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传统节日习俗3. 传统艺术形式4. 传统美德与礼仪5. 经典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重点内容:详细讲解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美德礼仪和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剪纸、书法、传统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如《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等。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教学内容:赏析《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等经典诗词。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教学内容:学习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如“画龙点睛”、“亡羊补牢”等。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教学内容: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
4. 第四单元:历史人物教学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孔融让梨”、“诸葛亮草船借箭”等。
5. 第五单元:传统文化习俗教学内容: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文、练习题等。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程度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诗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单元:诗词鉴赏(2课时)第1课时: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赏析《静夜思》、《春晓》等诗词。
第2课时:继续赏析《登鹳雀楼》等诗词,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2. 第二单元:成语学习(3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学习成语“画龙点睛”、“亡羊补牢”。
第2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第3课时:总结成语学习,进行成语运用练习。
3. 第三单元:典故了解(2课时)第1课时:讲解成语典故的基本知识,学习典故“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静女》、《氓》等。
2. 唐代诗歌:《春晓》、《登鹳雀楼》、《相思》等。
3. 宋词:《水调歌头》、《卜算子》、《青玉案·元夕》等。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论语》选篇:《学而》、《为政》、《八佾》等。
2. 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3.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1. 《三国演义》选篇:《桃园三结义》、《群英会》、《空城计》等。
2. 《水浒传》选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
3. 《西游记》选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等。
第四单元:古代戏曲1. 京剧选段:《空城计》、《四进士》、《贵妃醉酒》等。
2. 昆曲选段:《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
3. 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
第五单元:古代寓言1. 孟子寓言:《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等。
2. 庄子寓言:《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等。
3.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五蠹》、《韩非子·难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难点: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2.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
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重点: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难点:如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教材:教科书、参考书、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具:投影仪、音乐设备、纸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中华传统音乐,并让学生感受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2.通过简单提问,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内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解读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如孝道、礼仪、中庸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30分钟)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研究。
2.学生查找资料,介绍所选节日或习俗的起源、内涵和庆祝方式,并准备小报告。
3.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和交流。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对各小组的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从他人身上学习,并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
2.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3.学生进行小结,并尝试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延伸拓展(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中国结等手工制作活动。
2.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文化培训班或社团,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系统性地学习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核心价值观念,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以及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建筑等。
2.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孝经》等。
3.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4. 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5.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经典著作、道德观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围棋等,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论语》选段。
3. 第三课时:探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4. 第四课时: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孔子。
5. 第五课时: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六、教学内容6.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7. 传统建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结构和象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
8. 传统节日: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9. 传统习俗:分析中国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气习俗等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论语》(八则)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七、活动广角:第4页八、成长阶梯: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六、活动广角:第8—9页七、成长阶梯:第10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中庸》(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二、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六、活动广角:第15页七、成长阶梯:第16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七、成长阶梯:第31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马援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4页六、活动广角:第34、35页七、成长阶梯:第35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诸葛亮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六、活动广角:第38页七、成长阶梯:第38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岳飞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七、成长阶梯:第42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李清照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六、活动广角:第46页七、成长阶梯:第46页八、个人熟读自立歌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辛弃疾一、人物剪影: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蓬莱仙境一、诗画揽胜:默读课本53页原文和注释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