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六年级语文学科的中国传统文化

六年级语文学科的中国传统文化

六年级语文学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六年级语文学科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学、古代诗词、传统戏曲和传统节日。

一、经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学是指那些具有深厚内涵、广泛传播、传承千年的文学作品。

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学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风貌。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人生、修养、教育等多个方面。

还有《史记》、《红楼梦》、《西游记》等众多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二、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六年级语文学科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古代诗词,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学生可以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感受到诗词所展现的情感和哲理。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背诵和体验古代诗词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戏曲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渊源和特点。

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戏曲之一,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和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了解传统戏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四、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

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节日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包括庙会、赏花灯、包饺子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灯等。

了解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总结起来,六年级语文学科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经典文学、古代诗词、传统戏曲和传统节日。

六年级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六年级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六年级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使其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第一,中华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人欢聚一堂的时刻。

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共度欢乐时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我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同时也会吃粽子以避邪驱瘟。

中秋节则是为了庆祝丰收而设立的,人们会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等。

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感受中国人的团结和喜庆。

第二,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评剧等。

其中,京剧是最为著名的一种戏曲形式,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

京剧的剧目有很多,如《红楼梦》、《霸王别姬》等,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表演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而享誉世界。

学习了解传统戏曲,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三,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

笛子是一种吹奏乐器,它有着悠扬的音色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方式。

二胡则是中国最重要的拉弦乐器之一,通常用于表现民间情感和山水田园的意境。

通过学习传统音乐,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

第四,传统节庆习俗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习俗,如放鞭炮、舞龙舞狮、舞狮等。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节庆的重要习俗之一,它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逐疫病的意义。

舞龙舞狮是表演艺术形式,它通过模仿龙和狮子的动作和表情来庆祝节日和喜庆场合。

舞狮则是模仿狮子的动作和形态来展示力量和喜庆。

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喜庆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静女》、《氓》等。

2. 唐代诗歌:《春晓》、《登鹳雀楼》、《相思》等。

3. 宋词:《水调歌头》、《卜算子》、《青玉案·元夕》等。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论语》选篇:《学而》、《为政》、《八佾》等。

2. 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3.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1. 《三国演义》选篇:《桃园三结义》、《群英会》、《空城计》等。

2. 《水浒传》选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

3. 《西游记》选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等。

第四单元:古代戏曲1. 京剧选段:《空城计》、《四进士》、《贵妃醉酒》等。

2. 昆曲选段:《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

3. 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

第五单元:古代寓言1. 孟子寓言:《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等。

2. 庄子寓言:《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等。

3.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五蠹》、《韩非子·难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难点: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1课:走进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2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教学内容: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单元:传统文学第3课:古代诗歌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情感。

第4课:古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经典的古代散文,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第5课: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流派及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6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代表性乐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传统文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占总评的40%。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测试成绩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期末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

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书籍、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传统文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安排第1-2周:中华传统文化概述第3-4周:传统文学第5-6周:传统艺术第7-8周:传统节日第9-10周:传统习俗第11-12周:传统思想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品味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美,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理解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内容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内容

传统文化六年级上册内容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六年级上册的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传统文化概述传统文化包括诗词、音乐、绘画、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六年级上册的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涉及诗词、传统节日和民俗三个方面。

三、诗词学习六年级上册的学生将学习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这些诗词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

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诵、背诵、理解等方式,深入感受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伦理的反映。

学生们可以通过了解节日的起源、历史和习俗,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例如,在春节期间,学生们可以参与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等传统活动,感受节日的氛围和意义。

五、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艺术等。

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民俗文化的书籍、观看民俗表演等方式,了解和欣赏民俗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书法学习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书法,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感受汉字的美和魅力。

通过练习书法,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七、结语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重要阶段,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wor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人教版

(完整wor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人教版

一单元敦厚1.温良恭俭一个人具备了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就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和帮助,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2泰山乔岳吕坤以自然景象比喻君子人格的八种精神特质,教导我们要具备刚正坚毅之身,宽广包容之胸,温润和悦之容,明察秋毫之目,改天换地之手,脚踏实地之足,谨慎戒惧之心,冰清玉洁之骨。

3心包万物君子修身立德,讲仁爱,遵礼义,时刻保持谦让,心胸宽广得就像天地包容万物一样,这样的话,全天下的人都会对你心悦诚服,四海之内也到处都有你的朋友。

4敦厚崇礼人们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朴实敦厚,是君子的美德;读书求知,是明理的前提,一个人不修养德行,不努力学习,就难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学习需要温故知新,修得中在敦厚崇礼。

二单元崇礼5礼义者,仁之端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能践行礼仪。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又说“不知礼,无以立。

”由此可见,学礼、知礼、守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不懂得礼,就无法与人交往,更难以在世间立身。

6定社稷,序民人礼,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法宝,也是维护社会秩序、醇厚社会风气的关键。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了礼,就像门没有栓轴,无法开合;就像盲人没有向导,难以前行。

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特别强调礼在治国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7恭与敬,礼之本敬,是礼的精神内核,“不敬,则礼不行”内在的敬一旦丧失,礼就会流于虚伪的形式。

有教养的君子,内心必然具有敬的意识,对天地、祖先、国家和老师的虔敬,就是礼的三个根本。

8礼从宜,使从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礼俗、礼仪和礼制也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时而变,不能拘泥古不化。

三单元责任9明德弘道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必须发扬自身光明的德行,知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道理,坚持修身为本,提高道德修养,才能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10恪尽职守。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恪尽职守的典范。

六年级传统文化

六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一、《论语》(八则):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勤奋)以求之者也”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9.《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由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0、《论语》八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温故知新、择善而从、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大学》(两则)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小人独处无人时常做一些坏事,可以说是无所不为),见君子向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见到君子时,却又装模作样)。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慎独也可以说是自律。

只有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做到慎独。

不少名人都是严于自律的。

4、大学的三纲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中庸》(二则)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看见),恐惧乎其所不闻。

(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检点自己,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警惕小心。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学习,详细探讨原因,慎重思考问题,明确辨别是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语》八则【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4.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2.仁的意思的解读【教学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二、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

三、《论语》简介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四.课文讲解(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三)全班朗读,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孔子说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不知不懂却生硬不编造,我没这么做过。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这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认知方法2、《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三、小结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3、《中庸》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学习中庸之道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五、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原文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列子·汤问》二则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2结合薛谭学讴,培养学生潜心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背诵积累教学课时:一节课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二、朗读课文,正音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三、学生分组讨论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列子·汤问》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5、《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学目的: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3、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教学重、难点: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深入体味鲁迅“无韵之离骚”一语的深刻含义,了解《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认识中国的“英雄悲剧”的本质意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七、成长阶梯:第31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马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七、成长阶梯:第35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诸葛亮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8页七、成长阶梯:第3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岳飞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七、成长阶梯:第42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李清照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六、活动广角:第46页七、成长阶梯:第46页八、个人熟读自立歌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辛弃疾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