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书籍叔本华》阅读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的意义俞平伯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
游历者,活动的书本。
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浏览。
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
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
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月则以为无聊。
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
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
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
文言谓之好利。
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
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
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
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
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③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
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
退一步说,以名为利。
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
唯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
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④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
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功。
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读书与书籍

叔本华
作者简介: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1788 年诞生于德国但泽。父亲是银行 家,母亲是通俗小说家。叔本华 从小厌恶商业生活,憧憬文人高 雅的学术生活,对哲学尤为崇拜。
继承父亲巨额遗产后,把财 产交给别人打理,自己终身从事 哲学研究。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 和表象的世界》。1860年9月21 日病逝。
五
许多书籍十年后无人欣赏,因而泫然欲泣。 为作品的短命而悲伤,也是对现实文明日趋庸俗化 的忧患。
六、作品短命的原因
观点:目前十分之九的书籍是专以骗钱来读时髦的新书,以期在交际场中有谈话的资 料”。(纯功利目的的出版物)
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 谨记:绝不滥读(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 有定评的名著。)
谢谢
解读·探究二
1、作者把读者的头脑当作展示自己思想的场所,读 者的思想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只是在重复着作者的 思想活动的过程。 2、作者的思想活动过程;作者创作过程中思考方法、 思想情感、思想感悟等具体情况;我们自己的思想。 3、读者只读时髦平庸的新书,作者的创作也因而局 限于流行思想的小范围,读者、作者共同为我们的 时代设下了陷阱,使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平庸,时代 越来越退步。
非理性哲学主义思想的书才是有价值的书。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论:
把支配一切发展和运动的宇宙力量称为意 志——个人和物种对生存盲目和无意识地追求。 因为追求生存意志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并且因 为它的结果是强者吞噬弱者,所以自私、痛苦、 不幸和人生不可分离的。(《世界文明史》) 找出文章中“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句子。
一
富人有财富没闲暇 穷人有闲暇没财富 读书首要具备的条件:财富和闲暇 (叔本华就是这一类人)
二、有了闲暇与财富,就去读书么?
《读书箴言》阅读答案

读书箴言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刷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
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
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感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
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
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
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和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
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
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容睿智作品。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
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
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杂谈(节选)鲁迅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
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
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
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
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
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
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
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
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
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
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
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
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
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
这就等于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
现在就谈-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
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
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
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
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面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
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
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⑦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
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⑧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回答问题。
1.黑塞在文章开头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认为“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2.作者写道: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3.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4.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前四段,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修养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B.为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C.对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D.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6.下列对课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这句话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B.第二段末尾部分“不是……倒是……”和“不是……而是……"都是对举,从而使得前后句形成鲜明对比,论证更充分而又更具说服力。
C.“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论证的是“阅读之路有千万条"。
D.第三段“有的人……还有人……”论证的中心是“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7.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并不是真正的修养的目的。
B.读书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是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这是其唯一目的。
C.因为作品有名,但并不了解它,就要强迫自己去阅读。
叔本华《思考比读书更重要》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1.(10分)阅读《思考比读书更重要》,回答下列各题。
思考比读书更重要叔本华①不管藏书多么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理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益处,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
同理,不管你学识多么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②何以言之?因为我们若要将在书上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诸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思考出来的真理和其他书上的真理互相比较。
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读书。
③读书,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
但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必须要明确自己思考的方向,更要不断地刺激它,使之持续久远不可懈怠。
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
④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说是大相径庭,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
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此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
⑤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性和当时的心情,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
大概说来,一般“博闻多识”的人,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他们的著作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一味死读书。
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只是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⑥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他们整天钻进书本里,可是满足的无非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而那些思想家、发明家,正是通过不断的思考,才成为了其他人类的“恩人”。
⑦严格说来,有自己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也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财富;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名师讲题】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书是读不尽的,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
常识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
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与书籍叔本华》阅读答案
《读书与书籍叔本华》阅读答案
读书与书籍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
动场了。
读书越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他的思维
能力必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
也会失去其弹性。
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
在不久后就会淡忘丧失。
对于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
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
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作家们各有其所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松、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得
来的。
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优点,也许可因读
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
看别人的榜样而予以
妥善地应用,然后我们才能也有类似的优点。
这样的读
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自己
的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否
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浅
薄的模仿者而已。
无数的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
们枯死。
作者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却使
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做高
尚的事情。
这种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都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
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
读那些平庸作家的新作品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
今中外的少数杰出作家的名著,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姓而已——尤其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更是狡猾,能使人
浪费宝贵的时光,以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决不滥读”的原则。
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
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
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
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
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
引起非议。
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
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
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模型铸成的,他们在同时期
所发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他们的意见也是那么庸俗。
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著摆在书架上,但那些平庸文
人所写的毫无价值的书,只要是新出版的,便争先恐后
的阅读。
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生
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
这些东西,在数年之后必遭淘汰,其实,在产生的当天
就应当被遗弃的才对,它只可作为后世的谈笑的资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不同的文艺,似乎各不相
悖的并行着。
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只不过是貌似的东西。
前者成为不朽的文艺,作者纯粹为文学而写作,他
们的进行是严肃而静默的,然而非常缓慢。
另一类作者,文章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它们却能够狂奔疾驰,受旁
观者的欢呼鼓噪,每年送出无数的作品于市场上。
但在
数年之后,不免令人发生疑问:它们以前那煊赫的声誉
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性的文艺,前者为
持久性的文艺。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为思想家,作者的见解独到而深邃,他反对人
们读书,认为读书越多,人的思维能力就越差。
B.读者要学习作家们的优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
就能学到,必须以自己的天赋为先决条件。
C.已有定评的名著或前贤的睿智作品是好书,为赚
取稿费而写的、迎合大众庸俗趣味的书是坏书。
D.坏书的危害主要在于它们“像蓬勃滋生的野草,
伤害五谷”,“作者原是为贪图金钱、营求官职而写作”。
E.在同一时期,平凡的人们思想几乎完全一样;而
平庸的作者则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迎合大众。
13.下列对“在沙滩上行走者的足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读书时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运动场,身影
转瞬即逝,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B.读书多,脑海里就会被别人的思想弄得重叠纷乱,像沙滩上众人留下的足迹。
C.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印象浅薄而不生根,不久就
会淡忘丧失,就像沙滩上的足迹。
D.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像在沙滩上行走者,只
能看见他走过的路径,不知他在路上看见什么。
14.根据文意,“流动性的文艺”和“持久性的文艺”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
(4分)
15.根据文意,要坚持“决不滥读”的读书原则,应该怎样做。
(4分)
参考答案:
12.AD(A“反对人们读书”错,从全文看,作者所反对的是读坏书,是不假思索的读书。
D主要危害在于
“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神,使人们不能读好书,
做高尚的事情”。
)
13.D(前面的一系列比喻强调读书的消极作用,这个比喻正面强调要观察和思考。
)
14.①流动性文艺的主要特征:为赚取稿费而写作,迎合大众庸俗趣味,作品貌似真实,源源不断地出现,
但经不起时间检验。
②持久性文艺的主要特征:为文学
而写作,创作态度严肃而静默,作品真实,进展缓慢,
但经得起实践检验。
15.①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②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