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区域空间规划及开放结构模式的思考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浙政函〔2024〕47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浙政函〔2024〕47号舟山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
《规划》是舟山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洋强国战略,创新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高质量发展。
二、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舟山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5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980.94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6901.93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4263倍以内。
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主动接沪联甬,深度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推动区域统筹、陆海联动、双向开放,共同打造大循环战略支点、双循环战略枢纽。
突出舟山群岛渔业优势,加强海洋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三场一通道”的保护和修复,建设现代化多功能海洋牧场。
筑牢海洋生态屏障,稳定海岛生态空间骨架,贯通陆海生态系统,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2140703006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
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 徐州矿大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摘要根据杭州市总体规划,杭州将从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时代,沿江开发,跨江发展。
杭州钱江新城区位于杭州地理几何中心和交通中心,紧依钱塘江北岸,由清江路、秋涛路、庆春东路和钱塘江围合而成的4.02平方公里钱江新城核心区,则是优先建设的重点区域,它的功能定位是杭州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和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会展、商贸、文化、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业。
因此对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合理规划设计对钱江区乃至整个杭州市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是在完成地面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核心区实现立体空间开发,而对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地下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并从总体说明,地下交通规划,主要节点地区规划,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共同沟规划,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以及人文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和设计。
从而让钱江新区发挥地面和地下空间开发最大的功能效应。
关键词: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市政设施轨道交通1.总体说明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钱江新城位于杭州地理几何中心和交通中心,紧依钱塘江北岸,距西湖风景区4.5公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8公里。
钱江新城总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
新城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
由清江路、秋涛路、庆春东路和钱塘江围合而成的4.02平方公里钱江新城核心区,是优先建设的重点区域,功能定位是杭州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和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核心区可建建筑面积约为650万平方米,包括八个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滨江休闲游游憩区。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杭州CBD)位于市城区的东南部,它将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将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向江形成中轴线,两侧将建设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
2020版地理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讲义:Ⅱ 第二章 第25讲城市空间结构 含答案

第25讲城市空间结构考点一城市区位分析1.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含义特点实例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教材金句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在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城市.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如下图所示:(2018·11月浙江选考)浦东新区、雄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综合功能区,其选址有与老城区相邻和不相邻两种模式。
右图为某新区与老城区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完成1~2题。
1.新区发展重点吸引()A.农村剩余劳动力B.高素质劳动力C.老城区失业人员D.新区失地农民2.两种模式比较,该新区选址的主要优势是()A.环境质量优越B.依托老城区发展C.地价水平较低D.减小老城区干扰答案1。
B2。
B(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3~4题。
3.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4.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答案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概述 (4)二、城市更新的内涵与目标 (5)2.1 城市更新的定义 (6)2.2 城市更新的目标与任务 (7)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 (8)3.1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 (9)3.2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10)3.3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12)3.4 创新驱动,智慧城市建设 (13)四、城市更新的实施策略 (14)4.1 立法保障,政策支持 (16)4.2 资金筹措,市场运作 (17)4.3 技术支撑,智慧管理 (18)4.4 社区参与,共建共治 (20)五、城市更新的挑战与对策 (21)5.1 公众参与度不足 (23)5.2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24)5.3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5)5.4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9)6.2 发展前景展望 (29)一、内容综述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公平公正、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城市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战略预留空间四大类,城市更新应在这些空间内进行。
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各类空间的特点和功能需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
存量土地是指已经建设的土地,其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更新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文化的传承。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城市更新的定位、目标、范围和实施程序。
区域规划研讨发言稿范文

区域规划研讨发言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发表我的观点。
我想讨论的是区域规划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管理我们的城市和乡村。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划。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资源分布、人口密度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
其次,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让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才能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
规划是关乎全民利益的大事,因此需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共识,才能让规划更加科学和合理。
总之,区域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规划方案,让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谢谢大家!。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1. 引言1.1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概念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概念是指在城市和乡村规划中,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乡发展更加和谐和可持续。
生产空间主要指工业和商业区域,生活空间主要指居民和社会服务设施区域,生态空间主要指农田、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划分和布局这三个空间,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生空间的划定在城乡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不仅涉及城乡的空间布局,还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三生空间的划定,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规划者应该在规划过程中对三生空间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划分,并结合地区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以促进城乡空间的优化和整合。
【本文共200字】1.2 三生空间的重要性在城乡规划中,三生空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生空间包括居民生活空间、农田和绿地、工业区和商业区以及交通网络,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的质量,还涉及到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生空间的合理划定和规划,能够有效平衡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生空间的规划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有效保护农田和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合理规划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位置,可以减少污染源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的重要性在城乡规划中不可替代。
只有充分认识到三生空间的重要作用,并加强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 正文2.1 “三生空间”的划定原则1. 生态原则:在确定三生空间范围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要保留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乡生态平衡。
科学编制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一些思考——以浙江省为例

科学编制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一些思考——以浙江
省为例
徐汉梁;严庆良
【期刊名称】《浙江国土资源》
【年(卷),期】2022()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新一轮机构改革赋予了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同时提出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这一创新举措来加大力度推进国土空间的全方位系统治理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在规划编制的理念、技术方法、实施路径、保障体系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2021年5月,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印发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各省在省级修复规划编制工作中可参照使用。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徐汉梁;严庆良
【作者单位】浙江省国土整治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思考
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启动
3.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以广东省为例
4.探究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5.关于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相关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化、多样化发展;
浙江省
“五级”
▪ 长三角区域中心城 市 ▪ 省域中心城市 ▪ 县(市)域中心城市 ▪ 重点镇 ▪ 一般镇 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 是支撑全省城乡统筹 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
浙江省
• 杭州
•1。职能引导 将杭州发展成为生活品质和文化创意之城,强化省域文化 中心功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综合交通、金融贸易 、休闲旅游、文化娱乐、高等教育、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等 职能。 2. 空间发展 建设杭州都市区,包括杭州市区和临杭(杭州市区)地区。 以杭州中心城区为都市区核心区,以临安、富阳、德清等城市的中心城 区作为外围主要的人口和产业集聚点,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形态。 杭州都市区总人口和城镇人口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是浙江省吸纳城镇 人口的主要地区。引导人口向杭州中心城区以及临安、富阳、德清等中 心城区和重点镇集聚。临安的中西部、富阳的南部、德清的西部为重要 的水源涵养区,须控制人口总量,引导人口向重点镇集聚。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空港区为省级战略发展地区。加强萧山国际机场与香 港国际机场的联系,与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共同构筑洲际客运和货运枢 纽空港
温州三极,加快发展沪杭甬
和杭宁高速公路沿线、甬台 温高速公路沿线、杭金衢和 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三大经 济带,同时促进山区和海洋 两大区域的合理开发。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十一五”规划围绕突出经 济区域、生态优先、城市核 心、交通关联和双重协调等 原则,进一步强调形成“三 带三圈一群两区”的空间发 展架构,即积极构筑环杭州
浙江省
研究思路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浙江立足于农村工业分散化、特色产业 “遍地开花”,提出“两片四区”的布局思路,即在形成浙 东 北、浙西南两大片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以杭州为中心的浙
北区、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区、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区、以
金华 为中心的浙西区等四个次区域,并提出了以沿海带动内地,
浙江省区域空间规划及开放结构模式的思考
浙江省
区域空间规划 开放模式
思考分析
目录 CONTENTS
研究背景
浙江省行政区划
副省级市 ▪ 杭州市 ▪ 宁波市 地级市 ▪ 温州市 ▪ 嘉兴市 ▪ 湖州市 ▪ 绍兴市 ▪ 金华市 ▪ 衢州市
▪ 舟山市 ▪ 台州市
▪ 丽水市
浙江省
浙江省行政区划
浙北 ▪ 杭州市 ▪ 宁波市 ▪ 绍兴市 ▪ 嘉兴市 ▪ 湖州市 ▪ 舟山市 浙北
谢谢!
谢谢观赏
浙江省
“三群”
▪ 环杭州湾 ▪ 温台沿海
▪浙中城市群
“四区”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金华—义乌 四个都市区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
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 国际门户地区,是带 动全省率先发展、转
型发展的重要地区,
也是全省加快创新体 浙江省 系、文化服务体系和
“四区”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金华—义乌 四个都市区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 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 国际门户地区,是带
▪ 温州市
▪ 台州市 ▪ 金华市 ▪ 衢州市
▪ 丽水市
浙江省
浙江省行政区划
全省范围内形成长三 角区域中心城市有4座, 包括杭州、宁波、温 州和金华—义乌都市 区核心区域;省域中 心城市7座,分别为嘉 兴、湖州、绍兴、衢 州、舟山、台州、丽
水;县(市)域中心城市
60座左右;省级重点 镇(即中心镇)200个左 右;一般镇400个左右。
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
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培育 形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 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 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 构建浙西山地、丘陵生态功 能区和浙东海洋生态功能区,
成为全省的绿色屏障和蓝色
生态依托。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构筑省域新型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提出以主要交通、信息通 道等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三群四区 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和“47624”的城镇体系。 突出“统筹、集约、和谐、创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特征, 携领全省城乡空间发展。
以城市为中心的点轴分布空间布局思路。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九五”时期,提出了“三 区三带”的布局思路,即突 出发展杭州湾两岸地区、温 台沿海地区、浙西南地区及 沪杭甬沿线、温台沿海、浙
赣和金温铁路沿线三大产业
带。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空间布局思路演变
。“十五”时期,随着产业 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和交通干 线集聚,提出了“三极辐射、 三带集聚、两域拓展”的发 展思路,即强化杭州、宁波、
动全省率先发展、转
型发展的重要地区, 也是全省加快创新体 系、文化服务体系和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绍兴 ▪ 衢州 ▪ 舟山 ▪ 台州 ▪ 丽水 加快把“七核”建成 综合服务能力强和产 业集聚度高的大城市
或特大城市,并连同
周边城镇形成特色城 乡网络发展片区,以 促使省域城镇空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