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
文化演出市场分析报告

文化演出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文化演出市场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市场,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因此,文化演出市场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
本报告将对文化演出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通过对市场规模、文化演出类型分布以及受众群体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从业人员和投资者提供深入的了解和有效的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对本报告的整体了解。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了市场规模分析、文化演出类型分布、受众群体分析等内容,将对文化演出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将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对市场发展趋势、竞争分析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建议与展望进行总结和归纳,为读者提供对文化演出市场的整体认识和展望。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对文化演出市场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了解市场规模、文化演出类型分布和受众群体特征,以及对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可以为文化演出相关机构和从业者提供指导和建议,并为未来市场发展提供参考。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市场情况分析,帮助他们制定更加明智的决策和投资计划。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潜在机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4 总结总结部分:通过本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演出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市场规模庞大,文化演出类型多样化,受众群体广泛,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建议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强市场调研、提高项目质量,拓展合作渠道,加强品牌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文化演出市场将迎来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2014年文化旅游演艺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文化旅游演艺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9月目录一、中国演艺产业概况 (5)1、中国演艺产业规模 (5)2、中国演艺市场的特点 (6)(1)演出市场产业附加值增加 (6)(2)演出市场种类多元化 (7)(3)缺乏优秀原创作品制约市场发展 (7)3、行业细分:专业剧场演出收入迅速增长,旅游演艺增速平稳 (8)(1)专业剧场演出: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观众数量与剧场数量同步上升 (9)(2)旅游演艺:国内游客数量增速平稳拉动旅游演艺产业稳健增长 (11)二、宋城股份:业务模式分析 (12)1、旅游演艺、全国布局 (12)(1)杭州大本营:模式成熟、深挖景区内涵、促进人均消费提升 (13)①宋城景区+宋城千古情 (13)②杭州乐园 (15)③烂苹果乐园 (16)(2)异地项目:遍地开花,客流高增长可期 (19)①三亚千古情景区:一线旅游目的地,客流培育超市场预期 (19)②丽江千古情景区:成熟市场,激烈竞争格局下体现后发优势 (21)③九寨千古情景区:整合分散市场,游客转化率高 (23)(3)旅游演艺项目总结:根植杭州,走向全国 (24)2、城市演艺,让“生活有戏” (26)(1)演艺谷定位——让生活“有戏” (27)(2)演艺谷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28)(3)资本开支小,相对轻资产 (28)(4)演艺谷嫁接外部资源,提升内涵和外部影响力 (28)3、城市演艺,打造“东方百老汇” (29)(1)百老汇三大剧院群 (29)①内百老汇的39座豪华剧院 (29)②外百老汇41家剧院 (30)③外外百老汇563家剧院 (30)(2)百老汇的主要集团 (31)①舒伯特集团(the Shubert Organization):长盛不衰的百年老店 (31)1)商业剧场:独占鳌头的剧院体系与经典剧目交相辉映 (31)2)票务系统:完善的销售网络为剧场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②倪德伦(Nederlander)集团:家族化运作典范 (33)1)家族式管理模式造就严密的剧院系统 (34)2)涉猎广泛,整合产业链 (35)3)入驻中国市场,东方百老汇声名鹊起 (35)③朱詹馨(Jujamcyn)集团:另辟蹊径 (36)1)与非盈利剧院结盟,原创剧目是成功之本 (36)2)建立售票系统,联手慈善机构 (37)(3)百老汇模式要素 (37)①剧院集团营收模式 (37)1)票房 (38)2)版税 (38)3)场地服务 (38)4)政府资助和外部投资 (39)②对周边产业的经济贡献 (39)③百老汇历年收入规模 (39)④观众群体 (40)(4)百老汇成功的关键 (41)①文化底蕴深厚,覆盖高学历、中高收入人群 (41)②成熟的产业模式:平台化营运,产业链纵深协同 (42)③剧场的集群化效应 (42)④资本市场助力 (43)(5)对标百老汇,中国演艺谷前景展望 (44)①观众群体对比 (44)②业务模式对比 (44)4、城市演艺模式核心要素 (45)(1)内容为王,节目原创和迭代十分重要 (45)(2)线上线下结合,最终“三屏合一” (47)(3)嫁接资本资源,优质项目蓄水池和孵化器 (48)三、产业链延伸:开展景区+演艺+娱乐的O2O模式 (49)1、在线票务网站总体情况:线下向线上转移 (49)2、在线票务网站巨头格局分析 (50)3、设立宋城娱乐:涉足综艺节目大市场 (50)(1)中国综艺节目市场 (51)(2)综艺节目制播方式:制播分离给专业综艺节目制作公司带来机会 (53)(3)综艺节目市场空间:冠名费及总招标价逐年攀升 (54)(4)综艺节目广告占电视广告比重逐渐提升,制作公司市场空间超200亿 (54)(5)2014年下半年综艺节目收入走势:总招标价提高,冠名费约占总招标价的40-50% (56)(6)优质综艺节目版权费:市场供需决定版权价值提升 (57)4、主流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盈利模式及现状概览 (58)(1)播映权、版权销售或者版权二次开发 (58)(2)节目相关服务模式 (59)(3)与播出平台收益分成 (59)①“好声音”模式 (59)②买下时段做内容 (60)③“焦点事件+电子商务”(Focus to Online)模式 (60)5、主流综艺节目制作公司 (61)(1)能量影视 (61)(2)宋城娱乐:整合线上线下产业链资源,“O2O+F2O”模式值得期待 (63)6、投资大盛国际,产业链延伸至影视剧行业 (63)一、中国演艺产业概况1、中国演艺产业规模演艺产业,是以演艺产品的创作、生产、表演、销售、消费及经纪代理、艺术表演场所等配套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产业体系。
2014年旅游演艺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旅游演艺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6月目录一、我国演艺市场快速增长,城市演艺占据3/4 份额 (4)1、人均收入突破1 万美元,文化娱乐消费进入加速增长期 (4)2、城市演艺:文化娱乐消费重要内容,占演艺票房3/4 份额 (5)3、城市演艺产业链:环节相对较少,具备产业链延伸空间 (6)(1)演出团体 (6)(2)演出经纪机构 (7)(3)演出场所 (7)(4)演出票务公司 (8)二、他山之石:百老汇的成功基因与龙头经验 (9)1、百老汇演艺成功基因及龙头经验总结 (9)2、百老汇成长历程及经营概况 (10)(1)三类剧院:以数量和营利性区分 (11)(2)产业环节:剧院经营商、制作商、节目经纪商 (12)(3)剧院经营:行业集中度高、三巨头年票房收入近10 亿美元 (13)3、成功基因:集群化效应+ 丰富产品梯队+ 品牌知名度 (14)(1)集群化效应:形成完备的演艺产业中心,成为旅游目的地 (14)(2)剧院集群梯级配臵优势 (15)(3)产品知名度:巡演创造收入的同时推广产品 (16)4、运营效果:城市演艺亦可吸引异地客流,盈利能力较高 (17)5、龙头经验:从剧院集群运营起步,向上下游产业延伸 (18)(1)舒伯特集团(Schubert Organizations) (18)(2)朱詹馨集团(Jujamcyn Theaters) (19)(3)大使剧院集团(The Ambassador Theatre Group) (20)三、保利文化:国内领先的演出与剧院管理企业 (21)1、剧院管理、演出票房、剧院租金是三大收入来源 (21)2、选址、租金和单体项目推广费用较高因素,盈利能力一般 (22)3、两大优势:覆盖产业链两大环节,控股股东及自身品牌 (23)(1)依托剧院建设工程咨询服务,拓展剧院管理业务 (23)(2)控股股东及公司自身的品牌形象有助业务拓展 (23)四、宋城演艺中国演艺谷崛起,推荐宋城演艺 (23)1、国内最具“高适配性”的剧场集群 (23)(1)中国演艺谷剧场集群:类百老汇,国内最高适配性集群 (23)(2)中国演艺谷艺术小镇:国内首个以文化演出艺术为主的休闲商业小镇 (24)2、已具备丰富产品内容,从引进逐步到自创 (25)(1)戏剧/音乐/展览为主的3+X 系列,打造文化演艺中心 (25)(2)从引进到自创,政府支持与公司实力增强拓展信心 (27)3、依托优质产品及平台,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28)4、城市演艺龙头之路:灵活机制,未来产业链延伸将成 (28)一、我国演艺市场快速增长,城市演艺占据3/4 份额1、人均收入突破1 万美元,文化娱乐消费进入加速增长期参考美国经验,人均GDP 在10000~30000 美元期间是文化娱乐消费增长最快阶段。
2014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

2014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第一篇:2014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2014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2014年,北京市营业性演出市场的状况及各类专业数据统计资料,来自于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对全市130家主要从事营业性演出场所的统计(比上一年度新增了7个剧场。
其中还包括各类小剧场、各郊区县影剧院共56家),以及相关票务公司、演出机构、咨询公司提供的部分演出市场有关信息。
初步汇总数据:2014年北京市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共计24595场;观众人数共计1012 万人次;演出票房共计14.95亿元。
2014年度,在京注册的演出机构、文艺表演团体(含中央直属)在全国各省市组织参与各类演出活动共计5076场,观众人数588万人次,票房收入10亿元。
同时我们对在京的相关演出机构、表演团体以及审批部门进行了跟踪了解,粗略统计:在京的中央、市属演出机构、团体组织承办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商业性演出、文化交流性演出及其它形式的演出活动共计:演出场次5782场,出访国家和地区近百个,城市330个,人数3527人,批次101批。
一、演出场次情况统计2014年全市130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24595场,比去年同期(23155场)增长6.2%。
1、按演出团体分类:国内艺术团体(含外省市)在京演出23926场,占总演出场次的97%,比去年同期(21164场)增长13%。
外国艺术团体在京演出548场,占全年总场次的2.2%,比去年同期(1415场)减少61.2%。
港、台艺术团体及个人在京演出121场,占全年总场次的0.5%,比去年同期(82场)增加47%。
2、按艺术门类分类:音乐类(含交响、美声、民族、通俗、音乐剧、歌剧)等演出1669场,占总场次的6.7%,比去年同期(1420场)增加17.5%。
歌舞类(含民族舞、芭蕾舞、外国舞、现代舞)等演出572场,占总场次的2.3%,比去年同期(622场)减少8%。
话剧类演出4519场,占总场次18.3%,比去年(4301场)增加5%。
2015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

2015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2015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2015年,北京市营业性演出市场的状况及各类专业数据统计资料,来自于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对全市135家主要从事营业性演出场所的统计(比上一年度新增了5个剧场。
其中还包括各类小剧场、各郊区县影剧院共56家),以及相关票务公司、演出机构提供的部分演出市场有关信息。
初步汇总数据:2015年北京市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共计24238场;观众人数共计1035.63万人次;演出票房收入共计15.49亿元。
一、整体市场:2015年演出市场保持平稳增长,票房收入达15.49亿元营业性演出场次24238场,与去年基本持平。
根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北京135家演出场所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4238场,比去年同期24595场略下滑了1.45%。
大型体育场馆和驻场场馆的演出场次减少了近1500场,但是大中型剧场和小型专业剧场的演出场次均呈增长趋势,演出场次总体持平。
2015年营业性演出观众总人数达1035.63万人次,与去年同期(1012.6万人次)增加2.27%。
其中:戏剧类观众452万人;舞蹈类观众48万人;音乐类观众244万人;其它类观众292万人。
2015年北京演出市场整体票房15.49亿元,专业剧场均有增长。
其中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综合性多功能演出场所19个,演出收入5.09亿元,占全年演出总收入的23%,比去年同期增加7200万元;长安大戏院、中山音乐堂、中国木偶剧院等26个戏剧、音乐、儿童剧为主的专业演出剧场演出收入2.58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6.7%,比去年同期增长3600万元;国家体育场、工人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9个大型体育场馆的演出收入4.65亿元,占全年演出收入的30%,比去年同期下降8900万元;红剧场、朝阳剧场、梨园剧场等12个旅游演出为主的剧场,演出收入1.73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1.2%,比去年减少600万元;其它剧场及各类小剧场69个,演出收入1.44亿元,占全年演出收入的9.3%。
对北京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的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1~对北京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的分析与发展建议近年来,中国的文化演出已成为众多旅游城市与地区的重要吸引源。
中国的演艺产业自2010年起,正吹响快速发展的“集结号”。
中国演艺产业在文化创意行业收入贡献的比例两年内由0.7%增长到2.4%,2011年中国演出市场票房达到120.9亿元,演艺机构达到1.1万多家。
北京市2011年文化艺术(主要是演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收入贡献是2.4%,截至2015年12月底,北京共有文艺表演团体640家、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14家、演出经纪机构1478家。
北京市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演艺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开始规划建设两大演艺集群——天桥演艺区和天坛演艺区。
目前两地规划建设大小剧场60余家,建成后将是世界性大城市中最大的演艺集群。
北京文化演出与旅游结合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完全释放,表现为创新不足、亮点不突出,加强整体运作是北京旅游文化演出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结合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宏观背景,分析目前北京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的特点,并对北京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北京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现状(一)近五年来北京市文化演出市场总体情况根据北京市文化局的数据,2011~2015年北京市的文化演出呈现总体平稳向好发展的态势。
表1 2011~2015年北京市文化演出概况北京市文化演出市场的观众人数在2012年达到高峰后开始下滑,2015年略有小幅上升。
2012年观众最多,2014年场次最多,2015年收入最高。
总而言之,2011~2015年,北京市文化演出市场观众人数趋于饱和,基本稳定,然而供给在调整,收入效益在增加,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二)2015年北京市文化演出市场现状演出是当代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指为公众举办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公众包括当地居民与来访者。
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是针对外来游客为主的演出市场,而当地居民的喜爱与口碑传播是一个城市文化演出市场发展的基础。
北京演出市场调研报告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演出市场调研报告(终稿)道略文化传媒产业研究中心(北京普罗米斯公司旗下机构)2009年7月目录第一章项目背景与概述 (1)一、项目背景 (1)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2)1.研究目标 (2)2.研究框架 (2)三、调研方法 (3)1.问卷调查:有效问卷样本量达936个 (3)2.深度访谈:访谈54家机构、10位专家和28位消费者 (4)3.统计数据:建立北京演出市场监控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 (5)4.文献调研:广泛研究演出行业的图书、论文、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 (6)第二章2008北京演出活动分析 (7)一、北京演出活动总体情况 (7)1. 2008年北京全年共演出剧目近1600台、1.38万场 (7)2. 北京各类型演出的台数以音乐会居多,演出的场次以话剧居多 (8)3. 西城区上演剧目台数最多,宣武区演出场次最多 (8)4. 2月、3月为演出淡季,大型商演旺季在1月、7月 (9)5. 演出平均高票价615元,平均最低票价87元 (10)6. 涉外剧目共演出622场,占总数的4.3%;44.4%的场次为音乐类演出 (11)7. 2008年平均每台演出频次为4场,话剧、儿童类和杂技类演出频次最高 (12)二、各种类型演出活动情况 (13)1. 演唱会演出情况 (13)1.1 2008年演唱会共演出56场,同比2007年减少40场 (13)1.2 2008演唱会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份和12月份 (13)1.3 2008年71.5%的演唱会在北展剧场和工人体育馆举办 (14)1.4 演唱会平均最高票价1329元,“高价太高,低价不低”现象普遍存在 (14)2. 音乐类演出情况 (15)2.1 2008年北京共演出音乐类剧目592台1098场,同比2007年增加440场 (15)2.2 音乐类演出主要以音乐会为主,占到总演出台数和场次的80%以上 (15)2.3 近一半的音乐类剧目在西城区演出,演出主要分布在专业性场馆 (16)2.4 音乐类演出平均最高票价为637,平均最低票价为97元 (16)2.5音乐类演出中涉外演出台数占36.3%,高于整体水平 (17)2.6 2008年音乐类演出档期主要在4月、7月和9月,淡季在2月、3月和6月 (17)3. 歌舞类演出情况 (18)3.1 2008年北京共演出歌舞类剧目173台1206场,同比2007年增加437场 (18)3.2 歌舞类演出中, 34.1%的歌舞类演出是芭蕾 (18)3.3 71.1%的歌舞类演出场次分布在东城和朝阳区,天桥剧场演出场次最多 (19)3.4 歌舞类演出平均最高票价634元,平均最低票价93元 (19)3.5 歌舞类演出旺季在6月和8月,淡季和旺季时间间隔较短 (20)4. 京剧演出情况 (21)4.1 2008年北京共演出京剧2383场,同比2007年略有增加 (21)4.2 81.2%的京剧是旅游演出 (21)4.3 46%的京剧在宣武区演出,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院分别占非旅游演出的近40% (21)4.4 平均最高票价995元,平均最低票价75元 (22)4.5 4-6月份是京剧演出的旺季,3月和10月是京剧演出的淡季 (22)5. 话剧演出情况 (24)5.1 2008年北京共演出话剧2657场,同比2007年增加615场 (24)5.2 50%以上的话剧演出分布在东城区,近70%的话剧在专业话剧场馆演出 (24)5.3平均最高票价384元,平均最低票价71元 (25)5.4话剧平均每月演出222场,4月、11月和12月是话剧演出旺季 (25)6. 地方戏曲演出情况 (27)6.1 2008年北京共演出地方戏曲580场,同比2007年减少292场 (27)6.2 62.9%的地方戏曲类演出为旅游演出 (27)6.3昆曲占总演出场次的74%,83.1%的地方戏曲剧目在西城区演出 (27)6.4地方戏曲演出平均最高票价为427元,最低票价70元 (28)6.5 地方戏曲类在演出淡旺季演出场次差别明显 (28)7. 曲艺类演出情况 (30)7.1 2008年北京共演出曲艺类剧目1563场,同比2007年增加156场 (30)7.2 曲艺类演出主要以相声和评书为主,占演出总场次的97.9% (30)7.3 曲艺类演出以驻场演出为主,演出主要集中在小剧场 (30)8. 儿童类剧目演出情况 (32)8.1 2008年北京共演出儿童类剧目1182场,同比2007年增加176场 (32)8.2 60.9%的儿童类剧目演出分布朝阳区 (32)8.3 83.2%的场次在儿童类场所演出,中国木偶剧院演出场次最多 (33)8.4 平均最高票价235元,平均最低票价65元 (33)8.5 儿童类演出3月、8月和12月为淡季,2月、5月、6月和9月为演出旺季 (34)9. 杂技类演出情况 (35)9.1 2008年北京共演出杂技类剧目2320场,同比2007年减少304场 (35)9.2 杂技类演出场次中有95.6%是旅游演出,宣武区占总演出场次的47.7% (35)9.3 平均最高票价为428元,平均最低票价为83元 (35)10. 综艺类演出情况 (36)10.1 2008年北京共演出综艺类剧目801场,同比2007年减少738场 (36)10.2 综艺类演出中旅游演出占97.6%,99.7%的演出集中在宣武和东城两区 (36)10.3平均最高票价474元,平均最低票价91元 (37)三、北京旅游演出统计分析 (38)1. 2008年旅游演出6076场,占到总演出场次的43.9% (38)2. 北京旅游演出以京剧和杂技类演出为主,占到总数的60%以上 (39)3. 49.8%的旅游演出场次分布在宣武区 (39)4. 旅游演出平均最高票价为540元,平均最低票价220元 (40)四、北京三大演出季统计分析 (40)1. 2008年三大演出季上演剧目40台共84场,较去年下降明显 (40)2. 62.5%的演出季剧目台数和近60%的演出场次集中在保利剧院和国家大剧院 .. 413. 演出季涉外演出剧目台数和场次略低于国内演出 (41)第三章北京演出场所状况分析 (42)一、北京演出场所的基本情况 (42)1.2008年进行了演出的场所81家,可用于演出的场所100多家 (42)2.北京演出场所数量出现较大增长,2008年新增场所8家 (44)3.1000座以下演出场所占57%,3000-10000座演出场所稀缺 (44)4.演出场所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朝阳等4城区占81% (45)二、奥运前后开放的北京演出场所 (46)1.国家游泳中心等奥运场馆增加了大型演出场馆供给 (46)2.蜂巢剧场等其他新进入的演出场所以话剧演出为主 (47)三、北京演出场所的运营情况 (48)1.演出话剧、地方戏曲、音乐的场所最多 (48)2.除旅游演出外,57%的场所全年演出在100场以下 (49)3.2008年演出场次最多的前10个场所70%是小剧场 (49)4.旅游演出场所数量稳步增长,目前有10多家,竞争激烈 (50)5.场租是演出场所主要收入来源,票房、赞助等其他收入来源增加 (51)四、北京演出场所的发展趋势 (52)1.剧院院线联盟是演出场所跨地区经营的主要途径 (52)2.众多演出场所主办演出或尝试场制合一 (53)3.小剧场随着话剧的发展而得到较大发展 (55)4.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外资等业外资本进入演出场所 (56)五、北京演出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57)1.事业性质的体制和机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发展 (57)2.场地利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57)3.与商业设施相同的待遇给经营者带来较大压力 (58)六、北京演出场所的政策需求 (58)1.政策支持:给予更灵活的机制、税收和有效的激励 (58)2.宣传支持:演出信息的更广泛传播 (58)3.资金支持:政府投入与调动社会投资相结合 (59)4.人员培训:加强剧场管理专业教育与培训 (59)第四章北京文艺表演团体状况分析 (60)一、北京文艺表演团体的基本情况 (60)1. 经济性质:民营等团体占70% (60)2. 表演内容:话剧类和音乐类团体占据主体 (61)3. 2008年只有64%的团体参与营业性演出 (61)4. 演出活跃程度:民营与市属团体占有3/4的演出场次 (62)二、北京文艺表演团体的运营状况 (64)1.创作情况:话剧类表演团体创作较为活跃 (64)1.1从剧种来看,话剧类表演团体较其他类型的表演团体创作更为活跃 (64)1.2从性质来看,国有团体在京剧、音乐等方面占优势,民营团体在话剧领域创作更为活跃652.演出情况:缺乏产业化的演出模式 (66)3.财务状况:大多数的表演团体无法依靠演出收入实现良性增长 (67)4.与演出场所的合作:民营团体与场所的合作十分艰难 (68)三、北京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趋势 (69)1.业务向纵深拓展,产品开发立体化 (69)2.经营场馆的趋势和场团一体化 (69)3.国有团体的活力正在得到释放 (70)四、北京文艺表演团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71)1.场地问题:可供演出的剧场少,场馆租用成本高 (71)2.资金问题:民营团体普遍缺乏资金,国有团体也有资金需求 (72)3.创作问题:缺乏好的作品,产品创新不足 (72)4.人才问题: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人才流失严重 (73)5.市场营销:营销能力薄弱 (73)五、北京文艺表演团体的政策需求 (74)1.政策支持:民营团体希望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 (74)2.场地支持:民营团体希望提供更多的演出平台 (74)3.资金支持:希望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 (74)4.市场培育:希望政府加强市场环境的培育,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公正分配 (74)5.文化扶持:希望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75)第五章北京演出经纪机构状况分析 (76)一、北京演出经纪机构的基本情况 (76)1. 2008年演出经纪机构数量增长减缓 (76)2. 75%的演出经纪机构分布在朝阳、东城和海淀区 (77)3. 92.8%的演出经纪机构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存在的 (77)4. 北京演出经纪机构以民营为主,占到总数的88% (77)5. 绝大部分公司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从业人数20人以下 (78)二、北京演出经纪机构的运营情况 (78)1. 演出经纪机构经营业务以音乐会、演唱会等大型商业演出为主 (78)2. 经纪机构的项目运作主要是以项目型的运作方式为主 (79)3. 演出经纪机构运作项目以自有资金为主,业外资本很少进入 (80)4. 经纪机构的核心能力体现在市场洞察力、渠道和项目推广等方面 (80)5. 其他演出单位及票务公司进入演出经纪行业,加剧竞争 (81)三、北京演出经纪机构的发展趋势 (82)1. 专业化分工加强 (82)2. 部分机构从中介商向剧目投资商转变 (82)3. 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83)4. 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参与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83)四、北京演出经纪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84)1. 整体盈利性差 (84)2. 经纪机构的演出活动受到演出场所制约 (85)3. 恶性竞争严重 (86)五、北京演出经纪机构的政策需求 (86)1. 加强对经纪机构管理者培训 (86)2. 简化审批手续、加快审批时间 (87)3.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交流 (87)4. 给予企业税收优惠 (87)5. 提供经纪机构宣传平台 (87)6. 提高政府文化基金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87)第六章北京演出票务公司状况分析 (88)一、北京演出票务公司的基本情况与运营方式 (88)1.北京演出票务代理收入规模估计为3500万元左右 (88)2.北京演出票务公司100多家,专业票务网站70多个 (88)3.中演票务通、中国票务在线、爱玛特玛捷等票务公司保持领先 (90)4.票务代理形式以平台代理为主,票务代理费一般为10%-15% (90)二、北京演出票务公司的发展趋势 (91)1.大型票务公司发展全国连锁,布局国内票务市场 (91)2.票务横向一体化发展,向体育票、机票、电影票等领域发展 (93)3.部分票务公司向演出经纪业务拓展 (93)三、北京演出票务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需求 (94)1.不正当竞争和倒票现象有待规范 (94)2.演出信息资源分散现象有待改善 (95)第七章北京演出观众消费行为分析 (96)一、北京演出观众构成 (96)1.性别构成: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96)2.年龄构成:年轻人是最大的观众群体 (97)3.学历构成:本科以上学历占64.7% (97)4.职业构成:企业单位人员是最大的观众群体 (98)5.收入构成:4000元以下收入群体占55.1% (98)6.居住地构成:居住地在北京的观众占据主体 (99)二、北京演出观众消费行为与习惯 (99)1.观看演出的场次:大多数人2008年观看演出的场次为1-5场 (99)2.观看演出的类型:音乐会、演唱会和话剧是观看最多的类型 (100)3.观看演出的支出:64.8%的观众2008年支出在600元以下 (101)4.获取演出信息的渠道:网络是观众获取演出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102)5.演出门票来源:自费购票的观众比例只有56% (102)6.演出购票方式:网络订票、电话订票、售票窗口购票是最主要的购票方式.. 103三、北京演出观众消费需求 (104)1.最希望看到的节目类型:最希望看到音乐会、演唱会和话剧 (104)2.观看演出的目的:以艺术欣赏和休闲娱乐为主 (106)3.影响决策的因素:兴趣和票价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107)4.可以接受的票价范围:85%的观众可接受的价格在300元以下 (108)四、不同类型演出的观众特征分析 (108)1.音乐会的观众特征分析 (109)2.话剧的观众特征分析 (110)3.儿童剧的观众特征分析 (111)4.京剧的观众特征分析 (112)5.相声的观众特征分析 (114)6.歌舞的观众特征分析 (116)7.演唱会的观众特征分析 (117)五、北京演出观众对演出市场的评价 (118)1.对北京演出活动的满意度:64.5%的观众对演出活动表示满意 (118)2.北京演出活动的问题:票价太高是最突出的问题 (119)3.对演出场所的评价:81.6%的人认为北京演出场所较好 (119)4.对演出场所的建议:希望增加停车位和座位舒适度等 (120)第八章北京演出市场的问题与对策 (121)一、演出市场的“问题-对策”分析框架 (121)二、北京演出市场的主要问题 (122)1. 北京市在全球和全国演出产业链中尚没有建立起领军地位 (123)2. 北京缺乏良好的商业演出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演出市场的发展 (123)3. 演出市场主要依靠业内资金的滚动投入和政府投入,缺乏外部资金的投入.. 1234.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出企业和品牌 (124)5. 缺乏有效的剧场供给 (124)6. 缺乏原创的、能持续演出的经典剧目 (124)7. 缺乏足够的个人购买市场 (124)三、北京演出市场的发展对策 (125)1. 逐步建立相对成熟的五大演出要素市场 (125)1.1打通演出资本市场,完善演出市场的投融资运作 (125)1.2打造演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全国性的演艺人才培育基地 (125)1.3建设一批高水准与平民化并存的剧场,打造全国(全球)文艺展演中心 (126)1.4 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培养信息整合能力,形成产业发展的信息网络 (126)1.5 优化创作机制,打造一批精品剧目,建立原创性强、影响力大的创作体系 (126)2. 不断培育和开发演出需求市场 (127)3. 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强的演出主体, 扶持和培养一批优秀剧团.. 1274. 大力引导和促进演出相关产业的发展 (128)5. 政府逐渐从直接“办文化”转向“服务文化”,建立更好的演出市场环境 (128)第一章项目背景与概述一、项目背景文化产业政策对北京演出市场有较大推动作用。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2014

2
4-10亿元
城市5个
5
影院:51 银幕:373 票房:46,934 人次:1352 场次:539.48
8.66%
重庆
7
影院:72 银幕:385 票房:41,533 人次:1298 场次:521.05
武汉
6
3.78%
3.34%
3.51%
8-杭州
影院:27 银幕:200 票房:36,160 人次:890 场次:352.73
51-江门 50-洛阳
影院:10 银幕:43 票房:4,768 人次:145 场次:55.96 影院:12 银幕:40 票房:4,678 人次:165 场次:52.19
52-株洲
影院:4 银幕:23 票房:3,913 人次:132 场次:35.14
53-包头
影院:9 银幕:31 票房:3,896 人次:98 场次:40.36
宁波
镇江
28 27
湛江 乌鲁木齐
30
盐城 佛山 株洲 南通 济南
32
嘉兴 兰州
35
泉州 成都
中山 金华 东莞 呼和浩特 天津
洛阳 合肥 武汉
无锡
淮安
33
宜昌
长沙
太原
26
鞍山
25
淄博
31
34
湖州
苏州 惠州
城市院线市场概况
票房全国占比 人次全国占比
2011年度票房超10亿元院线(条)
4
45%
99.6%
影院:15 银幕:89 票房:8,910 人次:299 场次:130.22
0.59%
38-呼和浩特
影院:11 银幕:64 票房:7,154 人次:211 场次:81.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2014年,北京市营业性演出市场的状况及各类专业数据统计资料,来自于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对全市130家主要从事营业性演出场所的统计(比上一年度新增了7个剧场。
其中还包括各类小剧场、各郊区县影剧院共56家),以及相关票务公司、演出机构、咨询公司提供的部分演出市场有关信息。
初步汇总数据:2014年北京市各类营业性演出场次共计24595场;观众人数共计1012 万人次;演出票房共计14.95亿元。
2014年度,在京注册的演出机构、文艺表演团体(含中央直属)在全国各省市组织参与各类演出活动共计5076场,观众人数588万人次,票房收入10亿元。
同时我们对在京的相关演出机构、表演团体以及审批部门进行了跟踪了解,粗略统计:在京的中央、市属演出机构、团体组织承办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商业性演出、文化交流性演出及其它形式的演出活动共计:演出场次5782场,出访国家和地区近百个,城市330个,人数3527人,批次101批。
一、演出场次情况统计2014年全市130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24595场,比去年同期(23155场)增长6.2%。
1、按演出团体分类:国内艺术团体(含外省市)在京演出23926场,占总演出场次的97%,比去年同期(21164场)增长13%。
外国艺术团体在京演出548场,占全年总场次的2.2%,比去年同期(1415场)减少61.2%。
港、台艺术团体及个人在京演出121场,占全年总场次的0.5%,比去年同期(82场)增加47%。
2、按艺术门类分类:音乐类(含交响、美声、民族、通俗、音乐剧、歌剧)等演出1669场,占总场次的6.7%,比去年同期(1420场)增加17.5%。
歌舞类(含民族舞、芭蕾舞、外国舞、现代舞)等演出572场,占总场次的2.3%,比去年同期(622场)减少8%。
话剧类演出4519场,占总场次18.3%,比去年(4301场)增加5%。
京剧类演出1158场,占总场次4.7%,与去年同期(1443场)减少19.7%。
杂技类演出4148场,占总场次16.8%,比去年同期(2341场)增长24%。
儿童剧类演出3134场,占总场次12.7%,比去年同期(4551场)减少31%。
地方戏及曲艺类演出6195场,占总场次25.1%,比去年(4143场)增长49.5%。
综艺类与其它类及各种小剧场演出3200场,占全年总场次的13%,比去年同期(3334场)减少4%。
二、观众人数情况统计2014年全市130家营业性演出场所观众总人数达1012.6万人次,与去年同期(1014万人次)基本持平。
其中:音乐类观众238.2万人;舞蹈类观众62.3万人;京剧类观众31.2万人;话剧类观众147.1万人;地方戏类观众68.9万人;杂技类观众124.1万人;曲艺类观众45万人;儿童剧类观众101.5万人;综艺类观众88.2万人;其它类型演出及各种小剧场演出观众106.1万人。
三、演出票房情况统计2014年全市130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计演出票房总收入达14.96亿元,比去年同期(14.42亿元)上升3.7%,按剧场类型划分:1、综合性多功能演出场所15个,主要有:国家大剧院歌剧厅、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国家大剧院戏剧厅及小剧场、北大演讲堂、北大演讲堂小厅、海淀剧院、国安剧场、解放军歌剧院、中国剧院、民族宫大剧院、北展剧场、世纪剧院、天桥剧场、保利剧院共演出收入4.37亿元,占全年演出总收入的29%,比去年同期减少1300万元。
2、大型场馆9个,主要有: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都体育馆、工人体育馆、工人体育场、五棵松体育馆、人民大会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体育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共演出收入5.85亿元,占全年演出收入的39%,比去年同期增加2600万元。
3、以戏剧、音乐、儿童剧为主的专业演出剧场28个,主要有: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广德楼戏园、中国儿童剧场、中国儿童剧院假日经典小剧场、中国木偶剧院(大厅)、中国木偶剧院酷宝宝剧场、中国木偶剧院小铃铛剧场、中国木偶剧院动物城堡剧场、海淀工人文化宫魔山剧场、中国评剧大剧院、中华皮影文化城、人艺实验剧场、首都剧场、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国话先锋剧场、东方剧院、北京西区剧场、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大观园戏楼、中国儿童中心小剧场、北京黄梅戏会馆、正乙祠戏楼、皇家粮仓剧场,共演出收入1.89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3%,比去年同期增长1900万元。
4、以旅游观众为主,节目相对固定的旅游演出场所共13家,主要有:天桥杂技剧场、湖广会馆、梨园剧场、梨园大戏楼、天地剧场、红剧场(崇文工人文化宫)、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朝阳剧场、华侨城大剧院、老舍茶馆(含新京调、非遗、相声)、刘老根大舞台、北京剧院、龙潭公园中心剧场,共演出收入1.56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0.4%,比去年减少1700万元。
5、其它剧场及各类小剧场65个主要有:地质礼堂、世纪剧院(小剧场)、解放军军乐厅、东图会议中心、大隐剧院、光华路5号会展中心、东四工人文化宫、东城区文化馆(风尚剧场)、朝阳9个剧场(非非小剧场)、朝阳9个剧场(TNT剧场)、朝阳9个剧场(后SARS剧场)、朝阳9个剧场(切CHE行动剧场)、蜂巢剧场、蓬蒿剧场、雷剧场、西城区文化馆缤纷剧场、繁星戏剧村一剧场、二剧场、五剧场、壹空间THE ONE CLUB、传奇小剧场、雷动天下剧场、青蓝剧场、戏逍堂柏拉图实验剧场、枫蓝国际小剧场、小柯剧场、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正华影剧院、北青盈之宝剧场、宣武文化馆(宣南书馆)、北京民族剧院、77剧场、798艺术区北京751秀剧场、北京市青年宫电影院1号厅、鼓楼西剧场、梦剧场、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中间剧场、德云社剧场、张一元天桥茶馆、广茗阁茶楼、国图艺术中心、汇源剧场、乐活卉安贞剧场、聚乐部西直门剧场、金萍萍二人转剧场、什刹海剧场、德云三里屯剧场、顺义影剧院、平谷影剧院、怀柔剧场、密云大剧院、大兴影剧院(大剧场)、大兴影剧院(小剧场)、丰台区文化馆、石景山区文化馆百姓剧场、门头沟区影剧院、良乡影剧院、通州区电影院、燕山影剧院、金台夕照会馆、A33剧场、北京崇文剧场、北京剧空间剧场、橙天嘉禾吉彩剧场,共演出收入1.29亿元,占全年演出收入的8.6%。
四、演出票价情况统计按不同剧场类型统计:1、以人民大会堂、首都体育馆、工人体育馆、工人体育场、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为代表的大型演出场馆的平均票价578元,平均上座率85%。
2、以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北展剧场等为代表的多功能综合剧场的演出平均票价325元,平均上座率86%。
按不同艺术类型统计如下:1、交响乐、室内乐、民族音乐类演出平均票价398元,平均上座率79%。
2、各类演唱会演出平均票价580元,平均上座率77.6%。
3、音乐剧类演出平均票价213元,平均上座率79.7%。
4、歌舞类演出平均票价281元,平均上座率77%。
5、京剧类演出平均票价150元,平均上座率70%。
6、话剧类演出平均票价216元,平均上座率66%。
7、地方戏类演出平均票价257元,平均上座率64%。
8、曲艺类演出平均票价97元,平均上座率62%。
9、儿童剧类演出平均票价101元,平均上座率76%。
五、旅游剧场演出情况统计全市13家以旅游演出为主的剧场2014年共演出6286场,占全年总场次的26%;观众人数201万人次;总收入1.56亿元,比去年减少1700万元。
六、演出场次200场以上的剧场统计2014年演出场次在200场以上的剧场共计47个,他们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国家大剧院戏剧厅、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保利剧院、长安大戏院、中国木偶剧院(包括大厅、酷宝宝剧场、小铃铛剧场、动物城堡剧场)、人艺试验剧场、北京音乐厅、中山公园音乐堂、华侨城剧场、北京湖广会馆、梨园剧场、朝阳剧场、红剧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老舍茶馆、德云社剧场、广德楼戏园、天地剧场、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刘老根大舞台剧场、繁星戏剧村二剧场、三剧场、金萍萍二人转剧场、广茗阁茶楼剧场、海淀区工人文化宫魔山剧场、蜂巢剧场、中华皮影文化城剧场、北京国话先锋剧场、东图会议中心剧场、蓬蒿剧场、雷剧场、张一元天桥茶馆剧场、海淀剧院、龙潭公园中心剧场、德云三里屯剧场、什刹海剧场、首都剧场、聚乐部西直门剧场、乐活卉安贞剧场、朝阳9个剧场(切CHE行动剧场)、东四工人文化宫、解放军歌剧院、大隐剧场、中国儿童中心剧院。
七、2014年演出市场简要分析回眸2014年的北京演出市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略有增加。
虽说各种数据都有小幅提高,但中央五部委“节俭令”出台后对市场的变化还在体现,各大国有院团和民营演出公司需对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作出适时的调整,方能在大浪淘沙中不被淘汰。
对观众来说,2014年可以看到一些高质量的演出,但是各路明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晚会不多了。
1、晚会形式演出减少,演唱会呈高质量趋势从“八项规定”出台,到中央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下达,“节俭令”影响下的演艺市场发生了变化。
曾经看似繁荣的演出市场正在挤掉泡沫,消退浮肿,所以2014年北京演出市场拼盘演唱会大幅减少,但高质量的演唱会确实增加了。
演唱会没有了政府团购和企业包场,演出商在选择项目前做了缜密的市场调查,把观众真正喜欢的演唱会项目引入市场。
如:光良3月2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回忆里的疯狂》演唱会引起歌迷的强烈反响。
他在网上公布了本次演唱会亲自设计的概念海报,让粉丝猜想不断,纷纷网上留言提问演出当晚是否还有惊喜。
主办方在演唱会曲目安排方面,除了新专辑《回忆里的疯狂》中的热门歌曲之外,光良的经典情歌《第一次》、《童话》、《约定》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也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开票仅几日,演唱会售票已飙升至七成。
演出当日,光良重返北京后的首场演唱会座无虚席。
这场演出可以称之为2014年北京演出市场的亮点。
又如:流行乐坛的至尊组合“左麟右李”时隔10年之后于5月1日重返北京开演唱会,为北方的歌迷朋友们带来一场顶级的视听盛宴,他们在无数耳熟能详的金曲中和大家庆祝一起走过的第一个十年。
现场观众在熟悉的《雾之恋》、《红日》、《爱在深秋》、《护花使者》、《拿拿声》、《一生中最爱》等经典歌曲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演出票在开演前一周就告罄,社会反响很好。
2、文化转型中的阵痛,原创话剧演出数量减少近几年话剧创作速度有所放缓,市场步入理性创作阶段。
政府下达“节俭令”,给演出市场带来改变,不少长期依靠政府买单的国有院团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演出业务大幅下降。
可见,无论国有院团还是民营公司,在新形势下,都到了不得不转变思路谋生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