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天天练 阅读篇24
2024年中考语文抢分秘籍(全国通用)专题04 名著阅读抢分法宝(四类常考内容)(原卷版)

专题04 综合性学习抢分法宝(名著阅读)(原卷版)名著阅读,一直都是近年中考热点中的“热点”。
从考查范围来说,主要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2部名著。
《课程标准(2022)》指出“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该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以及开放性题等。
一、考察内容1、概述故事情节:对名著情节的考查,一般会给出章节名称、插图或者提示词,让考生概括其相关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3、感受与体验:对名著中典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人研究、析其深层含义,解读主题,说出自己对名著的理解。
4、生活启示:联系生活,谈谈启示,谈及阅读收获或按要求向他人推荐某一部文学名著等。
二、解题方法1.掌握内容:学习和复习时,要对所考名著的内容、人物、情节等有一定的了解,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可以通过阅读原著和借用多种媒介来熟悉作品。
2.理解题意:审题目,抓关键词,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意图。
按要求回答情节、形象、主题和启示等内容。
(1)概述故事情节:简洁明了地描述故事的主要发展过程,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相关情节的背景,在典型环境中正确理解人物的行为。
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质。
从某一情节或从全书出发,按要求总结人物的性格、品质。
(3)感受与体验:对名著中典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人研究,探究其深层含义,思考名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4)生活启示:结合情节内容进行具体说明,简单分析或评价。
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个人的生活启示。
3、注意答题规范:合理组织答案的结构,在书写答案时,要注意字迹清晰、语言表达准确、逻辑连贯。
(2023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语段,完成下面试题。
【文段一】高处,我头顶上方,天鹅星座在银河中伸长它那巨大的十字架;下方,就在我的四周,【甲】在演唱交响曲,此起彼伏,抑扬顿挫。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24最新的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24最新的2011中考语文分类复习:现代文一、考点解读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五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二、知识梳理(一)命题角度1、词语的本义、引申义2、词语的指代义3、词语的语境义4、词语的联想义(二)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三、单项演练(一)词语的义项辨析1、丁俊晖穿着马甲打台球酷毙了。
( )2、“小样儿,你以为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是赵本山小品《钟点工》的经典台词。
( )3、有些人以为有“马甲”,就可以在论坛上胡作非为。
( )a伪装面具包装b指一个人拥有的多个ID c没有袖子的上衣(二)词语的指代义1、代词的指代义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在有些戏班,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上,尔后是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汇在一个统一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
为了区别于在四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
选自《川剧》文章中“这种”指代的是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非代词的指代义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0篇24

第24篇大树和我们的生活周涛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
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
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
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中考语文阅读天天练20篇(2)-3

第23篇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德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取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的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语文天天强化练24 Word版含解析.doc

天天强化练24(建议用时:20分钟满分: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缜.(zhěn)密商榷.(què)和.(huò)稀泥揆情度.(duó)理B.取缔.(tì) 木讷.(nè)档.(dànɡ)案袋疾风劲.(jìn)草C.栖.(qī)息挟.(xiá)持白炽.(chì)灯戎马倥偬.(zǒnɡ)D.葳蕤.(ruí) 豢.(huàn)养软着.(zhuó)陆扣人心弦.(xuán)A[本题考查难读字、多音字和易错读字的字音。
A项,缜,读zhěn。
度,读duó,“揆情度理”指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揆,推测揣度。
度,揣度。
B 项,缔,应读dì。
档,应读dànɡ,不能读dǎnɡ。
劲,应读jìnɡ,“疾风劲草”指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看得出什么草最坚韧,不会被吹倒。
比喻在激烈的斗争或艰苦危急之中才显得出什么人意志最坚定,最经得起考验。
C项,挟,应读xié。
偬,读zǒnɡ,“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
D项,蕤,读ruí,“葳蕤”形容枝叶繁盛。
豢,读huàn,“豢养”,喂养(牲畜),比喻收买并利用。
着,读zhuó,降落。
弦,应读xián,“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26612218】A.凭借着青山绿水、人文情怀和产业集聚,浙江的特色小镇汇拢了更多的人才、信息和资金,这让创业者心弛神往。
B.云南普洱一些村庄濒受野象侵扰,野生动物肇事损失谁埋单的问题日趋凸显,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已迫在眉睫。
C.“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要团结互信、合作共赢,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福祉,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
2024年山西省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读与书

山西省2024届中考语文临考模块冲刺抢分训练读·书说明:本卷共三大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中考对接点古诗文默写、书法欣赏、字音字形是必考点,中考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复习重难点熟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61篇(首)古诗文;根据要求默写,尤其是名句;情境理解;准确书写;对难写字、易错字要特别注意;判断字体;多音字、形声字、同音异形字、同音形近字、异音形近字一、古诗默写(60分)(一)直接型默写。
(每空0.5分,共30分)1.今日听君歌一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2.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3.,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4.,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醉翁亭记》欧阳修)6.,若出其中;,若出其里。
(《观沧海》曹操)7.自康乐以来,。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8.,八年风味徒思浙。
(《满江红》秋瑾)9.子曰:“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10.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1.,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12.,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杜牧)13.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4.,千嶂里,。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韩愈)16.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诸葛亮)17.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苏轼)18.,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陆游)19.令初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20.,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李清照)21.亭亭净植,。
(《爱莲说》周敦颐)22.,山岛竦峙。
(《观沧海》曹操)23.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刘禹锡)24.采菊东篱下,。
(《饮酒·其五》陶渊明)25.青树翠蔓,。
(《小石潭记》柳宗元)26.所欲有甚于死者,。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训练试题(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训练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甲】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
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
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15个人吃”。
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
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
”【乙】这是自红军长征以来,中央和军委的领导们第一次在饭馆聚餐。
吃了没多一会儿,毛泽东觉得分成两张桌子不热闹,就喊:“合兵!合兵!”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两张桌子合起来,然后再次举起了酒碗:“为胜利到达陕北苏区干杯!”不喜喝酒的毛泽东有些醉意了。
他把辣子、酱油和醋抹在一块西瓜上,说这是“五味jù全”,然后大口吃起来,还热情地邀请大家也这么吃。
毛泽东一再邀请,张闻天尝了一口,连说:“太辣,太辣。
”毛泽东说:“吃辣子的人最革命嘛。
”晚上,领导们都睡在了一大队的驻地。
半夜时分,毛泽东走出屋子,仰头看天上的星星。
他看见了耿飚之后,说:“有一个大队在这里,敌人不敢来。
”耿飚说:“说是一个大队,实际上只有四个连。
”毛泽东甩着胳膊画了一个大圆圈,说:“不要嫌少,等咱们站稳了脚,会猛烈地扩大,然后,再打出去!”(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挖掘.( )给.养( )五味jù全( )(2)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革命领袖毛泽东,请判断哪一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哪一段出自《长征》,并简述理由。
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的是语段;出自《长征》的是语段。
判断理由:二、综合性学习2.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是我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备了。
随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了让全体师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更深入的了解,某学校组织了宣传活动。
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天天练 阅读篇25

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天天练阅读篇25一、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4分)(舟山)记得给别人留条路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
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
几年来,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三八二十....三.”。
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一分;有时还要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多放上一只土豆子,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
之后,生意越做越大。
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一只土豆子,而是看中她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无形之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③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从搞收藏开始,就懂得让利的重要性。
他很会砍价,但总是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
在与藏家商议合理的价格后,他总是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是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
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
④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
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
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
⑤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
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现象,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
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⑥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的留点话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
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
⑦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在运行,是让藏家多赚些的理论在延伸,是发展共赢的思路在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天天练阅读篇24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2分)(成都)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
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
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
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
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
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
”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
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2分)
答:
2.第②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2分)
答:
3.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4.除了文中所讲的“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呢?请联系生活,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16分)(丽水)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称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
留守⑤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
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
②釜:锅子。
③齑(jì):腌菜或酱菜。
④啖:吃。
⑤留守:官职名称。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4)馈.以佳肴
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9.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3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
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答案:阅读24
一、【答案】1.①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②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每点1分)2.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2分)
3.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作家二月河和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证明这一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每点2分,答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举例略。
(开放性试题,联系生活实际,符合题意即可。
)
二、(二)(16 分)
5. (4分)(1)担心⑵周到或周全⑶每天,⑷赠送或馈赠
6.(2 分)C
7. (4分)⑴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⑵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8.(3分)(1)宋濂⑵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唤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3)家贫苦读
9.(3分)言之成理即可。
(1)示例:赞同。
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
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⑵示例:赞同。
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不赞同。
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