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概述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雷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它的独特文化传统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这些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雷州的民俗文化。
雷州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海滨,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雷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是雷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船节和渔灯节。
龙船节是雷州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组织划龙船比赛、舞狮子、饮龙船水等一系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划龙船比赛,是最吸引人的节目之一。
参赛的队伍精神抖擞,奋勇拼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龙船节还有一些和祭龙、娱龙等风俗习惯,如跳龙舞、耍龙灯、扭秧歌、啪龙花等。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渔灯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雷州的村庄和城镇都会举行渔灯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放沩子、吃沩饭、赏渔灯等,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在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渔灯,放在河面上飘流,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除了传统节日外,雷州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潮剧、木偶戏、手工艺品等都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潮剧是雷州地区的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逢节假日和喜庆聚会,潮剧演员们都会登台演出,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木偶戏也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除了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外,雷州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婚丧嫁娶、祭祀活动、民间舞蹈等。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希望雷州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延续了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
雷州地处广东省最南端,地理位置特殊,使得其文化在传承中融合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雷州文化魅力。
二、传承1.宗族文化的传承雷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其中以黄姓、吴姓等宗族为代表。
这些宗族不仅重视家族血脉,更注重家族中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他们严格遵守着宗族规矩,世代相传,使得雷州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家族意识和凝聚力。
2.宗教文化的传承雷州地区的宗教文化多样,既有佛教、道教的影响,还有众多民间信仰的存在。
雷州人民尊重并信奉各种宗教,这使得雷州文化中有着宗教兼容并包的特点。
宗教文化在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了岭南地区的宗教与精神文化。
三、创新1.民间艺术的创新雷州文化中民间艺术的创新一直是雷州人民的传统。
其中,雷州木偶戏是其代表之一。
雷州木偶戏在传承传统戏曲之余,还积极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使得该艺术形式更具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2.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随着雷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雷州文化也不断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城市文化风貌。
雷州以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为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使得雷州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世代相传、与时俱进的特点。
雷州人民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既严守宗族规矩,又拥抱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还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雷州文化更具生命力和魅力。
雷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为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雷州文化这一瑰宝,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雷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力量。
通过对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雷州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雷州文化习俗1

雷祖祠,三元塔,天宁寺,西湖公园等名胜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雷州,民间却用石狗游坡求雨,可见狗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位置。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反映雷州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
雷州姑娘歌,是雷州民俗文化的奇芭。
雷州歌是雷州文化的宝贵遗产。
独树一帜的雷州高跷龙舞。
天。
百官见状,伏地而拜,文玉终年68岁。
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即今之“雷祖祠”。
祠依山而筑,北构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
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
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
山门依屋宇三间面宽洞开而三,为硬山顶,硬山檩式结构。
山门门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
二进为祠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
正殿前设有拜亭,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中)、李太尉(汉朝的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词三殿”。
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廊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沿着前檐廊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雷祖祠历史悠久,词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
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
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祠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

雷州一、城市概况雷州市下辖18个镇、3个街道、471个村(居)委会、2283条自然村,境内有11个国有农林盐场。
全市总面积3662平方公里,总人口174万人。
雷州中心城区现建成区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多万人,城镇化率为45%。
雷州城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名城。
雷州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雷州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灭越(公元前355年)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
自汉至清代乃郡、县、州、军、路、府之治所,雷州城一直是雷州半岛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海北名郡”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文化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
雷州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名城保护范围:东至城东大堤、西至群众大道、北至青年运河、南至天后宫,总面积约418公顷。
保护区内有曲街、二桥街、城内十字街3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17公顷;关部天后宫、西湖南湖、城东3处历史风貌区,面积111公顷;历史风貌街23条,总长6900多米;历史建筑31处,总建筑面积14690多平方米;各级文保单位34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的雷祖祠和唐氏墓群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的三元启秀塔、真武堂、医灵堂等12处,有市级文保单位韶山古戏台、南山石桥、邓氏墓群等39处;有雷州西湖、天宁禅寺等名胜古迹。
雷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有雷州石狗、雷州歌、雷剧3项,省级有雷州音乐、姑娘歌、雷州风筝节、雷州蒲织技艺、乌石蜈蚣舞、雷祖崇拜、沈塘人龙舞、雷州灰塑、雷州市南门高跷龙舞9项,市级有过火海、翻棘床、穿令、流沙珍珠、雷州话5项。
雷州名城保护区内有较为完整地反映清末民初时期的古骑楼街,按其风貌特色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式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和雷州南洋式。
主要分布在二桥街、曲街、南亭街、龙舌街、镇中东街、镇中西街、广朝南街、马草桥街等8条古街道,总长4000多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 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 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 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 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 生息,自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 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 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 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 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 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石狗
•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系第一批“中 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其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 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为全国罕见,是 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雷州半岛境内的雷州市、徐 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区、廉江市等地方,现存 有3万—4万只古石狗,因此,雷州石狗被称为散 布民间的“南方兵马俑”。
• 蕴藏在雷州半岛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这大批雷 州歌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雷剧
• 雷剧是我国众多地方剧种中独特的一个, 同时也是广东省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 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全球各国各地区的雷人 社区,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 半岛,是雷剧的故乡。雷剧植根于雷州半 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 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 民所喜爱。
Hale Waihona Puke 人龙舞• 雷州人龙舞,曾流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 为雷州文化区域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人龙舞植根于雷州,土生土长,堪称雷 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 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组长:吴景2011204202组员:罗进列2011204211 毛雪飞2011204214 刘远清2011204236 招宇辉2011204245 洪锡东2011204249我作为雷州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传承雷州文化,使它得以发展。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秦名象郡、汉置徐闻、唐改雷州,是百越族俚僚僮徭峒落聚居之地。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石狗﹑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雷州人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门在外都很团结。
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是粤西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半岛也曾有幸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
西汉邳离侯路博德、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伏波将军,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平息叛乱,功垂史册。
唐宋时期,李邕、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谪官贬宦、商贾骚人的的流入,让中原文化有机会在雷州这个半岛上扎根结果,独放异彩,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为之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纪念。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
人口覆盖600多万。
为了传承和发扬雷州文化,方便交流,雷州先人编写了《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在低劣的生产力与蒙昧的远古时代,他们面对自然界出现的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与制服,为求生存与发展,便依托百物之形为图腾,在生产生活中融会了各部族的图腾,于春秋时期形成共同对狗的图腾崇拜,是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着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变过程,形成与发展为独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一、写作缘由首先,雷州文化作为岭南一种地域文化类型是一种历史存有,这无可置疑;但长期缺乏系统、专门性学术著作对其做理论上的总结和事实上的解读。
作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作者对此理应仁不让,承担起写作任务。
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我们理应承认其地位。
传统研究认为岭南主要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
雷州文化被长期作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与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视为福佬文化主体,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称“搭秤”,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边缘化、被淡化、被稀释。
这种理解有悖于岭南文化历史和现实,必须予以修正。
要为雷州文化正名,给予应有文化地位,必须拿出有力的说明,这是《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广东文化地理》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订,产生一定影响,至今仍在销售。
问题在于,个人在书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划分广东文化区时,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起称琼雷汉黎苗文化区,视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与潮汕文化一起归入福佬文化区。
这是20多年前的观点,但为很多同行认同,作为广东文化分区的依据。
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论文仍以为这个文化分区为依据,撰写广东区域文化论文,如广东地名、服饰、饮食等,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过多方面对比发现,雷州文化发生、形成地理环境与潮汕差异甚大,区域文化渊源、进程、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两地文化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不应划为同一个文化区。
故近年来,个人持续修正以前结论,如2012年《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即作了修正的说明,但局限于原书体例,未作大规模修改。
这次《雷州文化概论》的写作,即对原来结论作了较大修正———雷州文化应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即一个文化区,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区并列,构成广东四大文化区分布格局。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组员:邓羚羚,高肖玲,黄海燕,梁子珊,肖观弟,叶晓莹。
目的: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东六大、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文化作为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粤西地区珍贵的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并发扬这种珍贵的文化。
正文:雷州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中以雷歌,雷剧,姑娘歌文化,“雷州换鼓”文化,雷州石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为其传统文化的代表。
1、雷歌雷歌,广东省雷州半岛湛江地区民间歌谣,广东“四大民歌”之一,是雷州文化“活化石”。
被誉为雷州半岛人民唐诗宋词。
2008年2月,雷歌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歌历史久远,专家推测已逾千年。
流落民间歌谣有近数十万首,被搜集、整理和出版约有数千多首。
2、雷剧雷剧,是雷州土生土长之文化艺术瑰宝,是粤西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
曾经有过劝世歌、歌本班、大班、雷剧的发展过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雷剧经常在雷州、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和湛江市郊各地演出。
其演出人物众多,场面宽阔,内容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
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
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3、姑娘歌姑娘歌是雷州民间演唱艺术一绝,它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即兴口头文学创作,所唱之歌便是雷歌。
男为“相角”,执一扇,女称“姑娘”,执一扇一巾,以女角为主,故名为“姑娘歌”。
表演形式为男女相互对唱,相互挑战,比赛歌才。
唱腔古拙粗犷,并辅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内容有敦情说义、颂神祈福、家长里短等。
姑娘歌之“劝世歌”演变为雷剧。
4、雷州换鼓文化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文化概要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
全市总人口150万,辖18个镇1个街道办,459个村居委会、3306条自然村,29个党委、1692个支部、44505个党员。
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面积40平方公里,雷城常住人口23万。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57亿,其中工业产值15.84亿、农业产值43.21亿、社会零售总额26.38亿元、民营增加值32.25亿,三大产业比值4301:17.5:39.4。
本级财政年收入1.092亿元,在岗职工年纯收入9109元,农民年纯收入3206元。
雷城为雷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颁布的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她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雷州文化。
雷州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文化表现八大历史脉络: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文化;以“雷州换鼓”、雷歌、雷剧、姑娘歌、傩舞、头禄花灯、散花舞、蜈蚣舞、雷州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汉代伏波祠、唐代雷祖祠、宋代十贤祠、夏江天后宫、明代三元塔、清代古骑楼、古亭石桥、古牌坊、古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文化;以汉唐宋明时期促使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陶瓷古都”的南渡河沿岸的古民窑群址为代表的古代陶瓷文化;以“合浦珠还”、“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为代表的传统南珠文化;以宋代真武堂、浚元书院、雷州府学宫、元代海康学宫、明代雷阳书院、清末民初贡院等为代表的古代书院文化;以唐代“雷祖”陈文玉、宋代“十贤”、清代“清官”陈瑸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雷阳八景”、鹰峰岭、九龙山、天成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文化。
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雷州文化体系,一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画卷。
一、文物古迹大展馆:在雷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名胜古迹众多。
历代保存和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启秀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堂、伏波祠、天宁寺等94处;古遗址50处,古窑址67处,古墓葬600处,古建筑120座,古庙宇108座,碑刻与木匾150块,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6处,唐宋明清时期遗存尤为突出,代表性特色文化村52条;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459项545件。
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之首。
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拨巨资,群众筹善款等,积极修葺、恢复文物古迹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徜徉于西湖、南湖、三元塔公园等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于雷祖祠、雷州石狗、古骑楼、特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之间,诗情画意,访古问今、其乐融融。
1.雷祖祠。
位于雷州城西南2.5公里英榜山,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
原址在雷州城东北的英灵村,后梁乾化二年(912)迁于今址。
占地7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向“万顷洋田”,居高临下,气势雄伟,环境优美。
祠分三进,正殿面宽、进深各3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架极为平缓,形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岭南著名胜迹。
祠为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570~638)。
宋代寇准、苏轼、李纲均有游览该祠的诗赋。
陈文玉任职故乡,德政彰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下诏建庙祀之,并诏封为“雷震王”。
雷州人则感其恩德,尊为“雷祖”。
1000多年来,该祠经过历代修葺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被誉为“雷岗耸异”,为古雷阳八景之一。
祠内存有五代后梁时期4个石人和宋、元、明、清石碑30多通,以及明王宏诲和清陈瑸、陈昌齐、张百龄、周植、陈乔森等名人所题的楹联和匾额。
这些碑刻匾额对研究雷州地方史和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1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资共3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葺。
2.三元塔。
三元塔史称“南天一柱”,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塔高58米,八觚九级,砖木结构,比例匀称。
相传该塔挖基兴建时,挖得三只蛇卵,众人以为“三元及第”之兆,故名“三元启秀塔”,简称“三元塔”,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3.天宁寺。
位于雷州城西湖路北侧。
唐大历五年(770),开山岫公所创。
历代皆有重修或拓建。
寺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左辅城关,右瞰西湖。
三进院落,四合院格局。
一进为山门,门额“天宁古刹”是明代清官海瑞所题,门内两侧各塑一金刚;二进为天王阁,内塑四天王,中立弥勒佛及韦陀;三进为大雄宝殿,殿内塑三宝佛及十八罗汉,佛像连基座高7米,庄严肃穆。
全寺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两侧有僧舍厢房及钟鼓楼。
寺后有藏经楼。
山门外有明弘治年间太监陈荣重修该寺时所立的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牌坊。
坊额刻苏轼手书“万山第一”四字。
全寺屋舍50余间,总面积4500平方米,为雷州半岛的第一古刹。
宋代被朝廷贬谪雷州或路过雷州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等曾寓居于此,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
明代高僧德清(号憨山大师)寓居该寺达16年之久,对岭南禅宗影响极深。
1984年以来,群众乐捐及港澳同胞赞助全面修葺,新建寺前牌坊,匾额“天宁禅寺”为叶选平所书。
4.真武堂。
位于雷州城南亭街口,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
寇准被贬雷州时,居于雷州城内桂华坊。
某夜,巨星坠于寓前池塘中,第二天捡得陨石,便在寓前创建此堂以纪念。
现建筑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三进四合院布局,前为牌坊,中为楼阁,后为大殿,占地面积837平方米。
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
堂前牌坊石砖木结构,额刻“南合武当”四字,四柱三间三楼,穿斗式木托架,庑殿顶,重檐悬挑,小巧玲珑,工艺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5.天后宫。
位于雷州城夏江韩公桥北。
始建于宋,明清两代各有修建。
三进四合院布局。
建有门楼、前堂、后殿、拜亭、配殿。
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庙前还有一座清代戏台。
庙祀天后妈祖。
相传妈祖为福建莆田人,能乘席渡海,救助遇难船民,人称“龙女”。
雷州三面环海,多莆田移民,故对“天后”特别崇拜。
庙门联曰:“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
现庙内保存明清碑刻10多通,是研究明清时期雷州商埠贸易情况及有关乡规民约的重要资料。
6.十贤祠。
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雷州城西湖公园内。
宋咸淳十年(1274),知雷州军事虞应龙创建。
宋朝自乾兴至绍兴150年间,有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及胡铨等10位名相贤臣先后谪居雷州或路过雷州。
他们体恤民情,倡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对促进雷州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深受人民的爱戴。
虞应龙为示雷州人民“敬贤如师”、“嫉恶如仇”,创建“十贤祠”。
名相文天祥应虞应龙之请,作《雷州十贤堂记》以志其事。
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
学使姚文田(状元)手书文天祥《雷州十贤堂记》,勒石嵌于壁上。
1984年修葺一新,祠堂坐北朝南,两进三厅,砖木结构,红墙绿瓦,顶脊和垂脊皆塑龙凤。
前檐绘壁画。
正厅有“十贤”线描阴刻大理石像,东厅设“十贤生平事迹展览”。
英利鹰峰岭、乌石天成台,调风九龙山等胜景。
7..骑楼街。
雷州城南亭街、二桥街和曲街等街道。
始建于明清时期,现保存有中式、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欧亚混交的巴罗克式和“雷州南洋”式的骑楼商业街风貌。
8..石器。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雷州的红土地上就有先民在渔猎垦荒,繁衍生息。
从企水镇的英楼岭,卜袍山至英利镇的英典北、兰园岭、英良岭、石头堰岭、流沙寮岭、西湾岭、那停村的西海岸山冈上,考古发现有石斧、石奔、石凿、穿孔石环、敲砸器与大型有肩石铲等磨光石器达400多件,尤其是东里溪南水库北坡地、英利镇那停村出土的大型有肩石铲,是我省目前为止最大的石铲,其制作工艺精细,体现雷州先民的聪明才智。
9..铜鼓。
古代雷州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的俚僚人崇敬雷神,他们善于以铜铸鼓,敬酬雷神。
1989年在英利镇覃典村出土的北流型汉代铜鼓,1998年在迈熟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铜鼓的鼓面鼓身都装有太阳纹、云雷纹,考证了俚僚人喜欢把云雷纹装饰在器物上以示敬雷的风尚。
铜鼓上装饰的云雷纹十分精致,至今仍未可仿制,其铸造技术与敬酬雷神活动,谱写了璀灿的铜鼓文化。
10..陶瓷。
从雷州的西海岸山冈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陶片到榜山村长坡、殿山村后坡、塘仔坡、雷城火炭坡、铺坡等地出土的南印陶器以及沈塘镇的茂胆、余下、铺墩、龙道等村遗存的唐代雷州窑址,南渡河中上游遗存的宋元明时期的雷州窑址达76座之多。
地表上遗存的青光细裂纹陶瓷片与出土的大量陶瓷,印证了雷州城是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地,印证了唐宋元明时期雷州陶瓷业的兴旺与辉煌。
11.雕刻。
雷州人富有聪明的才智与大胆的创造力。
表现在古建筑艺术,至今仍遗存有珍贵的雕刻艺术瑰宝。
雷州三元塔塔基雕刻的“麟趾呈祥、龙腾虎跃、三羊开泰、鲤跃龙门、喜鹤练梅、龙马精神、雄鹰独立、丹凤朝阳”等23块石雕是明代粤西雕刻艺术珍宝;英利竹园姑媳同贞坊、龙门镇宝蓄村三代同贞坊、北和镇鹅感村南国女宗坊,都展示了清代雷州石雕建筑艺术的精华;龙门镇潮溪村、南兴镇东林村、英利镇青桐吴氏刚栗公祠的古民居与附城镇天后宫的古建筑所遗存的灰雕、石雕、木雕,堪称雕刻艺术的绝品。
12.民俗制品。
沈塘蒲织品、流沙珍珠工艺品、松竹杨家竹制品、乌石企水农海工艺品、英利石刻石器、唐家木制工艺品等民俗制品至今盛产不衰。
13.书院。
雷州唐虞时代已通声教,乡村师塾、城镇学堂逐渐兴起,文风随之盛行。
宋代寇准贬雷办起真武堂传授中原正音文化,南宋咸淳八年在西湖岸滨始建浚元书院,宋庆历四年始建雷州府学宫,元至顺三年创建海康学宫,顺崇祯九年又办起雷阳书院。
雷阳书院成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史书记载清末民初的雷城就有书院社16所,雷州府设有贡院,历史上雷州文教事业十分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