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人际关系 社会学 教学课件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3)获取知识经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三、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I.Altman & D.A.Taylor.1973)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 定向阶段
对可能的交往对象:有所注意,理性选择和初步沟通。
初步沟通之时,留给了对方关于自己的最表面信息,即第一印象。
关系一旦破裂,心理压力较大。
4 稳定交往阶段
心理相容性很高;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允许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大多数人际关系仅仅在第三阶段的水平上简单重复。
五、 重点回顾与思考
1 定向阶段(陌生人)——重视第一印象;主动沟通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程》
1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意义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四、重点回顾与思考
2
一、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交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 相互作用过程。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引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之语:“第一个业余社会心理学家(他当时一定还住在山洞里)无疑想知道,怎样做才能使邻近山洞的人更喜欢
他或不讨厌他,或者至少能使他避免被人用木棒砸到头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良好的情感体验, 满足心理需要(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心等),保持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PPT课件

.
11
第八章 人际关系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二、人际吸引
善意行为 能力吸引 外貌吸引 性格吸引 熟识吸引 态度吸引
.
12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三、自我暴露
1.自我暴露的概念 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
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 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
合作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相互利 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 于本人,也人利于对方。
.
18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三节 竞争合作
二、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指相互作用的各方行为配合得 当,使各自取得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在 协调过程中,各方逐渐发现和扩大一致利 益的成份,更大程度地采用“手段合作”。 手段合作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也帮 助了他人接近目标,两个人不必重复对方 的活动。 手段竞争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会使 他人更难接近目标。
.
5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类型
1.人际需要的维度分类 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1960)认
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 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需要可能是 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 因素造成的。
.
6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分离型:其特征是“疏远他人”。这类人只关心别 人是 否会干扰他或影响他。
.
10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一、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相近因素:相近指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空 间距离上的邻近性。
相似因素:人际关系的双方在某些方面或多方 面的相似性。
人际关系PPT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关系对应性与协调性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1、人际关系含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3、西方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研究4、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二、人际关系维度与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费斯克(1)共享(communal sharing):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
(2)权威排序(authority ranking):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3)对等互惠(equality 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4)市场定价(market 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克拉克与米尔斯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与共享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
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
3(1)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
既有关系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关系中经由社会既定或认可的一些连带而形成的一个交往基础。
例如,同乡、同事、校友等都属于既有关系。
交往关系则是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实际交往的状态。
(2)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人际关系学 课件(共96张PPT)

问题1:小王为什么要提出辞职申请? 问题2:换了你,该怎么做?
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提意见不要越级
人际关系无处不在
★有人就有人际关系
在办公室:
同事们要小张请客,上个季度销售业绩突出,
得到了公司的奖励,小张说:没时间。心想: 我的业绩好是我能力强,也是我努力的结果, 凭啥请你们的客。
讨论:拍马屁是否应该提倡?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 (一)理解人情世故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西方人际关系比较:
西方人:个体重于群体,个体先于群体
中国人:群体重于个体,群体先于个体
西方人:强调平等
中国人:追求合理的不公平 西方人:其文化以科学、法律、宗教为主; 中国人:其文化以道德和艺术为及时 西方人:求真,重视证据、数字和事实 中国人:求善,重视直觉、感受和仿效
下的交往,即社会交往。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 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二、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马克思不仅强调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制
约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对生产力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专门指出交往与生产力。
三、交往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他尊)既包括渴
望自由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 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对权力、地 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
(5)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创造性的 需要)
(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7)追求完美的需要
2、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讲义人际关系分析PPT课件

2. 人际沟通的条件
人际沟通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使用的语言或符号是双方都能理解的。 传递的信息较少受外界的干扰。 信息的接受者较少受外界的干扰。 信息的接受者心理上的准备。
第17页/共39页
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
文化因素的阻碍
主要指语意、种族偏见、教育程度等的阻碍, 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29页/共39页
资料整理有两种方式:
人际关系矩阵
根据团体总人数(n)而制成的nn的行列表。
最喜欢的给三分,其次的给二分,第三的给 一分;
最不喜欢的依次给以负三分、负二分、负一 分。一一填入表内之后。统计各人的得分,若某人 正的分数越多则反映他在团体内最受人欢迎,若某 人负的分数越多则说明他最不受人欢迎。参看下表。
学校师生间的沟通形式
林格伦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沟通的四种 形式:
师
师
生
生
生
生
1.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沟 通,效果较差。
生
生
生
生
2. 教师在课堂里与学生保持双向沟 通,效果较好。
第24页/共39页
师 师
生
生
生
生
生
生
3. 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 允许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较好。
生
生
第30页/共39页
选者
被选者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3
2
1 1 2
3
2
1
2
2
1
2 3 1
2
1 1
3 2
3
2 1 1
3
1
1 2
2 3
《第讲人际关系》PPT课件_OK

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
都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 “好感回报”现象 : 接纳喜欢自己的 人
•
排斥否定自己的人
28
第八章 人际关系
1965年阿德伦与林德所作的人 际吸引实验
• 试验安排被试每次都能够听到合作伙伴 怎样评价自己,总共设置四种试验情境。
29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结果:喜欢水平的增降趋势
(表中得分-10----+10等级量表评分,-10
为最厌恶,+10为最喜欢)
条件
喜欢水平
肯定----否定 否定----肯定 否定----否定 肯定----肯定
+0.87 +7.67 +2.52 +6.42
30
第八章 人际关系
• 结果表明:人们对于别人的喜欢不仅 仅决定于别人喜欢自己的量,而且还 决定于别人喜欢自己的水平的变化与 性质。
在意志特征上:有自制力,沉着稳重,坚 韧不拔,积极主动,耐心细致。
36
第八章 人际关系
态度吸引的因素
• 容纳:几乎每个人都期望完完全全地被 人接受,轻轻松松地与人相处
• 承认:承认比容纳更积极。人们都有得 到社会承认的需要
• 重视:重视能够提高价值。
37
三、自我暴露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要坦率地叙述:不要拐弯抹角地逃避暴 露
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完整的思想.
43
第八章 人际关系
• 谢谢大家! • 祝大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4
来的关系属于非个人性关系,,如工 作关系。
• 在更多情况下这两类关系是交织在一 起的。
15
三、人际关系理论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社会关系PPT课件

2
学习目标
• 掌握人际吸引 • 掌握亲密关系 • 了解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 • 了解华人社会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3
Ⅰ 人际关系
4
1 什么是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
– 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 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 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重要、 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Baumeister,1995)
18
爱的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迷恋
(亲密+激情+承诺)
空洞的爱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承诺 (只有承诺)
19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 该观点有别于地位结构的网络结构观,并不强 调个体的特征,而着重于个体于其他个体间的 关系,并根据互动关系区分成种种不同的网络;
23
• White, Granovetter等人
– 该观点不注重个体的身份属性及其归属感,而 分析社会联系与社会行为的“镶嵌性” (embeddedness);
– 网络结构观不强调资源的占有,而关心资源的 获取(access)能力,认为个体在网络中的位 置,会影响个体各方面的结果,包括资源拥有、 成就大小、安全与情感需求的满足等。
第8章 人际关系.ppt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取向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研究:一 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注重私人关系的探讨;二是从组 织行为学角度注重群体互动关系的研究。
重点与局限(S.Duck的观点) 第一,重点研究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友谊形成与恋
爱关系,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关系的研究;第二,重视 人际关系的静态研究,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动态研究; 第三,重视人际内部因素的研究,忽视社会文化情境 (外部因素)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 响。
等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 密
4、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际关系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对群体人际 关系结构的测量;对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衡 量。
社会测量法(J.Moreno) 人际关系能力测验 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幸福感:对男性和女性而言,因爱结合而有 了孩子,随后,父母相互支持,共同抚养, 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对孩子和养育着而言, 社会性依恋促进了他们的共存。人们之所以 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感情,正是那些真实 的或想象的亲密关系。被监禁的人,总是会 思念他们的亲人和故土,人们被拒绝时,总 会感到抑郁,会觉得度日如年,生活乏味。 失恋的人以及旅居异乡的人,会因为丧失社 会联系而变得痛苦、孤独或孤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研究
人不仅是指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且也是指社 会意义上的人。人类为了生存,就不可避免 地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形成各种群体, 产生各种关系。我们把这些关系统称为社会 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 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与上述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
1、人际关系
庄耀嘉、杨国枢(1997)提出,情感上的“亲疏” 和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 度; “特殊主义(讲人情,因人而异)与普遍主 义(一视同仁)”、“工作导向和非工作导向”等 是人际关系中次要的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 鲁宾(Rubin,1978):自我分层理论
自我最表层
❖兴趣、爱好
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如对政治事件、对老师的看法
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
❖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自我的最深层
❖个人的隐私部分
二、际关系的理论
❖ 舒茨(W. Schuts,1958):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 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的维系靠的是规范,社会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载体。 人际关系的维系靠的是心理的力量——喜欢与吸引,人际
关系又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各方面相互作用的形式。
人际关系的特征
❖ 个体性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 中,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 主要问题。
❖ 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都会使双方感到不安,且双方 都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
公平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标准,利益不均衡会让人不舒 服,甚至感到内疚。
❖ 交换理论与公平理论的关联
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三、人际关系中的吸引
❖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
❖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互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得失原则:人际吸引有着增减规律
包容的需要:个体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 关系的需要。
(2)支配的需要: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 即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3)感情的需要: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即 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
社会交换论
❖ 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积极或消极取决于:
魏斯(Weiss,1974):6种重要报酬
❖ 依恋、社会融合、价值确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 的机会
❖ 摆脱寂寞
寂寞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 的主观不适。
魏斯(Weiss,1973):情绪性寂寞与社会性寂寞
❖ 情绪性寂寞: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的寂寞。 ❖ 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融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所提供的团
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信息。 ❖ 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此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 心理活动。
情感探索: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 。 情感交流: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
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
❖ 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 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 这种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被幽默地称为“对婚姻不忠的定律”。
联结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 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 接近性 ❖ 熟悉性
曝光原则:仅仅只是经常看到,也能增强喜欢。
❖ 直接性、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 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 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 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 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1)
❖ 亲和需要
阿特金森(Atkinson):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 往,一种是亲和需求(affiliation),是一个人寻求和 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另一种是亲密需求 (intimacy),是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回报。 自己在关系中所花的成本。 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
关系的可能程度的预期。
❖ 基本回报:
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服务
❖ 对人际关系的评估:
是不是获益——评估人际关系,对成本和回报进行比较 两两对比——比较标准、备择关系
公平理论
❖ 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还要考 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关系双方贡献的成本和得 到的回报基本相同,公平的关系才最稳定、最快乐。
忽视:故意忽略对方,在一些与所探讨问题无关的话题 上挑剔对方的缺点。这种策略经常被那些不知道如何处 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或不想改善但也不想终止这种关系 的人使用。
第8讲 人际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苗大雷
本讲结构
❖ 人际关系概述 ❖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 人际关系中的吸引 ❖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一、人际关系概述
❖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一切相互关系的总称。
❖ 如同学、同事、上下级
❖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表 现了个体见根据相互满足需要的程度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亲 疏远近。
❖ 相似性与互补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 面与自己相似的人。
心理学家在恋爱交往或婚姻方面也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 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异性为伴侣。这种倾向被称为“匹配原 则”。
❖ 个人特征
能力 外表吸引力 个性品质
四、人际关系的改善
❖ 对待不满的策略
真诚:被动地去弥合双方出现的裂痕,方式为很少说话, 而是耐心地等待、祈求,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 转意。
体归属感所产生的寂寞。
3. 人际关系的状态与发展
❖ 人际关系的状态:
相互依赖模型 莱文格和斯诺克
(Levinger & Snoek,1972) 图中圆圈表示人际关系 涉及的双方。 描述人际关系的指标: 共同心理领域和情感融 合范围。
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 重要理论: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 代表人物:阿特曼(Altman, 1973) ❖ 两个维度:交往的广度与交往的深度 ❖ 参考指标: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指个体把有关自己
恐惧与亲和:恐惧增加亲和需求 ❖沙赫特:独自等待?共同等待?
焦虑与亲和:焦虑减少亲和需求 ❖当一个人与其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给他安慰,反而会 使他显得尴尬,他宁愿一个人单独经历尴尬场面。
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2)
❖ 人际关系的报酬
人们从人际关系中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一 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