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酸强碱滴定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
4. 沉淀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是一类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最常用 的是生成银盐沉淀的反应,即“银量法”,具体反应式如下: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
二、 滴定方式
1. 直接滴定法
直接滴定法是滴定分析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滴定方法。用 于直接滴定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
3. 置换滴定法
对于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反应或伴有副反应的, 可先用适当试剂与被测物质反应,使被测物质被定量 地置换成另一可直接滴定的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 此物质,这就是置换滴定法。例如,Na2S2O3不能直接 滴定K2Cr2O7或其他强氧化剂,因为这些强氧化剂不仅 将S2O2-3氧化为S4O2-6,还会部分将其氧化为SO2-4,使得 它们之间没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但若在酸性 K2Cr2O7溶液中加入过量KI,K2Cr2O7与KI定量反应后生 成的I2,就可以用Na2S2O3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1)反应必须定量完成,通常要求反应达到计量点时, 反应完全的程度应达到99.9%以上,且无副反应。
(2)反应速率要快,若速率较慢,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通过加热、加催 化剂等方法提高反应速率。
(3)必须有适当的方法确定终点。 凡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 测物质。例如,用HCl滴定NaOH,用K2Cr2O7滴定Fe2+等。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
2. 返滴定法
当反应较慢或反应物是固体时,加入符合化学计量关 系的滴定剂,常不能立即完成反应。此时可以先加入一定 量的过量滴定剂,使反应加速,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 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滴定剂,这种滴定方法称为返滴定 法或回滴法。例如,Al3+与EDTA配位反应速率很慢,可向 Al3+溶液中加入已知过量的EDTA标准溶液并加热,待Al3+ 与EDTA反应完全后,用标准Zn2+或Cu2+溶液滴定剩余的 EDTA。
实验活动1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实验活动1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实验操作]1.滴定前的准备阶段(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观察活塞部位有无漏水;若有,涂上适量凡士林。
碱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观察橡皮管连接处有无漏水。
若有,必须更换橡皮管。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再用待装液润洗。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不需润洗,也不需烘干。
(3)量取:用碱式滴定管量出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赶走气泡(如右图),调整液面到0刻度线,注入锥形瓶中,并往锥形瓶中滴加几滴酚酞,现象为溶液变为红色。
向酸式滴定管中加入标准溶液盐酸,先使液面在0刻度线以上,赶走气泡后,使液面恰好在0刻度线上或0刻度线以下,记录读数V1,读至小数点后第2位。
2.滴定阶段(1)把锥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滴定时,右手振荡锥形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且半分钟内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
此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被盐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
记录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重复上述操作2~3次。
3.数据处理注意:取多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若标准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00 mol/L,则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 mol/L。
[实验拓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1.氧化还原滴定法是指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相互滴定,该滴定方法在仪器使用、实验操作上与中和滴定一样,常见的试剂有KMnO4、I2、铁盐等。
2.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生成沉淀的反应很多,但符合定量分析条件的却很少。
实际上应用最多的是银量法,即利用Ag+与卤素离子的反应来测定Cl-、Br-、I-、SCN-和Ag+。
银量法共分三种,而前两种在近几年高考中多次呈现。
强碱滴定弱酸和强酸滴定弱碱知识讲解

2)滴定开始至计量点前:
溶液中未反应的HAc和反应产物Ac-同时存在,组成一 缓 冲体系。
pH pKlg[Ac] [HA]c
例如,当滴定NaOH 19.98mL时,[HAc]决定剩余HAc的体积
V剩H 余 A c2.0 0V 加N 入 aOH
[ H p ] A V H 剩 2 p.H 0 aK 0 c 余 A l1 0 0 .g 1 [ [.H 9 A c9 0 ] ] c 8 A 0 . 4 0 .0 7 3 c . 0 9 2 4 .l0 1 9 g 5 5 ..8 0 0 0 5 0 3 1 1 .0 0 5 2 0 0 1 3 7 0 .5 7 m 0 4 /L ol [A ]c 0 .10 10 .9 90 8 5 .0 0 1 2 0 m/L ol 2.0 0 0 1.9 98
c. Csp≥4×10-4mol/L。
(四) 对弱酸(或弱碱)强化的办法
有机络合剂强化弱酸的滴定 金属离子强化弱酸的滴定 沉淀反应强化弱酸的滴定 氧化还原反应强化弱酸的滴定
例如:NaOH滴定极弱的硼酸(H3BO3)
硼酸在水溶液中发生解离:
H 3 B O 4
H + + H 2 B O 3 - Ka=5.8×10-10
返回
例如:用NaOH滴定H3PO4 由于第二级解离产生的HPO42-是极弱的酸(Ka3= 4.4×10-13), 不能以NaOH简单地实现第三级直接准确滴定,只能按二元 酸被滴定。
如果加入适当过量的CaCl2溶液,可定量发生如下反应:
2 H P O 4 2 - + 3 C a 2 +
C a 3 ( P O 4 ) 2 ↓ + 2 H +
[H]B[B]
酸碱滴定法

[H ] + CNaOH = [OH ] + CHCl
CNaOH − CHCl = [OH − ] − [H + ]
[OH - ] − [H + ] TE% = ×100% Csp
+
−
例2 求用0.1000mol/L NaOH滴定0.1000mol/LHCl 至pH=4.0(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和pH=9.0(用酚 酞作指示剂)时的终点误差。 解:(1)终点pH=4.0: [H+]=1.0×10-4mol/L; [OH-]=1.0×10-10mol/L; C=0.1000/2=0.05000mol/L
pOH=4.30 pH=9.70
强酸与弱酸滴定曲线比较: (1)滴定曲线的起点 (2)滴定曲线的形状 (3)突跃范围
突跃范围的影响因素:Ka;酸的浓度 对于弱酸的滴定,要求 CaKa≥10-8
(二)强酸滴定弱碱 :HCl滴定NH3·H2O
弱碱的CbKb≥10-8时,才能用强酸准确滴 定。
同理可得,强酸滴定弱碱时的终点误差为 :
[H ] − [BOH] ×100% TE% = Csp
+
第六节 应用与示例
一、酸碱标准溶液及其基准物 酸标准溶液 盐酸、硫酸 无水碳酸钠或硼砂 碱标准溶液 NaOH、KOH 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
二、应用实例 (一)混合碱的测定 (1)双指示剂法: 以酚酞为指示剂(V1) Na2CO3→NaHCO3 NaOH全部被中和 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V2) NaHCO3→H2CO3
[HAc]=δ HAc Csp [H + ] Csp = + K a +[H ] 1.0 ×10−8 = × 0.05000 −8 −5 1.0 × 10 +1.76 × 10 =2.8 × 10-5 mol / L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讲义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讲义一、中和滴定的原理在化学中,中和滴定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用于测定未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的浓度。
其原理基于酸碱中和反应,即酸和碱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
以强酸(HCl)和强碱(NaOH)的中和反应为例:HCl + NaOH =NaCl + H₂O。
在这个反应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1:1。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知道了其中一种溶液(酸或碱)的准确浓度和体积,以及恰好完全中和时所用另一种溶液的体积,就可以通过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未知溶液的浓度。
二、中和滴定的仪器和试剂1、仪器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用于准确量取酸和碱溶液的体积。
酸式滴定管用于盛装酸性溶液和氧化性溶液,碱式滴定管用于盛装碱性溶液。
锥形瓶:用于盛装被滴定的溶液。
铁架台、滴定管夹:用于固定滴定管。
烧杯:用于盛装蒸馏水、冲洗滴定管等。
2、试剂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通常称为“滴定剂”。
例如,已知浓度的盐酸可以作为标准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待测溶液:浓度未知,需要通过滴定来测定其浓度的溶液。
指示剂:用于指示滴定终点。
在强酸与强碱的滴定中,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和甲基橙。
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无色;甲基橙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黄色。
三、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1、准备阶段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然后分别用待装溶液润洗 2 3 次。
装液: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分别装入相应的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0”刻度或“0”刻度以下,并调整液面至“0”刻度或某一刻度。
赶气泡:对于酸式滴定管,轻轻转动活塞,使溶液迅速流出,赶出气泡;对于碱式滴定管,将橡胶管弯曲,向上挤压玻璃球,赶出气泡。
2、滴定阶段将锥形瓶放在滴定管下方,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并滴入 2 3 滴指示剂。
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酸式滴定管)或玻璃球(碱式滴定管),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强酸强碱的中和滴定实验报告

强酸强碱的中和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强酸和强碱的中和滴定实验,了解酸碱反应的特点,掌握滴定实验的方法以及计算滴定
终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是一种快速进行反应。
当强酸和强碱的物质按化学计量比例反应时,
生成盐和水。
本实验中,溶液中的酸定量称为“滴定溶液”,而溶液中的碱定量称为“滴定试液”。
滴定实验中,需要先倒入一定量的滴定溶液,在滴定师中逐滴加入滴定试液,当滴定溶液中的酸和滴定试液中的碱完全反应时,滴定反应达到终点。
通过计算滴定试液的用量,可以确定酸和碱的当量浓度比。
三、实验步骤:
1. 使用胶头滴管将待测酸溶液与表示剂(一般为酚酞溶液)混合,加入到滴定瓶中。
2. 取出滴定瓶中的滴定试液,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滴定瓶中的滴定溶液中。
3. 每滴加一滴滴定试液后,轻轻摇动滴定瓶,直至溶液颜色出现明显变化,再滴加数滴滴定
试液,直到颜色稳定。
4. 记录滴定试液加入滴定溶液中的总滴数,以及加入滴定试液前后滴定溶液的颜色变化。
5. 根据滴定试液的浓度和滴定溶液的体积,计算出酸和碱的当量浓度比。
四、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中需包括滴定试液加入滴定溶液的总滴数、滴定溶液颜色变化、滴定试液的浓度和
滴定溶液的体积等数据。
五、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滴定试液和滴定溶液的浓度,并以此计算出酸和碱的当量浓度比。
六、结论:
强酸和强碱的中和滴定实验,可以通过滴定试液加入滴定溶液的总滴数推算出酸和碱的当量
浓度比。
第三节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H [OH ] 1.00 10 7 mol/L
pH=7.00
D. 化学计量点后(Vb>Va) 溶液的酸度取决于过量 NaOH 的浓度。例如, 滴入20.02mlNaOH溶液(+0.1%相对误差) 时
20.02 - 20.00 0.1000 5.00 10 5 mol/L OH 20.00 20.02
计量点前后±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的 变化范围,称为酸碱滴定的pH突跃范围。 此后过量NaOH溶液所引起的pH变化又愈来愈小。
(三)指示剂的选择
显然,最理想的指示剂应该恰好在化学计量 点时变色。但实际上,凡在pH 4.30~9.70范围 内变色的指示剂,都可保证测定有足够的准确 度。因此酚酞、甲基橙、甲基红等可作这一类 型滴定的指示剂。 如 果 反 过 来 改 用 0.1000mol/LHCl 滴 定 0.1000mol/LNaOH, 滴定曲线与图 3-1曲线形状 相同, 但方向相反,见图。指示剂颜色变化: 酚酞(红 无) 甲基橙(黄 橙 )。
滴定的突跃范围, 随滴定剂和被滴定物浓度的 改变而改变,见图3-2。可以看出: 随着滴定剂和被滴定物的浓度的增大,滴 定的突跃范围也增大。浓度每增大 10 倍, pH突跃范围增加两个单位。
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现以NaOH滴定HAc为例来讨论。设HAc的浓 度为ca(0.1000mol/L), 体积为Va (20.00mL); NaOH的浓度为cb(0.1000mol/L), 滴定时加入 的体积为Vb(mL)。同强碱滴定强酸一样,可分为 以下四个阶段来讨论:
Et
ca,e p
1010-104
100%
=
0.1 2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滴定前 ★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 ★化学计量点时 ★化学计量点后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滴定前 α=0
溶液组成为HCl 溶液组成为 pH=1.00
[H+]=c0=0.1000mol·L-1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 α<1,溶液为 < ,溶液为NaCl+HCl
[ H ] = cHCl余
从对上述滴定的讨论可知,用 0.1000 mol·L-1的NaOH滴定 0.1000 从对上述滴定的讨论可知, 滴定 mol·L-1的HCl。其突跃范围为 pH4.30~9.70,计量点 pH=7.00。 。 ~ , = 。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从上述讨论可知,对于强酸强碱滴定,浓度是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主要 从上述讨论可知,对于强酸强碱滴定, 因素,它影响计量点前后的 值 但不影响计量点的pH值 因素,它影响计量点前后的pH值,但不影响计量点的 值。对于等浓 度滴定,计量点在滴定突跃的中点。浓度扩大 倍 滴定突跃增加2个 度滴定,计量点在滴定突跃的中点。浓度扩大10倍,滴定突跃增加 个 pH单位。 单位。 单位 若c = c0 1.000mol·L-1 0. 1000mol·L-1 0.01000mol·L-1 滴定突跃为 pH 3.30~7.00~10.70; ~ ~ ; pH 4.30~7.00 ~9.70。 ~ 。 pH 5.30~7.00 ~ 8.70; ~ ;
pH =2.87 ★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 α<1, 溶液组成为 < 溶液组成为HAc+NaAc +
当α =0.500时, 时 当α =0.999时, 时
[H+]= Ka = [H+]= Ka ·10-3 =
pH = pKa pH = pKa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定前 V=0
HCl H2O
pH=1.00
计量点前 V<V0
计量点 V=V0
HCl余 NaCl H2O NaCl H2O
V=19.98mL (Er=-0.1%)
pH=4.30
pH = 7.00
计量点后 V>V0
NaCl NaOH过量 H2O
V=20.02mL (Er= 0.1%)
pH=9.70
.
NaOH滴定HCl溶液的pH
即:使pHep与pHsp尽可能接近 突跃范围:4.30~9.70 选用指示剂: 酚酞(pH=8.0-10.0) 甲基橙(pH=3.1-4.4) 甲
基红(pH=4.4-6.2)
.
练一练
• 选择酸碱指示剂时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
A滴定突跃范围 B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C指示剂颜色的变化 D酸碱溶液的浓度 E指示剂分子的摩尔质量
Kt: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
△pH= pHep - pHsp
强碱(酸)滴定 强酸(碱)时:
c=csp2
Kt
1 Kw
1014
Et
10p H10p csp Kt
H
10% 0
强碱(酸)滴定 弱酸(碱)时:
c=csp
Kt
Ka Kw
.
(K t
Kb Kw
)
例1:用0.1000mol·L-1NaOH滴定0. 1000mol·L-1HCl,用酚酞作指示剂,滴 定误差是多少?
解:化学计量点
pHsp=7.00 csp=0.05000 mol·L-1
查表得,酚酞的pKHIn=9.10,
即pHep=9.10
△pH= pHep - pHsp=9.10-7.00=2.10
Et
10p H10p csp Kt
H
10% 0
Et 01.0025 .100 100102.11 00410% 0=0.02%
2、C↑10倍,⊿pH↑2个单位,可选指示剂多 ➢ 1.0 mol/L NaOH→1.0 mol/L HCL
⊿pH=3.3~10.7 选择甲基橙,甲基红,酚酞 ➢ 0.1mol/Ll NaOH→0.1mol/L HCL ⊿pH=4.3~9.7 选择甲基红,酚酞,甲基橙 ➢ 0.01mol/L NaOH→0.01mol/L HCL ⊿pH=5.3~8.7 选择甲基红,酚酞
20.00 2.00 0.20 0.04 0.02 0.00
突跃 范围
0.02 0.04
0.20
2.00 20.00
.
pH
1.00 2.28 3.30 4.00 4.30 7.00 9.70 10.00 10.70 11.70 12.50
滴定分析的研究步骤:
1.判断能否被准确滴定 2.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绘制滴定曲线找出滴定突跃 4.根据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 5.讨论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
例2:用0.1000mol·L–1NaOH滴定0.1000 mol·L–1HAc时,若滴定至(1)
pH=9.20,(2)pH=8.20,分别计算两种情况时的终点
- 4.74
误差?pKa=10
解: Kt K Kw a 110014.4.7040109.26
突跃范围随滴定剂和被滴定剂浓度 改变而改变,指示剂的选择也应 . 视情况而定。
强酸滴定强碱
.
HCl滴定NaOH(条件同前): 1、滴定曲线: 见下图的虚线,pH从大到小。
2、滴定突跃: 9.70~4.30
3、指示剂:
酚酞、甲基红(误差在0.1%内) 甲基橙:滴定至橙色(pH=4.0)(误差为+0.2%) 校正方法:P127自学
.
滴定分析的研究步骤:
1.判断能否被准确滴定 2.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绘制滴定曲线找出滴定突跃 4.根据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 5.讨论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依据----- 滴定突跃范围 凡在突跃范围以内能发生颜色变化的指示剂,都可用.
(凡变色范围全部或大部分落在滴定突跃范围之内的指示剂都可 用)
答案:E
.
滴定分析的研究步骤:
1.判断能否被准确滴定 2.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绘制滴定曲线找出滴定突跃 4.根据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 5.讨论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
影响突跃范围的因素
1、影响因素:
(1)滴定常数Kt:Kt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2)反应物浓度c:c越大,突跃范围也越大。 对于强碱和强酸的滴定,在一定温度和溶剂中, Kt为定值,故其影响因素为浓度c。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
强碱滴定强酸
.
NaOH 0.1000 mol/L (c)
v
HCl 0.1000 mol/L(c) 20.00ml(v0)
.
滴定分析的研究步骤:
1.判断能否被准确滴定 2.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绘制滴定曲线找出滴定突跃 4.根据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 5.讨论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
四、终点误差Et
1、定义:由于滴定终点(ep)与化学计量点(sp)不一致而产生的误差。
指示剂的变色点
2、定义式:Et =
滴定剂不足或过质 量的 的量 物 被测物的物质的量 100%
3、计算式:
林邦公式
Et
10p
H10p cKt
H
10% 0
c:是按化学计量点(终点)体 积计算时,被测物的分析浓度。
.
在酸碱滴定过程中,以滴定剂加入体 积比(或滴定百分数)为横坐标,以 溶液的pH值为纵坐标作图,得到酸碱 滴定曲线。
.
NaOH滴定HCl的滴定曲线
pH
5.40
2.70 2.70
9.70 7.00 4.30
1.00 0.00
19.9+0.1%
VNaOH
(ml)
滴定突跃:计量点附近溶液pH值的急剧变化 突跃范围:化学计量点前后±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值的变化范围
加入NaOH/mL HCl被滴定的百分数 剩余HCl/mL 剩余NaOH/mL
0.00
18.00
19.80
19.96
19.98
20.00
0.0 4
20.02
20.04
20.20
22.00
40.00
90.00 99.00 99.80 99.90 100.0 100.1 100.2 101.0 110.0 200.0
.
滴定反应
H+ + OH- = H2O
平衡常数(滴定常数) Kt K 1W1.011 04(25 C)
反应进行程度 很大
.
滴定分析的研究步骤:
1.判断能否被准确滴定 2.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绘制滴定曲线找出滴定突跃 4.根据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 5.讨论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
滴定 阶段
溶液 组成 pH的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