次,雷州文化有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但一旦定型成熟就难以改变,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类型。

唐以前为俚僚文化,宋元大规模闽南人入居,成为当地居民主体,建立雷州文化刍型,经明清进一步发展,雷州文化定型成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风格,自此雷州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出现,传承至今。

所以从雷州文化历史演变过程看,它是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结果,不容置疑。

再次,雷州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比较,因有其独特文化特质和风格,故能在岭南文化体系中占有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可动摇地存在、传承。

就广东四大区域文化类型而言,都各有其个性,和而不同、共存共生,故能平行不悖地存在和发展,而不是对立和取代。

争议最多的是潮汕文化和雷州文化,过去曾被视为一体,但这是认识水平问题,因未发现其差异性大于其共同性所致。

但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实在,随着我们对其差异性的深度发掘,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是两种文化类型。

雷州与潮汕,仅使用方言和部分风俗有共同性,其他文化特点大相径庭。

雷州文化个性鲜明,决定其实际存在的依据是坚实的、合理的。

又,雷州民系是雷州文化历史存在一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