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件 上册 2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南朝文学

二、?文选?的价值
▪ 首先,萧统等人既能广泛吸收前人与当世的文学理论之精华, 也能总结自己多年来编选诗文集的经验,使?文选?的编纂体 例成为后世总集编纂的典范。
▪ 其次,?文选?之所以在传统社会久传不衰,另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就是它保存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作品,这也是其作为选本 价值的表达。
三、?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宫体诗的关系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鲍照,字明远,祖籍东海, 出身比较卑微。他自负才学, 但在当时门第观念严重的时 代很受歧视,郁郁不得志, 沉沦下僚。?诗品?说他“才 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 照的诗歌以乐府诗水平最高, 最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在 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一、俊逸遒丽的乐府诗写作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 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 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 辈孤且直!〔?拟行路难?〕
▪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 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 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増减,世呼为‘永明体’。〞
▪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 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 游禽暮知反,行人独未归。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嚬容入朝镜, 思泪点春衣。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条稀。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 ?玉台新咏?是在?文选?之后,由徐陵编纂的一部诗歌总集。 与?文选?选录标准和文学思想都全不相同。
▪ ?玉台新咏?是在萧纲为太子时的梁中大通四年〔532〕至大同 元年〔535〕之间编纂而成的。
▪ ?玉台新咏?收录从西汉以来历代有关女性题材的六百六十多 首诗歌,是宫体诗人艳体诗写作思想的反映。 此据明末赵均 覆宋陈玉父本。

南北朝文人诗

南北朝文人诗

描写戍卒的痛苦:
君不见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将死胡马迹,边塞,能见妻子难。
描写妇女爱情不自由:(其三)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七言乐府诗对后代影响大,为唐代七言诗奠定了 好基础,鲍照七言诗隔句押韵,为唐代七言诗发 展奠定了好基础,鲍照七言诗隔句押韵,为七言 诗发展开辟道路,树立榜样,他以后七言诗慢慢 多起来。
第四章 南北朝文人诗
南北朝时期,诗歌的面貌和魏晋时代颇有不同, 宋齐时代谢灵运、谢眺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 不仅题材内容上有所发展,而且形式技巧上更有 新的变化。声律的运用,七言诗体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重要的成就。然而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也有 发展。齐梁以后,形式主义诗风的堕落。北朝文 人诗坛本是一片荒凉,只是庾信由南入北,才带 来心得转机。
现存诗200余首,赋10篇,散文20余篇。 主要成就是诗歌,最有现实意义的是80余首乐 府诗。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和建安诗歌优秀传
统,骨力强劲,文辞华美,象曹子建的诗,而 不同于当时形式主义诗风。其中18首《拟行路 难》又是乐府诗中的精华。
抒发英才被压抑的苦闷,
如,其四: 写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判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际已堕落到色情诗。诗风败坏,御用文人 为他们服务。
梁朝皇帝肖纲为宫体诗制造舆论:“立身 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 放荡”。他写宫体诗,题目是:《咏内人 昼眠》、《戏赠丽人》、《夜听妓》、 《美人晨》等。
乐府诗向民间学习等特点对后代诗也有很大 影响,杜甫评李白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 逸鲍参军。俊彩飘逸。——《春日忆李白》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梁萧子显所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就是这种追求新变趋势的理论总结。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

这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中,山水隐逸总是与社会仕途对立的。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述而》)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

自汉代以来,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到了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在写作手法和艺术成就上可看出谢灵运与陶渊明两 人诗风的区别: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
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
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
交流。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在写作手法和艺术成就上还可看出谢灵运与陶渊明
两人诗风的区别:
两人诗风的区别:
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 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 而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三、其他山水诗诗人
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
谢惠连(从弟)、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
约、何逊、阴铿等人。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
源起: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
刘勰《文心雕龙》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 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 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
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
情绪和抗争精神。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二、鲍照的创新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 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 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 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 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
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谢灵运、鲍照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谢灵运、鲍照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诗人之谢灵运、鲍照刘裕在东晋末打垮桓玄,夺取了东晋政权,建立了宋。

到第三个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向新的方向有所开拓,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把东晋以来由于玄言诗所造成的衰颓的诗风振作起来,使诗坛为之耳目一新。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异之点,就是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大量进入诗篇,诗坛上出现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度的局面,山水诗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学。

这一时期的代表有谢灵运、鲍照,以及后来的谢朓等人。

这些人的作品,以幽秀的山水状貌在诗中涌现,冲破了玄言诗长期统治的局面。

比谢灵运稍晚一点的鲍照,更涤除了谢灵运诗中残余的玄言渣滓,学习乐府民歌,坚持了建安以来的汉魏风骨。

当时人将“鲍谢”并称,又将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合称“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谢灵运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的出现有其社会思潮的背景。

当时的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

因为玄学家把对自然山水的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纵情山水成为名士们的一种风尚,名士必须有的教养。

同时,当时多以自然物的美来比拟人的才情风貌。

所以,注重山水自然之美,成为士大夫普遍的习尚。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此时不但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过去本来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也被强调起来,突出出来,如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画。

所以山水诗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

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故人称谢康乐。

谢灵运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谢玄叔父乃宰相谢安,谢、王二族为晋朝世宗大族。

谢灵运入仕时,已是刘宋朝,他不得不屈身侍奉曾是他祖辈属下的“兵”——刘裕,刘裕又采取压抑世族的政策,谢灵运爵位也由公爵降为侯爵,故心情多有不平。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OK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OK
19
• 谢惠连
• 灵运隐居始宁时,惠连与他朝夕相处,游宴赋 诗,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如其《三月三日曲水 集诗》、《泛南湖至石帆诗》、《泛湖归出楼 中望月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只是牢骚 不平之气比灵运多些。锺嵘《诗品序》说: “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又《诗品》 卷中说他:“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 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 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 一。”
• 谢灵运诗歌的山姿水态占了主要地位,“极貌 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 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主要的艺术追 求。他尽量捕捉山水的客观美,不放过寓目的 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 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11
• 《入彭蠡湖口》 •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 垂范后世的佳句 • 陶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整
5
• 三山水诗大发展的原因
• 1《诗经》《楚辞》建安诗人作了准 备;
• 2魏晋之后隐逸成风,士大夫以山林 为乐,得自然之趣,诗中山水描写大 增;
• 3晋宋士族地主,别墅修于尘世之外, 亲近自然成为常态,诗中山水描写又 增;
6
• 4玄学和玄言诗借山水悟玄理,玄言诗出 现了不少描写山水的佳句,孕育了山水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4
• 二中国山水诗的形成过程
• 1《诗经》《楚辞》已有山水意象,但只 是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不是独立的 审美对象。
• 2建安曹操的《观沧海》是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
• 3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 客观上为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 4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大发展,并逐 步形成山水诗派。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

关于谢灵运的评价《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诗品》中引)钟嵘曰:宋临川太守谢灵运。

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

嵘谓其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

然名章迥句,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发。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初,钱塘杜明師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於会稽。

旬日,而谢安亡。

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於杜治养之。

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兒”。

——(《诗品》上)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

通用朝廷来,穷即江湖去。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

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

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白氏长庆集》卷七)释皎然曰: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

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

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一作卿〕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

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

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木,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

建安制作,其椎轮乎?(《诗式》)敖器之曰: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

(《敖陶孙诗评》)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恒(温)、庾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 语言美。
•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
• 一、南朝文学的历史轨迹 元嘉文学 永明文学 宫体文学
二、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 1、人们的自然审美观念的变化 • 2、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 • 3、当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 4、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 5、魏晋玄学和东晋玄言诗真正直接启迪了山
“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活 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 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心远地自偏”与“离群难处心”的差异
(三)陶谢诗歌的语言特点
• 陶诗多用俗语、俚语,平淡朴素;而谢诗多 讲究雕字琢句
• 在词语的选择上,陶诗多用叠词叠语,喜用 形容词;谢诗偏爱选择动词
• 句式的选择上,谢诗对偶工整,音韵和谐, 但缺乏一种自然气息;陶诗也用对偶、铺排 ,但诗歌中流动着一股自然韵味
•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陶谢文章造化奇,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 诗》)
6、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 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 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
• 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 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 。
2、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 强烈的主观色彩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密林含余清,远山隐半规”(《游南亭》)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
• 清新之感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
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初去 郡 》)
“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过白岸亭》) “晚霞枫叶丹,夕熏岚气阴”(《晚出西射堂》)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三、陶、谢比较
• (一)陶谢的生活经历 • (二)陶谢诗歌的艺术风格
• 陶谢诗歌选取的意象不同
• 陶谢诗歌的意境不同
童庆炳说:“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回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式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 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 级形态。”
• 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 推敲,他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 。
《登江中孤屿》
登 池 谢上 灵楼

登池上楼
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zuò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x徇ùn禄反穷海,卧k疴ē 对空林。
qiān
qīn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பைடு நூலகம்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诗歌鉴赏的三个切入点
•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 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 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 则谓之无境界。”
• 雄奇阔大 • 旷放开朗 • 苍凉悲壮 • 深邃沉郁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其次,是使用典故过多,有时给读者以艰涩之 感,失掉了诗歌所应有的谐畅之情味。
再次,是过分追求句子的对偶和文字的雕饰, 有时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并且往往易于造成 有句无篇的不良后果。
5、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 刘勰《文心雕龙》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 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 在他的诗里,“山水”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诗 歌风格明丽清新,形象鲜明,名句迭出,但也还 保留着一小部分玄言的糟粕。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游赤石进帆海 》)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富春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qí祁伤b豳īn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池塘春草谢家池,万古千秋五字新。”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4、诗歌创作中的不足
首先,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几乎每首诗的后面都 拖着一条谈玄说理的尾巴,大大地损害了山 水诗恬淡自然的意境。
《夜发石关亭》

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

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
• “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过彭蠡湖》)
• “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与谢 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今尚 在,绿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
水诗产生 • 6、山水绘画及理论的影响
三、代表作家谢灵运
• 1、谢灵运的生平与思想 • 祖父谢玄 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运往无淹物,年逝
觉易催。”(《岁暮》)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
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 (《登 江中孤屿》)
• 钟嵘在《诗品》中说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 有景阳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 累。”
3、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 特别注意声色的描绘,追求图画音乐式的美。 沈德潜说:“至于宋,体制渐变,声色大开”(《古 诗源·例言》)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 经湖中瞻眺》) “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岗是麻 源第三谷》)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