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感染现状与经验治疗护理课件

护理实践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护理专业培训和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
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特殊需 求。
创新护理技术的应用
探索新的护理技术手段,如远程护理、智能护理等,提高护理服务 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感染现状 与经验治疗护理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述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感染现状 • 经验治疗护理方法 • 护理实践案例分享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 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低于正常 范围下限的一种病症。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80%
定期监测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应定期进 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感 染征象。
100%
预防性用药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 用抗菌药物。
80%
隔离措施
对已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 ,防止交叉感染。
感染对病人的影响
02
01
03
加重病情
感染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康复进程。
增加治疗难度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01
进一步了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其对
免疫系统的影响,为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02
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以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
中性粒细胞缺乏抗感染指南

可以每间隔2天进行1次重复培养。
尿便、痰、留置导管、脑脊液培养,皮肤
3
穿刺活检,支气管灌洗培养。
对于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行胸 部CT检查,以排除肺炎。有临床指征 时,应对其他部位(头、鼻窦、腹部和 盆腔)进行CT检查。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 治疗
旨在降低细菌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和 病死率,其原则是覆盖可迅速引起严重 并发症或威胁其生命的最常见和毒力较 强的病原菌,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 养结果。
不推荐万古霉素(或其他抗需氧革兰阳 性球菌活性药物)作为发热伴中性粒细 胞缺乏患者的标准初始抗菌药物治疗的 一部分。
在一些特定情形下,在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初始经验性用药中需要加 入抗革兰阳性菌活性的药物,例如:①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有其他严重血流感 染证据;② X 线影像学确诊的肺炎;③在最终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前, 血培养为革兰阳性菌; ④临床疑有严重导管相关感染(例如经导管输液时出现 发冷或寒颤以及导管穿刺部位周围 蜂窝织炎,导管血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间早 于同时抽取的外周血标本); ⑤任一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⑥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定植; ⑦已预防 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治疗时出现严重黏膜炎。可以选择 的药物包括万古霉素或 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
四、门诊、体格检查、实 验室检
01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对患者进行评估时的基
本工作。
02
实验室检查应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血肌酐和尿素氮 水平、电解质、肝脏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测定等。并应
至少每3天进行复查。
微生物学检查应当重视血培养结果。做血
1
培养时推荐至少同时行两套培养检查。
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
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发表至今4年,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期间国际及国内关于粒缺伴发热的诊疗理念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我国在粒缺伴发热的病原学,尤其是耐药菌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应用带来新的危险因素。
因此,参考欧洲白血病感染相关指南(ECIL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肿瘤合并粒缺患者治疗指南(IDSA指南)、2019年西班牙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管理共识等,结合我国当前细菌流行病学、耐药菌监测数据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总结,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对2016年版指南进行修订。
超过80%的血液肿瘤患者和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与粒缺有关的发热。
血液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常有较高的死亡率,其血流感染(BSI)的相关死亡率达7.1%~42%。
粒缺伴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感染部位不明显或难以发现,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低。
能明确感染部位者占50%左右,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其后依次为上呼吸道、肛周和BSI等。
我国粒缺伴发热的病原流行病学资料大多来源于BSI数据,与国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以上。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包括肠球菌、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医院感染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医院感染是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感染的风险较高 。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பைடு நூலகம்增加感染的风险。
了解医院感染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感染情况,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 医疗质量。
研究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的中性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 感染类型和特点。
感染机制
01
02
03
免疫功能低下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免疫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 时免疫功能受损,易受感 染。
病原体易感性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对 某些病原体特别敏感,如 细菌、真菌、病毒等。
医源性因素
医院内环境、医疗器械、 医护人员操作等都可能成 为感染源。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发热
感染后常出现发热,体温可高 达39℃以上。
回顾性研究
收集病例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 括基本信息、疾病史、用药史、 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分析感染发
生的原因和机制。
实时监测
对医院感染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 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感染 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
施。
数据收集
患者基本信息
实验室检查结果
用药史
临床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基础 疾病、住院时间等。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防止交叉感染。
针对常见病原菌,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 用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降低耐药性 的产生。
提高患者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THANKS
感谢观看
感染部位症状
如肺炎引起的咳嗽、咳痰、气 促等症状;尿路感染引起的尿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疗(1)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疗(1)中性粒细胞缺乏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常会面临着缺乏免疫力和易感染等种种问题。
因此,对于这样的患者,在感染方面的诊疗也尤为重要。
下面就关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 常见感染病菌及症状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患病的病原体与普通人群不同。
常见的细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等,在这里可能丝毫没有施展的余地。
而相对癌患、艾滋病患者等的机会性感染较多,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常常会感染病毒性疾病,如口腔溃疡、皮肤病变等,还容易出现肺炎、敗血性休克、脑膜炎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感染。
2. 诊断及治疗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断中,临床症状往往会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同时应尽量避免更准确的诊断手段(如穿刺取样)。
治疗方面,则是需要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其中最基本的治疗可能是静脉输入广谱抗生素并加强液体补给以维持水平和电解质平衡,这也是防止或控制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严重的免疫缺陷患者,如植入移植物的病人,可能需要增强免疫功能。
3. 防范感染的措施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防止感染的发生。
一些措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施以保护患者免受感染的威胁。
首先,保证饮食合理,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并避免与患病动物接触,不吃不煮熟的食物;其次,定期进行检查函数,了解身体健康情况,发现病情及时治疗;此外,家庭成员的衣、物和常用卫生设施,需要注意定期消毒。
综上所述,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疗,我们不仅需要对症状进行正确鉴别,采取具体的治疗方法,而且也需要诱导患者采取一系列防范感染的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家人的协助等多方面因素都很重要,我们要积极合理地协调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好病人的健康。
中心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与经验治疗ppt课件

+ 葡萄球菌(包括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对甲氧西林耐药,其含义是:
– 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对绝大多数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
类等同时耐药 – 治疗药物应首选糖肽类抗生素
9
2.国内葡萄球菌对稳可信始终保持100%的敏感率
10
敏感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2
• 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 感染易扩散,败血症、肺炎等严重感染
发生率高,混合感染多 •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形成局部化脓病灶 • 常规抗菌治疗效果差
13
作者
疾病
病例数
临床疗效
Levine8 Myers 9 Craven 10 Coppens 11
心内膜炎 菌血症 菌血症 菌血症
17
82%
15
9、J Infect Dis 1982;145:532. 12、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82;9:69. 15. Chemotherapy 2004;50(2):81-7
10、J Infect Dis 1983;147:137. 13. Scand J Infect Dis 1988;20:297-301.
87%
19
74%
8
88%
Cafferkey 12
伤口感染/骨髓炎
19
89%
Cafferkey 13
肺部感染
7
86%
Menichetti 14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252
75%
D’Antonio 15
菌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性 发热)
61
中性粒细胞缺乏抗感染指南

中性粒细胞缺乏抗感染指南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是身体最常见的白细胞,它们是主要的病原微生物的杀手。
当身体受到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加并聚集到感染部位。
但是有些人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化疗、自身免疫疾病或先天免疫缺陷等,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
这种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无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足够的反击,从而使得患者更容易感染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症状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皮肤红肿•肺炎•脓肿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抗感染指南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预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抗感染的建议:卫生保持卫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需要:•经常洗手或使用洗手液•避免与生病的人接触•避免接触有毒的干洗剂、清洁剂、香水等•避免触摸污染的物品或表面•避免使用公共卫生设施,例如:游泳池,桑拿房等食物患者需要注意营养均衡,食物新鲜,不易变质。
同时最好避免食用以下食品:•大肠菌或沙门菌菌污染的水果、蔬菜、肉类或鸡蛋•生肉或未加工的肉类•未经过消毒处理的食品,如腌制的肉类、海鲜等医疗定期复查身体健康是保持营养和以预防控制感染的关键之一。
患者也需要了解常见感染初期症状和真菌、病毒、细菌的感染途径等相关信息。
如果患者确实感染了,那么应该尽早去医院就诊。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状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持续监测。
家庭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需要周围的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这些人需要帮助患者保持饮食健康,确保家里卫生干净,帮助患者定期去医院复查等。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缺陷疾病。
由于这种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无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足够的反击,因此患者很容易感染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为了预防感染,患者需要坚持遵循卫生、营养、医疗和家庭相关的指南。
监测身体状况并寻求医疗建议非常重要,如果发生症状,需要尽早去医院就诊。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疗文档PPT

有
无
针对性治疗
更广谱的联合或针对之前方 案未涉及的可疑病原菌
治疗
• 停用抗生素指征 1.中性粒细胞高于0.5×109/L,无发热 -优点:减少感染复发 -缺点:对粒细胞恢复缓慢者增加治疗费用、诱导
耐药菌产生 2.退热5天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现明确感染
灶(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
-停药后密切观察,如有感染复发征象重新治疗
疗24小时后,于其他部位重新插管
治疗
• 3.持续发热/退热后再次发热的治疗 -调整抗生素后再治疗48~72小时发热仍持续
未退
-退热后尚未停用抗生素又再次发热者
以上情况高度怀疑真菌感染,应即进行相关检 查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 急性白血病/MDS亚型
– 急性髓性白血病(复发) – 高危ALL
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结核等在粒缺患者中发病率亦高于普通人群
2 0 0 7 :3 2 –4 2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粒细胞减少/缺乏的鉴别诊断
-选择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 为核心药物
首次治疗选择万古霉素?
1372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生成障碍 尤其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时
敏情况
-最好选择最近一月内未曾使用过的抗生素 -选择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
为核心药物
2006-2007年度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全国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情况报告
20987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100
80
耐
药 60
率
62.3 63.1 67.2 71.3 55.3 5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项目 2009. 4. 成都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 感染的诊疗
刘 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概述
• 定义
• 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水平 (成人4X109/L) •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2X109/L
•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X109/L
全国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情况报告
20987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00 80
耐 药 60 率 (%)
62.3 63.1 55.3 56.3 67.2
71.3
40 20 0
0.4
亚胺 培南
28.8
6.1
7.6
头孢哌酮 哌拉西林/ 头孢 氨苄西林 头孢 /舒巴坦 他唑巴坦 吡肟 /舒巴坦 曲松
病 因
粒细胞 减少
破坏/消耗过多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严重感染 脾功毒物及药物 感染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感染风险
中性粒细胞
>1X109/L <0.5X109/L
感染风险
不大 很大
<0.1×109/L
极大 严重感染及血液感染风险大
粒细胞下降速度与粒缺持续时间对感染风险有重要影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n=281) 白色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氟康唑预防性治疗 抗真菌治疗反应率 实体肿瘤 (n=354)
Hanna H et al. ICAAC 2005; abstract # M-989
血液/肿瘤疾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 主要菌种变化趋势
其他真菌 0.6 念珠菌
-停药后密切观察,如有感染复发征象重新治疗
治
• 抗生素应用原则
疗
-足量 -严格按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性使用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分次给药,间隔6~8小时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每日一次性给药 -根据最新研究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持 续给药的疗效优于快速滴注给药
治
疗
• 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治疗 -处理伤口局部
治
• 区别对待法
疗
-临床高度怀疑G+菌感染 -导管源性感染 -病情危重者(有血液动力学障碍) -MRSA感染率较高的单位 以上情况初始治疗即联合万古霉素,其他患者初 始治疗48小时无效后或培养结果阳性时再加用 万古霉素
治
疗
• 耐万古霉素菌株感染的治疗
• 利奈唑胺:一种合成、全新类别的噁唑烷酮类抗 菌药物 • 对绝大多数万古霉素耐药/敏感阳性菌株显示出抗 菌活性 • 为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建议利奈唑胺应仅用于 确诊或高度怀疑其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Rate per 100. 000 population
0.4
0.2
曲霉菌
0.0 1981 1986 1991 1996 Year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1:33
血液/肿瘤疾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 疗原则
真菌定植 (无疾病) 发热、抗生 素治疗无效
HRCT/GM
头孢 呋辛
头孢 唑啉
左氧 沙星
环丙 沙星
10533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00 80
耐 药 率
60
45.9 40.9 45.4
50.3
(%)
40 20
8.6 19.3 15 0.7
亚胺 头孢哌酮/ 哌拉西林/ 头孢 培南 舒巴坦 他唑巴坦 吡肟
29.5
32
0
左氧 沙星
环丙 沙星
头孢 曲松
氨苄西林/ 头孢 舒巴坦 呋辛
头孢 唑啉
1372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00 80
耐 药 60 率 (%)
40
21.3 25.3
39.7 28.8 29.9 32.3 33.2
20 0
头孢哌酮/ 舒巴坦 头孢 吡肟 环丙 沙星 头孢 他啶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亚胺 培南 左氧 沙星
微生物/组 织学确诊
预防治疗
经验性治疗
抢先治疗
确诊治疗
2007ECIL指南调查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中性粒细胞患者伴持续性发热患者经验性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a: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情况;b: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情况
E J C S U P P L E M E NT S 5 . 2 0 0 7 :3 2 –4 2
-包括万古霉素的联合抗生素治疗 -感染迅速控制,保留导管 -感染控制不佳,拔除导管 -需重新留置导管者,拔除导管并抗生素治 疗24小时后,于其他部位重新插管
治
疗
• 3.持续发热/退热后再次发热的治疗 -调整抗生素后再治疗48~72小时发热仍持续
未退
-退热后尚未停用抗生素又再次发热者
以上情况高度怀疑真菌感染,应即进行相关检 查并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革兰阴性杆菌菌种分布 2006-2007年度报告
• 革兰阴性菌中分离量前4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8.0%)、铜绿假单
胞菌(18.3%)、肺炎克雷伯菌(14.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
74859株革兰阴性菌分布
奇异变形 1.8% 嗜血杆菌 2.9% 嗜麦芽 4.2% 阴沟 5.6% 鲍氏不动 10.2% 克肺 14.1% 产气 1.2% 弗枸 1.1% 沙雷 1.0% 其它 11.6%
治
• 抗感染治疗
(一)经验性治疗 1.首次发热的治疗 -寻找发热原因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疗
治
疗
• 经验性治疗的抗生素选择原则 -根据本地区近年院内感染常见细菌及其药
敏情况 -最好选择最近一月内未曾使用过的抗生素
-选择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
为核心药物
2006-2007年度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鉴别诊断
• 真菌感染
-常见于持续粒缺及长期广谱抗生素治疗者 -念珠菌属感染最常见,其次为曲霉菌属 -粒缺患者不明原因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应高度警惕真菌感染
鉴别诊断
• 病毒感染 -粒缺合并免疫缺陷者常见 -常见病毒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
和巨细胞病毒等
• 其它 -结核杆菌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所上升
感染流行病学
• 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
革兰阴性(G- )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革兰阳性(G+ )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溶血性链球菌
肠球菌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2006年)- 菌种分布
细菌 革兰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克雷伯菌属 不动杆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肠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合计 6172 4837 3526 3026 1207 1105 609 467 17.91 14.03 10.23 8.78 3.50 3.21 1.77 1.35 34468 100.0
头孢他啶 头孢哌酮/舒巴坦 氨基 ± 万古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糖甙 霉素 头孢吡肟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粒缺经验治疗的方法 重锤猛击! (Hitting Hard)
• 起始恰当经验治疗使用的抗生素必须有足够宽 广的抗菌谱以保证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尤 其在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时为避免不充分的 抗生素治疗,最安全可靠的方法是应用“重锤 猛击”原则,即早期应用强有力广谱抗生素, 然后在得到药敏结果后缩窄抗菌谱......
粒缺经验治疗的方法 降阶梯治疗
(De-escalation Therapy)
第1阶段 • 应用广谱抗生素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预防器 官功能障碍,缩短住院时间) 第2阶段 • 注重降级治疗,减少耐药发生、提高成本效益比
治
疗
• 首次治疗选择万古霉素?
• 选择万古霉素? -近年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染率上升 -提高治疗成功率 -减少死亡率 • 不选择万古霉素? -G+菌感染进展相对缓慢 -减少万古霉素耐药 -节省治疗费用
治
好转
是
疗
经验性治疗48小时
否
再分析 + 培养 继续使用
+
检测
病原学依据
有 无
针对性治疗
更广谱的联合或针对之前方 案未涉及的可疑病原菌
治
疗
• 停用抗生素指征 1.中性粒细胞高于0.5×109/L,无发热 -优点:减少感染复发 -缺点:对粒细胞恢复缓慢者增加治疗费用、诱导
耐药菌产生 2.退热5天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现明确感染 灶(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
株数
%
细菌 革兰阳性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葡菌 肠球菌属 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株数
%
2721 1835 1334 599 596 217
10.30 9.30 7.72 2.07 1.88 0.77
其中2005年流感嗜血杆菌0.6%(139株),溶血性链球菌1.3%、肺炎链球菌0.4%。 2006年均有增加!
症状及体征
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
起病 乏力 发热 咽痛 严重感染
缓慢 轻或无 少见 少见 少见
迅速 明显 常见 常见 常见
影像学检查
• 粒缺患者常见肺部感染 • 怀疑感染但未发现明确感染灶的粒缺患者 应常规早期进行并定期复查胸部CT • 早期肺部感染者高分辨CT对检出微小病灶 很重要 • 对怀疑鼻窦感染的患者应进行鼻窦CT检查。
大肠 28.0%
铜绿 18.3%
感染流行病学
• 近年G-菌的感染率及死亡率下降,而G+菌的感 染率上升 • 侵袭性真菌感染率及死亡率上升,包括念珠菌、 曲霉菌及其它真菌 • 病毒感染常见有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合并 免疫缺陷者常见 • 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结核等在粒缺患者中发病 率亦高于普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