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针刀治疗肩周炎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针刀治疗肩周炎中的应用
收稿 日期 :0 2— 3— 2 2 1 0 0
其中男 14例 , 16例 ; 8 女 7 年龄最小 4 0岁 , 最大 7 O岁 , 平均年龄 (2 5± . ) 。病程最短 数 3 , 5. 36 岁 0d 最长 3年 , 平均病 程 ( . 17± 05 年 ; . ) 绝大多数 为本 地居 民。
74 7.
块阻塞造瘘管及造瘘 管扭 曲引流 不畅 。因此 , 术后要注 意观 察患者有无 腰腹部胀 痛 , 造瘘 1周围敷料有无渗湿 , 2 1 若发现造瘘 管引流不畅 , 可检查造瘘管有无 血块或碎石堵塞 , 若术后患者出 现腰部胀痛 、 发热 、 腰腹肌紧张及血象升高 应警惕输尿管损伤 ,
26 尿 外 渗 .
尿 外 渗 的 主 要 表 现 为 腰 痛 、 热 、 造 瘘 管 周 围 发 肾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与护 理[ ] 护理 与康复 ,0 9 8 9 :4 J. 20 , ( ) 7 6

漏 尿 , 要 原 凶 为 肾 盂 或 输 尿 管穿 孔 , 次 可 见 于 小 结 石或 血凝 主 其
解决 的课题 。笔者对本科 20 0 9年 1 O月 ~2 1 年 l 01 O月收治 的 30例肩 周炎住 院病案加 以分 析 , 6 以求为针 刀治疗 肩周 炎制 定
床上 主要表现 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酸胀 、 疼痛 , 多呈 间断性 发 作, 严重者 由于病变 软组 织 的粘 连使 肩部 僵硬 , 肩关 节 活动受 限 。目前针刀疗法 已成 为治疗 肩周 炎的最 为有 效 的方法 之
及 时 报 告 上 级 医 师进 行 处 理 …。本 研 究 中发 现 l 尿 外 渗 , 例 指
5 刘 永 达 , 坚 , 逊. 创 经 皮 肾镜 取石 术 并 发 严 重 处理 袁 李 微 [ ] 中国医师杂志 ,06,( )4 9— 8 . J. 2 0 8 4 :7 4 1 6 李兰, 李少红. 经皮 肾镜钬 激光碎 石术 治疗肾结石 的观察 及 护理f 1 微创 医学 ,0 94 3 :2 3 2 . J 20 ,( )3 0~ 2 .

肩周炎临床路径【精品】

肩周炎临床路径【精品】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痹病(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肩痹病(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肩痹病(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一、肩痹病(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痹病(TCD编码:ZBFH91)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75.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5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针灸治疗学》。

王启才主编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肩痹病(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证型:风寒痹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痹病(肩关节周围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痹病(肩关节周围炎)(TCD编码:ZBFH91、ICD-10编码: M75.0*)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肩关节手术治疗或肩关节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肩关节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肩关节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1.手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针灸疗法3.中频理疗疗法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完整word版)肩周炎 - 病程记录

(完整word版)肩周炎 - 病程记录

丹江口市中医院病程记录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04-2 住院号:12930首次病程记录2010年03月22日09:30病例特点:1、郭云峰,男,58岁,农民。

2、主诉:左肩痛伴活动受限两月,加重半月。

3、现病史:患者自诉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周疼痛,为持续性钝痛,疼痛以夜间、受寒及阴雨天时为甚,左肩关节上举、旋后功能活动受限,穿衣活动困难。

病程中无发热,无心慌、胸闷及上肢麻木无力等症。

间断行膏药外贴治疗,近半月感上症明显加重。

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肩周炎”收入院。

病后患者精神、睡眠差,饮食、二便正常;体重、体力无改变。

4、既往史: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献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5、体格检查:T36.4℃、P80次/分、R20次/分、BP10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步入病房,疼痛病痛苦面容,查体合作。

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头颅五官无畸形,心肺腹未查见异常,脊柱无畸形、压痛。

左肩关节无畸形,局部肤色、肤温无改变,左肩关节周围广泛性压痛,以喙突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结节间沟处压痛明显,搭肩试验(+),左肩关节前屈40°、后伸30°、外展50°,臂丛牵拉试验(-)。

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资料:2010.02.05于市人民医院行左肩关节X线、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拟诊讨论: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左肩痛伴活动受限”为主症入院,属中医“肩凝症”范畴。

中老年男患,久居冷湿之地,劳汗当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寒为阴邪,入于筋骨,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不通则痛,结合1丹江口市中医院病程记录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04-2 住院号:12930 舌脉之象与“风寒湿痹”相符,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2、中医鉴别诊断:与“肝肾不足”型鉴别:疼痛呈缓慢加重,或失治日久,肩痛不剧,绵绵不休,局部不红、不肿、不热,筋腱松驰,肌肉消瘦,舌质淡,舌苔薄白或无苔,脉象缓而无力,二者可相互鉴别。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住院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年)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 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为:M75.011)。

2.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8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 线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MRI 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2、推拿疗法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湿型:驱风散寒、利湿通络。

肩周炎 - 病程记录

肩周炎 - 病程记录

肩周炎 - 病程记录突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结节间沟处压痛明显,搭肩试验(+),左肩关节前屈40°、后伸30°、外展50°,臂丛牵拉试验(-);4)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多年。

治疗方案:1、中医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选用针灸、艾灸、拔罐、中药煎汤等治疗方法。

具体方案:针灸:主穴风池、肩井、曲池、大椎、肺俞、膈俞、三阴交、足三里、足五里,配合艾灸;拔罐:肩胛骨上、中、下三段、肩峰、肱二头肌长头腱结节间沟处等部位;中药煎汤:桂枝汤加减。

每日一次,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

2、西药治疗:以解痉、止痛、抗炎为治疗原则,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治疗方法。

具体方案:阿托品注射液2ml,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芬必得片0.1g,口服,每日三次。

3、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以上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观察指标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舌脉变化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充足睡眠和心理疏导,加强康复锻炼。

注意观察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小结:本例患者以“左肩痛伴活动受限”为主症入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期间,患者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

建议患者继续康复锻炼,加强预防,避免寒湿侵袭。

2010年4月5日上午9点,患者表现正常,精神状态良好,睡眠质量好,饮食和排便正常。

患者抱怨左肩关节后背时感到轻微疼痛,但穿衣和活动并不困难,没有其他不适。

经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心肺腹部没有异常,舌头呈淡红色,苔薄白色,脉搏沉实。

左侧喙突部位没有压痛,搭肩试验也没有异常,肩关节可以上举170°、后伸80°、外展90°。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患者的左肩部疼痛已经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也已经基本恢复,因此患者今日治愈出院。

医生建议患者注意肩部保暖,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并定期随诊。

漏肩风(肩周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漏肩风(肩周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漏肩风(肩周炎)入院标准:1.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2.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并影响日常生活,门诊治疗效果欠佳。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周炎的住院患者。

一、漏肩风(肩周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漏肩风/肩周炎(TCD 2019版:A03.06.04.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周炎(ICD-10编码:M75.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①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②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③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④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中国疼痛病诊疗规范》。

①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②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肩凝症临床路径

肩凝症临床路径

针灸一科2016年2月质控会议记录会议时间:2016.02.18会议地点:医师办公室主持人:参加人员:会议主题:全科培训肩凝症临床路径、制定落实方案会议内容: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AHA12GAGGAGAGGAFFFFAFAF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AHA12GAGGAGAGGAFFFFAFAF西医诊断标准: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肩凝证”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诊断标准:(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西医诊断标准: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它的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程一般在1年以内,较长者可达到1-2年。

诊断标准:(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3.证候诊断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 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气滞血瘀证: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气血亏虚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 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为:M75.011)。

2.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脂、血糖、风湿(3)胸片、心电图(4)肩关节X线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肩关节CT等。

(七)治疗方法1.传统推拿手法治疗:(1)初期○1取坐位,立其患侧,一手拉其上肢往上抬,另一手用扌衮法或一指禅法推施于肩关节周围,约5分钟。

○2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端点按肩中俞、肩外俞(臑俞、肩髃、肩贞、天宗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2)粘连期除使用上述两法外,再选择下列按摩疗法:○1取坐位,用双手抱托其肘部作内收、外展、上举、后伸等被动动作,反复进行2分钟。

○2取坐位,站其患侧,外展其上肢,以其肩关节为轴作环状旋转运动,顺时针、逆时针各30次,幅度逐渐加大。

○3取坐位,立于患肢侧,略下蹲,将患肢伸直搭于自己肩上,双手抱病肩,两手拇指按于腋下部,其余四指相交于肩上,来回旋转揉动三角肌、腋下诸肌、大圆肌、胸大肌、胸小肌外侧端,并慢慢上抬患臂,每次3分钟。

○4患者粘连明显,经治疗无明显改善者,可送手术室局麻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术。

2、针灸疗法(1)毫针法处方: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阿是穴操作:操作后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炙法:处方:肩井、肩隅、肩前、肩贞、阿是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3)芒针:取肩髃透承山、肩贞透极泉、条口透丰隆等。

肩不能抬举者可局部多向透刺,使肩能抬举。

(4)耳针:取肩、肩关节、锁骨、神门、对应点等。

每次选3-4个穴位,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也可王不留行籽按压。

(5)电针:取肩髃、肩髎、肩前、天宗、曲池、外关等,每次选2-4穴,接通电针,早期用连续波,后期用断续波刺激10-15分钟。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湿痹证主症: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得温减轻,夜间及受寒后疼痛明显,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则:驱风散寒、利湿通络方用乌头汤加减,药物如下:羌活12 麻黄10 桂心6 秦艽12当归10 川芎12 炙甘草5 海风藤30桑枝15 白芍20 乌头6 黄芪20用法:每日一剂,温服,可加服大活络丸一粒中成药针剂使用:予红花针20ml或灯盏花素针40ml加入0.9%NS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

(2)、气滞血瘀证:主症: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间隙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严重者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物如下:桃仁15 红花6 川芎10 当归10赤芍15 乳香10 没药12 五灵脂15香附10 制草乌10 郁金10 三七粉6鸡血藤30用法:每日1~2剂,水煎温服。

中成药针剂使用:予红花针20ml或舒血宁针20ml加入0.9%NS或5%GS250ml 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

(3)、气血亏虚证主证: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怕冷,肩部肌肉发僵或拘挛,并可有肩背部酸痛,上肢无力,屈伸不灵,神疲乏力,严重见全身发紧或肌块麻木等,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治则: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物如下:黄芪30 桂枝15 白芍15 熟地15川芎10 甘草5 党参20 当归10白术15 茯苓15用法:每日一剂,温服中成药针剂使用:予参麦针100ml加入0.9%NS100ml或5%GS100ml中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酌情加用活血药物静滴,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滴,日1次,持续5到10天4.康复疗法(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对病肩采取一些固定和镇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悬吊,并对病肩做热敷、理疗或封闭等治疗。

(2)慢性期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

这时以功能锻炼和按摩为主,配合理疗进行治疗。

肩周炎康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医疗体操:○1体操练习:双手握住体操棒,在体前,手臂伸直,然后反复用力向上举,尽量向头后部延伸;在体后,双手握棒,用力向上举。

○2手指爬墙练习:侧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侧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贴墙,然后沿墙向上慢慢作爬墙式运动。

○3患侧手臂上举,反复摸后脑勺;病侧手于体后,上抬摸背部。

如果患侧手臂活动不便,可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上抬。

5、其他疗法:拔罐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

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低频脉冲电治疗,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微波速效治疗:功率50~70W,时间每次30分,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中药薰药治疗红外线治疗小针刀治疗(八)完成路径标准1.肩部疼痛改善,视觉模拟评分≤2 分。

2.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达到≥4 级。

(九)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症状消失或大部消失,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好转: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部分消失,对大部分日常生活无影响。

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者(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