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将相和主旨

将相和主旨
摘要:
一、引言
二、将相和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三、将相和的象征意义
四、将相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将相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展示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位英勇的将领和睦共处、共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美德。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典范。
【将相和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将相和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当时秦、赵两国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赵国的文臣和武将,他们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体现了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恩怨应当退居其次的观念。
【将相和的象征意义】
将相和象征着文武和谐、团结协作的精神。
蔺相如以智勇著称,廉颇则勇猛善战,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着非凡的才能,但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他们能够抛弃过去的误会和矛盾,互相支持,共同为国家的安定繁荣努力。
这种精神
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将相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将相和的故事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广泛流传,成为表达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重要题材。
如元曲《将相和》、京剧《将相和》等作品,都以将相和为背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展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弘扬了将相和的伟大精神。
【结论】
总之,“将相和”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传达了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美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将相和》说课稿12篇

《将相和》说课稿12篇《将相和》说课稿1【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
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是一篇以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两国矛盾为背景的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的政治远见,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故事围绕着三个小故事展开:
1. 完璧归赵: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2. 渑池会:蔺相如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
3. 负荆请罪:老将廉颇对蔺相如的官位高于自己感到不服,多次故意挑衅,但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来,廉颇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共同为国家效力。
通过这些故事,课文展示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最终达成和解的过程,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国家情怀。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将相和》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将相和》十月朔,朔风萧瑟。
将军大人帅府,冷冽的北风吹拂着战袍,又吹拂着他们那颤抖的心。
一众将领齐聚军营,面对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
望着周围忐忑不安的士兵,将军心中颇感压力。
军队的胜败全凭他们的指挥能力,这个责任如同一座高山压在心头。
少年时,他曾立下宏愿,要攻破敌军,辅佐皇帝,然而如今,他的理想渐行渐远。
不止一次,他在失败和艰难中寻找答案,每每都得到同样的答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与他们共同奋斗。
士兵们的眼中,包含着一种敬畏和向往。
将军深知他们的期许,他必须承受这份重托,成为他们的楷模和领路人。
命令下达,战鼓擂动,整齐划一的战列纷纷出发。
将军挥动手中的旗帜,指引着部队前进。
他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和勇气,将士们士气大振。
行军的路上,将军不断与士兵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
勇敢的士兵们为了保家卫国而奋勇杀敌,他们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难过与痛苦。
将军深感责任重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帮助这些士兵走出困境。
近日,部队进入了一片茫茫大漠,大风呼啸,细沙激扬。
无水无粮,这是一次硬碰硬的考验。
面对这样的困境,士兵们心生退意,有人甚至已经疲惫不堪。
将军面对着这个困境,他在士兵们的面前发表了一番让人振奋的讲话。
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士兵们,军人的意志与力量是无穷的。
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要坚守岗位,迎风迎雪,与困难一起抗争。
将军的话语充满了感染力,士兵们纷纷振作起来。
大家在将军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迈过了整个荒漠,最终来到目的地。
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将军骄傲地望着这一幕,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他感谢士兵们的付出和拼搏,因为没有他们的默契与团队合作,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将军深知,只有与士兵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身肩重担,义不容辞。
他将继续努力,成为士兵们的榜样,引领他们奋勇向前。
《将相和》以将军为主人公,通过他与士兵们的亲密互动,表达了与士兵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理念。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

将相和三字的意思“将相和”,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来意思是说,春秋时代,秦国的将军白起一举歼灭韩、魏两国军队,迫使它们各自割地求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
这里讲述的是战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和秦国的廉颇,由于互相尊重,都把对方看作“大国”的“良将”,尽力避免在和对方的交锋中受挫,结果两人交情深厚,从此友好相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将相和所蕴含的友谊的价值。
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但是,要说到现实社会,我认为“将相和”的理解就应该再加上四个字——互相尊重。
如果没有了互相尊重,那么“将相和”也就失去了原来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要说的是:“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件事。
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去学校。
走在大街上,不知什么时候,忽然感觉背上湿漉漉的。
回头一看,原来是小妹的泪水滴在了我的背上。
看着她哭泣的脸庞,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向妈妈请示。
妈妈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对我说:“你最近好吗?”“挺好的呀!”“你跟你妹妹说话好吗?”“当然好啦,她总是很崇拜我。
”“好就行。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次宴会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对坐在他旁边的一位年轻人说:“我从您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
”那年轻人急忙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
”他看到教授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马上改口道:“不,不,您比我优秀多了。
”听到这里,教授的嘴角泛起一丝微笑,而且微笑越来越浓,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一位有智慧的长者不会因为对方年纪轻轻而嘲笑对方,而是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
尊重是心灵间的交流,是朋友间的相处。
“将相和”需要互相尊重,如果缺少了互相尊重,“将相和”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学习上,互相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上,互相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后的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他们合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首——《负荆请罪》:“将相和,将相和,礼让下士国昌盛。
将相和故事意思

将相和故事意思将相和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秦昭王得知赵惠文王有一件稀有的和氏璧,就派人上书昭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枚璧。
赵王担心秦王诡诈,不想派遣璧,又怕秦王假借攻赵之名攻赵,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蔺相如。
他将和氏璧献给秦王后,见秦王只是欣赏玉器,并无上交城邦的意思,便以有瑕疵为由将玉器夺走。
于璧欲示于秦王,怒斥秦王无诚。
他还严厉警告秦王,如果逼不得已,他会砸碎他的脑袋和柱子上的玉石。
秦王怕他真的动手,假意请人弄了一张地图,画了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见秦王仍不肯投降,便说秦王要斋戒五日,方可献璧。
秦王被迫同意。
蔺相如趁此机会,让身边的一名侍从穿上了百姓的粗布衣服,与和氏璧沿着小路逃回了赵国。
2.渑池之会: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打算与赵王和解,在西河外的渑池会合。
廉伯、蔺相如认为大王不走,赵国就会显得软弱懦弱。
于是昭王赴会。
”秦王喝得高兴,说道:“听说赵王私下喜欢音乐,请弹琴吧!赵王弹琴。
秦史官挺身而出写道:某年某日,秦王与赵王相见饮酒,命赵王弹琴。
蔺相如上前说道:“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弹琴好。
请准许我给秦王一壶符,好让我们互相招待!”秦王大怒,不肯叩府。
蔺相如道:“五步之内,我就能把脖子上的血洒在本王身上!”直到宴会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
3.负荆请罪:一天,蔺相如出来,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而来,就吩咐下人调转马车,避开廉颇。
周围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笑着问大家:“连将军和秦王,你们觉得谁更好?”众人异口同声:“当然是秦王更好。
”国家公开骂秦王,他怎么会怕连将军?只以为秦强因我们二人不敢侵赵。
如果我们打起来,敌人就会钻空子。
不能忘记国家安全危在旦夕!”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惭形秽,不带套带钉钉,到蔺相如家请罪。
蔺相如急忙迎见廉颇。
廉颇跪在蔺相如面前,双手握着尖刺,让苓相如鞭打自己。
《将相和》告诉我们的是,要始终把国家利益和大局放在首位,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将相和 课文

将相和课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课文将相和笔记

课文将相和笔记
以下是将相和的课文笔记:
1、人物:
蔺相如:一位出身低微但聪明过人、气度非凡的将军,深得赵王的器重。
廉颇:一位功勋卓越、性格刚烈、心胸狭窄的大将军,曾攻下齐国、魏国等十余座城池。
2、三个故事:
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王放弃使用武力夺取和氏璧的计划,并安全返回赵国。
渑池会:蔺相如陪同赵王参加渑池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机智,使秦王不敢对赵王无礼。
将相和:廉颇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高而心生不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廉颇的挑衅和侮辱一再忍让。
最后,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解。
3、知识点:
“完璧归赵”中的“完”是指完整无损地把璧送回赵国;“归”是指归还。
“负荆请罪”中的“负”是背的意思;“荆”是指荆条;“请罪”是指认错、道歉。
文中出现的成语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成语至今沿
用。
4、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叙述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故事,强调了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重要性。
同时,也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6、写作特点:
文章以时间为序,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用词准确生动。
7、相关文化常识:
在古代中国,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意思是文人要为国家的利益而敢于进谏,武将则要为国家的利益而勇猛作战。
“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是古代中国两个著名的故事,被广泛传颂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
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