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全

合集下载

六年级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六年级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六年级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使其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第一,中华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人欢聚一堂的时刻。

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共度欢乐时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我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同时也会吃粽子以避邪驱瘟。

中秋节则是为了庆祝丰收而设立的,人们会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等。

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感受中国人的团结和喜庆。

第二,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评剧等。

其中,京剧是最为著名的一种戏曲形式,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

京剧的剧目有很多,如《红楼梦》、《霸王别姬》等,这些剧目以其精彩的表演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而享誉世界。

学习了解传统戏曲,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三,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

笛子是一种吹奏乐器,它有着悠扬的音色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方式。

二胡则是中国最重要的拉弦乐器之一,通常用于表现民间情感和山水田园的意境。

通过学习传统音乐,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

第四,传统节庆习俗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习俗,如放鞭炮、舞龙舞狮、舞狮等。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节庆的重要习俗之一,它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逐疫病的意义。

舞龙舞狮是表演艺术形式,它通过模仿龙和狮子的动作和表情来庆祝节日和喜庆场合。

舞狮则是模仿狮子的动作和形态来展示力量和喜庆。

通过参与这些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喜庆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六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 PPT

六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 PPT
传统文化

第22课 勤勉好学
•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却不感觉厌烦,教导 他人不知疲倦。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云尔⑥。”

—《论语·述而》
•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 忘记吃饭,自得其乐而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 罢了。”

第30课
脚踏实地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道德经》
• ①毫末:形容细小。
• 合抱粗的大树,是从微小的种子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 是用土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千里长途,是从脚下第一步 开始走出来的。
• 天下大事当于大处著眼②,小处下手。

——曾国藩:《致吴竹书》

第25课 学思并

• 博学多闻
•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论语·为政》
• ①罔:迷惘。
②殆:疑惑。
•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 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存有疑惑 而缺乏信心。”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③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④以 贯⑤之,思索以通之。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③》
• ②躬:亲自。
• ③聿(yù):陆聿,陆游的儿子。
•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 的本质,就得亲身去实践。

第八单元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文及翻译

五单元共赢17 同甘苦共患难48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全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直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故事背景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民众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同时亦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你一样也有战袍。

就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点睛战士们从穿衣到作战始终患难与共。

这种携手并肩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是成就自身取得成功的关键。

正如国语所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50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

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诗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

18 识大体顾大局51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桓公的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

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点睛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老百姓受到了恩惠,所以孔子赞美他是仁者。

(完整wor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人教版

(完整wor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年级人教版

一单元敦厚1.温良恭俭一个人具备了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就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和帮助,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2泰山乔岳吕坤以自然景象比喻君子人格的八种精神特质,教导我们要具备刚正坚毅之身,宽广包容之胸,温润和悦之容,明察秋毫之目,改天换地之手,脚踏实地之足,谨慎戒惧之心,冰清玉洁之骨。

3心包万物君子修身立德,讲仁爱,遵礼义,时刻保持谦让,心胸宽广得就像天地包容万物一样,这样的话,全天下的人都会对你心悦诚服,四海之内也到处都有你的朋友。

4敦厚崇礼人们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朴实敦厚,是君子的美德;读书求知,是明理的前提,一个人不修养德行,不努力学习,就难以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学习需要温故知新,修得中在敦厚崇礼。

二单元崇礼5礼义者,仁之端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能践行礼仪。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又说“不知礼,无以立。

”由此可见,学礼、知礼、守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不懂得礼,就无法与人交往,更难以在世间立身。

6定社稷,序民人礼,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法宝,也是维护社会秩序、醇厚社会风气的关键。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了礼,就像门没有栓轴,无法开合;就像盲人没有向导,难以前行。

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特别强调礼在治国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7恭与敬,礼之本敬,是礼的精神内核,“不敬,则礼不行”内在的敬一旦丧失,礼就会流于虚伪的形式。

有教养的君子,内心必然具有敬的意识,对天地、祖先、国家和老师的虔敬,就是礼的三个根本。

8礼从宜,使从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礼俗、礼仪和礼制也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时而变,不能拘泥古不化。

三单元责任9明德弘道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必须发扬自身光明的德行,知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道理,坚持修身为本,提高道德修养,才能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10恪尽职守。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恪尽职守的典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传统文化与积累运用专项复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点字成诗。

(根据九宫格内提供的字识别一句诗,并写出诗的题目、作者等)(11分)1.诗句:__________________诗题:__________________2.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3.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诗题: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4.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词牌名: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其朝代:____________二、飞花令。

(写出带“雨”的诗词句)(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

(18分)1.下列诗词名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将无日思有日,莫把有时当无时。

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下列诗句表达了诗人志向的一项是()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饮食、建筑等。

2. 诗词鉴赏:选取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鉴赏,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

3. 传统艺术: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戏曲、民间艺术等,欣赏相关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历史人物故事:讲述我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孔子、老子、诸葛亮等,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敬、诚信、勤劳、节约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故事等。

2. 探讨法:引导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戏曲欣赏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2. 阶段性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态度、能力、成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历史、美术等教材。

2.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鉴赏、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如历史人物故事、传统艺术作品等。

4. 实物资源:收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传统工艺品、历史文物等,用于展示和教学。

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六年级下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第一单元经典启蒙我国经典书籍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他们往往传递着这样一种精神和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2《中庸》选读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zhòng)节,谓之和。

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中庸》选读二: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4.《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共五千余字,《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5.《道德经》选读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劝学》(节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道德经》选读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历史故事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诗词欣赏1. 《春晓》——唐孟浩然2.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3. 《静夜思》——唐李白第二单元:成语故事1. 《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2.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3. 《画龙点睛》——出自《史记》第三单元:历史故事1. 《盘古开天辟地》2. 《孟子见梁惠王》3.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诗词欣赏——《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第2周:成语故事——《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画龙点睛》第3周:历史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孟子见梁惠王》、《诸葛亮草船借箭》第4周:实践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基本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课堂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备课第三单元名胜佳境第一课蓬莱仙境教学目标:1、了解蓬莱仙境的美丽。

2、了解有关蓬莱仙境的诗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蓬莱仙境。

2、学习“诗画揽胜”板块。

(1)学习苏轼的《登州海市并序》(2)理解《登州海市并序》的含义3、学习“温馨点击”板块。

了解苏轼。

4、学习“活动广角”板块。

学写描写蓬莱景色的小文章。

开一个八仙过海的故事会搜集描述蓬莱景色的诗文。

5、学习“成长阶梯”板块。

6、教师总结。

第二课蒲松龄故居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故居的美丽。

2、了解有蒲松龄故居的诗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2、导入新课:介绍蒲松龄。

2、学习“诗画揽胜”板块。

(1)学习蒲松龄的《聊斋》,碑文《柳全蒲先生墓表》。

(2)理解《柳全蒲先生墓表》的含义3、学习“温馨点击”板块。

了解《聊斋》的主题歌。

4、学习“活动广角”板块。

读一读《聊斋志异》开一个聊斋故事会5、学习“成长阶梯”板块。

6、教师总结。

第三单元艺术乐园第一课趣味诗歌藏头诗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类别。

2、了解有关趣味诗歌,培养学生关注诗歌、热爱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趣味诗歌。

2、学习“艺海拾贝”板块。

(1)学习藏头诗(2)理解诗的含义3、学习“温馨点击”板块。

了解藏头诗《平湖秋月》。

4、学习“活动广角”板块。

用山水画表现藏头诗《平湖秋月》5、学习“成长阶梯”板块。

6、教师总结。

[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本册基本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4.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5.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6.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

7.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经典驿站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论语》(四则)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七、活动广角:第4页八、成长阶梯: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六、活动广角:第8—9页七、成长阶梯:第1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交流。

第3课《中庸》(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六、成长阶梯:第16页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教案《山东省地方教材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七、成长阶梯:第31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名人长廊单元备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一课时第6课马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七、成长阶梯:第35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第7课诸葛亮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8页七、成长阶梯:第3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第8课岳飞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